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老男(60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分田40亩.
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
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亩.
唐朝均田制的特点
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
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
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出卖永业田.
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
北周时,确定丁男年服役1月.遂称为租调力役制.
6,隋朝的租调力役制
一床每岁出租3石,调绢1匹(4丈),绵3两,或调布1端(5丈),麻3斤.
丁男岁服役1月.开皇三年(583年),减调1匹为2丈.
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天.
开皇十五年(590年),令"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7,唐前期的租庸调法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
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
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
土地和赋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
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诸户一丁,租粟二斛.其调各随乡土所出,绢,絁各二丈,布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唐六典》卷三
唐代租庸调法的特点
征收对象从"一床"改为"一丁".
税额和力役天数.较隋朝少约1/3.
将"输庸代役"制度化.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1.农具和牛耕技术: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背景: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古代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土地、地主土地、自耕农土地。

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如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皇室、贵族的田庄,明朝后期藩王占有的土地。

2、井田制(1)西周实行。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春秋瓦解。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

(3)战国被废除。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屯田制(1)背景: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获得成功,以后大范围推广。

(2)内容:①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②屯田民享有土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3)作用:屯田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也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4、均田制(1)背景: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二、社会经济发展(一)农业1、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4)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5)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 6)商业资本购买地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探究六: 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能否彻底解决?
统治者的措施 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
时间: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 多年。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原始社会土地实 行公有制,你如 何理解这种土地 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探究一: 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与分 封制的关系、性质。
材料一: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故称“井田”。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5、影响(1)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2)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科学的进步 (3)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殖民侵略
四 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条件或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 明清时期 3.地区和行业 江南(苏州、杭州)纺织业(棉纺织业) 4、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房: 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工: 5、实质: 雇佣关系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6、特点: 受传统经济的压抑,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7、缓慢发展原因:
7.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 自给自足;农民极 土地买卖制度 资金技术 国内端贫困,无力购 和高额地租吸 市场买商品,缺乏国 内市场。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国家重农抑商 了资本积累。 政策,农民被 国际 局限在土地上 劳动力 市场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交易时间:古代市场的开 市和闭市时间
交易方式:古代市场的买 卖方式和交易习惯
交易规则:古代市场的交 易规范和法律制度
商税与关税制度
商税制度:中国古代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种,包括营业税、交易税等 关税制度:中国古代对进出口贸易征收的税种,包括进口税、出口税等 商税与关税制度的演变:随着朝代的更迭,商税与关税制度也不断调整和完善 商税与关税制度的影响: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国际贸易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商业伦理与义利观
商业伦理:诚信为本,公平交易 义利观:义大于利,注重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等
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 自由调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核心观点:自由市场、私有财产、 自由贸易
中国古代的经 济制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农业经济制度 02 商业与贸易制度 03 手工业经济制度 04 金融经济制度 05 经济思想与经济伦理
01
农业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
井田制:古代 中国的土地制 度,以井字形 划分土地,实
行集体耕作
均田制:北魏 时期实行的土 地制度,按人 口分配土地, 鼓励农业生产
05
经济思想与经济伦理
重农主义思想

重农主义思想的起源:战 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孟子提出
核心观点:农业是国家的 根本,农民是国家的基石
影响:重农主义思想在中 国古代经济制度中占据重 要地位,影响了历代统治 者的经济政策
与其他经济思想的关系 :与重商主义、重工主 义等经济思想并存,共 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 制度的理论基础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古代的经济政策必考知识点(一)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表现:①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② 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③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1)原因: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

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

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

(2)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

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工商业的管理(1)秦:统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汉:征收重税;盐铁官营;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学习探究
材料一:《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 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1)材料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 本:农业;末:商业。 (2)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形成政策后带来了什么不利影响? 重农抑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雍正帝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3)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清朝统治者昧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依然固守重农抑商 的政策。 影响: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 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内容 (1)明太祖屡次宣布“ 通番禁令 ” 。 (2)清朝 顺治 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 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3)明代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 放,但是严格限制。 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 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 保守 和 封闭的面貌走向 近代化的世界。
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
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 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反馈训练
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