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职能
公共关系学之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原则

公共关系学之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原则一、公共关系的职能1. 传播与宣传:公共关系的首要职能是传播组织的信息和宣传组织的形象。
通过有效的传播和宣传,公众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特点,从而建立信任和共鸣。
2. 维护与建立关系:公共关系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维护和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开展公益事业、回应公众关切、解决社会问题等方式,组织可以与公众建立稳固、互信的关系。
3.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的职能还包括危机管理。
组织在面临危机时,需要及时、透明地公布信息,积极应对挑战,采取合适的措施解决问题,以保护组织的声誉和利益,缓解危机对组织的负面影响,并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
4. 制定和实施公共关系策略:公共关系专业人士需要根据组织的目标和情境,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公共关系策略。
这包括确定目标受众、制定信息传播计划、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评估和监测效果等。
5. 建立和维护媒体关系:公共关系专业人士需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新闻稿、举办新闻发布会、接受采访等方式,为组织争取媒体曝光机会,传播正面信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并及时回应媒体关注和报道。
二、公共关系的原则1. 诚信原则:公共关系活动应以诚信为基础。
组织在传播信息和开展活动时,应准确、真实地反映事实,不制造虚假信息,不误导公众,以建立可靠的信任基础。
2. 公平原则:公共关系的活动应公正、公平,对待各方利益相关者时应平等对待。
组织需要考虑并尊重各方利益,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和谐与共赢。
3. 双向沟通原则:公共关系的核心在于通过双向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
组织需要倾听公众的声音和关切,及时回应公众的反馈,建立互信和共鸣,实现双赢。
4. 持续性原则:公共关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活动。
组织需要持续地与公众保持联系,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建立长久的关系,维护组织的声誉和地位。
5. 效果评估原则:公共关系活动必须通过评估和监测来确定其效果和价值。
公共关系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有:
1.信息管理(即信息采集职能)
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过程。
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有:组织形象信息,产品形象信息。
2.咨询建议
指公共关系人员向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公关方面的信息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
内容包括:(1)对组织内部方针政策提供咨询意见(2)对组织公共关系战略、经营战略提供咨询意见(3)对组织生存环境相关发展变化预测咨询。
3.宣传推广
社会组织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宣传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4.协调关系(即协调沟通职能)
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其与社会公众间的协调状态,而沟通保证了关系的协调。
协调关系的方法有:反馈调节,感情疏通,信息分享。
5.危机处理
社会组织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发生时为及时控制危机减少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危机处理可以维护、恢复或刷新社会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与基本原则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与基本原则公共关系是指一组管理和发展组织与其外部公众之间关系的技术和方法。
其主要职能是维护和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好关系,以达到组织的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诚信、透明、双向沟通、公平公正等。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关系需要维护组织形象。
组织的形象是指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和评价。
良好的形象可以提升组织的声誉和信誉,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公共关系通过各种沟通和传播手段,塑造和维护组织的正面形象,向公众展示组织的价值观、使命和责任,增加组织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公共关系需要建立和维护与公众的互动关系。
公众是组织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对组织的发展和运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公共关系要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倾听公众的声音和诉求,及时解决公众的问题和关切。
同时,公共关系还要通过有效的互动和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组织决策和管理的过程,增加公众对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第三,公共关系需要进行舆情监测与管理。
舆情是指公众对组织的意见、态度和评价的集合。
公共关系要通过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公众对组织的看法和声音,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公共关系风险和危机。
同时,公共关系还需要通过舆情管理,引导和影响公众的意见和评价,减少负面舆论的影响,维护组织形象和声誉。
最后,公共关系需要进行利益协调和整合。
组织的利益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公共关系要通过协调和整合各方的利益,实现各方的共赢。
例如,在组织推出新产品或政策时,公共关系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以实现组织和公众的双赢。
在实施公共关系活动时,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诚信是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只有建立在真实、诚信的基础上的沟通和传播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公共关系要坚持真实、准确和公正的原则,不隐瞒和歪曲事实,不进行虚假和欺骗的宣传。
其次,透明是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某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本国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了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案例三
某国际组织举办全球公益活动,呼吁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 全球公益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该组织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05 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挑 战
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
案例二
某科技公司高管发表不当言论引 发舆论风波,公司迅速发布声明, 撤换高管并公开道歉,平息了公 众不满情绪。
案例三
某汽车品牌被曝存在安全隐患, 企业迅速启动危机公关,召回问 题车辆并给予赔偿,重建了消费 者信任。
政府公关活动案例
案例一
某市政府举办“市民开放日”活动,邀请市 民参观政府机构,了解政府运作,增强市民 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contents
目录
• 公共关系的定义和职能 •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 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 • 公共关系的实践案例 • 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01 公共关系的定义和职能
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互动关系,旨在建立和维护组织的形象、声誉和信誉, 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形象管理
公共关系负责塑造、维护和提升组织 的形象和声誉,增强组织的品牌价值 和市场竞争力。
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
公共关系协调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 的关系,包括股东、员工、客户、政 府和社会等。
公共关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2 3
公共关系与传播学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学科之一,公共关系涉 及的传播理论、媒介和技巧等方面都与传播学密 切相关。
市场推广与传播
运用公关手段推广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 份额。
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原则

