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周和坤

合集下载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
溶液颜色。
小结: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溶液碱性比NaHCO3溶液强
观看视频,思考
两位同学将盛有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气球同时、同步的加入稀盐酸中
分组实验:奇数组的同学把稀盐酸逐滴滴入2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边滴边振荡;偶数组的同学把Na2CO3溶液逐滴滴2mL稀盐酸溶液的试管中,边滴边振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板书
探究实验
提问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设疑
与碱的反应
与盐的反应
鉴别和转化
总结
从苏打水、苏打饼干、苏打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的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布置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
通过实验,你对Na2CO3、NaHCO3的物理性质有什么认识?
播放实验视频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将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试管中。邀请学生完成演示实验
CaCI2白色沉淀不反应
教学
反思
同时和酸反应,碳酸钠慢,为什么呢?
和学生分析,讨论并利用坐标来解释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与NaOH、
Ca(OH)2反应时的异同
讲述:Na2CO3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沉淀
指导、评价
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
聆听、思索,初步了解钠盐的用途
分组动手实验
观察Na2CO3,NaHCO3外观上的细小区别;加入水比较溶解性;分别加2滴酚酞溶液,比较
课题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授课人源自朱春芳学校安图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
2.理解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为何存在差异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与反思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与反思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差异,并能鉴别两者。

过程与方法:利用对比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教学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同学们都吃过刀削面和馒头吧,它们都是用面粉做的,但它们口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在制作时,馒头加入了碳酸氢钠(发酵粉成分之一),使得馒头变软变膨松。

为什么碳酸氢钠能使面粉变膨松?在制作馒头时体现了碳酸氢钠的什么性质?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1.物理性质阅读:课本56页,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第一段。

[科学探究]Na2CO3和NaHCO3颜色状态、溶解性及溶液酸碱性完成学案:物理性质部分过渡:从物理性质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相似,不容易鉴别,利用化学性质能不能呢?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

[科学探究] 溶液酸碱性板书:化学性质(1)溶液的酸碱性:碳酸钠溶液碱性>碳酸氢钠溶液碱性[科学探究] 对比实验:相同质量Na2CO3与浓度、体积相同盐酸的反应相同质量NaHCO3与浓度、体积相同盐酸的反应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总结化学性质,完成学案中相关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设疑:(1)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如果是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科学探究] Na2CO3和NaHCO3受热分解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总结化学性质,相关化学方程式写到学案中。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案标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3. 能够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教学重点: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碳酸钠、碳酸氢钠、酚酞指示剂、醋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用途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2. 列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途,如烹饪调料、清洁剂、药品等。

三、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0分钟)1. 解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及其分子结构。

2. 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溶解度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将一定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观察其溶解性和酸碱性变化。

2. 使用酚酞指示剂和醋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提出拓展问题,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小结,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某一性质。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影响。

2.1课时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1课时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2.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例。
3.实物模型: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微观结构。
七、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
2.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八、教学注意事项
c. 碳酸钠常用于洗涤剂的制造。
d.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 填空题: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空白。
a. 碳酸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b. 碳酸氢钠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c.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纪律不够严格,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组织:在教学组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活动安排不够合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讲授法过于单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需要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文档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文档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教材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参考了三套教材并对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做了分析:人教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放在离子反应之后的。

设计了3个实验:(1)取固体分别溶解,滴加酚酞观察颜色;(2)分别加热;(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二者与盐酸反应。

苏教版: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放在离子反应之前的。

设计了3个实验:(1)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CaCl2中滴加碳酸钠溶液;(2)使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3)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用试纸);用碳酸钠溶液洗沾有油污的铜片,通过这三个实验探究碳酸钠中CO32-与Ca2+、H+的反应,以及其碱性。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与钙离子生成沉淀;碳酸钠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钠溶液的碱性。

另外涉及到如何由碳酸钠制备碳酸氢钠。

鲁科版: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安排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之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还涉及到如何由碳酸钠溶液得到碳酸氢钠,以及碳酸氢钠溶液如何得到碳酸钠。

三种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见表1。

表1 三套教材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学生分析(1)高中生普遍具有的特点: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喜欢单纯记忆知识而不深入理解。

高中生对物质的兴趣不局限在表面,而是对更本质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他们希望能够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看问题。

而化学就是从分子、原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我们从微观离子之间的反应来解释现象。

不喜欢盲目地做实验而没有一定的方法。

常常会遇到学生上课学得很好,但是一到实验室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教案标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2. 能够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区别;3.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4.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试剂瓶、试剂盒、试管、酒精灯、试剂(碳酸钠、碳酸氢钠)、酚酞指示剂等;2. PPT或黑板、粉笔等;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简要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详细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包括化学式、酸碱性质、溶解度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如碳酸钠的烧碱法和碳酸氢钠的中和法。

2. 演示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知识。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原因。

六、知识总结(10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2.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补充。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撰写实验报告。

