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作用

例谈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学家从中探求过去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料形式,历史教学中
史料运用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史料可以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历史,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能够
让学生迅速掌握历史背景,进一步明白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发展过程。
比如,利用《三国志》、《昭明律》、《东莱纪锦》等史料,可以让学生详细了
解到汉代国力的兴衰,两晋分裂的真正原因,元朝的文化氛围,明朝政府
的行政管理,等等。
运用史料也有助于锤炼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逻辑
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和乐趣性。
其次,史料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可以让学
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研究《项羽本纪》、《史记》、《汉书》等历史教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发展的文化和社会状况,进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
史料作为实实在在的证据可以让学生对古
今中外历史事件领略到历史的真实性,发现历史精髓。
最后,史料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学中史料
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地进行历史学习。
学生可以就史料中的历史
事件、人物进行探究,从他们的行为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谈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作用

例谈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作用历史教学中,史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通过运用史料,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作用。
其次,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估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史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证据,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第三,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历史教学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史料中蕴含的故事和情节,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力。
通过运用史料,可以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通过接触史料,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入思考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同时,史料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此外,史料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研究和分析史料,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思考和判断,而不仅仅是接受老师的说辞。
学生可以通过搜集、整理和解读史料,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不同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科。
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史料,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各种资料。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献、档案、文物、遗迹、图像、口述记录等等。
这些史料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为我们揭示了过去的种种面貌。
首先,史料能够增强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中既定的结论和观点。
然而,通过引入丰富的史料,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历史的原始材料,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例如,在讲述古代文明时,展示出土的文物图片,如青铜器、陶器等,让学生亲眼目睹古代工艺的精湛;或者在讲解重大历史事件时,引用当时的官方文件、当事人的日记或信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
其次,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评价等能力。
当学生面对各种史料时,他们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整理、解读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比如,在研究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当时的税收记录、商业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史料,来分析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敏锐和全面,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观点。
再者,史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枯燥的历史知识陈述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但生动有趣的史料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讲述二战时,播放一段当时的战争纪录片或者展示一些前线士兵的家书,学生很容易被这些真实而感人的资料所打动,从而主动去探究那段历史。
此外,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史料,也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历史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通过史料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触及历史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就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探讨。
1. 强化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是历史真实性和严谨性的体现。
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历史事件中的原始资料,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真实感受历史。
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存在。
2. 提高学生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史料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历史资料,还要能够研究和分析史料,明确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借助于历史事件的史料,学生可以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接触历史文献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和思辨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这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历史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通过史料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加深对历史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这对于学生的历史修养和历史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经典史料导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前阅读史料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选取一些经典的历史史料,如《苏格兰手稿》,《阁楼》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感受历史的魅力。
2. 史料分析与讨论在历史课堂中,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史料,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史料分析与讨论。
通过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史料的价值和局限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史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运用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
以下是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几种方式:
1. 引用史料:教师可以引用原始的历史文献、记录或其他史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到真实的历史文本,了解当时的思想、观念和事件。
教师可以解读史料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价值。
2. 文献分析: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深入研究特定时期或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他们可以学习如何解读文献中的信息,分析文献的可靠性和偏见,并从中获得对历史事件的更深入的理解。
3. 图像和图片: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片、地图、艺术品等视觉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学生可以获取关于时代特征、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信息。
4. 口述历史:教师可以邀请有亲身经历的人,如老年人、家庭成员或社区中的长者,分享他们的口述历史。
学生可以通过听取和记录他们的故事,了解当时的生活、经历和见解,增加对历史事件的亲近感
和实际感受。
5. 资料整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归纳。
学生可以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史料,以探究某个历史问题或事件。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批判思维和信息素养。
通过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可以更加生动、具体和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与史料的互动,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史料的运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是指通过使用史料来教授历史课程,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和
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下面将介绍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
学中的具体运用。
史料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如历史
文件、图片、文字等,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份历史
文件,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人物关系等,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分析史料的来源、内容、作者立场等,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给
学生提供多个来源不同、内容各异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并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和分析史料,教
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授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
论和研究相关的史料,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帮助学生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
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有效获取、分析和
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获取和分析史料的方法
