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一、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轨迹上以恒定的速度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恒定不变,可以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来表示。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2.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可以用直线距离来表示。
位移的单位是米(m)。
3.时间: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是指物体运动经过的时间,可以用秒(s)来表示。
4.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受到任何加速或减速的影响。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1.速度公式: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通过位移除以时间来计算。
速度公式如下:速度(v)= 位移(s)/ 时间(t)2.位移公式: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通过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
位移公式如下:位移(s)= 速度(v)× 时间(t)3.时间公式: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可以通过位移除以速度来计算。
时间公式如下:时间(t)= 位移(s)/ 速度(v)四、匀速直线运动的例题1.问题描述: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从家骑到学校,全程10公里。
请问他骑自行车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解题过程:首先将速度转换为米每秒,1公里等于1000米,1小时等于3600秒。
所以速度为20 × 1000 / 3600 = 5.56 m/s。
然后使用时间公式,时间(t)= 位移(s)/ 速度(v)= 10 / 5.56 ≈ 1.8秒。
所以小明骑自行车到学校需要约1.8秒。
2.问题描述:小红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A点向B点匀速直线运动,经过5秒后到达B点,请问A点到B点的距离是多少?解题过程:根据速度公式,速度(v)= 位移(s)/ 时间(t)。
已知速度为10 m/s,时间为5秒,代入公式可得位移(s)= 10 × 5 = 50米。
所以A点到B点的距离为50米。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速度公式

速度公式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s1)求速度:v= (单位要求:S 米 t秒 v 米/秒) t求路程:s=vt s求时间:t= v12)回声测距,激光测距:S=vt 2s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或g=10N/kg)4、密度的定义式 m求物质的密度:ρ= (m 千克,v 立方米ρ千克/立方米) v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F牛顿 S平方米)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gV排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V为速度)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 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10、斜面公式:FL=Gh 滑轮组:F=G ; S=nh ; W有用=Gh ; W总=SL n 拉力速度:v=nv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 Q吸=cmΔt (Δt=t-t0)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或 Q放=qV (q热值,单位:焦/千克或焦/立方米)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 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w20、电功率的定义式:P= t常用公式:P=UI 1)电功率的 u22wP== UI==IR Rt2)力的功率:P=Fv , 故W=Fvt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2+…… n23、频率=次数/时间 f= [ f:赫兹(Hz), n次, t秒(s)] t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运动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根据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运动两种类型。
本文将分别讨论这两种运动形式的特点、相关公式和实际应用。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形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
1. 特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下:(1)物体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2)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成正比;(3)速度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 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物体的相关性质:(1)速度公式:v = Δx / Δt,其中v为速度,Δx为位移,Δt为时间;(2)位移公式:Δx = v * Δt,其中Δx为位移,v为速度,Δt为时间;(3)时间公式:Δt = Δx / v,其中Δt为时间,Δx为位移,v为速度。
3. 应用匀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1)人行走:在相同时间内,人每走一段距离,速度保持不变;(2)车辆运动:在匀速行驶的汽车、火车等车辆中,速度保持不变;(3)天文运动:恒星公转、行星公转等天体运动多为匀速直线运动。
二、加速度运动加速度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逐渐增加或减少的运动形式。
在加速度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
1. 特点加速度运动的特点如下:(1)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成正比;(3)加速度大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2. 公式在加速度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物体的相关性质:(1)加速度公式:a = Δv / Δt,其中a为加速度,Δv为速度变化量,Δt为时间;(2)位移公式:Δx = (v + v0) * Δt / 2,其中Δx为位移,v为结束时的速度,v0为起始时的速度,Δt为时间。
3. 应用加速度运动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如:(1)自由落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过程就是一个加速度运动;(2)机动车运动:汽车、飞机等机动车的启动、变速、制动等过程均为加速度运动;(3)天体运动:行星、卫星等天体的运动过程都涉及到加速度运动的概念。
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公式

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公式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随着时间发生位置变化的现象,研究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公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运动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的公式。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匀速运动的情况。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公式:1. 位移规律: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S = Vt,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2. 速度规律:速度保持不变,即V = 常数。
3. 时间规律:位移与速度成正比,时间与位移成正比,即S ∝ V ∝t。
4. 加速度规律:加速度为0,即a = 0。
二、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匀加速度运动的情况。
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公式:1. 位移规律: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即S = V₀t + (1/2)at²,其中S表示位移,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2. 速度规律: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即V = V₀ + at,其中V表示速度,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3. 时间规律:由位移规律可得S = (V₀ + V)t / 2,从而可以求出时间t。
4. 加速度规律:加速度保持不变,即a = 常数。
三、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无阻力情况下下落的运动。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公式:1. 位移规律: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即S = V₀t + (1/2)gt²,其中S表示位移,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速度规律: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即V =V₀ + gt,其中V表示速度,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时间规律:由位移规律可得S = (V₀ + V)t / 2,从而可以求出时间t。
4. 加速度规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a = g。
教师_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规律总结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规律总结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速度公式:v t =v 0+at ① 位移公式:201s =+2v a t ② 速度位移公式:220-=2tv v as ③平均速度公式:0t/20+===+22v v t v v atv ④ =st(任何运动都适用) 注意:①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涉及到v 0、v t 、a 、s 、t 五个物理量,其中只有t 是标量,其余都是矢量。
上述四个公式都是矢量式。
通常选定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其余矢量的方向依据其与v 0方向相同或是相反分别用正、负号表示。
如果某个矢量是待求的,就假设其为正,最后根据结果的正负确定其实际方向。
②解题中常选用公式=s vt 及只有匀变速直线运动才成立的平均速度公式0+=2tv v v ,会使计算大为简化。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1)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等于一个恒量,即Δs=aT 2(或者2-=(m-n)aT m n s s ) ⑤ (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02+==2ttv v v v ⑥ (3)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中与这段位移初、末速度v 0和v t关系:v 中 ⑦ 注意: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总有2tv =v =20tv v +<sv =2220t v v +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殊比例式(从t =0开始),设T 为时间单位,则有: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1∶2∶3∶……②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③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s 1∶s 2∶s 3∶……=12∶22∶32…… ④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t 1∶t 2∶t 3……=5、应用速度或位移公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速度公式v t =v 0+at 和位移公式201s=+2v at 的适用条件必须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否则不能应用上述公式,所以,对以上两公式应用时,必须首先对运动性质和运动过程进行判断和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及相关计算

