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语境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感受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难点句子,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练习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石钟山记》的原文及其注释版。

2. 参考书籍:关于《石钟山记》的解析、评论和相关文学作品。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论坛讨论和学术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多素材。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1石钟山记苏轼[教学目标]1、熟悉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尝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

(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谈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力量提高的一个标志。

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这一点现在先不争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仔细加以领悟。

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判吗?(是。

)这个批判是严了一点?老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有一个过程,一开头不完善是难免的。

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老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同学齐读全文。

要求同学在听老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仔细品尝每句话的语气。

老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同学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

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终一段说得非常明白,首先抓住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寓意和哲理的深刻领会;(3)苏轼文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石钟山记》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掌握字词;(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思路;(2)讲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3)深入剖析文中的寓意和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练习与巩固:(1)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2)课后练习:分析并评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文学成就;(3)课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石钟山记》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3. 课后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苏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石钟山记》优秀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写作背景,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热爱,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苏轼的写景技巧,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石钟山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风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景技巧和寓意。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结构。

5.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翻译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和翻译练习。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等。

4.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激发学习兴趣。

2. 比较阅读:将《石钟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写景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解答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等。

2. 多媒体资源:石钟山的图片、视频等。

3. 课外阅读材料:其他山水游记作品。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主旨。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生字词的掌握。

2.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

3.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文章部分语句的翻译和赏析。

2.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及其作品《石钟山记》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解释“石钟山”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部分难句。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意义。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讲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如:“余闻而疑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三)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程度。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读后感,交流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读后感,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部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难点句子解析:教师:“同学们,‘余闻而疑之’这句话,苏轼为什么要怀疑呢?”学生A:“因为他对石钟山的命名有疑问,想要探求真相。

8《石钟山记》学案

8《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能掌握“鼓、殆、莫、发、临、鸣、扣、适、向、识、考”等重点实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会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将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苏轼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态度。

【学习重难点】1、能掌握“鼓、殆、莫、发、临、鸣、扣、适、向、识、考"等重点实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会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学习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①苏轼(1037—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时期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宋神宗元丰二年即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这一年,谏官李定、舒亶、何定臣三人,摘出苏轼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苏轼被捕入狱,年底得释,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谪黄州。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②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合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2、“三苏”指:、、。

3、“唐宋八大家”指:、、、、、、、 .4、识记文体“记”:记: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5、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⑴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

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

但这种声音要水位、风力和风向诸条件都适合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⑵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

石钟山记_学案1

石钟山记_学案1

石钟山记学案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彭蠡.之口()钟磬.()桴.()止响腾硿硿..焉()栖.鹘()磔.磔()云霄.()鹳.鹤()罅.隙()噌吰..()()之声..()()窾.坎()镗鞳汝识.()之乎无射.钟()臆.断()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课内问题探究】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

二、问题探讨。

(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

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2(4)(2)(3)浪,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

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

北音清越。

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

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

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

(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

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

(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

用玉或石制成。

(33)(32)(34),不知其如钟鼓不绝。

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

而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识之乎、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11(45)!”不余欺也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臆断其有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7)(48)(49)。

虽知而不能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12(50)(51)(52)(53)。

余是以记,自以为得其实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而响亮。

越,高扬。

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26、27声音还在传播。

腾,传播。

、莫(m ù)夜:晚上。

莫,通暮。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

徐,慢。

14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

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

之,指石钟):鸟鸣声。

山命名的原因。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尤:更加。

16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kēng 17、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

是,这样钟声洪亮。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舟人:船夫。

3319):裂缝。

34、罅(xià、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0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

适,往。

临汝,即汝36、为此:为,形成。

此,指噌吰之声。

37州(今河南临汝)、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间是空的。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3、窍:窟窿。

39(现在江西德兴)饶州德兴县饶之德兴尉:、24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鞳kuǎn 40、窾()镗(kǎn )坎(tāng) 、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5:窾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

