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写作运思的方式
在作文运思

在作文运思
作文运思是中学课本上经常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文学技巧,它是文章写作、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就作文运思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作文运思一一做出论述。
首先,作文运思在作文写作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
它能够帮助作者完成一篇优秀的文章,使文章思想的发展更加有条理。
作文运思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文的主题,并通过充分的讨论来解决学习和理解的问题。
其次,只有运用作文运思,才能使文章有章法、有条理地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从而使文章有力而有深度。
运用作文运思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把握文章的主题。
作者需要深入挖掘文章的精髓,以使文章更加丰满、有深度。
其次,在处理文章的写作细节时,也要运用作文运思,如列出文章的主要论点,然后给出相应的证据。
在这一步,作者必须结合自身的思想,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章中的论点,并对论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使文章更有章法、更充实。
最后,在作文写作中,作者应该养成良好的文章分析能力,熟悉文学常识,多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这样,才能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让文章更加通顺、更具有深度。
总之,作文运思是文章写作的重要技巧,它可以帮助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结构和思想发展有条理,更有条理而具有深度。
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把握文章的主题,多参加文学活动,以便更好地运用作文运思,写出一篇优
秀的文章。
写作时如何“运思”(全找到了)

写作时如何“运思”(全找到了)关键词:运思写作时如何“运思”一、运思的概念运思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构思谋划的过程。
运思,也称“发想”。
指运用心思,在写作中科学地、积极地进行全部思维活动。
写作运思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要把它从错杂纠纷的关系中抽出。
有时一抽即出,有时须绕弯穿孔解结,没有耐心就会使紊乱的更加紊乱。
运思又还比射箭,面前时悬鹄,箭朝着鹄发射,有时一发即中,又有因瞄不准确,发力不当,箭偏离鹄的。
习射者要不惜努力,多次尝试,总有一中。
善于运思者,能科学地运用大脑,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接通许多触点,使思路活跃开阔、严密畅通,从而把问题思考得深入、细致、全面,有助于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
运思有自由运思、拓新运思等。
二、运思的特性一、创新性。
写作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是写作运思的目标。
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强调运思的这个特点。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因此,运思追求的是"脱套去陈","见从已出"。
创新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
创新,常常是辛苦的、艰难的,甚至需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创新性体现在写作的各个环节上,必须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求美性。
运思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写作者对美的追求。
不仅追求内容美,还要追求形式美,并且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或作品能绘读者以美的享受。
要使作品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需要写作者的多方面努力,主要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立意要既新颖又深刻;结构要有创造性,敢于"标新立异";语言使用上既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又要进行艰苦的提炼、加工;还要根据文章体裁、读者对象灵活地使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作文的写作思路与构思方法

作文的写作思路与构思方法写作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和合理的构思方法。
本文将探讨作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并给出相关的实用建议。
一、写作思路的确定写作思路是指写作时思想观点和表达主题的理路。
确定一个清晰的写作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整齐有序地组织文章的结构。
1. 理清文章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指导着整篇文章的发展。
可以通过对话题进行深入思考,构思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句,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和归纳:明确主题之后,需要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对于一个完整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和分析,以便获得更多的具体观点和相关论据。
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充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确定写作结构:在明确主题和归纳论点之后,需要确定文章的结构。
一般来说,作文可以采用三段式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可以引出主题并吸引读者的注意,正文部分是展开观点和论据的地方,结论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和升华。
在构思结构时,还需要注意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和过渡,使文章整体流畅自然。
