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文档资料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文档资料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文档资料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意境是诗歌的命脉。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不讲意境,那无疑是买椟还珠,取舍不当。

然“意境”是什么?许多人不甚明了。

《辞海》中说:“[意境]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仅凭这一解释,要学生去领会,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对于“意境”,历来说法不一,迄今尚无定论。

然而,“意境”首先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与评论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其次作为一个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引进的重要范畴,无论对文艺创作、文艺欣赏还是文艺评论,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与鉴赏水平,有必要将“意境”问题阐述清楚。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意境在它的名词概念尚未出现之前,就广泛地存在于《诗经》以来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中,许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诗经?秦风?蒹葭》、《楚辞?九歌?湘夫人》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精品,都是富有意境的佳作。

清代文学大师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由此可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历久不衰的命脉。

然而,“意境”作为名词概念,却产生很晚,直至明清之际才于诗歌评论中出现,这表明,人们从对“意境”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为缓慢漫长的时间阶段。

许多诗人学者对此作过积极的探索,有益的贡献。

“意境”概念的形成,凝聚着前人无数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共同结晶。

早在“意境”的概念名词出现之前,古人即在诗歌评论中谈“意”亦谈“境”,只是未能将它们联系起来谈论。

也谈“情”与“景”,并且能将它们联系起来,但“情景”与“意境”毕竟有区别。

这在后面我们再加论述。

明清之际,“意境”作为名词术语,开始出现在诗歌评论中。

明人朱承爵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清人陈廷焯曰:“柳耆卿《戚氏》云:‘红楼十里笙歌起,渐平沙落日衔残照。

’意境甚深,有乐极悲来,时不我待之感。

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赏析

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赏析

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赏析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的享受和思考。

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形式,古代诗歌通过形象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使人们得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精深。

本文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魅力与作用。

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诗人借助意象,借助一些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表达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是非常明确和鲜明的:月亮和柳树。

这些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具体,读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柳树和月亮的意象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命运的思考。

因此,意象具备了使诗歌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意象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情感,还可以用来描绘景物,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经常使用自然景物的意象,以此来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运用了吹落的叶子、积雪和飘舞的蝴蝶等意象,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表达得非常深刻。

通过运用这些自然景物的意象,诗人抒发了他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动情的享受。

因此,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古代诗歌的意境则更加直接地影响了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意境是通过意象和对立等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氛围和美感,它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样的意象来创造出一种激荡人心、壮丽磅礴的意境。

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了江水滚滚东去和浩渺壮丽的景象,同时又感受到了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无常。

这样的意境使诗歌更加有力地打动了读者的情感和思考,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因此,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意境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古代诗词中的意境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灵魂所在,它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意境:古代诗词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山、河、海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产生豪情壮志。

2. 心境意境:古代诗词常常通过描写作者的心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戍鼓声和孤雁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3. 社会意境:古代诗词中也常常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它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喻来暗喻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对被比较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将秋夜的光景与银烛和画屏进行比较,使读者感受到秋夜的寒冷和静谧。

2. 比拟:比拟是一种通过明拟来暗拟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对被比较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将戍鼓声与孤雁声进行比拟,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和对兄弟的思念。

古典诗歌意境欣赏

古典诗歌意境欣赏

古典诗歌意境欣赏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

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融合是意境形成的基础。

要欣赏诗歌的意境,就要从意境的构成和意境的特点入手,然后方能升堂入室,领会诗境,颖悟诗趣,从深层上把握诗歌。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诗歌意境的赏析。

首先,从情景交融上欣赏诗歌。

情景交融不是情和景的任意凑合,而是融洽浑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中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思,体现着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且符合作者的审美需要;情中有景是指物象化情感,也不是纯主观的,它包含着具体物象的客观内容。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通过女主人公篱边饮酒赏菊,排遣心中孤苦无告的心情,把外景和内情巧妙的结合了起来。

