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三种类型

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三种类型

作者:丁林兴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04期

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凸现历史学科个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史料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譬如:以对教材内容“变相复述”为特征的“注解式”史料教学,以穿插主观性习题为特征的“习题式”史料教学,以引述大容量史料为特征的“冗长式”史料教学,等等,这些史料教学有悖史料教学的本义。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运用大量史料);围绕主题,精选史料,疏密有致地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把握运用史料的节奏感);史料与教学高度融合,确保历史教学的流畅性。据此考察当今史料教学,笔者认为,真正的史料教学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一、“主题式”史料教学

“主题式”史料教学,也可称“探究式”史料教学。这种史料教学是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教学的,纪连海开设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1]是典型的“主题式”史料教学。笔者以纪老师的这堂课为例,说明“主题式”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顾名思义,“主题式”史料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聚焦一个证据,突出一个主题。《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聚焦的是一幅画,凸现的主题是北宋的城市经济。讲北宋城市经济可以有多种途径或方式,而纪老师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运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作为主要史料,力图在其中找到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的信息,这也是此课的亮点。

其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探究,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纪老师在课上,通过坊市的对比来激活街市,从而看到了经营场所的变化;由夜市的繁华激活服务业的兴盛,由服务业的规模经营激活商业竞争,从而看到经济繁荣的表现;由旅店众多激活城市人口总数,由城市的流动人口引出各类交通工具,再由交通工具引出贸易范围;用虹桥上的摊位激活草市,再延伸到城乡贸易和经济作物种植,等等。可见,他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从史料(《清明上河图》)中得出结论。最后,纪老师从经营场所、经营手段、经营时间、经营理念、经营活动和经营地域等六个方面得出了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三,有主要史料,但也有辅助史料,两者相映成趣。纪老师这堂课以《清明上河图》为主要史料,辅之以文献材料等其它史料,相互印证,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他选择和展示的史料有:《宋會要辑稿》、《东京梦华录》、《重建清真寺记》、根据文献材料编制的“北宋时期汴水运输量一览表”、陆龟蒙的诗、唐代长安城的坊里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等,可谓形式多样。值得一提的是,整堂课所用史料,短小精悍,并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教学之中。

像《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这样的“主题式”史料教学虽然不是很多,但并不是说没有。因为,一般而言,历史图像、文物、遗存等都保存着众多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历史,认识社会。例如,我们完全可以从秦的兵马俑认识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科技等,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去深入挖掘。

二、“训练式”史料教学

“训练式”史料教学是一种以史料为载体、训练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史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聂幼犁教授的《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2]一课则是“训练式”史料教学的典型课例。

聂教授在这堂课上虽然讲了23个案例,但这些都是经他精心选择和独特设计的。聂教授将精心选择的23个案例,分布在三个教学环节:“凭证据说话”(中共“九大”、例1至例12)、“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例13至例16)、“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例17至例21、我们的老祖宗)。尽管这23个案例,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聂教授却以“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串了起来。纵观聂教授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其一,形散而神不散。整堂课有一个魂,即“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围绕这个魂,史料(案例)的串连,是通过思想方法上的一致性来实现的,并在有序性与节奏感中推进教学进程。诚如孔繁刚先生所说:“无论是问题的筛选,还是流程的设计;无论思考的梯度,还是启发的坡度;无论是要害的聚焦,还是边界的延展等等,都是围绕着目标,在步步夯实中一一展开的。”[3]

其二,突出方法指导。“训练式”史料教学,不在于讲清一段历史内容,或探索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而在于通过案例,实现学生历史思维的提升,抑或让学生掌握治史的方法。这堂课聂教授凭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实现了这个目标。譬如,聂教授播放了一段中共“九大”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等走上主席台时的视频。要求学生据此推测:“它大概属于什么时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 他是如何牵引学生观察、联想、推断的呢?

