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辈分排行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孟姓氏的辈分排列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姓,多源流中华姓氏,汉族孟姓发源地在河南、山东两地,逐步繁衍播迁至全国各地。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仲,叔,季. 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 本为”仲孙”氏,因弑君之罪,更为孟氏。
孟姓分布: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
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
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
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
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
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
孟氏家谱的起源:(1)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
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2)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
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3)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
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家谱

xx氏家谱一、行辈字《xx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
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
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
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崇祯年间,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九年(1920年)冬,孔子76代世袭衍圣公孔令贻,和孟子73代世袭五经博士孟庆棠,又拟续了二十个世次行辈字,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咨行各省县布告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O五代。
亚圣后裔依世次按辈字命名,乃祖宗所定之家法,世族所立之规矩,孟氏后人务严格遵守。
二、xx氏家谱一世:xx(事略),xx尊奉为“始祖”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
xx时封“xx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xx经史,问贯古今。
孟子后裔世系

孟子后裔世系一代:孟子,孟氏后裔尊奉为“始祖”。
二代:仲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被追封为“新泰伯”。
三代:睪,隐居不仕。
四代:寓,朝召不受。
五代: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为“云中牧”。
六代:之后,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七代:昭,博览经史,学贯古今,仕汉为博士。
八代:但,精通《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代:卿,精研《礼记》、《春秋》,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长卿,治《易》颇有心得,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兴,仕汉为尚书。
十三代:尝,字伯周,少修操行,汉章帝时为郡户曹史,后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诚。
十五代:戫,汉桓帝时为济阴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熹平六年(177年)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达,博学能文。
汉时为新郡太守。
十七代:光,字孝裕,博通古今。
汉灵帝时为讲部吏。
三国蜀国时拜议郎,后为符节令、屯骑校尉、大司农。
十八代:康,字公休。
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渤海太守、给事中、中书令等,后封广陵亭侯。
注《汉书音义》九卷。
十九代:宗,字恭武。
三国时吴国嘉禾末年为吴令,永宁年间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
“二十代: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一代:观,字叔时,幼嗜读书,解天文,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待郎。
二十二代:嘉,字万年。
晋时为安西大将军,后为江州别驾。
二十三代: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封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代:表,字武达。
曾仕南齐萧鸾为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为辅国将军,南兖州剌史,后为豫州剌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后迁征虏将军、平西将军、平东将军、济州刺史。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为平北将军,光禄大夫。
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二十七代:恂,字修仁。
后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加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代:儒,字敬业。
北齐文宣帝时为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孟氏族谱

孟氏族谱折叠编辑本段简介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
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
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亚圣殿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注: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孟氏行辈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
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
孟氏家族家谱全部辈氏

孟氏家谱字辈大全
导读:
孟姓,中华姓氏之一,汉族孟姓发源地在河南、山东两地,逐步繁衍播迁至全国各地。
亦有部分孟姓为少数民族汉化孟姓。
【孟氏家谱】
【河北保定】孟公晓墀百年经过史,(民国)孟继元编,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院
【山西蒲县】孟氏家乘七卷,(清)孟元芳孟时芳等重修、孟述唐补,清顺治八年(1651)刊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辽宁辽阳】孟子世家流寓辽阳支谱三卷,(清)孟繁章纂,清光绪初年木刻本,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溪南芬区
【黑龙江绥化】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三卷,(清)孟昭铨纂,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现被收藏在黑龙江绥化市档
【江苏镇江】润州朱方孟家湾孟氏重修族谱八卷,(清)孟正仪孟德禄等续修,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孟氏字辈】
孟家家谱全部的字辈有: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谱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yin)。
兴毓(yù)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mào)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谱目录一、姓氏源流二、郡望堂号三、行辈字四、孟氏家谱五、修谱情况一、姓氏源流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
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
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
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
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
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
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
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
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
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
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
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
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的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
[孟氏家谱]姓孟的必看孟氏家谱
![[孟氏家谱]姓孟的必看孟氏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e368728d26fff705cc170aa3.png)
[孟氏家谱]姓孟的必看孟氏家谱[孟氏家谱]姓孟的必看孟氏家谱篇一 : 姓孟的必看孟氏家谱《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为避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
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
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
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
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
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淫荡、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
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吴越堂”,周姓的、细柳堂”,王姓的“三槐堂”,等。
孟氏家谱

孟氏家谱一、行辈字《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
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
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
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崇祯年间,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九年(1920年)冬,孔子76代世袭衍圣公孔令贻,和孟子73代世袭五经博士孟庆棠,又拟续了二十个世次行辈字,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
报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咨行各省县布告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O五代。
亚圣后裔依世次按辈字命名,乃祖宗所定之家法,世族所立之规矩,孟氏后人务严格遵守。
二、孟氏家谱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氏辈分排行
大宗派
《明史·儒林传》颜、曾、孟三家,皆从孔派,盖有所谓历代御赐“四氏派”者,鄂城孟氏东、南二分,向各有派,深虞代远,世系淆焉。
遐稽谱牒,两分有同宗御赐“四氏派”之决议,盖萌芽于乾隆戊寅(公元1758年),完成于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故先光绪丙午(公元1906年)合修宗谱,均自五十六世入“希”字派起,历代遵用山东大宗谱,御赐“四氏派”,虽古礼无追改之条,而阖族要有大同之象,均为圣裔,岂敢后人?兹特备录大宗字派如下:
明洪武御赐四氏派十字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清康熙御赐四氏派十字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御赐四氏派十字
令德惟垂佑
钦绍念显扬
四氏派十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四氏派十字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上列二十字,为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邹县全国孟氏合修族谱,总筹备处寄来者,其简章第六条尾开:“族中有不用此行辈者,俱令照改,方准入谱”云云,是后来之大宗派,即应以此为准。
但为前清抑,或民国颁行,则不可考,俟查明再行添列某时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