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特征的变化例子
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人口学特征指的是描述人类群体在各种维度上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人口学特征通常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教育水平、职业、婚姻状态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的结构、发展趋势和各种社会问题。
性别性别在人口学特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男女比例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劳动力市场、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在某些文化中,男女比例的失衡可能导致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问题。
年龄年龄是另一个重要的人口学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例如老年人更容易患老年痴呆症、年轻人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加剧,对于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也将增长。
种族种族是人口学特征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同种族的人群可能在医疗、教育、收入等方面存在差异。
种族歧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种族间的冲突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也常常受到关注。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可能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
因此,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职业职业是人口学特征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职业可能存在不同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职业可能会逐渐消失,新兴职业也会不断涌现。
婚姻状态婚姻状态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家庭结构和社会交往方式。
婚姻制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人口的出生率和家庭关系。
婚姻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稳定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口学特征是研究人类群体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人口学特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社会的结构和发展状况,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心理学常用的人口学变量

心理学常用的人口学变量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个人的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和行为习惯都不大一样?就算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经历差不多的事情,还是会有人高兴有人郁闷,有人愤怒有人淡定。
这就是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嘿,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人口学变量”。
对,你没听错,人口学变量。
这可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超级大明星,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甚至决定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反应。
说到人口学变量,咱得先搞明白它是什么。
简单来说,人口学变量就是用来描述一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像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种族这些,听着是不是很眼熟?这些变量看似简单,实际上可是影响你我他生活方式、决策模式、甚至情绪反应的关键所在!打个比方,你去超市,看到一个卖泡面的人在推销,他是不是会用不同的推销话术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顾客?是吧!年轻人一推销,老年人一推销,手法可差多了。
年轻人你得讲速度、讲劲爆,老年人呢?你得慢慢来,讲讲营养,讲讲健康,这不就是人口学变量起作用了嘛!你想,先说年龄这个变量,咱从小到大都在经历年龄的变化。
小孩喜欢吃糖,成人喜欢喝咖啡,老年人呢?可能喜欢喝点茶,聊聊家常。
这不光是口味不同,心理需求也不一样。
年龄大了,生活阅历多了,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自然就变得不一样。
比如你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赚钱是一切”,可是到了四十岁,你是不是就更注重“家庭和谐”了?年龄这事儿,不光是一个数字,它影响的可是你怎么看待生活的方式。
接着再说说性别这个变量,咱知道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差异,一直是心理学界的研究重点。
就拿购物来说吧,男生通常直接锁定目标,快刀斩乱麻。
