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解放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中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外交处境极为艰难。

然而,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开展国际友好合作,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道路。

新中国外交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战略极具影响力。

他们主张要坚持与苏联结盟、与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争取国际声誉和支持。

195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加强了对抗西方的力量,维护了国家安全。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出兵支援朝鲜和越南,积极参与国际抗美援朝斗争,为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在国际大局中,新中国也曾经历了一些外交挑战和挫折。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中国被孤立于苏联的半封锁圈内,外交形势一度陷入困境。

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外交受到巨大影响,外交工作几乎完全瘫痪。

直到1970年代中期,随着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人的走上舞台,中国外交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逐渐恢复了元气,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提出了独特的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多边体系的发展。

中国逐渐过渡到了以争取和平、发展、合作为主要外交方针,同时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在当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外交历史经历了坎坷,收获了荣光,不断前行,展现出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外交风采。

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导言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国际形势和内外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对外行动的总称。

大国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所采取的政策举措直接关系到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本文旨在探讨形势与政策对大国外交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相关的分析与建议。

一、国际形势的演变当前,国际形势快速变化,全球化、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大国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使得各国外交政策必须随之调整。

而且,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国的外交选择。

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例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威胁、贸易保护主义等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来解决。

因此,大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来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然而,全球化也为大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大国可以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和互利合作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中国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多极化的崛起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除了传统的大国外,还有其他地区性和区域性大国崛起,如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种多极化的趋势使得大国外交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平衡和合作,以维护和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

3.地缘政治的变化地缘政治因素也对大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东局势的动荡和东海南海争端等地缘政治争议,使得大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此外,国际能源安全、海洋资源争夺等问题也对大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大国外交政策的应对策略针对以上形势变化,大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应对,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1.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我国自建国以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条外交脉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交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我国外交政策》摘要: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我国在解决主权争端问题上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利而轻脸面"。

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为既成事实,从而令我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关键词:外交政策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

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

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

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1955年,于万隆会议,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浅议和平外交政策论文(2)

浅议和平外交政策论文(2)

浅议和平外交政策论文(2)浅议和平外交政策论文篇二《浅议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策略》摘要: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提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开始担忧我国的发展对其自身发展的限制与影响,“中国威胁论”迅速蔓延。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与形势,我国逐步调整外交政策,确立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与战略。

关键词:和平崛起和平外交外交策略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策略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哈佛大学进行《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明确阐释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要义。

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使用了“和平崛起”一词。

同年12月26日,胡锦涛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的“和平崛起”。

2004年2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选择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和平崛起”概念的提出以及其理论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的延伸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时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在这一主题背景下,贯彻落实了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策略。

“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并不是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不作为,不愿作为,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强调在国际社会中担当独立国家角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我国大国形象,在稳健中逐步提升国际地位。

中国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就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基础上,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不通过战争、掠夺、侵略等血腥方式实现国家的崛起,严格遵守国际法,以中国的和平发展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发展,在实现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带动国际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1000字

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1000字

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1000字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引言本文旨在对当前的外交形势与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外交形势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

在经济、环境、安全等各个领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紧密。

在这种背景下,外交形势也得到了深刻的变化。

当前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在当前的外交形势下,各国的外交政策普遍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多边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通过多边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强调合作与协商。

2. 经济外交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外交在各国外交政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 扩大外交影响力:各国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4. 面对新威胁的挑战: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贫困等新兴威胁也对各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外交政策的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当前外交形势的变化和挑战,各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建立和加强多边合作机制: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寻求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2. 推动经济外交合作:通过扩大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增强国家的外交影响力和地位。

3. 多元化外交手段: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灵活运用多种外交手段,包括外交交涉、外交对话、外交斡旋等。

4.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新的挑战,通过国际协商和合作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结论外交形势与政策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国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外交形势与政策,各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

形式与政策论文——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优秀范文5篇)

形式与政策论文——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优秀范文5篇)

形式与政策论文——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形式与政策论文——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组员: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摘要: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重建国际新秩序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当前世界各大国不断因时因势就其对外交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额重新塑造。

习总书记在访美时也提出了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国际秩序中国外交一、当前国际秩序1.国际格局演变呈现多极化当今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各国都要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国际秩序体系,从1945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成的美苏两极到发展为如今的“新一超多强”实为“一超六强”多极化的国际秩序,综合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实力因素来看当今世界存在着七大力量中心,分别是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与巴西。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渐成大势,中国的经济与综合实力尤为明显。

2.当今大国关系的变化趋势难以逆转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导致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共同利益增大,各国利益交融,彼此命运休戚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泾渭分明。

相互割裂。

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逐渐式微,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崭露头角。

面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各大国都难以独善其身,只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换言之,全球性挑战对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对抗分别起到“助推”和“刹车”的功效。

二、中国外交如何定位中国的角色,是决定中国外交的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将中国看作是一个“泱泱大国”,毛泽东认为中国“理应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邓小平断言,“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

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日益壮大,尤其是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中国特色的外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 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外交政策论⽂篇⼀:《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 摘要:纵观美国等西⽅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和先进的军事⼒量,特别是⽤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益强⼤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的“和”外交政策,与西⽅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得到了绝⼤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出蓬勃⽣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 ⼀、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 中国是⼀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古就有以和为贵、和⽽不同、和实⽣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与⼈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境界;‘和⽽不同’就是说⼀个国家、⼀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明存在,⼜能保留⾃⼰的优秀⽂明传统;‘和实⽣物’就是说只有不同⽂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物化新,推进⽂明的进步。

