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安全设计
电气产品的安全设计原则

电气产品的安全设计原则1.绝缘设计原则:电气产品应采用可靠的绝缘设计,以防止电流外泄,减少触电风险。
产品应使用符合标准的绝缘材料和绝缘接头,确保安全接地和接地保护,避免漏电和接地故障。
2.电子保护设计原则:电气产品应具备过流保护、过压保护、过温保护等功能,以保护产品免受电源的不稳定或故障的影响。
例如,电源适配器应具备过流、过压保护功能,以防止电池过充、过放等问题。
3.火灾安全设计原则:电气产品应采用阻燃材料,减少火灾发生的风险。
器件和电缆的选择应符合相应的防火等级要求,电源和电路设计应符合防火规范,有效防止火灾蔓延和火势扩大。
4.机械安全设计原则:电气产品的外壳和结构设计应遵循机械安全原则,以防止外部物体对电气零部件的侵入和损坏。
产品的接口设计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防止误插、误接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5.使用者安全设计原则:电气产品的使用说明应具备明确、易懂的标识和警示信息,以引导用户正确使用产品,避免不当使用导致的安全事故。
产品应设立相应的防护装置和安全开关,确保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切断电源。
6.可靠性设计原则:电气产品应符合相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经受住长时间运行和多次使用的考验。
产品的电路设计和元器件选择应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电源短路、过载和过热等故障。
7.环保设计原则:电气产品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和元件,采用低功耗和高效率的电源设计,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总之,电气产品的安全设计原则主要包括绝缘设计、电子保护设计、火灾安全设计、机械安全设计、使用者安全设计、可靠性设计和环保设计等方面。
这些原则能够从源头上保障电气产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人身和财物安全,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气、电子产品的安全设计

电气、电子产品的安全设计当今的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随着电气、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有大量高新科技的电气、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身边。
它们的出现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快捷与方便。
但同时,电气、电子产品的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
为了规范电气、电子产品的安全设计,尽力避免和减少其对人身财产所造成的危害,世界各国纷纷实行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产品的安全认证制度。
在电气、电子产品安全认证方面,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做好产品的安全设计。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电气、电子产品安全认证的工作经验,谈谈关于电气、电子产品的安全设计问题。
1.产品安全设计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a)防电击危险;b)防能量危险;c)防着火;d)防机械危险和热危险;e)防辐射;f)防化学危险。
2.安全设计的基本考虑:a)防电击危险: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或在单一故障条件下,不会引起电击危险。
防电击的两道防线有:基本绝缘+附加保护措施。
要注意的是:附加的保护措施不可以取代或减低对产品基本绝缘的要求。
而“绝缘”可以是固体实物,也可以是满足一定要求的空气空隙或爬电距离。
电击危险之一:正常工作条件下,触及带电件。
例如大功率输出的音频功放产品,扬声器输出接线端在工作中是带电的,但又没有防护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当输出功率加大至输出电压超过安全电压时就会发生电击危险。
这类产品在设计中需采取的预防措施可有:1)降低输出电压,使输出端子的输出电压在安全特低电压范围内。
2)设置固定的或锁紧的防护盖,使带电端子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可触及且仅用手不可打开防护盖。
3)使用安全联锁装置,在出现接触带电端子的危险时切断危险电压。
电击危险之二:危险带电件与可触及件之间的绝缘被击穿。
设计预防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1)I类设备的第一道防线是带电件的基本绝缘;第二道防线是将可触及导电件接到安全接地端。
例如:电源变压器的一次绕组是危险带电件,绕组与铁芯(连金属外壳)之间为基本绝缘,则金属外壳应连接到安全接地端。
产品安全生产设计案例范文

产品安全生产设计案例范文在当前社会中,产品安全生产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企事业单位都应该高度重视产品安全生产,加强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以下是一个产品安全生产设计案例的范文,供参考:产品名称:电子水壶产品描述:电子水壶是一种用于煮水的家用电器,外观呈圆柱形,容量为1.7升,配有保温功能和自动断电保护功能。
设计目标:1. 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事故;2. 降低产品的故障率,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安全隐患;3. 设计合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提供详细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设计方案:1. 材料选择:选择高温耐热的材料作为水壶的瓶体和手柄材料,确保在高温下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的释放;2. 电路设计:采用过流保护电路和过热保护电路,确保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切断电源,避免火灾等安全问题的发生;3. 物理结构设计:加大瓶底面的支撑面积,提高水壶的稳定性,避免翻倒导致的烫伤事故;4. 温度控制设计:设计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装置,保持水壶在煮水过程中的温度稳定在安全范围内;5. 使用说明书设计:提供详细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如不使用时应切断电源,不倒入易燃物等,以引导用户正确使用产品。