教师导引:关键人物→场景揭秘→我的天安门经历;

学生跟进:定格聚焦→狂热印象→想到疯狂红卫兵;

师生接轨:文革会议→林彪为界→中国共产党九大。

23个案例,无一不是通过“观察、联想、推断”这种方式得出答案的,让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体验史学研究的乐趣和过程,并逐渐掌握治史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其三,史料多而不冗。“训练式”史料教学,史料多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聂教授事先对史料进行了精心筛选,且史料呈多样性,有视频、地图、照片、邮票、书画、漫画等,丰富多彩。

因此,尽管整堂课都是由史料连缀而成的,但并没有“审美疲劳”之感,相反,给人耳目一新。于是,这堂课在与史料对话中、在师生的对话中,实现了史料与教学的高度融合。

“训练式”史料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存在的,尤其是高中历史复习课,可运用史料或史料型试题,就某一历史学科能力做专项训练。但要达到像聂教授那样炉火纯青的境界,则有很大难度的。因为优秀的“训练式”史料教学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反应之上的,教师需要有非同一般的教学机智。

三、“嵌入式”史料教学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史料教学,其最大特点是将史料不露痕迹地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周飞的《新文化运动》[4]是典型的“嵌入式”史料教学。

这堂课周老师从“当年我的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胡适入手,通过对胡适的一组日记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运用过渡语:“正当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面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既感焦虑,又无能为力,在这彷徨苦闷之时,一位中年人踏上了从日本回国的征程……”[5]由此引出另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行量仅仅1000册左右,但他“执著地在黑暗中探索前行”。一年后,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新青年》的命运:一是《新青年》“迁址北京”,二是掀起文学革命。前者,通过解读油画《北大的钟声》,让学生感受到北大当时成为中国文化的舆论高地;后者通过解读胡适日记(1916年)的目录、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核心内容、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史料,展现了文学革命深入开展、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在文学革命的风暴中,“原来在象牙塔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来到了普通大众当中。这两位先生在暗夜里为国人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6]接着,周老师通过对《胡适自述》、陈独秀《1916年》和《吴虞文录序》等相关史料的解读,阐述了民主和科学、“打倒孔家店”的内容。最后,周老师展示了胡伟的《陈独秀与〈新青年〉》的油画,引出一个重要人物毛泽东,然后又运用毛泽东的话(史料),印证新文化运动对当时青年的影响。“可以说,新文化運动启蒙了一代人,陈独秀曾这样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揭示了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正是有了人的解放、有了人的觉醒,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7]

周飞老师的这堂课,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处理,即“通过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经历来体会新文化运动的机缘、脉络和价值”,实现教学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二是“使用了大量的日记、油画等材料作为教学素材,但是并没有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也没有出现一掠即过的装饰性展示。每一页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住了教学的中心。”[8]

比较三种类型的史料教学,它们有共性:围绕教学主题精心选择史料;所用史料“精干”、“多样”、“适量”;史料的运用应根据教学需要,分散地、不露痕迹地融入教学过程,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当然,也有个性,“主题式”突出史料和内容的主题性,重在探究;“训练式”突出运

用史料训练学生的治史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嵌入式”突出史料运用的抑扬顿挫和不露痕迹的融入,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历史。

笔者认为,尽管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但史料教学仍然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创新史料教学,需要历史教师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宽阔的教育视野和独特的设计思路。只有这样,史料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境界,呈现一种新常态。

