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作者巴金简介

作者巴金简介

作者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学澄,字金标,江苏吴江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文化名流,社会
活动家,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动荡变革,以及人性
的复杂与真善美的存在。

他的笔触细腻敏锐,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巴金的代表作品有《家》、《秋》、《激流三部曲》等。

他的
作品以真实、刻画细腻、思想深邃而著称,对于塑造和塑造中国现
代文学的风格和传统作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巴金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关注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宝贵
的贡献。

巴金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坎坷,经历了文革的残酷迫害,但他
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真理和艺术的追求。

他是一个具有伟大
智慧和坚定意志的人,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一直激励着后人。

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

他的离
世是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但他的影响力将永远保留在人们的心中。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巴金的介绍资料

巴金的介绍资料

巴金的介绍资料
巴金,原名巴衍明,号花间道人,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先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1891年10月16日,巴金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自幼喜欢读书,热爱文学。

1921年,在《晨钟报》发表了《兰花花》等短篇小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以生活感和思想深度为特点,代表作有《家》、《激流三部曲》、《春蚕》、《李自成》等。

除了文学创作,巴金还积极参与革命运动。

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直投身于革命事业。

1932年-1936年,他在八路军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9年后,担任多个文艺组织的领导工作,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巴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辅相成,将文学艺术与革命实践相融合,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英雄品质,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巴金的资料

巴金的资料

巴金的资料1. 简介巴金(1904年10月25日-2005年12月17日),原名李家鼎,中国现代作家、文化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他以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作品而著名,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

本文将从巴金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对他进行详细介绍。

2. 生平背景巴金于1904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兴化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早年家境贫困,但他通过刻苦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1921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理科,并开始接触和研究西方文化。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开始涉足文学创作。

3. 主要作品巴金的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

他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展开,真实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以下是巴金的一些代表作品:3.1 《家》《家》是巴金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农村庄园的两个主要家庭为背景,描写了在旧社会封建压迫之下,贫苦农民以及地主家族中的农奴们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对家庭关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3.2 《春》《春》是巴金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集以“春”的不同寓意为主题,描写了社会百态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每个故事都以生活中的小事为线索,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闷和渴望。

3.3 《共产主义的道路》《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巴金的一部重要的社会活动文集,也是他在文学领域以外的另一面。

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论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走向。

巴金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他通过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论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思考和智慧。

4. 文学思想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与写作和文学观念相关的思考。

以下是他的一些文学思想:•现实主义:巴金强调文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的资料简介巴金,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译著和散文也很多。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巴金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4月2日,巴金获得但丁国际奖。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巴金的成就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

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

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

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

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

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

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的资料简介范文一:巴金资料简介巴金(1904年7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巴彦,字震寰,号沧浪,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家。

巴金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家》、《春》、《秋》等代表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名流,他的著述涉及广泛的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理论等。

巴金的父亲是一位鸟鼠商,家庭经济状况不错。

1915年,巴金考入进贤师范学校,学习时代和课程是影响他创作方向的重要因素。

他从小就热爱文学,跟随一位老师学习了诸多典籍与文化知识。

1921年,巴金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高启、许地山成为好友。

在南京高师时,巴金开始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次年,他创办学生文学杂志《青年杂志》。

1923年至1925年,巴金留学日本,此时他的文学观念逐渐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野草》等代表作品。

1947年后,巴金被国共两党竞相拉拢,称作“文化大师”。

此后,他曾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务。

同时,他还出版了《文学建设和新生代》《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我又怎样?》等多个文化学术著作。

巴金享年101岁,在他逝世后,无数的文学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墓地参拜。

写作重点:文章以逝者巴金作为重点,通过介绍巴金的人生经历、成就和文化贡献,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写作中,有明显的时间结构和事实依据,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用词分析:文章基调较为严肃,用词相对规范和严谨,在描述巴金生平、创作和主要作品时使用了较为专业的术语,主观评价较为客观和准确,没有赘言。

整篇文章有一种穿透性的感觉,让人不禁对巴金的生平成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范文二:巴金——中国人的良心巴金,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他的作品深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每一个人。

他的一生,是“为了人”的一生。

巴金的资料

巴金的资料

巴金的资料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ú,取自“蔽芾甘棠”),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爱情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

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

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

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

”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

”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

当时,巴金还不满30岁,已是著名作家。

他南下广东,“到另一些未曾有过我的脚迹的地方去”(巴金语),并看看一班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同陈洪有一起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先在学校住了3天,随后就到新会县城近郊的天禄、天马、茶坑等乡村游访了3天,后在新会坐当时新宁铁路的火车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9日当晚离校返穗,在那里逗留了10天。

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

他游访新会天禄、天马、茶坑三个乡时,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天马人陈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

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

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

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