产品安全生产实施步骤:1. 原材料采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要求,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高温耐热材料作为瓶体和手柄材料;2. 生产过程控制: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流程,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把控,确保产品质量;3. 生产线安全保障:对生产线进行安全改造,设置防火设施和安全报警装置,提高生产线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4. 产品检验: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每一台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5. 使用说明书编写:编写易于理解的使用说明书,提供详细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和实施步骤,电子水壶的产品安全生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介绍

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介绍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是指为了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遵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安全标准与规定进行的设计过程。
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保证产品在正常使用环境下不会对用户或环境造成伤害。
安规设计要求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和他们所在的环境。
安规设计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气安全:电气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是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电击、火灾等电气安全事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师需要遵循国家和地区的电气安全标准,采用符合要求的电气元件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如绝缘、过流保护、过载保护等。
2.机械安全:机械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是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设计师需要对产品的结构、材料、运动部件等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尖锐边角、易损件的使用,同时采用必要的防护装置、安全开关等,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材料和化学安全:产品的材料和化学物质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标准,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设计师需要对产品所使用的材料、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和选择,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防火材料、防腐蚀处理等,以确保产品的材料和化学安全性。
4.辐射安全:一些产品可能会产生电磁辐射、光辐射等,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设计师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产品产生的辐射进行评估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屏蔽和保护措施,确保产品的辐射安全性。
5.环境安全: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要求。
设计师需要遵守相关的环境法规和标准,采取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的可持续性,包括可再生材料的使用、节能技术的应用等。
总结起来,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是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电气安全、机械安全、材料和化学安全、辐射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方面。
开关电源类产品设计的安全规范

开关电源类产品设计的安全规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电气安全:开关电源应满足电气安全要求,包括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绝缘电阻、接线等方面的要求。
产品应具备过电压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功能,并能及时断开电路避免引起火灾、触电等安全问题。
2. 材料安全:开关电源的外壳、绝缘材料、导线等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得使用有害物质和易燃材料。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环保法规,确保产品无毒、无害、无辐射。
3. 温度安全:开关电源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产品设计应合理布局散热部件,确保电源温度不超过安全范围,避免因温度过高引发火灾、烧坏电路等安全问题。
4. 防护安全:开关电源应具备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热保护等功能。
产品外壳应具备防水、防尘、防护击等功能,避免引发触电、触碰引发人身伤害。
5. 标识和警示标识:开关电源应标明产品名称、型号、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制造商信息等,并在明显位置设立警示标识,如高压警示、使用注意事项等,提醒用户正确使用和维护产品。
6. 产品测试和认证:开关电源应通过相关的安全测试和认证,如CE认证、UL认证等。
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测试和评估,确保产品符合安全要求。
以上是开关电源类产品设计的安全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具体的规范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参考和遵守。
产品安规设计要求规范

产品安规设计要求规范产品安规设计要求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对产品的安全性能、安全功能及其评价方法进行规范化的设计要求。
