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 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堂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5)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窝囊)第二课时1.(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课时1.读句子,写古诗。
(1)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把节日和相应的传统饮食连接起来。
端午节(粽子)重阳节(菊花酒)元宵节(元宵)中秋节(月饼)春节(水饺)3.理解古诗,完成练习。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家乡和亲人)(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通过以动物与植物为素材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多彩春天。
在研究中,重点要求学生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以分别是XXX的《绝句》,XXX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
《绝句》是一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这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XXX,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XXX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二)教学目标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4.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別写了怎样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识字、写字;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思惟活跃,求知欲望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古诗文中描画的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
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
《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鸳、鸯、惠”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绝句》。
3.理解古诗大意,能够边读边展开想象,融人到诗歌的意境中,感知诗歌所描绘的事物特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搜集三首古诗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绝句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鸳、鸯”2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同时能够默写。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春景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1.谈话创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一起去看看春天的美丽景色吧(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课件出示几幅春天美景图,学生观图感知春景之美)。
2.指名说说观图感受,教师适时引入:人们都喜爱春天,画家将春色绘进了美丽的图画中,音乐家为春光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
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
(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三首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迟日泥融鸳鸯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2.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
来花草的芳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
第二课时
1. 惠崇蒌蒿芦芽河豚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春江晚景)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蒌蒿)、(芦芽),动的景物有(鸭)、(河豚),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春天)来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1. 三衢梅子黄时泛却绿阴黄鹂
(1)三衢: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叫“三衢”。
(2)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3)泛:乘船。
(4)却:再的意思。
(5)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6)黄鹂:黄莺。
2. 时间水路舒畅愉悦
第21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