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早期的农耕经济。
农耕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人们靠农业生产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劳动,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犁和耒耜。
农业生产主要是以自耕自给为主,只有在有剩余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商品交换。
这个时期的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如稻米、小麦和谷子。
接下来是商业经济的兴起。
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初是在周朝时期。
周朝的商人通过驯化动物和种植作物,开始进行商业交换。
商业贸易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高峰,人们之间的贸易活动变得更加频繁。
同时,各个国家之间也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交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这个时期的商业经济主要依赖人力和手工业,商品交换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
随着历代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了商品经济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生产逐渐采用了农具和畜力,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手工业主要包括制陶、制铁、织布等。
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主要依赖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大量商品开始出现,市场交换逐渐成为主流。
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中,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人口增加,农田扩大,商品交流活跃,城市发展。
而社会变迁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度,推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然而,受到政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过一些问题。
例如,在战乱和政治动荡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在自然灾害,如水灾和旱灾等的影响下,农田减少,产量下降,造成经济衰退。
此外,在一些朝代,统治者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持否定态度,进一步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演变过程。
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和社会变迁的推动,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主要种植稻谷、小麦、黄豆等作物,同时也开始养殖牲畜。
手工业方面,人们制作陶器、织布、制作器皿等。
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城市和贸易中心。
这个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但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兴起。
城市经济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诸侯国和各种商业集团之间的贸易活动繁荣起来。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秦汉时期,经济更加繁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经济的管理也更加集中。
秦朝的首都咸阳成为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商业非常发达,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秦朝还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汉朝时期,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汉朝朝廷发展了渔盐、铸币等重要产业,确立了冶铸行业的地位。
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人们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交易。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人们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物品输送到中亚和欧洲。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和农艺的改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也包括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发达,城市和贸易中心也更加繁荣起来。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人口增长迅速,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高度发达。
唐朝时期的长安和宋朝时期的开封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商业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统一国家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人口大幅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继续繁荣,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更加频繁。
明代的马可·波罗以及其他外国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远古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中,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进行探讨,从原始农业社会到商周的经济兴盛,再到隋唐时期的商业繁荣,最终到宋代的海外贸易崛起,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社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原始农业社会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转变为农耕养殖。
他们发现了重要作物,如水稻和小麦,并开始培养家畜。
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口开始聚居形成村庄,并出现了社会分工和贸易的初步形态。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商代和西周时期商业繁荣,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此时期的商业贸易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商人利用河流和运河进行贸易,形成繁荣的商业网络。
同时,铁器的使用也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冶铁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3. 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隋唐时期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商业。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商业和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这条水路连接了北方和南方,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贸易的繁荣。
而唐朝的长安城成为了全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这里也成为了各种商品的集散地。
4. 宋代的海外贸易崛起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的经济高峰期之一。
宋代的海外贸易变得更加繁荣。
随着北方丝绸之路的阻断,南方的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许多船只开始进行远洋贸易,与其他东亚和南亚国家建立了长期的贸易关系。
通过贸易,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海上货物和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农业社会到隋唐时期的商业繁荣,再到宋代的海外贸易兴盛的过程。
这些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整体繁荣,也对东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字数:535)。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演变一、农耕经济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初的阶段是农耕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人们依靠耕种土地、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农业生产的提高来实现。
农民是当时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以佃农、雇佣劳工等形式与地主进行土地租赁和劳动力交易。
二、手工业经济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进入了手工业经济的阶段。
人们开始发展手工业,包括纺织、陶瓷、铁器等行业。
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劳动分工更加细化,人们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者们通常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通过手工生产来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三、商业经济的兴盛商业经济的兴盛是中国古代经济模式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商业的兴起,中国开始形成繁荣的城市和商业中心。
商人和商业家逐渐崛起,他们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带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这个时期,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货币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必要媒介。
商业经济的兴盛不仅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丝绸之路等国际贸易的繁荣。
四、封建经济的盛行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经济开始盛行。
封建经济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地主通过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供役义务,获取了大量的财富。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封建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力来获取经济利益。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继续发展,但受到严格的封建等级和约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竞争。