这些设计要求旨在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用户、环境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造成伤害或损害,并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和法规的要求。
1.产品安全性能要求:产品安规设计要求应明确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要求。
这包括设计安全保护装置、防止电击等措施,并确保产品符合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化学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要求。
2.安全功能要求:产品安规设计要求应明确产品的安全功能要求,例如应急停机按钮、防误操作装置、报警装置等。
这些安全功能能够及时警示用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3.评价方法要求:产品安规设计要求应规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包括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等。
安全评价旨在评估产品在设计和使用阶段的安全性能,以确定产品是否满足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风险评估则是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4.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和法规:产品安规设计要求应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和法规的要求,例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相关标准、欧盟(EU)的CE认证要求等。
这意味着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需要满足这些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认证。
5.安全性能测试要求:产品安规设计要求还应包括相应的安全性能测试要求,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这包括产品在正常使用和异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测试,例如电气安全测试、机械安全测试等。
总之,产品安规设计要求的规范化对于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能、安全功能以及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规范化的要求可以确保产品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用户、环境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造成伤害或损害。
此外,产品安规设计要求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可靠性。
因此,制定和遵守产品安规设计要求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安规设计规范

产品安规设计规范产品安规设计规范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而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这些规范和要求旨在确保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能够遵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保障用户和环境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产品安规设计规范。
首先,产品安规设计规范应包括对产品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规定。
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选择符合安全要求的原材料,并确保其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如RoHS、REACH等。
在材料选择上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并尽可能选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产品安规设计规范还应包括对产品结构和外观的规定。
产品结构应设计合理,能够承受预期使用条件下的力学负荷,不易发生变形或破裂。
外观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第三,产品安规设计规范应规定产品的电气安全要求。
产品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电气安全标准,如IEC、UL等。
电气接线和电气元件的布置应符合相应的安全要求,避免出现电击、触电等危险。
其次,产品安规设计规范应考虑产品的热管理。
对于需要进行散热或降温的产品,应设计合理的散热系统,避免温度过高引发火灾等安全问题。
第五,产品安规设计规范还应考虑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辐射和噪声问题。
对于涉及辐射的产品,如X射线机、激光器等,应规定相应的辐射安全要求。
对于噪声问题,应通过设计降噪措施以减少对用户的影响。
此外,产品安规设计规范还应考虑到产品在运输和包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产品包装应能够保护产品不受损坏,并在运输过程中避免发生倾覆、碰撞等事故。
对于涉及危险品运输的产品,还应符合相应的危险品运输规定。
最后,产品安规设计规范还应考虑到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回收性。
产品应设计成易于维护和维修,如提供易于更换的零部件接口和标准化的维修工具。
同时,产品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采用可回收材料、降低能源消耗等。
总之,产品安规设计规范是确保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能够遵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指导。
产品安全设计指南

产品安全设计指南1.了解产品的使用环境:在设计产品时,首先要了解产品的使用环境,包括使用场所、工作条件、温度、湿度等因素。
通过了解产品所处的环境,可以预先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2.合理选择材料: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尽量选择无毒、无害的材料,并排除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材料。
对于有毒有害的材料,要加强相应的保护措施。
3.设计防护措施:根据产品的使用特点和潜在的危险情况,设计合理的防护措施。
比如,在产品的外部壳体上设置安全锁、防护罩等,以防止用户误操作或接触到危险部位。
4.预防电气安全事故:对于电气产品,要采取必要的设计措施来防止电击、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例如,增加绝缘层,设置过载保护装置等。
