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创伤评分的综述
创伤评分 (1)

2.创伤指数
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是根据受伤部 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和意识状态五个方 面对病人进行评分。各项指标分为四级 (1,3,5,6分),以各项总分评定损伤严重程度, 将危重伤员与一般伤员区分开,合理分流,判 断预后。 TI≤9为轻度或中度伤,只需普通急 诊治疗;10~16为中度伤,需住院治疗,多为 单一系统损伤,无生命危险;≥17为极重伤, 常为多发伤,有死亡可能。21分以上死亡率剧 增。
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TRISS法 ASCOT法
APACHE评分
简明损伤定级( AIS)
AIS是以解剖损伤为定级标准,用一 种简单的数字编码来表示损伤的程度, 每个数字都表达一定内容,其目的是便 于计算机处理。主要包括解剖部位和 损伤程度。
简明损伤定级( AIS)
院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
院前评分是指从受伤现场到医院确定 性诊断前这段时间内,医护人员对病人 进行伤情严重度定量判断的方法,其手 段是用记分多少加以评定。主要用于现 场分类,使病人能尽快后送并得到合理 治疗。
1.院前指数
院前指数(prehospital index, PHI) 以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四项生 理指标为依据,每项指标分别记0~5 分,最高总分为20分。0~3分为轻伤, 4~20分为重伤。如果伤员合并有胸 部或腹部穿透伤,总分加4分。 PHI判断重伤的灵敏度为94.4%,优 于其他院前评分。
创 伤 评 分
创伤评分系统是对病人的伤情分析、评 估和后送的主要依据。通过定量评分估计损 伤严重程度,决定后送单位、进行合理治疗、 预测结局、评价疗效、对不同救治单位的治 疗水平进行比较等。通常分院前和院内评分 两大系统。 国外采用创伤评分始于50年代,70年代后得 到普遍推广.中华创伤学会于1987年成立创伤 评分组,1992年召开了首届创伤评分会议 .
院前伤情评分

PHI法应用 PHI法应用举例 法应用举例
例5、 一脑外伤患者,收缩压为 120mmHg、脉搏90次 120mmHg、脉搏90次/分、呼吸表 浅36次/分、神志昏迷,无胸腹穿通伤。 36次 PHI评分为:0+0+3+5+0=8分, PHI评分为:0+0+3+5+0=8分, 故检伤分类判定为重伤
PHI法应用 PHI法应用举例 法应用举例
PHI法应用 PHI法应用举例 法应用举例
例4、一胸部贯通伤患者,收缩压 110mmHg、脉搏100次 110mmHg、脉搏100次/分、呼吸急 促32次/分、神志正常、胸部有穿通伤 32次 口。 PHI评分为:0+0+3+0+4=7分,故检 PHI评分为:0+0+3+0+4=7分,故检 伤分类判定为重伤
院前伤情评分、分类、 院前伤情评分、分类、应用
对伤情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估, 对伤情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估,以 利于创伤分类, 利于创伤分类,制定救治的具体措施及转 运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几种创伤院前评 分
一 创伤指数(TRUANMA INDEX,TI) 创伤指数(TRUANMA INDEX,TI)
计分
1
3
5
6 头颈部 弹道伤 SBP<0 mmHg, P<55/ min 无呼吸 深昏迷
受伤部位 四肢 受伤类型 撕裂伤 循环状态 正常
躯干背部 胸腹部 刺伤 SBP<10 0mmHg ,P>100 /min 钝挫伤 SBP<60 mmHg, P>140/ min
呼吸情况 胸痛 意识 倦怠
呼吸困难 发绀 嗜睡 浅昏迷
院前创伤评分的应用概况

3 . 1 创伤指数 ( T I ) T I 以患者 生命体 征为基 础 , 根 据 损 伤 部位、 损 伤类 型 、 循环( 血压 、 脉搏 ) 、 呼 吸 和 意 识 等 5个 方 面
进行评 定 , 是 Ki r k p a t r i c k J R 等于 1 9 7 1年 首 次 提 出 。这 5
组织损 害 疗 效 观察 [ J ] .中 国 中 医 急 症 , 2 0 0 8 。 1 7( 7 ) : 1 0 1 7 一
l 01 8 .
