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外语段阅读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外语段阅读题(附答案)(一)小提琴的力量(21分)①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花园别墅。
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
“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
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
我一眼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他是个小偷无疑。
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绝望。
就那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道:“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拉姆先生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②听见我的话,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
”我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
”少年回答。
“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
”我语气平缓地说。
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管家的,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③妻子回来后,我把将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你愿意再听我讲述一个故事吗?”妻子迷惑不解地点了点头。
“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整天和一帮坏小子混在一起。
有天下午,我从一棵大树上翻身爬进一幢公寓的某户人家,因为我亲眼看见这户人家的主人驾车出去了,这对我来说,正是偷盗的好时机。
然而,当我潜入卧室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和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半躺在床上,我一下子怔在那里。
那位女孩看见我,起先非常惊恐,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她微笑着问我:你是找五楼的劳德先生吗?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机械地点头。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
”“人脑多用了会笨。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
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
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
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
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名著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名著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八年上册指定阅读应考的名著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2.《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二、实战过关练习(一)《红星照耀中国》本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
《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一、简答题1、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答案】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2、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答案】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3、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答案】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4、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答案】红军一共爬过 18 座山脉,渡过 24 条河流,经过 12 个省份,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 6 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5、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答案】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代人的年曹文乾一进入腊月,街上到处挂着大红灯笼,一张张琳琅满目的年画绚丽多彩,透露出新春的气息,年货市场更是火爆,人们大包小包地把年货争相拎回家,到处散发着浓浓的年味。
眨眼间新年又来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过年的认识也就不一样。
父辈们惧怕过年,我们小时候盼望过年,现在的人顺其自然,对过年既不怕也不盼。
据奶奶讲,有一年除夕,她早早起床,生了一大堆火,然后去打理安顿她的九个儿女。
那时娃儿们没衣穿,男娃子便在肚脐处用一块“遮羞布”缠住,这就算是穿衣了。
父亲九兄妹把小脚丫插进热灰里,围坐大火笼,活像几只灰老鼠。
奶奶那天为全家人准备的团年饭是“野菜面子汤”(将小麦面兑水搅拌而成的面疙瘩与野菜煮沸)。
全家人正端碗吃着,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哐咚哐咚”的军靴声,这是日本鬼子进村大扫荡来了。
奶奶紧紧抱住她的幺儿子——我的父亲,心一下子悬到了嗓门眼,万幸的是日本鬼子总算没有闯进屋来。
父辈们那代人,到了过年那天总算可以吃上一口白米饭,真真切切地体味纯米饭的滋味,365天解一次馋,因而盼望过年也是人之常情。
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过年,父亲手里拎着从生产队分来的一斤半猪肉和3斤菜油,满脸的欢喜。
他孩子般的一边大声嚷嚷:“过年有肉吃啰!”一边手舞足蹈。
我依稀记得那次年饭桌上,母亲摆上了12个菜,那可是一年中最丰盛、最可口的饭哩。
我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天天掐着指头算还有几天过年,盼过年是因为那时候很穷,平时生活都是吃一些红薯和菜饭,甭说猪肉、饺子了,等到过年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有了,我们就狼吞虎咽一饱口福。
平日里也没有新衣服穿,因为一没有钱,二没有布票,那个时候凭布票购布匹,每人每年划不到一件衣服的布匹,我们5兄妹就轮流地买布做衣服,老大穿不了的衣服就老二穿,老三老四老五依次“捡旧”,直至这件衣服补丁连补丁。
过年还有我们男娃子最喜欢玩的鞭炮,平日里听不见鞭炮声,也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放鞭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梁衡①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她的性格里就显露一种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骨气。
她坚定,刚毅,有远大的追求,并执着于此。
②玛丽·居里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为了方便学习,她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
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读书。
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朋友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
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留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背影。
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但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
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
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一般人是很难同时拥有的啊。
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中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一天的口粮。
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
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
③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④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痛快恣意。
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有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步的目标。
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一样,也是一种附加。
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便是惊天动地。
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除了外表,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追寻。
(1)“美丽”是本文的主线,文中主要展现了玛丽·居里哪些方面的美?试简要概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冠:帽子。
B.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
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D.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语不仅仅是孟子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论述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国家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学校姓名座位号一.现代文阅读(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30字以内)________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 _____。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__ ______ _____ ___ 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__ ______ ___ _____ ___ _____.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 ________ ______(三.)阅读理解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答:2.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答:3.第④段加粗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答:4.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5.第⑧段画线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四)能力训练1.综合性学习中华大地,英才辈出。
为了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班级举行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班会。
为了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列8个短语中选词组成下联。
时代先锋看今朝兢兢业业谱新篇齐奋斗继往开来盼未来勇争先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练习1.解释词义①向②遂③规④问津⑤阡陌便舍船()寻向所志()处处志之()舍寻志屋舍俨然()寻病终()寻向所志()寻向所志()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向乃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耽耽相向()乃不知有汗()捕鱼为业()遂与外人间隔()遂遂迷()后遂无问津者()2. 古今异义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译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二)《陋室铭》1.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翻译下列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回答问题(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三)《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三、回答问题1、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2、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