5.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产品的安全性与其可靠性和耐久性密切相关。
产品设计要考虑到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磨损、老化等情况,尽量提高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减少因磨损和老化导致的安全隐患。
6.提供清晰的安全警示和说明:在产品设计中,要注重提供清晰明确的安全警示和使用说明。
通过标识、标牌等方式,告知用户产品的安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因误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安全事故。
7.进行全面的安全测试和验证:在产品设计完成后,应进行全面的安全测试和验证。
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检验产品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能,确保产品达到设计要求。
8.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更新:产品的安全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产品的安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更新是保证产品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产品安全设计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遵循上述指南,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降低潜在的风险,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产品的常用安全设计措施1.电子产品的基本安全要求(1)防止人身触电;(电击危险)(2)防人身受过高温度的危害;(3)防人身受机械稳定性和运动部件的危害;(机械危害)(4)防止起火;(5)防爆破;(6)防止辐射;(7)防化学危害。
2.触电危险的防护电流通过人体会引起病理生理效应,通常毫安级的电流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更大的电流甚至会造成人的死亡。
因此,在各类电子电气设备的安全设计中防触电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通常产生电击危险的原因有:—触及带电件—正常情况下带危险电压零部件和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或带非危险电压的电路)之间的隔离用的绝缘击穿—接触电流过大—大容量电容器放电2.1几个安全术语a.绝缘的分类基本绝缘对危险带电零部件所加的提供防触电基本保护的绝缘。
附加绝缘基本绝缘以外所使用的独立绝缘,以便在基本绝缘一旦失效时提供防触电保护。
双重绝缘同时具有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绝缘。
加强绝缘对危险带电零部件附加的单一绝缘,其防触电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
绝缘的构成可以是固体材料、液体材料、满足一定要求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b.防触电保护类型Ⅰ类防触电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采用附加安全措施的设计,在基本绝缘万一失效时,有措施使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与设施中的固定线路中的保护(接地)导体相连接,从而使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不会危险带电。
Ⅱ类防触电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采用诸如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之类的附加安全措施的设计。
它不具有保护接地的措施,也不依靠设计的条件。
Ⅲ类使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
c.爬电距离在两个导体零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d.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
e.接触电流正常工作条件下或故障条件下,当人体接触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可触及零部件时通过人体的电流。
2.2基本要求从安全标准的意义上,设备必须满足可触及部位;----接触电流小于0.7mA,或开路电压小于直流电压60V,交流电压35V;----具有足够的抗电强度和绝缘电阻;----具有合适的防触电等级。
2.3安全设计要点与方法2.3.1防止触及带电件设计要点:通过使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将带危险电压的零部件与可触及件隔离。
设计措施:(1)机壳隔离利用机壳可把尽可能多的带电部件围封起来,防止操作者触及。
因此机壳的安全设计必须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机壳的安全设计要求达到:a.足够的机械强度。
为保证对带电件提供足够的安全隔离保护,要求机壳能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标准规定设备外壳的不同部位应承受----用试验指施加50N±5N的推力,持续10S;----用试验钩施加20N±2N的拉力,持续10S;----用直径30mm的圆形接触平面的试验工具对外部导电的外壳和外壳上的导电零部件施加100N±10N(落地式设备250N±10N)的作用力,持续5S;b.合适的孔径或缝隙的尺寸。
为了散热通风的需要和安装各类开关、输入输出装置,在机壳上开孔是不是可避免的,为保证使用者不会通过这些孔接触到机壳内的带电件,在安全设计中不应注意一下几点:----尽量少开孔,并保证开孔后机壳的机械强度仍应满足标准的要求;----孔的位置应尽量避免在带电件集中的部位,设计应保证使悬挂的外来物在进入孔后不会变成危险带电件(标准规定直径为4mm,长100mm的试验针插入孔内进行检查)。
c.机壳的安装固定应注意:----不通过工具不能开孔,除非应采用了连锁装置,使得当机壳被打开的同事自动切断电源。
----连接的螺钉要有一定的啮合牢度,但也不能太长,导致破坏规定的绝缘。
(2)防护罩和防护挡板当仅需要将某一带电部位隔离时可用防护罩或防护盖,其所起的功能和设计要点与机壳相同。
例如,对于因功能需要,使得连接端子带电时,可设置保护盖,使带电端子不可触及。
防护挡板用于防止与带电件直接接触,或增加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材料必须是绝缘材料,绝缘厚度满足标准的规定(≥0.4),挡板必须固定牢固。
(3)安全接地措施Ⅰ类设备的机壳采用基本绝缘,需要用安全接地防护作为附加安全措施,以便当一旦基本绝缘失效时,通过安全接地保护,使可触及件不会变成带电件。
这种保护措施的关键要保证接地端的可靠性,设计要求为:a.可触及件到接地端子的电阻应小于0.1Ω,试验方法为,施加试验电流交流25A或直流25A;试验电压不超过12V;1min。