五、近代现代化经济的开启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演变在近代迎来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外国殖民者的侵略,迫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开始大力引进外国技术和工业,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同时,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鼓励民间创业和私人经济的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靠拢,开启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六、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上事件

中国古代经济史上事件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一介绍其中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轨迹。
一、统一货币制度的建立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统一货币制度的建立,才得以实现更高效的贸易和经济运作。
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使得中国的货币贬值减少,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它不仅带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也促进了中国与欧洲、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得以广泛传播,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也使得中国古代经济繁荣起来。
三、科举制度的实行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使得施政更加公正和高效。
科举制度的实行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科举制度的实行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农田水利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田水利的发展对于增加农田的耕作面积、改善灌溉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如黄河流域的堤防修筑、灌溉渠道的开凿等,改良了土地的利用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能,从而推动了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五、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传播和书写的效率,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古代中国成为全球最早使用纸张的国家之一,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六、钱币的流通中国古代的货币中以铸造的铜钱最为常见。
铜钱的大规模流通使得经济交易更加便捷,人们可以使用统一的货币进行交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铜钱的流通也促进了交易市场的繁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这些事件,每一个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演化。
这篇文章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包括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夏朝时期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稻、黍等粮食作物,养殖牲畜,进行纺织和陶瓷制作等手工业活动。
商朝时期,商人开始出现,商业交易逐渐兴起,商人利用青铜器进行交换和贮藏财富。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制度等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国家财政的发展。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推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中亚地区的贸易交流。
此外,汉武帝继续推动水利建设,修筑大运河,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后来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和发达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开放的市场和繁荣的贸易使得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此外,唐朝还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南宋时期,金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钱庄和票号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衰退期。
明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乱,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明朝时期仍有一些重要的贸易活动和经济发展,但总体上经济发展的势头并不强劲。
清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萧条和衰败的局面,封建专制制度和封闭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1. 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如黄河和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交通运输基地,为农业和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
2. 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1.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文献记载的朝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变。
商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秸秆纺织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此外,早期商代还出现了个别的手工业作坊和市场交易。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最显著特点是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贸易的扩大。
由于汉朝实行属地萧条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与此同时,汉朝通过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国家的贸易,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国特产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流行。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继续提高,新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被引入使用,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工业品和商品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化程度加深,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繁华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5.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末尾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产量继续上升。
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特产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是其重要补充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迷人历程。
高中历史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是世界历史上一段重要而独特的篇章。
几千年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经济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行解析,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到商业经济和货币流通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崛起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和基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人民就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的逐步发展,使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经济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
在夏、商、周等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农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农民们通过种植粮食、养殖牲畜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农产品。
二、手工业经济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逐渐兴起。
古代手工业主要以农村家庭作坊和一些手工业集中区域为主要形式。
农民在土地耕作之余,通过手工制作和加工,生产出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丝织、陶瓷、铁器等产业开始兴起,手工业生产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经济的兴盛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为各个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商业经济逐步兴起并快速发展。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名闻遐迩的商业城市,如郑州、开封、杭州等。
商业活动的繁荣推动了货币的流通,人们开始广泛使用金银、铜钱等货币进行交换。
四、货币流通与经济繁荣货币的流通对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货币有金银、铜钱等多种形式,其中铜钱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
货币的使用使得商品交换更加简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唐代,货币流通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众多,物资丰富。
五、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评价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虽然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特点,但总的来说,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和内部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劳动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唐朝:曲辕犁的使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扩大耕地面积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桔槔(汲水工具中原);芍陂(楚淮水流域);都江堰(秦成都平原);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联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隋炀帝开通(北→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春秋时,吴王夫差就已开凿)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唐朝:派专人管理水利,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多用于南方)。