余清声 , 钟满森 , 朱
柳, 等. 眼 镜 王 蛇 抗 蛇 毒 血 清 治疗 蛇 伤 的
叶雪 华 . 如 意金 黄 散 外 敷 治 疗 毒 蛇 咬 伤 肢 体 肿 胀 [ J ] . 浙江中 西 医结 合杂 志 , 2 0 0 7 , 1 7 ( 1 0 ) : 6 5 2 — 6 5 3 . 庞 云华 . 抗 银环 蛇毒 血清 治疗银 环蛇 咬 伤 1 0例 E J 3 . 广 西 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院 前 创 伤 评 分 的 应 用概 况
黄翠青 , 杨 小兰 , 蒋 云
( 广 西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 广西南宁
[ 关键词] 意外伤害; 创伤 ; 院前急救 ; 创伤评分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0 1 —5 6 3 9 . 2 0 1 3 . 01 . 02 5
易
峰, 陆海湖 , 袁旭光 , 等. 连 续 性 血 液 净 化 治 疗 危 重 型 毒 蛇
咬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1 例[ J ] . 内科急危 重症杂志 , 2 0 0 8 ,
1 4 ( 5 ): 2 7 8 .
2020院前创伤急救评估(全文)

2020院前创伤急救评估(全文)创伤中常见基本概念1、创伤:主要是各种外力或者机械因素接触人体以后对人体的器官、组织造成的一种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有切割伤、离断伤、擦伤或者是功能障碍、出血等。
另外,它在急诊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造成青壮年死亡或者伤残的第一大危险因素。
2、复合伤: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
如核爆炸时冲击伤合并辐射、烧伤,机械伤合并化学、生物武器伤等。
3、多发伤:是在单一致伤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的损伤,至少一个危及生命。
4、联合伤:指同一致伤因素所引起的两个相邻部位的连续性损伤。
常见的有胸腹联合伤、眶颅联合伤、颅颈联合伤等。
5、合并伤:两处以上的损伤,除主要较重的损伤外尚有其他部位较轻的损伤。
如严重颅脑损伤合并肋骨骨折,肋骨骨折为合并伤。
创伤严重程度分级按创伤的严重程度及依轻重缓急的处理顺序分为三类:危重伤、重伤、轻伤。
1、危重伤:创伤严重,伤员有生命危险,需行紧急救命手术或治疗。
生命体征表现:呼吸<10次/分或>35次/分,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脉搏≥120次/分或<50次/分,意识障碍严重。
如窒息、内脏大出血、颅脑伤合并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张力性气胸等。
2、重伤:伤员生命体征稳定,需手术治疗,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及适当检查,可力争在伤后12小时内急救处理者。
如胸外伤不伴有呼吸衰竭、胸腹贯通伤而无大出血可能、深部软组织伤未发生休克等。
此类伤员需严密观察,防止因处理不及时而转为危重伤员。
3、轻伤:伤员意识清楚,无生命危险,现场无须特殊处理,手术可延至伤后12小时处理。
如为感染的软组织伤、闭合性四肢骨折、局限性烧伤等。
创伤评估量表1.创伤指数(TI):是以患者生命体征为基础研究的创伤计分法,它包括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和意识5个方面的评定(具体见表1)。
该评分方法根据每个方面的异常程度计以1、3、5或6分,5项计分相加即为TI总分:总分≤9分为轻度或中度损伤;10~16分为重度;≥17分为极重度;≥21分则病死率剧增;≥29分则80%在1周内死亡。
临床中常用的创伤评分

创伤评分分为院前评分和医院内评分两大部分。
前者着眼于伤员的去向和现场处理;后者着眼于估计伤员的预后。
近30年来,面对创伤日益增多、伤情更为严重复杂的现实,创伤评分——评价创伤严重程度的量化标准,已成为研究伤员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ICU监护治疗必不可少的客观指标。
以下将对临床中常用的创伤评分进行介绍。
一、院前创伤评分1.创伤指数(TI):是以患者生命体征为基础研究的创伤计分法,它包括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和意识5个方面的评定(具体见表1)。
该评分方法根据每个方面的异常程度计以1、3、5或6分,5项计分相加即为TI总分:总分≤9分为轻度或中度损伤;10~16分为重度;≥17分为极重度;≥21分则病死率剧增;≥29分则80%在1周内死亡。
研究表明,根据该指数有选择地将分数为10或10分以上的重伤员送创伤中心或大医院是合适的。
表1 创伤指数(TI)2.创伤评分法(TS):该计分方法是以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GCS)为基础,结合心血管和呼吸情况评定的方法,主要为呼吸、呼吸幅度、收缩压、毛细血管充盈、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总分5项指标(具体见表2)。