【注释】

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历史教学》2009年第4期(上半月刊)。

聂幼犁:《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历史教学》2011年第17期、第19期。

《〈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一课研讨纪要》,《历史教学》2011年第21期。

彭禹、沈时炼、张炎林编著:《海派历史教学透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7-85页。

彭禹、沈时炼、张炎林编著:《海派历史教学透析》,第79页。

彭禹、沈时炼、张炎林编著:《海派历史教学透析》,第82页。

彭禹、沈时炼、张炎林编著:《海派历史教学透析》,第85页。

周飞:《用心体悟历史的机缘——例谈〈新文化运动〉一课的设计灵感》,《历史教学》2010年第11期(上半月刊)。

怎样进行史料教学

如何注重史料教学 教材中引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重视史科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增强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且,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以史料题为主,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史料教学,充分利用史料,功在平时。 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及高考呈现的特点,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下面以这两大类为例,简要分析其解读的一般方法。 1、文字史科。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可分为三种:(1)原始史料。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2)撰述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3)文艺史料。此种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载反映历史的史料,如《中国古代史》第79页:“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刘禹锡《竹枝词》”。对此类史料的解读一般有如下步骤:(1)首先阅读文字史料的出处,明确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时间;(2)读史料,找出史料反映的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3)以相关教材知识点为依托,精读材料,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和表面现象。(4)结合教材知识,进一步分析材料反映的深层含义。如《中国古代史》第46页:“(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1)从材料出处知此段史料应出自东汉;(2)粗读,明确材料涉及大秦与东汉对外关系;(3)结合所学知识精读,得出大秦早想与汉直接交往,但受安息阻碍;大秦与汉直接交往的时间,路线;(4)结合教材分析得出,由于汉代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代对外交往频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2、图片史料。图片是以实物、图案、图画等形式反映的史料。教材中的图片甚多,有文物、古迹、历史地图、数据图示、漫画等。 (1)历史地图解读的一般步骤:①看地图外的提示语,明确地图的时间及主题;②看方位及图例;③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地图上的典型注记及图例。明确该图时间及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④依托课本对地图上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联系。以《中国古代史》第26页《秦朝疆域》图为例:①、通过看地图外的提示语明确此图时间是秦朝,主题是疆域;②、通过图例,明确看图时应注重秦朝疆域四至;公元前221秦的边界特点及以后的变化;秦朝陆上交通;③、应用图例,重点掌握疆域四至:公元前221秦的边界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秦朝驰道的修筑,陆上交通四通八达;长城的地理位置,北方主要少数民族;④、依托课本及以上分析说明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文物、古迹、漫画等图片的解读的一般步骤:①看图片外的提示语,明确该图片的时间及主题;②仔细观察图片,明确其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表面现象);③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图片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深层含意。以《中国古代史》第27页《秦半两钱》图为例:①、通过图片外的提示语明确此图片的时间是秦朝,主题是秦朝的货币半两钱。 ②、观察图片得出以下历史信息:秦半两钱的形状;秦朝的文字的特点(小篆),秦冶铸业(铜)的发展;③、结合教材分析得出秦统一货币;秦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进而分析秦统一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浅谈史料教学

浅谈史料教学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逐渐被重视起来。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该加强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学习只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进而形成有关的技巧和能力,在能力和智力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 史料教学;史料的作用及应用;发展思维能力 收稿日期:2022-01-25 一、史料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史料教学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性就带来了一股“新历史”的思潮。其中倡导的“史料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二)史料的分类 1.文字史料 就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它包括日记,笔记,,回忆录,文件等。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材中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原