(tà)3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41、向:先前。

、汝识之乎:你记住那些(典故)吗?识,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4253(书上的注释有误。

有古汉语字典为证)记住。

、实:指事情的真相。

《国语》记载,周):43、周景王之无射(yì课前·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钟。

无射”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一、识记字音《左传》记载,鲁襄公十44、魏庄子之歌钟:)磔(桴()铿蠡()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磔()噌吰()无识(罅()莫(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

庄子,魏绛的谥号。

))歌钟,古乐器。

))窾坎(射(石“(称这山为古之人不余欺也:45、古代的人镗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二、、殆:大概。

46))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47、终:终究。

至莫夜月明、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48) 4 汝识之乎)(3(、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4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50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的活用。

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缘故。

)余自齐安舟)微风鼓浪1(2(...、陋者:浅陋的人。

51(行适临汝)大石侧3立千尺.4到处都是被敲击时能够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中而多窍 B.(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5)空...的。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到处都是C.石头被敲击时能够发出响亮的声音,)古之人不余(21)所在皆是也(这样的。

3)余是以记之欺也(到处都是D.石头被敲击时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得双石于潭(5)石之铿然有声者(4的。

上课堂·合作探究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文言文中有偏义复词现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1、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了什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 B...不绝。

C.。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D.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选出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一 5.)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2、课文第一段作者摆出了郦元和李勃关于石钟山 A.石头能响亮地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

5)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得名原因的观点,是怎样的观点?作者赞成他)zé(zé磔àn)磔们的观点吗?那么,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A.鹳鹤(ɡu...什么呢?请用原文回答.无射(yì)B.栖鹘(hú)..)ié罅穴(x谥C.号(shì)..夜(mù)然(kěnɡ)铿D.莫..) 2.选出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下A.临深潭。

浪微风鼓,.鼓:振动。

临。

安齐舟行汝适B.余自.、本文是即事明理的文章,这篇课文记了怎样的3适:到……地方去。

事,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德兴尉饶C.长子迈将赴之.尉:做尉官。

?,可乎无断闻不事目见耳,而臆其有D..臆:缺乏客观证据的主观想法。

3.给“焉”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课拓展演练·素养积淀,拓宽视野,相当于“然”B.语气助词,的意思有:“焉”A.无义;一、基础巩固6相师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形容词词尾;C.兼词;D.代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6..(3)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4)(). B.古之人不余欺也A.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6))(5然力足以至焉((.D.C.石之铿然有声者且焉置土石().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 二、本课阅读)(—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5.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盖叹郦元之简,余是以记之,自以为得其实。

求之,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笑李渤之陋也。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是不释解词加中子句列下对1.点一的确正项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7而不能至者,可以 B.虽知而不无悔矣A.殆与余同殆:大概。

..能言言:说。

④操虽托得其实③自以为..此世所以C.余是以记之是以:因此。

D.....汉贼也名汉相,其实..不传也所以:表示……的原因。

而⑥空中⑤余方心动欲还....比较下列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判断正确的2. 多窍一项是() C.①②⑤A.②③ B.言之不②而而臆断其有无①事不目见耳闻,..③⑤④⑤⑥ D. 详年浙江卷)三、高考真题(2015太平州学记④涵淡澎湃③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张孝祥宋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

阁为此也而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①和④相B.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也相同。

甲申秋,有天子之书,无荐享之地;坎而置之屋壁。

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同,②和③不同。

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皆有次叙。

救灾之政,备敌之略,下震揺。

侯下车,①和④不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也不同。

C.侯一以静填之。

昼夜至,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同,②和③相同。

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授沈瀛曰:“用法相同的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同现代汉语意义、3.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于此者?”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一项是()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今之当!“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②尽吾志也或余悲,①亲戚他人亦已歌..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8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客”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文中以“B故能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事济而功成。

客于是又有叹也: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文末感叹,C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