b.保护接点端子应耐腐蚀。
(接地端子与其接触的导体之间的电化学点位不超过0.6V)。
c.对地保护接点导线的绝缘层应是黄绿色;有足够的截面积。
d.安全接地端子的连接方法应能保证徒手不能拆开;若手动可拆零部件保护接地,则相对载流连接触点而言,应“先通过断”。
e.安全接地端子的位置应设置在:----设备本身具有电源连接的插座的,应设置在插座上;----设备为了不可拆卸的电源线,设置在靠近电网端子的地方。
----各需要接地保护的零部件应“并联”接到安全连接端(即指:万一有某处接地保护失效,也不能因此而影响其它需接地保护的零部件的保护作用)(4)保护隔离方法利用满足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的元件对带危险电压电路与安全特低电压电路进行隔离。
此类元件有隔离变压器、光电耦合器、隔离电阻、隔离电容器等。
这些元件的选择必须符合安全标准的要求。
采用合适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满足有关绝缘的要求。
(参见GB 8898 13.2;GB 4943 2.10)(5)降低输出端子的电压(这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做到)。
(6)使用安全联锁装置,在出现可能触及带电端子的危险时切断电源。
2.3.2 防止危险带电件与可触及件之间的绝缘击穿产品内所有绝缘都必须能承受产品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河单一故障条件下产品内部产生的相关电压,还必须承受来自电网电源和从通信网络传入的瞬态冲击电压,而不飞弧、击穿。
击穿的概念:当绝缘承受的电压足够高而使得绝缘电阻无法在限制电流的增大,此时在施加电压的两级间发生放电,称为击穿。
机床的途径:可能是固体绝缘材料内部;或沿两电极之间的绝缘表面(即所谓的“爬电”);或沿两电极之间最短的空间途径(即气体介质中的“飞弧”)击穿的主要形式:电击穿----绝缘材料的电介质结构直接为电场力所破坏而致。
热击穿----由于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导致电介质发热所致。
在交变正弦电压作用下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为P=U2í 2πí fí Cí tgδ式中:U—电压(V)F—频率(Hz)C—电容(F)tgδ—损耗角正切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为P=U2/R式中:U—电压(V)R—绝缘电阻(Ω)电化学击穿----由于外加电压的作用,致使电介质内部发生化学变化而引起。
设计要点—根据产品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条件(例如:承受的工作电压及其频率、机械应力、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温升、环境温湿度、气压、环境污染等)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对绝缘系统的结构要求:----有足够的绝缘穿透距离,以防止透过绝缘材料内部击穿;----有足够的空气间隙,防止沿两电极之间最短的空间间隙发生放电;----有足够的爬电距离,防止在相应污染条件下沿两电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发生爬电。
设计措施Ⅰ类设备基本绝缘(第一道防线)加安全接地(附加绝缘,第二道防线),应注意,附加保护措施不能降低对基本绝缘的要求。
Ⅱ类设备危险带电件与可触及件之间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
例如,一次电路和二次电流之间采用符合加强绝缘要求的安全隔离变压器、光电耦合器等。
应注意,标有“回”符号的Ⅱ设备部应使用有接地导体的电源线或输入连接器。
Ⅲ类设备采用安全特低电压(SELV)供电,并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特低电压(SELV)电路的其他电路隔离:a.用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将安全特低电压(SELV)电路与危险带电件隔离;b.将SELV电路接地。
安全特低电压(SELV)电路:作了适当的设计和保护的二次电路,使得在正常工作条和单一故障条件下,它的电压值均不会超过安全值。
----正常工作条件下,电路内任何两导体/电路之间的电压,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的电压不应超过交流电压峰值42.4;直流电压值60V。
----单一故障条件下,电路内任何两导体/电路之间的电压,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的电压在经过0.2S 后不应超过电流电压峰值42.4V;直流电压值超过60V,而且其极限值不应超过交流电压峰值71V;直流电压值120V。
2.3.3防接触电流过大设计要点—减少危险带电件与可触及件之间的等效隔离电容的容量。
危险带电件与可触及件之间的等效隔离电容的容量太大,会导致接触电流过大,理论上讲,当输入电网电源电压为250V(r.m.s)时,其容量可达6200pF,但实际由于产品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隔离电容的容量不可能这么大,通常不超过5100pF。
—Ⅰ类设备可提供可靠的连接保护接地连接。
设计措施(1)降低隔离电容的容量。
特别应注意不能为了产品的电磁兼容要求的达标,而任意加大电容量,忽略安全要求。
(2)Ⅰ类设备中可能要承受单一故障条件下保护导体电流的保护电流的保护接地连接要可靠----足够的截面积。
防止单一故障条件下保护导体电流熔断保护接地线;----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可靠的端子结构。
(具体要求见:GB 4943-2001 2.6条,GB 8898-2001 15.2条)2.3.4防大容量电容器放电当跨接在初级电源电路的电容器容量达到一定值时,设备通电后,由于电容充有较多的电能,当未能及时释放,拔出电源插头,触及插头上的金属零部件时,就有可能产生电击危险。
设计措施(1)降低电容器的容量;(2)设置时间常数足够小的放电回路。
由于电容量常受其他要求的约束,不易任意减少,故实际常数在电容器两端并联适当阻值的电阻器,形成放电回路。
安全标准要求:GB 8898-2001:拔出电源插头后2s,插头上的插销不应变成危险电压。
电源两极之间的电容量<0.1Uf 时,可免做试验。
(9.1.6条)GB 4943-2001:对A型可插式设备的放电时间常数1s(此时电压降衰减到初始值的37%)电源两极之间的电容量<0.1uF时,可免做试验。
(2.1.1.7条)2.3.5通信网络电压电路(TNV电路)的安全设计IT产品和多媒体产品常包含有通信网络接口,因此涉及TNV电路的要求。
—TNV电路的类型:1)TNV-1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其正常工作电压不超过SELV电路的限值;并且----在其电路上可能承受来自通信网络的过电压的TNV电路。
2)TNV-2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其正常工作电压超过SELV电路的限值;并且----不承受来自通信网络的过电压的TNV电路。
3)TNV-3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其正常工作电压超过SELV电路的限制;并且----在其电路上可能承受来自通信网络的过电压的TNV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