文:“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77)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解放人的思想并且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斗争的党。 2.表格史料 表格史料就是用表格,数字和文字构成的。使复杂繁多的事物或事件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3.图片史料 就是用图片展现当时画面的史料。其中包括照片,地图,绘画作品等。例如, 在讲解《鸦片战争》时用相当多的图片如“鸦片吸食者”“虎门销烟”“圆明园劫后遗址”“鸦片战争形式图”等图片,[2](P.53-54)这些画面更能加深留在头脑中的印象,使教学更生动。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加真实感 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是通过教材,没有真正的经历过并且也很少有其他的途径来渗透,所以增加真实感是很重要的,而史料恰恰起到这个作用。通过引用的原文、图片等带领学生进入当时社会历史的情景之中。 (二)史料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这样对解决在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史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第一,讲述法。历史数去发生的事实,历史知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要通过教师的具体讲述传递给学生。教师生动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史实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连续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史实回答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第二,讲解法。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会议和条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讲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则: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第三,讲读法。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讲读法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运用讲读法最忌讳用大部分课堂时间来读书,那样等于取消历史教学活动。 第四,谈话法。即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谈话法运用得当,关键是教师运用好谈话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第五,图示法。图示法也称为纲要信号图示法、图文示意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符号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其功效是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素材的选取,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宁缺毋滥。 第六,板书。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黑板书写传递教学信息。设计板书的原则有:掌握要领,明确重点,把握结构,分清层次。 历史老师教学方法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 利用史料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中 常用的历史史料及其分析方法。 一、文献史料 文献史料是指古代人们创作的关于历史事件的文字材料。教师可以从国内外历史文献 中选取适当的史料进行分析。比如教学唐代,可以选取《全唐文》中的材料,让学生分析 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等。 分析方法: 1. 阅读理解:让学生认真阅读所选文献,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提问、组 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信息提取:指导学生从文献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并进行整 理和归纳。 3. 地理背景分析:通过文献中的地理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 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等。 4. 数据统计:如果文献中有相关数据,可以让学生进行统计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 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和发展趋势。 5. 人物观察:通过分析文献中的人物形象和言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动。 二、考古史料 考古史料是通过对历史遗址、文物和编年体文字等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获得的资料。通过考古史料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历史演变过程。 分析方法: 1. 考古资料分析:教师可以根据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建筑,引导学生分析遗址 的用途、历史发展等。 2. 文字史料分析:通过对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编年体文字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 历史事件的具体经过和背景。

3. 比较研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考古遗址和文物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同异,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历史差异和联系。 4. 图像分析:通过对考古现场的图片或遗址的平面图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知和空间感,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和演变过程。 三、口述史料 口述史料是指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口述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资料。通过对口述史料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视角和历史记忆。 分析方法: 1. 理解口述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听取或阅读口述史料,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分析视角:帮助学生分析口述史料的视角,了解不同当事人或目击者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思考其原因和影响。 3. 人物思想分析:通过口述史料中的人物言行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和动机。 4. 与其他史料对比:引导学生将口述史料与其他文献或考古史料对比,思考不同史料之间的异同和相互验证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史料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批判能力,促进他们全面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法探究

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法探究 时代在发展和进步,社会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了。尤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传统的“满堂灌”和“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史料教学法无疑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改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过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不注重对课本上所载史料的阐释,很多学生对相关史料更是连看都没有看,这对于深入历史、探索历史、总结历史是非常不利的。历史虽然不可再现,我们也无法亲身经历当时的事件,但是史料可以给我们提供了解过去、认知历史的一个平台。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处理史料,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自主获取历史信息,增强历史感,提高领悟能力,养成探究精神,培养高尚情操,从而有效地落实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激活历史课堂。 二、史料的基本类型 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高中新课程教材中精心选配了大量的史料,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史料,让学生细细研读

这些史料,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另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生动丰富的文献、故事等,这些都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授学生每一个历史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搜寻很多与之相关的课外史料来增长学生对历史真相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三、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教材中的史料大都生动有趣,读来让人感触良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甲午战争》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时局图》,以文字和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看一看图片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熊、青蛙、老鹰、老虎、太阳、清朝官员等。接下来笔者继续问:除了这些,再仔细观察一下,还有什么信息?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不同的图案分布在中国不同的区域。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幅图的实质呢?学生在反复思考后,把“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他们在中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回答了出来。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师生的问答,学生理解了图片的信息和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和腐败昏庸的清政府的痛恨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不知不觉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四、通过史料的学习。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譬如在人民版选修第四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一第三

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 前言 所谓史料指的是人类在长时间发展中所留下的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一些帮助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历史遗迹编撰历史所用的资料。因此在当前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 一、史料分类 (一)文字史料。所谓文字史料主要指的是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载的史料内容,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分类。第一是原始史料,当中主要包含了文件、日记、报告和笔记等等内容。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历史必修一》当中有一段重要的史料写到“夫志天下尤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这一段史料本身源自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第二是撰述史料。这一种史料主要指的是来自于各种名著和典籍当中的资料[1]。第三则是文艺史料类。这部分史料主要指的是利用诗歌、小说和民谣等文艺载体所进行提取的历史史料。 (二)图片史料。图片史料主要指的是利用图片的形式来代替文字材料,以图片来反应出历史中的一些内容。一般来说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图片新,例如文物