二、构思方法的选择构思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思路整理和信息收集。
选择合适的构思方法可以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1. 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以主题为中心,逐步展开的思维分析方法。
可以使用纸笔进行绘制或者借助电脑和手机上的思维导图工具。
以主题为中心,从中衍生出各个分支,再将每个分支进行详细展开,形成一个树状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整理思路和信息,全面而清晰地把握文章主题。
2. 提问法:通过提问法,可以引导思考,激发灵感。
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信息?”、“如何引起读者的共鸣?”等。
这些问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意,帮助我们找到写作的灵感和方向。
3. 列表法:列表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构思方法。
可以将要表达的观点和论据逐条罗列出来,然后再为每个观点和论据进行详细阐述。
作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分享

作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分享作文是学习中常见的任务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很多人在写作文时都面临着困惑和难题,不知道如何下笔和组织思路。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作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写作思路的形成离不开充分的主题思考。
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我们应该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的要求和关键词。
准确把握主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要花一些时间思考主题,明确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可以写下一些关键词或者画出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整理思路。
其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也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作文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内容之间要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我们可以通过三段式结构来组织作文,即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要简明扼要地引出文章的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可以通过分段来展开不同的论点或者论证。
而结尾则需要概括总结文章的内容,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逻辑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因果关系、对比和举例等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连贯性。
此外,丰富的素材和详细的细节是写作的关键之一。
一个生动有趣的作文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和详细的细节。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引用名人观点或者借鉴个人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细节是增加可信度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描述动作、感官和感受等方面来展现细节,让读者对文章产生共鸣。
此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也是作文的关键要素。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简单和普通的词语,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词汇量和语法水平。
可以通过阅读和积累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同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句式和语法结构。
此外,我们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最后,不断练习和反思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写作如同其他技能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可以定期给自己安排写作练习的时间,例如写日记、写读后感或者参加写作比赛等。
同时,我们也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在写作之后回顾自己的文章,分析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作文运思应需要借助“这一点”_作文3000字_作文范文_

作文运思应需要借助“这一点”运思需要借助“这一点”写作时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平时读了很多文章,可一旦面对一道作文考题时就是感觉用不上;或者有时思绪纷杂,不知从何落笔;而有时作文开了个头,却很难往下开展思路……的确,这些“瓶颈”在不时地制约着我们的作文运思。
要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必须给思想找一个“入口”,进而打开一条“通道”,最终使作文提升至“柳暗花明”的境界。
其实,我们可以先想想聊天时是如何打开“话匣子”的,往往会有“今天天气真好啊”“你吃了吗”类似的寒暄“话头”,甚或有时聊得高兴也就是因为某一个话题让大家都很感兴趣。
把聊得精彩的内容写到文章中就是佳作,这聊天的艺术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高明的写作者往往看似漫不经心地由某一点引入话题,其实这个“话头”是作者独辟蹊径巧妙引入的;行文中的诸多内容看似“东拉西扯”,其实是作者精心选择并围绕某一点严密展开的,而文章的结尾也往往会再收束到某一点。
当然,这也正是何永康教授的谆谆告诫:议论文写作要有好的“由头”,记叙文写作要有一个小“口子”。
也就是说,作文运思需要借助“这一点”。
“这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受黑格尔的“这一个”艺术典型论的启发,“这一点”最好是具象化的、有个性的、有代表性的事物。