”[1]2006年4⽉,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和谐、⼈际和谐、⾝⼼和谐,向往⼈⼈相亲、⼈⼈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的讲话从⽂化和传统的⾓度,道出了中国实⾏“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范文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范文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范文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和平发展外交政策中国长期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强调与各国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独立、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推动国际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中国深知通过和平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努力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主张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社会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的目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发挥积极作用。

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创新。

这一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间的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促进,共同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做出贡献。

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呼吁在国际事务中体现更多的公平、合理、多元化的声音。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各国间的分歧和争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五、友好邻邦政策中国一直秉持友好邻邦政策,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建立亲诚惠容的关系。

中国坚持与邻国和解、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为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多边外交政策中国高度重视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论坛,推动全球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动国际社会在全球问题上形成共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挥着重要的国际角色,通过多边外交,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七、领土主权政策中国坚持守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一:《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1]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我国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中,倡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主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和平的发展环境迅速壮大自己,另一方面自身的不断强大也会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这是对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延续与深化。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从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思想到胡锦涛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用对话求安全、以和谐谋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和深化,在和平的大环境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二、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一)现实针对性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课题。

总体来看,和平是主流,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增强,但同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世界还很不太平。

就中国而言,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一些别有用心者到处制造中国威胁论,以打压限制中国的发展,给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给中国的外交蒙上了不少阴影。

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展起来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滞胀中,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做出牺牲,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担负国际责任;中国的繁荣,必将促进世界的和谐。

(二)作用凸显性2005年3月7日,英国BBC广播电台公布了一项在全球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世界各国民众心目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良好。

其中,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的国家和人数,超过了对美国和俄罗斯进行的同类调查。

[4]事实再次证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没有称霸世界、打压他国,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多个援助项目,累计提供援助金额2562.9亿元人民币,减免了与亚非拉、加勒比和大洋洲50个国家380笔金额达255.8亿元人民币的到期债务。

[5]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以人为本性中国“和”外交政策作为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对外体现,具有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本质属性。

随着我国到海外创业、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好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我国正积极与有关国家协商沟通,了解和加深彼此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建立起友好国家,努力为海外华民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依托;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主动保护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2011年3月,利比亚发生内乱,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在利华民的安全和利益,不吝代价,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和交通工具,迅速撤离2.9万移民,有力地保护了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大国风采。

三、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基本格局中国“和”外交政策以积极构建和谐共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繁荣的地区发展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为目标和依托,在外交策略上形成了“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舞台是重要补充”的外交策略总体格局。

[6](一)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和谐的周边邻里关系是对外交往的基石。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睦邻友好关系,在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上,大力倡导和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印实现首次战略对话,妥善解决了共同敏感的边界问题;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强化,签署并发表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并成功举行了首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韩贸易额不断增加,2005年已经突破了1000亿美元,民间交流更是日益密切;中巴、中孟、中缅等周边关系进一步加强;在东南亚地区,中国继续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东盟国家在2010年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中亚地区,中国继续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加强对话,努力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二)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大国关系中美、中欧、中俄、中日关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世界的格局与稳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构建好和谐稳定的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策略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着力点。

中美关系具有两面性和继承性。

一方面,中美由于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分歧;由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美国的威胁,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时有激化。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涉及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促使中美关系趋向稳固。

中欧关系相对稳定。

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利益,双方都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都处于上升势头,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的合作领域、合作程度日益加深,目前中欧关系正处于一个成熟而富有成果的新时期。

中俄既是大国又是邻国,传统友谊极为深厚。

进入21世纪后,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

中俄双方基于共同利益与共同理念,都积极致力于国际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相互取长补短,互为战略依托,能源合作范围进一步加大。

日本经济近期正陷入低迷状态,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显得无所适从,中日关系长期处于谷底徘徊。

尽管中国政府拿出了十足诚意和行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先后访日开展了“暖春之旅”和“破冰之旅”,但中日关系要想真正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还需要日本领导人及民众正确面对历史和现实,端正心态,积极作为,方能促使中日关系早日走上健康之路。

(三)努力构建多边外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事务的处理,积极活跃在多边国际制度的制定中。

2005年10月,中国首次主办了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取得了较好成效。

博鳌亚洲论坛、20国集团峰会、国际金融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和区域组织已经愈来愈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身影也越来越活跃,国家领导人年度外访记录一次次被刷新,中国政府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致力于多边外交的构建。

(四)积极开展多元外交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的外交手段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元化,除传统的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民间外交外,文化外交、科技外交、社团外交、救援外交等正方兴未艾。

2004年11月12日,国外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底,世界上共有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在世界广泛传播。

当世界各地发生海啸、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中国积极主动提供各种救援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面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援建请求,中国政府慷慨解囊竭尽所能。

正是中国这种人性化、多元化的外交方式,既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又有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为自身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1]温家宝.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12-07.[2]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3.[3]文舟.中国形象超过美俄[N].环球时报,2005-03-09.[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吴坚、陈雷雷.和谐外交:中国外交新时代[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5).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二:《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第一次伟大的实践。

本文是从“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的作用,弊端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写。

从得出“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一边倒”外交政策作用弊端启示“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之后提出的外交战略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

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一边倒”政策的含意是:在国际上联合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反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