图片、历史地图、漫画以及数据图片等内容。这些图片当中能更好的反应出当时的一些情境,便于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记忆和理解。 (三)实物史料。实物史料主要指的是人类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活动场所以及前人所创造的各种历 史客观存在的实物。在种类上是及其丰富的。主要包括了人类历史活动场所、居住地址和古迹等等,这些实物史料直接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会带个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历史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兴趣。历史的魅力远远不在于它的精彩表现形式,而是在于当中所包含的真实性和神秘性,能够将历史画面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促使人们以现代的眼光来对历史的发展来进行感悟和理解,从而更好的指导和观察当前的社会。当学生在对历史史料进行分析和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将能更加直接的体验到当中所包含的历史内容,让历史重新灌输到他们的血液当中去,从而以历史的角度来正确的感悟当前的社会。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能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历史方面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文物古迹和历史圣地,加深学生对于相关事务的历史印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图像和文字结合的历

史料的特点与史料教学

史料的特点与史料教学 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的本质 梁启超认为历史要使读者“以国民一分子资格立于国中”“以人类一分子立于世界”,即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发展,立足于世界的公民。然而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应 试教育依然盛行,究其内在原因,是缺乏对历史教学目的更深层的认识。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本质,对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性就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基础梁启超指出:“史迹就是人类民主自由意志的充 分反映,而各人民主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能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 相反,专力求‘不共二者’。倘若把许多史迹雷同的属性剔去,专取出那相同的属性,结 果便将史的精魂褫夺剪除了。”找到历史的共性就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深入探讨的问题, 人为的“共相性加工”引致真实历史的精简,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变为了一个框架里的政 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历史教科书沦为公式化的历史教材。梁启超指出历史无法像是自 然科学那样找到必然的因果关系,历史不受到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我们姑且不论此结论 高下,就历史教学而言,教师所搞的最少的就是对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影响或意义的分析,似乎历史局限在原因、结果、影响的枷锁里。而所导致的结果正像赵亚夫所说:“社 会背景中的人也自然各存有各的边线,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早已紧固的。人的活动就是人 的历史正剧,极存有身份地说你,何谓仁义,何谓恶人,谁就是美,谁就是帅。在这种情 况下,历史教科书也替代学生的自我思索,无须再存有问题明确提出或批评。”秉持历史 的客观性就是必须正视历史不是直观的单线的历史事件,也不是相互错位的政治、经济、 文化活动,而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直观的原因、结果的讲授,而是 从弥漫着相同民族、阶层、偶然与必然的历史活动中重新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体验人 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以古鉴今”是大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目 的的普遍共识,而学生也主要关注历史教育的史鉴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要关注 的是历史教育工具性作用,而对于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梁启超也 强调历史的资鉴作用,他认为历史有其必然的因果律,而研究因果律的目的就在于“国民 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但是他更强调历史的人文性特征,他发现历史现象的发 展并不一定是进步的,物质的进步并不代表历史的进步,而且物质文明得到之后也可能失掉。因此,人文性是历史的最基本属性,历史教学的内在目的在于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特征。对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要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即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使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即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 学习基础进行历史教学活动。 二、明晰史料的本质,将史料与历史教学结合