5项指标计分相加,总分1~16分。
总分越少,伤情越重。
有学者研究指出,将总分≤12分的重伤员送创伤中心或大医院,其准确度可达98%。
表2 创伤评分法(TS)3.CRAMS计分法:包括循环、呼吸、胸腹、运动和言语5个方面,按照轻、中和重度异常分别计分为2、1、0分,最后5项计分相加,即为CRAMS总分(具体见表3)。
总分9~10分为轻度,7~8分为重度,≤6分为极重度。
此法简便易行,便于记忆。
表3 CRAMS计分法4.院前分类指数(PHI):包括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4个方面(具体见表4)。
每方面根据伤情计0~5分,最后4项计分相加即为PHI总分。
总分0~3分者为轻伤,4~20分者为重伤。
如有胸、腹穿透伤,总分内另加4分。
表4 院前分类指数(PHI)5.类选对照表(TC):包括以下7项内容:(1)收缩压<90mmHg,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或<12次/分;(2)头、颈、胸、腹或腹股沟穿透伤;(3)意识丧失或意识水平低;(4)腕或踝以上部位的创伤性断肢;(5)连枷胸;(6)有2处或2处以上的上骨骨折;(7)从4.572m以上高度坠落。
临床中常用的创伤评分

创伤评分分为院前评分和医院内评分两大部分。
前者着眼于伤员的去向和现场处理;后者着眼于估计伤员的预后。
近30年来,面对创伤日益增多、伤情更为严重复杂的现实,创伤评分——评价创伤严重程度的量化标准,已成为研究伤员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ICU监护治疗必不可少的客观指标。
以下将对临床中常用的创伤评分进行介绍。
一、院前创伤评分1.创伤指数(TI):是以患者生命体征为基础研究的创伤计分法,它包括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和意识5个方面的评定(具体见表1)。
该评分方法根据每个方面的异常程度计以1、3、5或6分,5项计分相加即为TI总分:总分≤9分为轻度或中度损伤;10~16分为重度;≥17分为极重度;≥21分则病死率剧增;≥29分则80%在1周内死亡。
研究表明,根据该指数有选择地将分数为10或10分以上的重伤员送创伤中心或大医院是合适的。
表1 创伤指数(TI)2.创伤评分法(TS):该计分方法是以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GCS)为基础,结合心血管和呼吸情况评定的方法,主要为呼吸、呼吸幅度、收缩压、毛细血管充盈、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总分5项指标(具体见表2)。
5项指标计分相加,总分1~16分。
总分越少,伤情越重。
有学者研究指出,将总分≤12分的重伤员送创伤中心或大医院,其准确度可达98%。
表2 创伤评分法(TS)3.CRAMS计分法:包括循环、呼吸、胸腹、运动和言语5个方面,按照轻、中和重度异常分别计分为2、1、0分,最后5项计分相加,即为CRAMS总分(具体见表3)。
总分9~10分为轻度,7~8分为重度,≤6分为极重度。
此法简便易行,便于记忆。
表3 CRAMS计分法4.院前分类指数(PHI):包括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4个方面(具体见表4)。
每方面根据伤情计0~5分,最后4项计分相加即为PHI总分。
总分0~3分者为轻伤,4~20分者为重伤。
如有胸、腹穿透伤,总分内另加4分。
表4 院前分类指数(PHI)5.类选对照表(TC):包括以下7项内容:(1)收缩压<90mmHg,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或<12次/分;(2)头、颈、胸、腹或腹股沟穿透伤;(3)意识丧失或意识水平低;(4)腕或踝以上部位的创伤性断肢;(5)连枷胸;(6)有2处或2处以上的上骨骨折;(7)从4.572m以上高度坠落。
创伤院前评分

创伤救治体系分 院前急救、急诊科、ICU或外科 治疗、康复等环节。其中,院前急救占据重要的 位置。 在事发现场或救护车上,迅速准确的创伤评估, 早期的基本生命支持是院前创伤急救的关键。 有“白金10分钟” 之说。
白金10分钟
所谓“白金10分钟”,是指10分钟内的伤情 评估与非侵入性干预,早期的基本生命支持 (BLS),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
评估预后 评估救治质量
院前创伤评分
是指在事故现场或救护车上,急救人员根据初步检查 对伤情轻重迅速作出量化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对伤员 进行分类、抢救、安全转运,并判断伤员是否需要转 上一级医院救治。
意义:把生命危险的重伤患者与一般创伤患者分开, 从而对重伤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危重伤员 的救治率与生命质量。
2 对脊柱和四肢创伤评分分值较高, 4
不能反映伤情严重程度
昏迷病人和不配合病人无法评分
虽然院前创伤评分方法较多,但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既能快速判别, 又能同时满足高敏感度和高特异 度的理想院前评分