一阵傍晚的秋风轻轻的将帘儿掀起,帘内的愁人与帘外的秋花相互辉映,融成一片。

“人比黄花瘦”,到底写花还是写人?花即人,人即花。

花瘦,因为秋风萧瑟,百卉凋零;人瘦,因为芳心难理,愁思万端。

全诗意境凄楚哀婉,如怨如诉,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载不动,许多愁。

”景中寓情,情蕴景中,达到了情与景的统一。

其次,从“思与境谐”上欣赏诗歌。

所谓“思与境谐”就是说:其一,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物境是和谐的;其二,诗人描绘物境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不言而喻,这是一条高标准的艺术要求,乃“诗家之所尚”。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陶渊明所崇尚的优雅闲适生活的写照,反映了诗人寄情菊花,鄙视流俗,傲然处世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酷爱菊花,和陆游爱梅一样是有所寄托的。

陶渊明曾称菊花“卓为霜下杰。

”卓然挺立,凌霜不凋,这是菊花的精神,也是陶渊明的精神。

诗人生活在简陋的篱笆之中,篱下是傲霜的菊花,诗人赏之,采之,缓缓起身,无意之中,望见远离尘嚣的南山,而夕阳映照下的南山又是那样的悠静、恬淡。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解析中国古代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陶醉其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揭示其中的奥秘和魅力。

一、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诗词作品通过文字的表达手法,以及通过形象、音韵、意象等因素,展现出来的一种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构建主要依赖于意象的具体描写和情感的流露,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意象的运用意象是古代诗词中的一种基本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运用,诗人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以自然景物为主,如山水、花鸟等。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和运用,诗人能够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意境的韵律古代诗词的韵律也是意境构建的重要元素。

古代诗词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韵律手法,如平仄、押韵等。

这些韵律不仅能够让诗词更加优美流畅,更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中既能感受到诗词的美感,又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四、意境的情感表达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在表达情感方面特别突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心理感受的表达,诗人能够以极其简练而深刻的方式传达情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之所以令人着迷的地方之一。

五、意境的哲理意蕴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蕴,这也是其意境深远的原因之一。

古代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将深邃的哲理融入到诗词中。

这些哲理意蕴使得诗词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智慧和价值,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六、意境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不仅仅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美感源于其奇特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敏锐感知。

这种审美价值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也能够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赏析

六、鉴赏意境的主要方法
知人论世 再现画面
联想想象 领会情感
㈠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
㈡从常见意象入手
㈢从虚实关系入手
㈣从诗眼、炼字入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的 设题方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 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 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 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虚实相生
雨晴 王驾 雨前处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来, 却疑春色在邻家。
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 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 有的考生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有 的把庙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 壁……。
二、意境的特征有哪些?
㈠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㈡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㈢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三、情景交融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㈠景中藏情式 ㈡情中见景式 ㈢情景并茂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 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 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 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 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 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 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 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 花草上。
①将:偕,和。②相期:相约。③云汉:天河。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元:通“原”,原本。九州:指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宋朝军队。 北定:北方平 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的沦陷区。家祭: 祭祀祖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作者:闫达尉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

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

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意境的基本定义
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

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
的有机统一体。

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
审美化境。

”①
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
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
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
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

“兴”与“象”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
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

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

②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
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

③“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
的《诗格》:“诗境有三。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
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④
此外,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宋末严羽的兴趣说、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可以看作

境说的变体。

到了近代,王国维运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提出的境界说是对传统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
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出于
①蒋均涛著:《审美诗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⑤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⑥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⑦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⑧叶燮著:《原诗》,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1页。

⑨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四、意境的基本形态
虽然一般的诗歌都是有情有景,但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所谓情境,即以写情为主,以描写诗人情感状态创造情感空间来构成意境。

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意胜”。

如晏几道的《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独自淋着细雨站在暮春落花间的孤单与伤感。

所谓物境,是以写物为主构成的意境,主观情感只是隐蔽地寄托在诗中。

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以境胜”。

如王维《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对江天山色的描绘给人以空灵大气,浑然忘我之感。

五、意境的大小之别
意境有大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壮阔浩渺,是为大境界。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刻画细腻,寸寸柔情,是为小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①大境给人雄浑壮阔之感,小境则给人柔美婉约之感。

妙处各有千秋。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许山河著:《诗词鉴赏概论》,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3、郑家治著:《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

4、王世朝主编:《中国诗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蒋均涛著:《审美诗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

6、刘焕阳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里克主编:《历代诗论选释》,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8、邹斌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李捷主编:《宋词三百首》,远方出版社2009年版。

①王国维著:《人间词话》,见里克主编《历代诗论选释》,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