今天来买个手机,明天来买个运动鞋,直接去商店,拿上就走。
可是女生不一样呀,她们会先逛遍几家店,比较价格,摸摸材质,试试看舒适度,然后再琢磨琢磨要不要买。
这种差异不只是购物,生活中的大小事儿都能看到,男女在情感需求、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能归结到性别这个人口学变量。
11人口的数量变化(52张)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011年10月31日,为世界70亿人口日。 1、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增长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衡量
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年代 1830 1930 1960 1974 1987 1999 2005 人口 10 20 30 40 50 60
子女,每月可获约3400元 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
人民币补贴。 法国:基本享有16周产
假,生第三胎产假增至
生育政策,提倡晚婚 晚育、少生优生改革
一年,每月更可获约1万元 开放以来,我国人口
人民币补贴。
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
俄罗斯:三十岁以下夫 1.82%下降到2004年的 妇生首胎可获约4000元 1.23%. 人民币的奖金,生第三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999年10月12日0时2分, 一名男婴在波黑降生,联 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一) 专程来到医院看望母子二 人。
2005年1月6日0时2分,中国 的第13亿公民在北京妇产医 院诞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 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左一 )向宝宝颁发了中国的第13 亿公民证书。
胎则获8000元人民币的
奖金。
2020/10/18
2020/10/18
印 度 洋 海 啸
唐山大地震
2020/10/18
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自2003年 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在伊拉克阵亡的 士兵总数为4478人,平均每天1.5人。
2020/10/18
美 军
头 颅
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和基本国策
1、200000×2%= 4000人 200000×(1+2%)10=243799 243799×1.7%= 4145
乾陵景区国内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行为分析

2乾 陵 景 区客 源 地 结 构 特 征
地 域 空 间位 置差异 及 “ 游 资源 吸引 力 随距离 旅
是 最 西边 的一个 。陵 地所 居 的梁 山 . 峰 耸立 . 景 衰 减 ” 三 风 的规 律 . 不 同地 区的游 客对 特 定旅 游地 有 着 使 秀丽 , 望 宛 如 一 位女 性 仰 卧 大地 而 有 “ 远 睡美 人 ” 之 相 异 的感知 映像 _ 对现场 调查 的 4 3份 有效试 卷 统 2 1 。 6 称 。其东 南方 向分布着 大小 陪葬 墓 1 7座 。乾陵气 势 计 分析 . 乾陵旅 游 风 景 区的游 客地 域 分布 特征 为 ( 表 雄伟 、 布局 宏 大 、 建筑 美 观 , 园 内 现 存 有 华 表 、 陵 翼 1 : 一 , 客 源 地 整 体 构 成 来 看 , 内游 客 比重 为 ) 其 就 国 马 、 鸟 、 字 碑 、 圣记 碑 、 驼 无 述 石狮 、 十 一藩 臣像 等 9 .7 其 中陕 、 、 、 、 、 、 、 、 、 、 六 91 %( 川 豫 甘 皖 粤 闽 晋 京 辽 鲁 大 型石雕 刻 10多件 .整齐 有序 地排 列 于 朱雀 门至 2 奶头 山 的司 马道 两侧 . 誉 为“ 唐 石刻 艺 术 的露天 被 盛 1 省 区游 客 所 占比重 高达 7 . %) 外 游客 ( 括 1 59 ; 6 境 包 香 港 和 台 湾 ) 占 08 %: 二 , 内游 客 中陕 西 省 仅 . 3 其 国 展览 馆 ”l 【 】 据历 史文 献记 载 , 。又 其玄 宫 内涵丰 富 . 随 内游 客仅 占 2 . %, 省 区游 客 比重 为 7 . %。尤 68 6 外 31 4 葬着大量的金银器 、 宝玉器 、 璃 、 珠 琉 陶瓷 、 绸 织 其 人 均 收入 水 平较 高 的东 部地 区粤 、 、 、 、 、 丝 闽 皖 京 辽 物、 漆木 器 、 石刻 、 画及 书画 墨宝等 稀世 珍 品 。 壁 鲁 等省 区 占有一 定 的游 客 比重 。 乾 陵现 为全 国重 点文 物保 护单 位 、 国家 4 A级 风 这 表 明 .乾陵 旅游 风 景 区 的主体 客源 是 国 内游 景 名胜 区 ,大 西安 旅游 圈西线 汉 唐文 化旅 游 区观 光 客 , 而且 以省 外 大 中城 市 居 民为主 。 其客 源市 场分 三 游 览 的 重要 景 点 。陵地 距 古 都西 安 8 k 3 2国道 级 ( 2 : 0 m. 1 表 ) 一级 是 距离 近 或 人 均收 入 水平 高 的省 区 , ( 安一 兰 州 ) 陵 而 过 , 进 入性 强 。加 之 富 集 着 游 客 规模 比重 为 7 . % : 级 是距 离 较近 或 收入 水 西 傍 可 47 8 二 精 美 璀 璨 、 浑 壮 美 的文 物 珍 宝 和 艺 术 精 品 . 具 平 较 高 的省 区 . 客 规 模 比重 为 1 .6 : 级 是 距 雄 极 游 74 % 三 旅 游 观 光 价 值 , 吸 引 大量 国 内外 游 客 前 来 考 察 观 离远 或 收入 偏 低 的省 区 , 占游 客 比重 仅 为 77 %。 所 .6 光 。2 0 0 5年 乾 陵 ( A级 ) 待 游 客 5 . 人次 , 4 接 19万 门 研究 表 明 , 一般 旅游 目的地 吸 引范 围为 5 0 m 。 而 0k 票 收入 13 3 . 元( 3 78万 资料 来 自 2 0 0 5年咸 阳市旅 游 乾 陵风景 区的旅 游 吸 引范 围似 乎更 大些 .表现 为 客 局统 计报 表 ) 。 12调查 背景 .