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理解。

教学反思:1. 在实验演示和实验操作环节,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1.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了解更多的实际应用。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促进自我提升和持续学习。
-与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加热分解: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4.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
-碳酸钠:CaCO3 → CaO + CO2↑,CaO + Na2CO3 → CaCO3↓ + Na2O
-碳酸氢钠: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工业应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操作技能。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学习平台和微信群,共享预习资源,提高预习效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烘焙中碳酸氢钠的使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并强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两者的性质差异。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者的区别。

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研究热情。

讲解教师讲解小苏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小苏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填写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总结总结小苏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学生听讲,做好笔记。

巩固练巩固知识,完成练题。

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练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进行异地上公开课时,我们很难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提前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实验现象,这导致实验从探究式变成了验证式。

这是一个不太好的改变。

在进行“套管实验”时,我没有很好地强调实验的原理,这导致一些学生没有按照学案上的要求进行实验。

在进行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时,我们需要注意盐酸的浓度,如果浓度太大或太小,就无法观察到现象。

对于气球实验,盐酸浓度为
2mol/L即可。

在进行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解释,让他们逐步找到答案。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这不仅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导性,整节课达到了一个小。

总体来说,时间分配比较合理,40分钟内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学科周和坤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它们重要应用。

Na
2CO
3
和NaHCO
3
的性质并非本节教学难点。

与本节中“铝、铁的重要化合物”
相比难度较小。

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
理解。

作为“Na
2CO
3
和NaHCO
3
的性质”科学探究,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都是简单易
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教学当中。

特别是活动单的设计和使用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学生基础分析】
新教材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分析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有条理、系统化。

学生自身的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对电解质溶液电离、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应用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知识比较简单,脉络比较零散,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

特别是“纯碱不是碱而是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为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保证。

【教学设计思想】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归纳Na
2CO
3
和NaHCO
3
的主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采集信息,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体验实验探
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体会合作、互助的重要性;鼓励敢于质疑、勇于创
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碱性和热稳定性探究
【教学方法】
以开放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实验课
【教学用品】
实验药品:Na
2CO
3
(固体、溶液)、NaHCO
3
(固体、溶液)、CaCO
3
(s)、稀盐酸、石
灰水、Ba(OH)
2溶液、CaCl
2
溶液、酚酞试液等;
实验仪器: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玻璃管、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知识衔接,通过所列举的性质以及日常生活的应用推断是何种物质。

让学生抢答。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都可以归为钠盐,都属于强电解质,我们来实验探究它们的性质。

第二环节:综合实验探究并及时总结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探究
对比色态、溶解性、溶解热效应。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探究
①对照实验法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的碱性
②对照实验法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③对照实验法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
教学方式:①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②小组代表回答总结。

③教师补充总结(课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性质)
评论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已探究大部分,具体有哪些应用呢?
第三环节:综合应用
思考:①从实验装置的科学性、简约性等方面考虑,对比套管实验和课本上的装置图,请你对这两套装置进行评价。

②如何除去 Na
2CO
3
中的NaHCO
3
固体杂质
如何鉴别 Na
2CO
3
、NaHCO
3
固体
③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
2
气体,有哪些现象?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预测: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
可生成什么物质呢?写出离子方程式。

向饱和Na
2CO
3
溶液中持续通入CO
2
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反思】
实验探究分为三种类型: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拓展型实验,呈逐步深入递进的关系。

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设计探究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

即:按照教材中所设计的科学探究完成实验,以验证课前准备中收集的信息(验证
Na
2CO
3
和NaHCO
3
的溶解性、溶液的碱性等性质);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物质组成结构
的认识推理猜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型实验(Na
2CO
3
和NaHCO
3
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感受化学的奇妙。

希望通过这种形
式,让学生了解Na
2CO
3
和NaHCO
3
的主要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
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将运用此方法研究其它相似的问题。

同时希望达到的情感主线是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吸纳他人的优秀思想,学会通过反思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活动单发给学生,并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性实验。

通过此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查找资料→进行验证性实验→了解
物质的性质。

然后教师通过分析Na
2CO
3
和NaHCO
3
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推测它们可
能具有的性质,包括相似性和差异性。

然后学生从中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性实验,填写活动单。

此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另一种方法:分析结构特点→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

这里要说明的是:教材中对于Na
2CO
3
和NaHCO
3
的差异性只介绍了溶解性、溶液
碱性、热稳定性,而对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与钙盐钡盐反应时,二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都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校条件自行安排。

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刻意强调这些知识,而是通过“分析结构→推测性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从而将这些知识自然的融入其中。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会发现这些差异性,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兴趣地学生可以在课下深入研究,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这样做,学生掌握的不只是枯燥、干瘪的“化学方程式”,而是“眼见为实”的实验现象和对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掌握。

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课下不断有学生主动找教师讨论问题,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都得到实现,教学效果较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