浅谈数据类材料在史料教学中的使用

浅谈数据类史料在史料教学中的使用 蚌埠五中房伟 【内容摘要】:数据类史料是进行历史定量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数据类史料,有助于学生客观地、从定量到定性地认识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严谨科学的态度。在当下的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数据类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试从史料教学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中,思考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数据类在史料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史料教学数据类史料历史思维 一般意义上说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那么今天的人们如何去感知历史,准确的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呢?我们只能借助史料这个中介去再现、感知、体验和把握历史,这是认识历史的一般规律,也是历史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的地方。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分类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类史料三大类,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尤其对于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需要大量的统计类的史料,数据类史料对历史认知之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数据类的史料呢?一般地认为那些以数据的形式呈现的可以在我们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就上数据类史料。就其分类来看有表格、曲线图、柱状图、扇形图以及文字描述的数据等。这样的史料具有直观、客观、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等特点。 一、数据类史料教学中的几个案例 在近两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史料教学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我在所带的不同班级里做了一些探索。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同引用数据类史料教学理念后的教学做了一些对比。 案例一:在讲到必修1中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规律时在不同的班级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形式。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中史料的选择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中史料的选择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也是进行历史思辨能力的基本素材和对象。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历史,史料可谓是汗牛充栋,有各式各样的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 等等。因此,在日常我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搜集并整理史料,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另外,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历史教学界对 此都有一些探索。我认为,史料在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 维方面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部分共精选了近百条文字史料。这些 史料简明通俗,文字生动。在教学中我注重充分运用史料,引导学生理解 教材,促进学生与能力发展的最佳结合,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在提高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 略谈一下初中历史课堂中史料选择的经验和方法。 二、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方法 1.要用历史史料去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这与 用分数、表扬、奖励等外部因素刺激学习兴趣是不同的。初中教材中的史料,很多可以用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商代的科学文化时, 教师可让学生先读夏鼐的一段话:“商代的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文明。” 然后提问:“商代的文化是如夏鼐评价的那样吗?请你用史实加以说明。” 2.利用历史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近年来教改的热点,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精心运用史料,可以避免学生的 死记硬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科学的见解,并以此来培

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如教授“楚汉战争”一节,教师可 先让学生阅读刘邦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通过约法 三章与秦的暴政的鲜明对照,启发他们深刻地认识秦灭亡和刘邦获胜的原因。 3.教材中的许多历史材料,大多是当时历史事实的真实体现,内容非 常丰富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历史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使他们置身于历史斗争中去,感受血与火。教师也 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登台演讲,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 应当大力提倡,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也是新一轮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国历史教学,一贯重视对学生的教育,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习惯采用说教的形式。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自己获取并分析历史材料的真实性,进而解答历史问题,在这 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 【责编金东】

试析高中历史教材史料的分类与运用

试析高中历史教材史料的分类与运用 1史料的分类 1.1文字史料 1.1.1原始史料 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如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I》第13 页的一段重要史料:“夫治天下尤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该史料就出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1.2撰述史料 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如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I》第5 页的一段重要史料:“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该史料就出自《商君书·画策》。 1.1.3文艺史料 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如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III》第142 页雪莱的《西风颂》“……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1.2图片史料 它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教材中的图片甚多。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如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II》第23 页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黔县商人的运销执照;第62 页图片典型的长袍马褂;第63 页图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装扮—剪短发、戴军帽、手捧语录本;第138 页漫画《片面的经济》。 2历史教科书中史料教学的作用 2.1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育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愉快学习和有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是兴趣因素。当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探求。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保证。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教学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结合本节课的授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向学生传授科学、严谨而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就可以通过史料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的“探究学习” ‘学习延伸’版块中有一段史料:“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了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大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历史教学 引言: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教育部于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而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这五个层面。统观这五个层面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史料作为支撑,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史料概念和分类概述 所谓史料,就是人类在过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留下来的,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痕迹。即白寿彝先生所说的:“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1]依据史料的存在方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文献史料;按其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二、史料运用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记录着历史,承载着历史,向人们展示着历史。史料是历史学的根基,只有善于运用史料,才能构建好历史学这座大厦。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2]傅斯年在其著作中写道:“史学便是史料学”。[3]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三、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倡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史料教学,那么究竟要如何正确的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呢? (一)选取史料 教师谨慎选择史料,在选取史料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几个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在引用史料时,首先要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择正史,在正史资料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其它的资料,教师要对选择的各种史料进行分析、比较,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证据不确凿的情况下,模糊比准确更