人口的数量变化(2).PPT课件

地区
非洲 拉丁美洲
出生率(%) 死亡率(%)
3.8
1.4
2.4
0.6
自然增长率 (%) 2.4
1.8
亚洲
2.2
0.8
1.4
发展中国家
2.5
0.9
1.6
大洋洲
1.8
0.7
1.1
北美
1.4
0.9
0.5
欧洲
1.0
1.1
-0.1
人口(亿)
7.84 5.19 36.83 48.07 0.33 3.10 7.29
发达国家
1.1
1.0
0.111.98来自全世界2.20.9
1.3
60.5
自然增长水平 人口增 长特点
原因
发 达 国 保持较低 家 水平
增长缓 慢
社会保障 制度健全 、生育观 念的转变 等
今后变 典型国家 化趋势
比较稳定 ,一些国 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 逐渐减少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发
展 中
水平较高
国
家
增长 很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
(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历史 时期
政治上的独立 人口 ,民族经济的 增长 发展,医疗卫 开始 生事业的进步 趋于 ,人口死亡率 缓慢 下降等
中国、印 度、巴基 斯坦等
材料二 现金津贴 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图一.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Form:Internet图二:人口自然增长率折线图Form:Internet Part one:Imformation from Internet:(l )1949年至196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一个阶段。
不妨称之为“前转变阶段”。
从全国的情形来看,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非正常的生育减少和生育回升以外,其它年份生育率居高不下,这一点与出生率的变动几乎完全一致。
生育率维持在平均6个孩子的水平上。
(2)1969年到1977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2个阶段,为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阶段,可简称为“快速转变的初始阶段”。
生育率从接近6急速降到3以下。
和出生率一样,几乎下降一半。
(3)1977年到1991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波动中转变的中期阶段”。
生育水平在2-3之间波动。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计划生育本身的手段也十分有限,所以生育率下降在接近极限的时候外部的控制力和内部的反控制力就构成了持久的冲突,形成了“拉锯战”的局面。
在本阶段,我们多年的努力已经使“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
但由于超越了特定的生育率转变的文化边界,所以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
(4)1991年到199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四个阶段,由于这段时期的生育率变动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所以不妨称之为“持续的低生育率阶段”。
与前一阶段比较,它的特点一是曲线下延比较平滑,二是持续地低于更替水平。
这一阶段的成绩可以说是既梦寐以求。
又来之不易。
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大致达到了而且多年来维持了一个1.8左右的低水平。
Part two:information by my understood: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949—1970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死亡率逐年下降,而出生率在本质上是居高不下的,这个阶段完成了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和低人口增长率阶段到低死亡率、高出生率和高人口增长率阶段的前半截转变。
高中地理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学特征的变化例子
人口学特征包括空间、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收入、生育率等指标。
人口学(特征):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人口学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还包括研究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诸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等分支学科。
扩展资料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人口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以及一系列分支学科。
人口理论是人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口学的其他学科有密切关系。
人口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仍在不断的发展中。
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口世代更替、人类自身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
人口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前提,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人口发展是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对立统一运动,包括由人口出生、死亡而形成的人口自然再生产变动,人口迁移变动,社会构成变动,及制约人口变动的内在机制力量一人口结构及其变化。
也包括人口质量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
人口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决定人口发展及其规律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内在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矛盾运动和生产关系的性质。
不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下,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都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其数量、质量、构成的变化总是与当时的政
治、经济、资源、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有密切关系。
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等都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和分析这些问题,特别是对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物质基础的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相互关系问题尤为关注。
正因为如此,人口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过去分属不同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逐步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