匀速直线运动及相关计算匀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运动形式之一,它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来确定物体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等关键参数。
本文将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及其相关计算方法。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以相等的时间间隔移动相等的距离的运动。
其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包括:1. 速度恒定: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2. 位移均匀: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即位移随时间变化是呈线性关系的。
3. 加速度为零: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即不受外力的作用。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计算重要的运动参数:1. 位移计算公式:位移(s)等于速度(v)与时间(t)的乘积,即s = v * t。
2. 速度计算公式:速度(v)等于位移(s)与时间(t)的比值,即v = s / t。
3. 时间计算公式:时间(t)等于位移(s)与速度(v)的比值,即t = s / v。
三、实例分析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公式解决匀速直线运动问题:实例1:小明以2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1000 m 的直线距离,求他所用的时间和位移。
解:根据速度计算公式 v = s / t,可得时间 t = s / v,代入数值计算结果为 t = 1000 / 20 = 50 s。
根据位移计算公式 s = v * t,可得位移 s = 20 * 50 = 1000 m。
因此,小明所用的时间为50秒,总位移为1000米。
实例2:一辆汽车以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2小时后,计算它的位移和速度。
解:先将速度转换为米每秒(m/s),1 km/h 等于 0.2778 m/s。
所以,汽车的速度为 60 * 0.2778 = 16.67 m/s。
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

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1.三个基本公式速度公式:v t=v0+at;位移公式:s=v0t+12at2;位移速度关系式:v t2-v02=2as.2.三个推论(1)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等于恒量,即s2-s1=s3-s2=…=s n-s(n-1)=aT2.(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还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公式:v=v0+v t2=vt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s2=v02+v t2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1)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2)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s1∶s2∶s3∶…∶s n=12∶22∶32∶…∶n2.(3)在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sⅠ∶sⅡ∶sⅢ∶…∶s n=1∶3∶5∶…∶(2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 n=1∶(2-1)∶(3-2)∶…∶(n-n-1).(5)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的三性(1)条件性: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适应条件必须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矢量性: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都是矢量式.(3)可逆性:由于物体运动条件的不同,解题时可进行逆向转换.限时训练1.(2009·江苏单科)图1-2-3如图1-2-3所示,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就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 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如果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②如果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③如果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④如果距停车线5 m处以最大加速度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2010·课标全国,24)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 m和200 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 s和19.30 s.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 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 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 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 m时最大速率的96%.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2011·重庆卷,14)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 2 s听到石头落底声.由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A.10 m B.20 mC.30 m D.40 m4.(2011·安徽卷,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2Δx(t1-t2)t1t2(t1+t2)B.Δx(t1-t2)t1t2(t1+t2)C.2Δx(t1+t2)t1t2(t1-t2)D.Δx(t1+t2)t1t2(t1-t2).5.(2011·天津卷)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A.第1 s内的位移是5 m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C.任意相邻的1s内位移差都是1 mD.任意1 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答案 1 C 2.(1)1.29S 11.24M/S (2)8.71 3.B 4.A 5.D。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4、密度的定义式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 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7、功的定义式:W=Fs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 (h为高度)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cmΔt (Δt=t-t0)Q放=cmΔt (Δt=t0-t)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1+……2、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功率P 瓦特(瓦)w P=W/t 电流I 安培(安)A I=U/R 电压U 伏特(伏)V U=IR 电阻R 欧姆(欧)R=U/I 电功W 焦耳(焦)J W=UIt 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 热量Q 焦耳(焦)J Q=cm(t-t°) 比热c 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4、密度的定义式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 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7、功的定义式:W=Fs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 (h为高度)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cmΔt (Δt=t-t0)Q放=cmΔt (Δt=t0-t)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1+……2、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功率P 瓦特(瓦)w P=W/t 电流I 安培(安)A I=U/R 电压U 伏特(伏)V U=IR 电阻R 欧姆(欧)R=U/I 电功W 焦耳(焦)J W=UIt 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 热量Q 焦耳(焦)J Q=cm(t-t°) 比热c 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
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1厘米2=1×10-4米2,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公式: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 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 公式:P=ρgh 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
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且ρ物>ρ液七、简单机械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
W=FS 功的单位:焦耳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W的单位:焦耳;t的单位:秒。
八、光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
【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
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
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光路图应用u>2f f<v<2f 倒缩小实照相机f<u<2f v>2f 倒放大实幻灯机u<f 放大正虚放大镜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是过程量】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Q吸=cm⊿t升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
⊿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内能单位:焦耳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