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史料的概念和分类 什么是史料?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同3):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可分为以下两种:(1)原始史料。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如:“(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出自[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2)文艺史料。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如:“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等诗歌。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的可靠来源,它既能

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通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历史技能”培养: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新教材中多了一些和主体课文相关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就是史料;对它们的恰当运用将直接关系到以上目标的实现。那么,史料教学有什么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教师以讲述型为主,知识记忆大多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但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对历史课渐渐失去了兴趣,创新意识也渐渐淡化。因此,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史料教学,注重情境创设,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分析

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和应用史料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丰富历史课堂教学资源,也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驱动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和谐发展。文章主要探讨高中历史课中史料教学模式的实施价值,从史料的选择、史料的灵活运用、史料探究方式的创新、史料的归纳总结四个方面,论述史料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学资源;价值策略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具有极为优越的导趣和导学作用,教师合理应用史料,能够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批判研读史料和客观解释历史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应当明晰史料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实施价值,落实史料搜集和甄选工作,将历史课程与史料衔接起来,开展新颖的历史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史料中认识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下面对高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一、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的实施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领域的史料教学模式,主要指根据历史课程要点,引入相对应的、种类丰富的史料,引领学生对史料展开分析和讨论,从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史料教学模式是学生通往历史时空的“传送门”,借助史料,学生可以轻松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学生的历史思辨和

实证精神都能获得发展。高中历史课运用史料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实施价值。第一,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先决条件,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存在枯燥、晦涩的印象,在历史课上的学习态度较为被动。教师将史料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最有效的作用就是能够唤醒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从构建主义理论来说,学生学习历史应该从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已有经验和新事物、新材料结合起来获取信息,实现历史认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史料就是源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历史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纪录片、图片、口述等形式的史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消解学生的历史理解障碍,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课的培育重点,教师着力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大有裨益。如教师可以将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说明材料或证据,引导学生对相关史实展开批判性的推断和解释,使学生对历史产生直接、清晰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史料论证习惯,避免对历史因果、趋向、影响等人云亦云。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历史课程中的事件和人物,自主搜集或合作搜集有关史料,并结合史料论述历史概念,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充分强化和完善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第三,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学生学习历史必须置身于真实的时空情景下,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识记和梳理历史的演进过程,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只依靠机械记忆法,欠缺时空观念。在高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史料是人们在长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记录历史事件的载体,史料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类。史料教学则是指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教师指导学生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史料,认真研读、探究,发现其中内含的深层次关系,得出有效信息,并灵活运用于课堂学习中。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转换角色,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1 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历史,回顾过去的必经途径。历史这门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多占据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尤其是高中历史,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接近成熟,拥有独立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沿袭小学阶段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那是万万行不通的。史料一般都是比较客观、形象、有别于教材正文的图片和文字,其中包含了历史人物画像、历史遗迹、出土文物、历史地图、名言警句、古籍摘录等等,这些史料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高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勉根本无济于事,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既拓展了课外,又巩固了课堂所学,还沉淀了性格,岂不是一举多得。 1/ 5

所以我们在教材的每个章节可以看到编者精心安排的史料,也是对枯燥的历史学习的一种调剂。 史料教学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优秀的教师会精选与本次课堂相匹配的的史料,或者进行导入,或者作为补充,都将使课堂别开生面、趣味盎然,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通过史料教学,使学生对几百几千年前发生过的事有了切身的体验,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历史的不同层面,提高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在精神情感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各个省市的高考试卷中,历史试卷部分,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论述题,史料分析所占的比重都相当大。作为一种对学生能力考查的标准,试卷上所选取的史料基本都是未在课本中出现过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也甚少涉及,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并且具备分析史料并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考场上顺利应答。 2 史料教学方法 史料类型有很多种,在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合理运用课本中的史料: 在历史教材中通常都穿插很多重要的史料,形式也是多重多样,一般都是以文字和图片出现,用花体或者方框加以突出表现, 2/ 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