“这一点”可以是作文运思的出发点,也可以是归结点或者是支撑点;“这一点”要能触发、引领、牵系或收结文章的思想情感,使文章能基于“这一点”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下面,就以必修、选修教材的经典篇目为例,再结合江苏近五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选文、优秀作文以及文学名著、时新美文等,来透析这些作品借助“这一点”进行运思的写作艺术。
一、认识作文运思中的这一点”是什么刘半农先生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意境优美、情感浓郁,让人百读不厌。
反复吟咏这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涛人心底潜藏的纯真的爱意与热切的思念之情。
那么,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被触发的?涛歌反复使用了比兴手法,所以我们可以从“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句中准确地捕捉到:是轻拂的微风、呢喃的燕子、西天的残霞等意象不时地触发着诗人的情思。
写作运思的方式

思维发散的方法1:想象
写作主体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 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情 感为动力,在大脑中创造情景。
思维发散的方法2:联想
从某一已知事物 想到与此有关的其 他事物的思维方式。
联想的方法:
• 1.链环式: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 不断生发,无限延伸。 • 2.辐射式:以一种事物为中心,进行放射 性联想。 • 3.跨越式:跨越事物的直接相关性,将两 个看似不同但间接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表现出思维的跳跃和灵动。
写 作 运 思 的 方 式
什么是写作运思的方式
运思方式,实质是思维方式。 人的大脑思维方式具有发散、收敛、 突现的功能。这三个功能也是构成 写作运思的基本方式。
写作运思的基本方式
想象
发散型运思
联想 分析
链环式 辐射式 跨越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收敛型运思
综合
沉思
突现型运思
机遇
顿悟
一、发散型运思
写作主体有目 的地围绕一点生发 或受外界信息的刺 激,引起思维向四 面八方扩散,造成 想象和联想,使信 息沟通和联结起来, 由此产生、创造出 新的形象或观念。
综合方法运用的案例
在写作小说《战争与和平》时,托尔斯 泰说:“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苏妮亚 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
事实上,小说的主人公娜塔莎是由 作家的妻子和姨妹两个原型综合而成的。
三、突现型运思
突现型运思是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
沉思
机遇
顿悟
二、收敛型运思
集中运思的 对象性客体,经 过思维的筛选, 摒弃和淘汰与运 思目的无关的信 息,对有关的主 要信息进行分析 与综合,归纳与 概括。
收敛的方法:
在作文运思

在作文运思
作文运思,这是每一位作文写手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与其他任何文学成就相比,作文运思更加难,难在把思维完美地表达出来。
但是,没有运思,作文就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是每一位作文写手前进的终极目标。
要如何培养作文运思?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读书,《古训》、《孟子》,这些古典读物对拓宽和丰富思维都有重大的作用。
其次要多欣赏典雅文学作品,包括中国古典作品,西方古典名著等,多关注作者文字结构、表达形式、排比和照应等文学表现技巧,从中吸取经验。
再次强调文字表达,多积累措辞,多读诗词、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及常见的故事说法,提高对文字表达的驾驭能力。
此外,要勤于写,用笔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经常调整文字表达,从中吸取灵感,以深刻的文字表达呈现出思维的美。
同时,一定要多思考,开拓想象力,分析事物,发现新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另外,对对手的文章要多留意,仔细分析别人的写作手法,什么时候用排比,什么时候用押韵,什么时候用比喻,什么时候表现出情感等,尝试效仿别人所用的写作手法,从中学习,从中提高。
作文运思,这是每一位作文写手要致力于探索的方向。
要认真阅读、思考与写作,运用细节表达思想,开拓思路,提高观察力和分析力,以自己的文字演绎出思想的深度和思路的清晰。
只有把握住这一原则,才能把作文的思想完美表达出来,让自己的语言如同流水般畅
通,文字如同贴墙般结实,才能写出满意的作文,收获阅卷老师的认可。
作文运思的三种方法

作文运思的三种方法运思有三种方法,一曰:由果溯因。
二曰:联想生发。
三曰:顺势而发。
一、深入挖掘重要词语,通过分析具体事例或者典型人物,从而找到其中反映本质的东西。
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从这些事例和典型人物中提炼出来的哲理性很强的句子往往就成为点睛之笔,因此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
比如说《王勃的成功》这篇文章吧!本文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王勃所处的环境与交往对象及王勃本人的才华等几个方面,描述了王勃在青少年时期便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历程,展现了他极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并抒发了作者对王勃的赞叹之情。
二、抓住事物的特征或关键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入剖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散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寥寥数笔,写出了时光流逝得如此之快,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三、由于表达的需要,常常要在文章中引用古诗文名句,或是人们熟知的谚语警句,或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
用这种方法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语言更加优美。
这里的深入挖掘不是逐字逐句地分析、咀嚼,而是借用这些名句,紧扣题旨,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比如:《谈“自然”》中,作者开门见山指出:“自然”无非是“天然”,即没有人工的痕迹。