每种评分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 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创伤的特点 进行恰当的选取,甚至有时会与其 它评分方法联合运用
轻度
13-15分
中度
9-12分
重度
3-8 分
GCS评分记录
1、记录方式,如:E3V3M5=GCS11; 2、眼部直接损伤、水肿、麻痹或面部骨折病 人 无法评价睁眼 反应,用C (Closed)代替评分。如:ECV5M6; 3、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 无法评价言语反应,用T代替评分。 如:E4VTM6。
常见的院前创伤评分系统
昏迷指数评分(GCS评分):
1
睁眼、语言、运动4Fra bibliotek创伤指数(TI): 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意识
创伤评分

TRISS法
由于ISS对伤员严重度评分与预后估计 的线性关系不够理想。因此,1987年提 出TRISS法,是一种生理变化和解剖部位 损伤相结合,并考虑到年龄因素,预测 病人的存活概率(propability of survivor, Ps)。
ASCOT法
在1990年有人提出了也是以生理和解剖 指标相结合的ASCOT(创伤和损伤严重度评 分) .用逻辑函数和回归权重进一步确认头 伤和昏迷对预测病人结局的重要性。
院前评分
院前评分是指从受伤现场到医院确定 性诊断前这段时间内,医护人员对病人 进行伤情严重度定量判断的方法,其手 段是用记分多少加以评定。主要用于现 场分类,使病人能尽快后送并得到合理 治疗。
1.院前指数
院前指数(prehospital index, PHI) 以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四项生 理指标为依据,每项指标分别记0~5 分,最高总分为20分。0~3分为轻伤, 4~20分为重伤。如果伤员合并有胸 部或腹部穿透伤,总分加4分。
TRISS法 ASCOT法 APACHE评分
简明损伤定级( AIS)
AIS是以解剖损伤为定级标准,用一 种简单的数字编码来表示损伤的程度, 每个数字都表达一定内容,其目的是便 于计算机处理。主要包括解剖部位和 损伤程度。
简明损伤定级( AIS)
将身体分为九个区域,每一处损伤按严重程 度分为六级,从1-6级分别代表轻、中、较重、 严重、危重、最危重、存活可能性极小,根据 精简伤情表,可迅速查出AIS分值。 九个区:皮肤,包括擦伤和烧伤;头颅部;颌面 部;颈部;胸部;腹部及骨盆内脏器;脊柱; 上肢;下肢。
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
计算ISS的一般原则
在AIS的基础上,从解剖学观点评估创伤的 部位、范围、类型及严重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前创伤评分系统的研究应用概况刘华(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柳州 545005)【关键词】创伤;创伤评分创伤评分是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并予以量化和权重处理,再经数学计算得出分值以显示患者全面伤情严重程度的多种方案的总称。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认为创伤评分是对创伤严重程度、结局与救治质量进行评估,指导创伤患者分类救治的客观手段之一,创伤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应采用创伤评分进行规范评估[1]。
20世纪50年代由De Haven首先提出损伤评分法[2],7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
多年来,学者们根据现场急救、拣送、院内救治工作决策、预测预后和创伤研究等不同需要建立了多种评分方案[3-4]。
已经建立的评分方案可概括为3个类别:即用于现场急救和拣送的院前评分,用于急诊科和病房的院内评分以及用于ICU伤员的ICU评分。
本文就常用的院前创伤评分系统进行综述。
1 院前创伤评分法的定义院前创伤评分是指在事故现场或救护车上,急救人员根据所得数据(这类评分所依据的参数必须是不费时间或简略直观的定量指标,包括解剖、生理和病因)对伤情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估,并以此进行分类处理、转运并指导复苏,决定该伤员是否送创伤中心、大医院治疗或送一般医疗单位处理。
其目的是把生命危险的重伤患者与一般创伤患者分开,从而对重伤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急救现场常出现急救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5],借助创伤评分标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可减少多余环节,提高工作效率[6]。
2 常用的院前创伤评分系统2.1 昏迷指数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GCS由Teasdale和Jennett在1974年提出,目的在于标准化评估头部伤患者的意识水平,分别以睁眼、言语和运动3种反应共15项检查来判断。
