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1.《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豆蔻梢头二月初,告急东风御史疏。

年丰杖藜人共睡,罗城门外日高无。

空山体,广野躻,万绿丛中一点黄。

云天远,水天长,彩楼新澹锁神庄。

翻译
豆蔻梢头迎来二月初,紧急消息东风传来上书。

年丰之时,老百姓们在杖藜的安眠中度过,城门外阳光映照下高山无影。

空旷的山体,广袤的原野,万物绿色之中唯有一点鲜黄。

天空广阔,水面无际,彩楼新澹,闲置着神庄。

2.《赤壁怀古》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波浪茫茫愁不尽,高楼当此夜叹嗟。

一片冰心在玉壶,人间四月芳菲尽。

翻译
战罢,断戟埋于沙下,铁器泯无踪。

自愿意磨洗旧物认清前朝的来龙去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茫茫波浪淹没了无尽的忧伤,高楼之上,在这个夜晚叹息不已。

一颗冰心,宛如玉壶中的清泉,人间四月芳菲渐尽。

结语
以上是苏轼创作的两首词的原文及翻译。

这两首词分别传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苏轼细腻的诗意和对世事的思考。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的呈现,能够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苏轼的词作,并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哲理。

苏轼诗鉴赏

苏轼诗鉴赏

苏轼诗鉴赏一、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创作背景三、诗句解析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从横着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形态也各自有别。

这体现了庐山的雄伟壮观和姿态万千,也反映了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说之所以不能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四、艺术特色1.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描绘出庐山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的七个字就将庐山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庐山那起伏的山岭和高耸的山峰。

2. 哲理深刻,深入浅出- 诗的后两句将哲理蕴含在形象的描述之中。

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庐山景象引出对认识事物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

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富有思想启迪性。

3. 语言简洁,节奏明快- 全诗二十八个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

同时,诗句的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诵。

五、思想意义1. 哲学层面- 它提醒人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这首诗就像一个警钟,促使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事物。

2. 人生态度方面- 也启示人们要有超越自我、超越局部的胸怀。

当我们陷入困境或者对某件事情困惑不解时,要学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所处的环境,以一种更宏观、更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后豪情激发,胸怀依然雄壮,发白的鬓发又有何妨?
埃默多拉宣布命令,云中拍打翅膀,什么时候才能让凤凰唐被召唤?拿起绝弦似一轮满月的弓,向西北方眺望,射击星宿的领头天狼。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鉴赏: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

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

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

“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

“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豪之一。

以下是两首苏
轼的词原文及翻译。

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落日熔金,遥岑远渡,银河欲坠鹊来空。

渡头余杭,单极忆爱岂知穷。

白袷扶病換朱弓。

翻译:
夕阳如金,远山蜿蜒,银河欲坠,一只乌鸦在天空中飞过。

渡口岸边,我忆起远方挚爱,却不知所终。

身披白衣,病榻上拿起红色弓。

第二首词:《青玉案·元夕》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莲穗隐丰稻。

鸳鸯会脚短檐斜,肠断春城晓。

月如钩,夜如漆,每儿女,最关情怀。

低头向暗壁,千嗅一香百嗅一怀。

翻译:
黄昏之后,我在东篱上端起酒杯,袖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莲花藏在丰稻中。

鸳鸯会
在短檐下相互依偎,我因思念而伤情。

月儿弯如钩,夜色墨黑,每个男女,都怀有深情。

低头望着阴暗的墙壁,一香味熏得我心旌摇曳百般思绪。

《苏轼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苏轼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苏轼词两首一、文学常识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不仅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如题,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宏,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词作豪放大气。

豪放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语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豪放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榜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得人。

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典故形象地说出了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区别,从此“大江东去”成了豪放词的代表句子。

周瑜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超然台记》等。

诗歌方面:现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方面:开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词有怀古、咏诗、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高一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

高一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

高一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高一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苏轼的词作。

本文将对苏轼的两首知名词作进行知识点的归纳。

第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明月为主题,描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寻。

1. 形象描写:苏轼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营造了诗词的氛围。

他用“彩缕”、“照纱窗”、“疑是地上霜”等形容词和动词,将明月的美丽和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情感表达:词作以追问的方式呈现了主人公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苏轼运用了疑问句和反问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凸显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同时,他借助明月,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3. 文化内涵:这首词旨在表达对完美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当时,词人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象征,希望可以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心声。

此外,这首词还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呼吁社会改变和进步。

第二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描述了苏轼在梦中与好友欢聚的情景,展示了友谊的价值和重要性。

1. 梦幻意境:苏轼通过对梦中情境的描绘,使词作具有梦幻般的情趣。

他以夜晚、寒冷的气氛为背景,通过构建友人相聚、吟诗作对的场景,营造了温馨、愉悦的氛围。

这种梦幻情境常常出现在苏轼的词作中,起到了美化现实、表达情感的作用。

2. 友谊的重要性:这首词通过描绘友人们的欢聚场景,表达了苏轼对友谊的珍视和赞美。

他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达了对好友身处险境的关切。

词作中传递出对友情的认同和珍惜,呼唤人们要真诚对待朋友关系,珍视友谊,共同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3. 史诗式叙述:整首词以叙事方式展开,深入描绘了友人欢聚、创作诗对的情景。

苏轼通过将自己的经历放入词作中,赋予了词作一种历史感和史诗感,增强了词作的艺术美感和感染力。

在学习苏轼的词作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欣赏诗词的层面,还要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解析
苏轼词两首解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该掌握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
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
四、阅读训练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 (ling)亭。

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这里是诗人以孙权自比。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太守,匈奴不敢进犯。

后因报功状上多报了六颗首级,被削职判刑。

冯唐指出文帝赏罚不当,文帝采纳了冯唐的意见,派遣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魏尚为云中守。

节,使者所持的用竹做成的符信。

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诗人以魏尚自比,是说,什么时候派人赦免我的过错,使我得到重用呢?
③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