3、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⑴农作物的种植:南北朝:品种增多。
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
南方开始种茶。
唐朝: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陆羽着《茶经》。
明清:棉花(明朝由江南推广到江北)、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⑵新品种的引进:两汉: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等移植内地唐代:天竺的郁金香、菩堤树;中亚的名马;波斯的胡椒、枣;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
北宋:越南的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部分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或三季稻。
明朝中后期: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
4、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孝文帝创均田制,隋唐沿用,评价均田制:保证了农民获得部分土地,但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土地兼并。
5、古代重要经济政策春秋齐相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相地而衰征”,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建立后: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南北朝;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推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均田制、租调制,设仓库、开运河、修驰道。
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沟通了南北经济。
唐朝:前期沿用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贞观年间强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武则天时重视农业生产;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清: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以人丁和田亩为依据,以银两(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达)为形式交纳赋税。
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
清康熙年间: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和财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并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2)由劳役、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税种由繁化简,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绢或布、钱、银两代役,以“庸”、募役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
从总体上理解赋税制度1)征税标准的变化: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2)变化的影响: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对农民从事工商业的限制有所放松,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3)按税种分类:①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编户齐民、租庸调;②以田亩为主田赋: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③以户为主的征收货币的资产税: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④以丁男为主的兵役、徭役和杂役等。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冶炼铸造(1)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代表作品:莲鹤方壶。
(2)两汉: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还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水力鼓风,低温炼钢和冶铜、铸铜。
(3)魏晋时期: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
(4)唐朝: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工艺。
(5)明清:广东佛山冶铁业和云南个旧锡矿开采业规模大、分工细。
2、纺织业(1)战国:麻布纤维细密。
(2)两汉:丝织水平很高。
(3)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分工细,品种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清:江南丝织业:1)生产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纱绸机);2)、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双色套印技术);3)、分工日益细密(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4)、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5)、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制瓷业(1)商周:开始出现。
(2)魏晋:工艺成熟(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
(3)唐朝:出现唐三彩,青瓷中出现秘色瓷。
(4)宋元:宋朝出现五大瓷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江西以生产青白瓷着称。
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造船:唐代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南宋泉州是造船业中心和最大海港。
5、手工业:战国的《考工记》和明朝宋应星着《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特点:①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②技术不断进步,分工渐趋细化;③规模扩大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
三、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商品经济发展商朝:商民善经商,后被称为“商人”,以贝为币,商都繁荣,重视商业。
战国:中原市场形成,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基本依附于政治中心。
服务对象是贵族和大商人。
隋唐: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邸店、柜坊、草市普遍。
市场较前代发达,政府派专人管理物价、税收。
呈现繁荣景象。
宋元:①北宋时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②镇的兴建和发展,如景德镇;③北宋时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
明清:①国内市场扩大;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北京和南京是当时的全国性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③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着称的市镇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历史影响: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这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是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④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⑤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重要的商业城市春秋战国: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是新兴的封建城市、繁华的商业中心。
隋唐:①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全国的商业大都会;②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中心;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称;“扬一益二”反映了成都重要的工商业地位;③广州、登州、扬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清:北京、南京全国性商贸城市。
3、重要的历史现象⑴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奠基于魏晋,开始于唐末,完成于南宋。
转移规律:。
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由西向东转移是指从关中地区向黄河、长江流域的转移;由北向南转移是指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转移。
两种趋势相互交织。
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隋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晋室偏安建康,宋室南渡临安)。
启示:政局的稳定是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吸收最先进的技术是重要保证。
⑵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明朝中后期,一些“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出现。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人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⑶“重农抑商”和“工商皆本”经济思想的比较“重农抑商”思想产生于战国时代,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指导思想。
其原因是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为积累财富,壮大国家经济、军事实力,控制人口,巩固统治。
表现:(1)统治者强调本未意识;(2)注意减轻农民税收负担,防止其大量破产而成为流民;(3)抑制土地兼并;(4)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5)限制商人和其商业活动,从仕途、赋税、主营行业(盐铁官营)、日常生活等方面加以限制。
形成原因:(1)农业是封建国家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2)田税是封建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3)农民在土地上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4)封建社会商品贸易不发达,从事商业的生活保障不稳定;(5)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
评析: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有积极作用。
在后期(明、清)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未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冲破封建体制和思想的束缚,有很强的创新性,但在封建社会直至20世纪上半叶始终没能成为主流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