GCS总分共计15分,13~15分为轻型颅脑损伤,9~12分为中型颅脑损伤,3~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7]。
Meredith等[8]认为,GCS中的运动反应即可正确指导医护人员进行现场伤员的拣送。
GCS评分系统的缺点是未考虑局灶性或偏侧性、广泛代谢过程或毒性反应[9]。
现场抢救时GCS评分不能正确判断伤员的预后,因为初步复苏有可能明显改善现场GCS评分。
2.2 创伤指数(TI)TI以患者生命体征为基础,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血压、脉搏)、呼吸和意识等5个方面进行评定,是Kirkpat JR等于1971年首次提出。
这5类参数按轻重程度分别记分为1、3、5、6分,最后5项积分相加,即得TI总分。
总分越高,伤情越重。
此法可将危重伤员和一般伤员分开,易掌握,不需要任何特殊仪器。
9分以下为轻伤情,仅需问诊治疗;10~16分为中度伤情,需考虑留院观察;17分以上为危重伤情,需考虑多系统器官损伤;21分以上病死率剧增;29分以上80%在1周内死亡[10]。
TI的应用简便,适宜在事故现场进行伤员鉴别分类之用,裴辉等[11]在用4种院前创伤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评估研究中发现,院前TI评分具有应用广泛、操作便捷的优点,适用于创伤患者伤情的快速评估,特别是对合理分流创伤患者的应用价值较高。
徐伯诚[12]曾应用TI评分评估在急诊中心救治的296例创伤患者,并对其预测患者伤情及去向的能力进行研究,发现TI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病情越重,收住专科病房和ICU的概率越大。
2.3 修正的创伤指数(recised trauma index,RTI)1990年Smith等[13]修订了创伤指数并命名为RTI。
依据肉眼观察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和意识状态等5个方面记分。
受伤部位为四肢、背部、胸部、头腹部等,分别记1、3、5、6分;轻度开放伤、单纯创伤或Ⅱ度烧伤、较大开放伤或刺伤或Ⅲ度烧伤、枪弹伤或钝挫伤,分别记1、3、5、6分;收缩压>100 mmHg或脉搏<100次/min、收缩压78~100 mmHg或脉搏100~140次/min、收缩压<78 mmHg或脉搏>140次/rain、无血压或无脉搏.分别记为1、3、5、6分(呼吸状态及意识计分方法同创伤指数)。
经2340例伤员资料验证并与创伤记分(TS)、PHI、CRAMS和损伤机制级别4种评分方案对比,认为RTI是一个简单易行,且更为准确的拣送方案。
2.4 CRAMS评分法(circulation,respiration,abdomen,motor and speech Score)CRAMS评分法是由Gormican S P于1980年提出[14],采用循环、呼吸、胸腹、运动和语言共5个参数,按轻、中、重度异常分别赋值2、1和0分,CRAMS总分值为5个项目相加的总和。
分值范围为0~10分:9~10分为轻度;7~8分为重度;≤6分为极重度。
1985年Clemmer T P 等又对其进行了修正,使其准确度得到了提高。
修正后的CRAMS 评分法使用简便,将生理指标和解剖部位相结合,是美国院前创伤评分体系中运用最多的方法[15]。
有许多关于修正后的 CRAMS 评分与急救伤员的回顾性研究表明[16],它与伤情密切相关,且能区分创伤的严重程度,能反映出救治条件的要求。
因此,CRAMS记分法不仅较多的应用于院前急救,也适用于急诊科的急救,还可以早期监测复苏急救工作是否有效。
但CRAMS评分的生理指标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及基础血压的影响,且未考虑伤员基础疾病的影响,对于多发伤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同样不可预测,另外对部分脊柱,四肢损伤的患者伤情判断可能存在误差,且不能完全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故对急诊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判断,周卜邻等[17]建议应用CRAMS和创伤评估程序相结合,以此判断伤情轻重从而合理安排救治、合理调配卫生资源,有效的降低创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2.5 创伤评分(TS)1981年,Champion[18]等报告一种既适用于颅脑损害又适用于其他部位损伤的评价方式(TS)。
选择的生理指标有:循环(包括收缩压和毛细血管充盈)、呼吸(动度和频率)、意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等参数,每项0~5分,五项分值相加为创伤积分TS值,有效值为1~16。
TS在1~3分者死亡率达96%;4~13分者失治易死亡,治疗可能存活,抢救价值很大;14~16分者存活率较高,达96%。
一般认为TS≤12分为重伤治疗的标准。
它不仅反映了创伤严重性及生理损害程度,还能预示伤员的生存可能性,特别在钝器伤和穿透伤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孙俊[19]在探讨急诊室用TS在创伤患者快速救治中的价值中发现TS使用简便快速,能较好地反映损伤严重程度和伤情,对急诊室医生及早掌握病情,尽快完成急诊接诊程序和救治很有价值。