接着,笔锋一转,举了大量事实来论证“自然”,以对比的手法,具体描绘了由“自然”引发的种种烦恼,形象生动,说服力强。
文章的语言最能体现出作者的修养,因此,应该多阅读那些名家名作,品味文章中的语言。
另外,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还应当防止一些毛病。
有的同学在写文章时,往往只顾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材料,或者是拉拉杂杂地说了许多话,结果是,由于缺乏重点,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致使读者难以迅速抓住主要内容,导致无法领略文章的妙处。
因此,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切记“你写你的,我写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运思方式、行文结构和外部形式安排一、写作运思方式,其实质也就是思维方式。
“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认为,神经回路具有不同的构成方式,分别具有发散、收敛、突现的功能。
写作运思正是综合体现这些功能的复杂精神活动。
因此,发散、收敛和突现也相应地成为运思的基本方式。
(一)发散型运思发散型运思,就是写作主体有目的地围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形象的,或理念的)刺激,引起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使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由此产生、创造出新的形象或观念。
发散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性。
发散思维的引发可以是形象的直觉式引发,也可以是非直觉的形象的想象,还可以是概念的理性式联想。
形象和概念虽然分属不同的思维范畴,但在写作运思中,二者常常如影随形。
发散的方法,以想象和联想作为它的两翼。
1.想象想象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情感为动力。
想象的神翼能自由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于现实的和非现实的领域,积极地补充思维链条中的空缺,把不同的事物神奇地联结起来。
审美性写作和实用性写作都需要想象,但二者有重大区别。
前者可强化运思对象的个性特征,融合主体的主观情志和倾向,可以虚拟,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后者要抽象出共性特征,排除主观随意性,必须符合事实和逻辑,以再造性想象为主。
2.联想。
联想是从一已知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其他某些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的特征,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接近、类比或对比思考,由此呈现出三种联想方式:(1)链环式。
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联想可以不断生发,无限延伸,例如由泥土想到大树,由大树想到小鸟,由小鸟想到蓝天,由蓝天想到白云等,思维犹如链条,环环相扣。
(2)辐射式。
以一事物为中心,向四处辐射,进行放射性联想,例如由泥土想到了大树,由泥土想到了辛劳,由泥土想到了环境,由泥土想到了祖国等。
如高土其在《笑》中,由笑想到笑的哲学、笑的医学、笑的心理学、笑的政治学、笑的教育学、笑的艺术、笑的诗歌等,这种联想就是辐射式联想,它以“笑”为核心,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思路灵活,联想丰富。
(3)跨越式。
跨越事物的直接相关性,将两个看似不同但间接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跨越事物间“相关度”限制,表现出思维的跳跃和灵动,例如由“人”联想到“星”,中间就跨越了相关的事物“地”与“天”。
“人与地”、“天与星”是接近联想,“地与天”是对比联想。
省掉中间联想的步骤,意味着联想思维的飞跃。
(二)收敛型运思收敛型运思,就是集中运思的对象性客体,经过思维的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
收敛型运思的基本过程是:收敛信息寻找“中心”→确立“中心”→围绕“中心”进行综合。
也就是首先收集众多的材料信息,然后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个信息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并从中寻找共同点,由此确立运思的中心,然后再根据中心的需要对各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综合,直到最后运思的完成。
收敛的方法,以分析和综合作为它的两翼。
1.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事、物、意、理、情的各方面进行解剖,拓展思路,为综合和收缩创造条件。
要分析一件事,则必须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根源,从时间的流动、空间位置的转移、以及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追踪其变化,探讨其性质,通过如此分析,才能收敛思维,进行综合。
分析可以从概念入手,也可以从表象入手,然后进行理性的推导,走向思维的成熟。
2.综合感性材料的抽象化和抽象材料的系统化,都是综合的具体表现。
确立一个概念,做出一个判断,需要综合;把分解的形象细节进行“拼凑”和粘连,需要综合;对各类文体的各种运思对象的梳理、认识和加工,也需要综合。
运思综合的最基本形态是通过判断推理,在心理上用一组语言符号组成有意义的句式。
如头脑里出现“时间是生活的希望”这句话时,是把“时间”、“生活”、“希望”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判断推进,然后综合为整体认识的结果。
(三)突现型运思突现型运思是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
它的一般进程是:苦思——搁置——断续思考——潜意识思考——机遇——脱颖而出(即顿悟),从苦思到潜意识思考是准备、酝酿的沉思阶段;机遇是灵感突发的外界诱因、引爆的火花;顿悟则是感知觉、意象和观念的豁然贯通与飞跃,仿佛电视屏幕上从光点的聚拢排列到刹那间突然成像,是一种疑窦顿开,文思如潮的思维状态。
1. 沉思沉思是突现的起点,也是突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当运思经过发散和收敛仍没有产生写作最佳方案时,主体就把这些思虑暂时丢开,让各种信息伴随着感知、意象、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由意识层转入潜意识层,等待着突发的时机。
2.机遇机遇是从沉思到顿悟的媒介,是导致运思创造性新发现的意外事件,是潜意识向显意识转化的外因条件。
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但突然而来,稍纵即逝,需要用心灵的慧眼去捕捉,以主体的敏锐和长期的沉思为前提。
