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20章 胚胎学绪论

小时内
(一)受精的过程分为三期 1.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
带的过程 精子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卵泡细胞 精子与精子受体 ZP3 结合,释放顶体酶,在透明 带形成孔道
2.精卵细胞融合: 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 体;精子细胞核进入卵母细胞 雄原核、雌原核形成并融合,受精卵形成;
第20章 胚胎学绪论 General Embryology
精、卵膜接触
精子进入卵子的刹那间
一、胚胎学内容 1.胚胎学定义: 研究从受精 卵发育为新 生个体的过程 及其发育 机理的科学
2. 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 精、胚胎发育、胚胎与 母体关系、先天 性畸形等
3. 胚胎发育时间以及分期 胚胎发育(38周,266天) (1). 胚期: 受精-第8周末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脊索
脊索出现 口咽膜、泄殖腔膜出现
2020/10/23
第18天胚盘 3(9 示脊索形成)
第3周小结(主要变化)
①出现中胚层,三胚层胚盘形成 ②中轴结构建立 ③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形成 胚外中胚层的变化
三、胚层分化和胚体外形建立 (第4~8周) (一)三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的分化----神经系统、皮肤表皮等
约在第五周出 齐,共约42~44 对。
间介中胚层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侧中胚层
侧中胚层的分化
体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脏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胚外体腔
3、内胚层的分化
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内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 在胚盘向腹侧的卷褶变化下,内胚层被卷成原始消 化管。
矢状面
横断面
A
B
卵黄囊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4.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标本观察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
组织学的实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显微镜 观察切片标本。学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是为进一步 学习病理组织改变打基础的,要认真观察各种微 细结构及其比邻关系。
⑶ 涂片:将游离的细胞直接涂在玻片上染色,
如血液涂片。
⑷ 铺片:将疏松结缔组织、肠系膜等撕成薄
片,铺在载玻片上。
⑸ 磨片:将骨、牙等硬组织切割成片后再磨成
薄片。
3. 其它常用特殊染色法
⑴ 镀银染色:如将神经组织切片标本浸泡在硝酸银 溶液中,可将神经元染成棕黑色或棕黄色。
若将网状组织切片标本浸泡在氢氧胺银溶液中, 再经5%甲醛液还原,能将网状纤维染成黑色,胶原纤 维呈褐色。
(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简称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它的盐溶液带阳电荷, 能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中的核糖体染成紫 兰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它的盐溶液带阴电荷, 能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染成红色。
※何谓嗜碱性和嗜酸性? 组织中的某些结构,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
图10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模式图
⑶呈色情况与
观察: ① 常用的荧
光素是异硫氰酸荧 光素发出黄绿色荧 光,四甲基异硫 氰酸罗丹明发出橙 红色荧光。 (见图1—4)
②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它的底物是3,3′-二氨基联苯胺(DAB) 和H2O2。HRP能使DAB氧化形成棕黄色产物。
图:原位杂交(地高辛标记) 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达弹性蛋白mRNA,胞质呈综黄色。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
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第二章细胞第三章上皮组织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
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地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缝隙连接:又叫通讯连接。
呈斑状,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
相邻颗粒对接,小管相通。
缝隙连接的功能是传递化学信息。
连接复合体: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连接同时出现,则称连接复合体。
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
PAS反应呈阳性。
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和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浆细胞:形态: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
功能: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考的可能性不大)分子筛:是由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空隙的网状结构。
小于空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空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蔓延。
第五章软骨和骨骨单位:位于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域,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为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以中央管为轴心,10-20层骨单位骨板呈同心圆环绕;内含组织液、血管和神经,并有骨小管相互通连等。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4、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
• 光镜下:网状或小泡状,又称内网器。
• 电镜下:复合体,即扁平囊泡、小泡、
大泡。其中扁平囊泡是主体
高尔基复合体
• 粗面内质网合成的“外销性”蛋白质进入内 质网腔后,在管腔盲端以为小泡,并融入 扁平囊。蛋白质在扁平囊中经过浓缩、加 工及包装形成颗粒状分泌物质,再移至扁
附着核糖体:合成“外销性”输出蛋白质,如抗体、激素等。
注:单个存在的核糖体称单核糖体,不参与蛋白质合成。
•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为多聚核糖体
3、内质网—多功能的膜性小管系统
• 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扁囊状或小管状结构。与核膜和质膜相连续,在
细胞质中纵横交错,互相沟通连接成网。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第三节 细胞增殖—分裂方式
四、细胞周期的生理意义
• 分裂间期:合成DNA,复制两套遗传信息,为进入 分裂期做准备。
• 分裂期: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01
膜内外物质转运的载体
作为受体,特异性结合激素、
02
神经递质、抗原及一些药物
作为酶,具有催化作用
嵌入蛋 白功能
03 04
作为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抗原
05
能量的转换器
3、膜糖
• 含量较少,存在形式糖脂和糖蛋白。
(二)细胞膜的功能
A 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B 选择性的进行物质交换 C 构成细胞屏障 D 构成细胞支架
(二)细胞器
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
构成: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及内外两
个腔构成,呈杆状、线状或颗粒状。
线粒体嵴—部分内膜向内褶叠形成
板状或管状结构—特征性结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第二章上皮组织1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细胞成分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少。
有极性。
有神经末梢,无血管,淋巴管的分布。
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连结结构2根据功能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
3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在垂直切面上的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
4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他:肺泡,肾小囊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胆囊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5纤毛与微绒毛的异同共同点:均为细胞膜与细胞质形成的突起不同点:微绒毛纤毛大小细小粗大结构微丝微管功能扩大表面积运动分布小肠(纹状缘)呼吸管道肾小管(刷状缘)5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其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过。
6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7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8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9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的作用,受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10复层柱状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
11变移上皮:分布于排尿管道,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
变移上皮的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和扩张状态而变化。
12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腺细胞的分泌物有酶类,黏液和激素。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组织(tissue):由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结构单位称为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物质的一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术,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用广泛。
4、内皮(endothelium):铺衬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5、间皮(mesothelium):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6、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7、纤毛(cilium):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9、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1.精子的发生、成熟: 2.卵细胞的成熟: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fertilization) 1、定义:
指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 受精卵的过程。 2、地点:一般在输卵管壶腹部。
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是指将取出卵细胞和精子在母体外受精并发育到 早期胚胎阶段;
–然后移植入母体子宫内,任其继续发育直到诞生; –国际上把这种形式的体外发生叫做体外受精—胚
胎移植。由此诞生的婴儿常规的叫做“试管婴 儿”。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后第一周的变化: (一)卵裂(cleavage): 1、定义: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胚胎学
Embryology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第一部分:胚胎学绪论
Part One:
Embryological Introduction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一、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定义: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从受精 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 科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受精卵在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并 沿着输卵管 向着子宫腔方向运动。到 第4天,胚泡也进入子宫腔, 继续运 动,到5-6天,极端滋养层外的透明带消失, 暴露的极端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的上皮相接,植入 开始。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三)意义:
1、理论意义: 能帮助人们用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生命 个体的发生和发育。
2、实践意义: (1)能更深地理解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
遗传学等学科中的某些内容。 (2)产科医生只有掌握胚胎学知识,才能对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