俞国忠[20]在应用TS中发现创伤患者液体需要与TS分值有明显相关性,TS分值越低,液体需要量越大,对伤情的评估中以颅脑损伤为主的伤员,TS敏感性差,仍以GCS评分更有价值。
2.6 修正的创伤记分法(RTS)TS应用较多,但其敏感性较低,常遗漏严重创伤伤员。
因此Champion等和Copes等[21]又对TS进行修正,提出了修正的创伤记分法(RTS),取消了TS中难以判断的呼吸幅度和毛细血管充盈度的观察,因为这两项指标不易确认。
只用加以权重处理的收缩压、呼吸频率和GCS等3项值相加为RTS值。
1991年,Gilpin等[22]经过大量病例研究,将RTS计分方法修改。
RTS总分>11分诊断为轻伤,<11分诊断为重伤,并建议对急诊科RTS<12分者应予重视并请高年资医生治疗。
通过对比,RTS在急救现场分拣患者的灵敏度明显高于GCS创伤评分,而特异性稍低于TS。
赵伟[23]通过分析认为RTS在院外检伤中的灵敏度为95%高于TS的71%,并可较好的反映颅脑伤,在解剖损害不明的情况下,RTS评分可评估创伤严重度,是提前医学干预的重要指标。
李宁等[24]建议在院外急救中以RTS评分结果作为分拣转送和提前医学介入的依据,尽早纠正生理紊乱以降低重度胸外伤死亡率。
但RTS评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变化与损伤部位关系密切,而对多发伤、复合伤的评价效果较差。
2.7 院前指数(prehosopital indes,PHI)PHI是用于入院前创伤急救检伤分类的一种方法,是由Koehler 等[25]在1986年提出的。
采用收缩压、脉率、呼吸状态和意识四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每项分为3~4个级别,4项参数得分之和即为院前指数(PHI)值,对胸或腹部有穿透伤者,再加4分作为其最后PHI值。
总分为20分,0~9分为轻度伤者,10~16分为中度伤者,大于17分为重度伤者。
PHI是在创伤现场准确区分重伤和轻伤的一种简便可靠的创伤严重度分类评分方法,能够有效利用现场资料进行恰当分类和现场处理,并方便急诊室准备工作的进行,有利于伤员的恰当转送,还能为制订救治措施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
王瑞玲等[26]研究表明,PHI评分与伤情密切相关,能区分创伤伤员的严重程度,能反映出救治条件的要求,适于院前评估伤情的应用。
但PHI也其局限性:(1)创伤后至完成评定的时间、伤员的年龄对其影响较大,对某些较重创伤可得出较低PHI值是其不足之处;(2)PHI记分中每分钟脉率及呼吸情况记分跨度太大(分别为0、3、5分),而4分以上即列为重伤,则必有过多伤员在现场是为重伤。
3 院前创伤评分系统的总结院前评分早期为经验性的多因素综合评分,继而演变为只用生理指标为参数的评分方案,而后又有转向应用统计学计算、多因素量化评分的趋势。
虽然创伤院前评分种类较多,但这些评分存在灵敏度不够好、特异度不够高或不能快速评分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既能快速判别,又能同时满足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理想院前评分。
每种评分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创伤的特点进行恰当的选取。
目前,越来越多的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已被各种计算机软件所融合,直观、简单的操作代替了抽象、复杂的测量和计算,使得院前创伤评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步入了新的阶段。
现阶段临床上所应用的院前创伤评分系统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它们会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
我国的创伤评分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仅有个别报道。
1987年中华创伤学会成立了创伤评分组,此后我国广大创伤工作者开始对创伤评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国内最早报道应用院前评分的是1984年鹤岗矿务局总医院建立了一个多参数的院前评分方案。
后经中国煤矿创伤学会多次讨论,于1988年提出煤矿创伤院前评分(MPS)方案[27],并印制成册发放全国煤矿推广应用,成为我国的第一个比较成型的创伤评分标准。
1992年召开了全国首届创伤评分研讨会,创伤工作者对评分工作的认识日益深入,所应用的评分方案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并且在创伤评分的使用中,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少对于修正评分公式权重系数的建议和意见,使得从单纯引用国外评分方案进入到研究改进现有方案和试图建立我国评分方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