3.顿悟顿悟是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有机遇,可以顿悟;没有机遇,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苦苦思索中也可以顿悟。
不管有没有机遇的引发,顿悟之前总有紧张的思维活动,而且并不十分清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电视在成像之前,原也是一些光点,但终于还是成像了,在那一个时间。
”成像的时候,就是运思突然顿悟的时候。
行文操作一定粗糙。
也可以说操作是行文的条件,外化是行文的结果。
二、写作行文的过程写作行文过程是主体心手如一的综合性操作,它体现为运思成果向语言文字的过渡与转化。
运思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句子逐渐成熟的,而行文却是由句子到局部再到整体依次完成的。
这时的字句(点型)、言语(线型)、篇章(面型)、思维(体型)都已是外显的、符号化了的东西。
行文过程的具体展开是贯通气韵、搭配词语、组合句型、篇章建构。
(一)贯通气韵,以意领文贯通气韵,在内要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不管写什么文章,都应思路顺畅,一气贯通。
若为记叙,线索连贯;若是议论,纲举目张。
开头、中间、结尾都层层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搭配词语,组合句段行文的目的是为了组词连句缀篇。
行文中的语符组合不管是审美的或说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简洁、畅达。
1.搭配词语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搭配词语是作者对语言的质感的领悟,也是对现实需要的语言应变和应答。
词语的搭配既要符合词语搭配的习惯和规则,又要善于变化和创新。
“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领悟出词语搭配的奥妙。
在搭配词语的过程中,一要掂量词语是否确切、形象、鲜明;二要注意词语的色彩、轻重、音节。
三要考虑词语表意传情的感情浓度;四要考虑词语的形式、位置以及语法逻辑关系。
2.组合句段句子是文章的骨干。
由句组段,关键是句句要立得起来,站得稳当,一句是一句,上下连贯,结结实实,不飘浮不摇摆。
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有机的、相互贯通的。
意思贯通,境界贯通,气势、氛围、情趣、语言风格等也要贯通。
句式结构的表层是词语排列组合而成的外在形式,其深层却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意象所显示出来的内在意蕴。
有的则与表层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成平面、线性状态。
有的句子组合侧重在直抒胸臆,有的则是非理性的心理活动轨迹。
·(三)建构句型,搭建段落1.句型建构由字词组成句子是行文过程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向段落、篇章建构过渡。
句型建构的基本形态有四种:一是叙述句型。
其特点是:直陈其事,不加烘托,毫不雕琢,语言洗练,简洁明快。
二是描写句型。
其特点是:比喻贴切,文字色感强,有生动、传神的描绘,可用夸张加以修饰。
三是议论句型。
其共同点:一是常用表明看法的判断语构成句子;二是能给人肯定、不容置疑的信念;三是语言庄重,以辨析、明理为主。
四是说明句型。
其共同点:一是句势平稳;二是语言明白如话;三是以解说事物(事理)原有面貌为主;四是行文和缓,不枝不蔓。
抒情句型是上述四种句式的转换,是融合着主观情感的灵活运用。
2.段落搭建段落在句型的基础上形成,是具有表意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行文单元,它浓缩了文体的性质、特点,是体现不同文体特性、构成文类区别的基本部件。
(1)记叙体段落——“场面”。
“场面”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由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事物的状貌和情态构成。
“场面”的四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和事物。
(2)议论体段落——“论层”。
“论层”在行文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论述单元,它具有最基本的论证功能,可以看作是缩小了的议论文。
它的基本构成形式(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以及所包含的要素(观点、材料、论证)与一篇议论文大致相同。
“论层”的转换,表明论述重点转移或论述深化。
只有一个“论层”的议论文比较简单,容易把握,由若干个“论层”组合的议论文比较复杂,转换和衔接要恰到好处。
(3)说明体段落——“释项”。
“释项”是行文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说明文的基本构成,将阐释说明的内容进行有序的联结,就可以构成一篇完整的说明文。
“释项”,包括对象、内容、方法三要素,一般要对解说对象的成因、特征、作用或发展变化进行专项说明。
(三)行文推进,篇章建构文章大体都由开头、中段、结尾三个部分构成。
这三个部分在形式上不一定都明显突出,但从全文内容的展开和行文的过程看,总是按照起始、延展、终止的规律,上下衔接,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
同时,同类的文章,不管如何变化,由于侧重于同类型的词、句、段而在构造上有其相似之处。
行文的推进一般由“句→段→篇”、“头→腰→尾”有序地渐次展开。
1.记叙类文章记叙类文章以记人叙事、表意传情为目的,它展示人物行为、情感或事态的流动、变化过程,其建构模式一般为:开端→发展→结局。
2.议论类文章以确立或反驳(或兼有)某种观点,从而阐明个人见解为目的,它体现一个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推导过程。
其建构模式一般为: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头),可以直接提出令人关注的问题,点明观点;可以介绍背景,分析材料,引出问题;也可以说明对某一问题探讨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本论(中段),承接引论,对材料或问题作横向并列式、纵向递进式剖析,或取纵横交错式、散论式的推理论证,以揭示事物本质。
结论(尾),承接本论,归纳、概括或适当引申。
可进一步阐明观点,照应引论;可引出新问题;可指出结论的理论或实践价值。
3.说明类文章以给人以知、教人以用为目的,介绍、解说事物事理。
由于说明对象、写作目的和行文方法不同,可有介绍性、记述性、描述性、阐释性、应用性、文艺性等种类,但其建构模式一般为:概说→分说→总说。
概说(头),针对说明对象,概述事物、事理的突出点;或介绍有关材料,引发读者兴趣。
分说(中段),具体解说对象,可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行文。
总说(尾),承接中段,加以总括性概说;或是行文逻辑顺序的自然终点;或强调解说对象的重要性;或指出当前对解说对象的认识水平;或展望解说对象的未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