和技巧,并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浅论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浅论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了解历史事实真相的重要途径。
通过使用史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拓宽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下面,将从史料的定义、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运用几个方面进行浅论。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需要有证据来支持和证明,而史料正是历史事件的证据。
史料是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研究历史的材料,也是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真相的窗口。
史料是书写在古代文献、文物、碑刻、物证和口述材料等载体上的历史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像、语言、物质等形式的数据和遗产。
通过研究史料,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揭示历史的规律,推动历史学的发展。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
原始史料是指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有关材料,如史书、日志、信件、档案等。
原始史料具有最直接的历史信息,能够提供最真实的历史记录。
二手史料是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后形成的,如历史研究著作、史学论文、学术讲座等。
二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能够概括和总结大量的历史事实,提供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史料来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在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引用相关的史料,如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声明、盟军指挥官的指示等,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史料来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教授中华文明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文物,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献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教授文化大革命时,教师可以引用不同声音的文章和文件,并对其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分析史料,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讨论,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认识。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历史信息和资料,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阅读史料,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史料中的细节和描述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特点。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
史料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并不只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
史料中的细节和描述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史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史料中往往包含一些有趣的细节和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学习和阅读史料,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
史料的运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史料中常常存在一些矛盾和争议,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对比不同的史料,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这样一来,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史料的运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
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史料,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历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
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关键词:史料教学收集运用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正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
然而要让今
天的学生去了解过去事情很容易,但要做到进一步理解并总结经验,就有一定的
难度了。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
于是,从史料在课本中的穿插、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史料的探讨,到如
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史料能力等话题也随之而呈现热门之势。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历
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
史料被广泛
应用于初中历史课本开始于90年代初,其形式多种多样,大而分之有以下几种
形式:
1、以黑体字加框形式或在小字部分引叙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
2、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漫画、历史遗址等。
3、以“统计表”数据的形式出现的史料。
4、一些文物史料的照片。
5、在课后“练习”部分,结合当课内容,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并出
思考题。
二、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收集
1.平时积累。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当我们准备“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
课时,可以想到查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重要文献;
准备“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查找《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宣言》、《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等文献。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要把收集的这些文献资
料的电子版按时间、专题或国别排序成册,便于以后教学随时使用。
2.网络搜索。
网络搜索文献资料非常捷多。
文章、文献、视频,如《辛丑条约》、《共产党宣言》在“百度”中就有完整系统的内容。
电子版文献极方便我
们文字处理、加工打印、制作文本和课件等。
3.同行共享。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交流”,对教师也同样重要
学会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收集史料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等。
三、怎样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
1.全选或节选。
全选使用文献。
对于文献本身比较短小的,制作文档或课件
呈现给学生阅读,能使学生了解全貌,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不至于断章取义。
2.原文或翻译。
对古代文言文写成的文献,如果阅读没有太大困难,就直接
呈现给学生原文,个别词句稍有难度的可附加注释、如果特别难也可翻译成白话文。
3.课件或讲义。
历史文献资料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屏幕显示;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这样可以反复揣摩,留有痕迹,随时温习。
4.问题或感悟。
在学生阅读材料前后设计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可以引领学生
思维,指导学生有方向性地认真阅读。
但有时问题设计得不好也可能束缚、误导
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写感悟,也是好方法,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生
发创造性的见解。
故两种问题设计形式可依情况灵活运用。
5.课下或课上。
这是从使用时间上分类的。
课下学习指把文献材料课后或课前发给学生作为作业完成,教师搜集批阅,课上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成果;课上研讨指教师课上呈现文献材料,有学生当堂阅读研究讨论探索。
二者视情况由教师灵活掌握。
6.考试或平时。
在考试命题中使用文献材料,既可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等能力,也可验证学生所学知识,这也是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产生新成就的途径。
减少考试引发的紧张疲劳感,增加趣味性和新颖性,使学生乐于作答,用于展示自己潜在的能力。
四、史料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加强思想教育作用
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笔者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
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
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
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
讲完这段史料后,课堂上一片沉寂。
黄海大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
2.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教学也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例如学习《清末民初新景观》一课,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课外收集的图片,例如中山装、清朝人的发辫和民国时期发型、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等,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在服饰、文化、娱乐、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3.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
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
准确地领悟历史。
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
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
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
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能提高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
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
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
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
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总之,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史料
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以史启智"的目的,使历史学科的内
在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马世力等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程俊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 J ].学周刊,2016,26(26).
[3]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J ].学周刊,2014(11):83.
[4]王晓玲.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的研究[ J ].新课程,2015(8):144.
[5]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
[5]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作者简介:范传利(1973年2月)男汉族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山东省滨
州市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