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原则引言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一种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行为,旨在建立与公众之间的互信、互动和合作关系。
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公共关系的管理。
一、公共关系的职能公共关系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公共关系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
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组织可以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和认同度。
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增加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提升其品牌价值。
2. 维护组织形象公共关系还具备维护组织形象的职能。
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策略和手段,组织可以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形象可以为组织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3. 传递正面信息公共关系的职能之一是传递正面信息。
组织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将自己的价值观、使命和战略目标传递给公众,以便公众了解和认同。
通过传递正面信息,组织可以增加公众对其的好感度,提升其影响力和竞争力。
4. 处理公众关切和抱怨公共关系的职能还包括处理公众关切和抱怨。
组织应该及时、公正地回应公众的关切和抱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并有效维护公众与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原则公共关系的实践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透明度原则透明度是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组织在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时,应积极主动地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不隐瞒事实,不误导公众。
透明度的原则可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
2. 公正公平原则公正公平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组织在处理公众关切和抱怨时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公正公平的原则可以增强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保持良好的公共形象。
3. 及时响应原则及时响应是公共关系的关键原则之一。
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

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各种沟通活动,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塑造和管理组织的形象和信誉。
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职能和作用,可以对组织的发展和成功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
首先,公共关系的职能之一是传播信息。
组织需要将自身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等传递给目标公众,以便公众了解并对其产生兴趣。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通常通过媒体关系、新闻发布、社交媒体等渠道来传播信息。
他们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为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以便媒体报道并传播给公众。
此外,公共关系也包括组织内部的沟通,即与员工、管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通过有效的内部沟通,组织可以确保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达到共同的目标。
其次,公共关系的职能还包括建立和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形象是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和形象,而声誉则是组织在公众中的信任和好感度。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通过策划各种活动和项目来塑造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例如,他们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公益项目或参与社会问题,以改善组织的形象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此外,公共关系还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回应公众关切和危机管理等方式来保护组织的声誉。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需要及时回应负面新闻和舆情,以减少或消除舆论对组织形象和声誉的损害。
再次,公共关系的职能还包括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关系网络。
关系网络是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需要与政府机构、媒体、社会团体、消费者、员工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
通过建立有效的关系网络,组织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资源和支持,促进组织的发展和成功。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需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谈判,解决利益冲突,达到共赢的目标。
最后,公共关系的职能还包括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市场营销。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组织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和原则

• 内求团结方面,公关部在组织内扮演中间人角色,要做 好一系列事情:(1)将组织的信条、原则灌输给员工, 培养一致的价值观;(2)培养正直公正和团结一致的 气氛与和谐的环境;(3)建立疏通渠道、协助各部门 进行意见和情感交流;(4)鼓励组织内部正当的竞争, 促进建设性的冲突。
• 外求发展方面,公关部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促进 组织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外 部环境。(1)积极寻求组织与公众的共同点, 促使组织在活动中兼顾组织与公众的利益,这是 避免对立和争斗的有效方法。(2)倾听客户意 见,处理客户抱怨,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其要求, 消除误会。(3)帮助和引导公众加深对组织的 理解和支持,使其对组织有好感。 • 通过协调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减少 摩擦. (2)化解冲突. (3)平衡关系.
• 是指组织与周围环境发生纠纷,或因自然灾害、 重大事故、商业风险等,使组织处于危难境地。 • 处理原则:预防原则,诚实原则,应急原则。 • 方略:(1)控制事态、安抚救助;(2)查明 原委,了解真相;(3)表明态度,引导舆论; (4)善后处理,消除影响。
• 案例:可口可乐“广告门” 在西藏“打、砸、抢”事件后不久,有网民在互联 网上贴出图片表明,可口可乐公司新的广告海报在德 国一个火车站上出现,一群僧侣乘坐一辆过山车,配 以“梦想成真”(Make It Real)的标语。这名网友形 容广告中的3名僧侣便是代表西藏喇嘛,而过山车代表 自由,“Make It Real”则代表“实现西藏自由”。 大批网民支持该网友的说法,誓言从此不碰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发布的声明称,该广告是2003年德国推 出的一组主题为“Make It Real”(中文为“勇于尝 试”)的系列营销广告之一,旨在鼓励人们勇于尝试新 鲜事物,感受生活的快乐,没有任何干涉政治与宗教 事务的含意,目前该广告已经撤下。但网友认为,即 使可口可乐的广告是“被误解”的,不良反应却已经 形成。企业为了迎合某一地区的消费者,而伤害另一 个地区的消费者,这是营销策略的失败。同时有网友 质疑,按照可口可乐营销主题的节奏,2003年的广告 活动不可能一直延续到2008年。
论述公共关系主要职能

论述公共关系主要职能公共关系,是指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共关系主要职能是建立和维护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企业或组织的形象和声誉的提升,增强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知和信任度,从而为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
公共关系主要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播信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传播信息。
企业或组织需要与公众保持沟通和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有关企业或组织的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企业或组织的产品、服务、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建立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知和信任度。
二、建立形象公共关系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建立企业或组织的形象。
企业或组织需要通过公共关系的手段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使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知和印象更加正面,并且能够深入了解企业或组织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企业或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解决问题公共关系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解决问题。
企业或组织需要通过公共关系的手段来解决一些公众关注的问题,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通过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从而保护企业或组织的公众形象和声誉。
四、危机公关公共关系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危机公关。
企业或组织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或危机时,需要通过公共关系的手段来应对,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和危机处理,避免危机对企业或组织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保护企业或组织的公众形象和声誉。
五、品牌建设公共关系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品牌建设。
企业或组织需要通过公共关系的手段来建设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企业或组织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传播品牌形象和价值观,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感和信任度。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是建立和维护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企业或组织的形象和声誉的提升,增强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知和信任度,从而为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
企业或组织需要通过公共关系的手段来传播信息、建立形象、解决问题、危机公关和品牌建设,从而实现企业或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的职能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有:1.信息管理(即信息采集职能)--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过程。
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有:组织形象信息,产品形象信息。
2.咨询建议--指公共关系人员向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公关方面的信息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
内容包括:(1)对组织内部方针政策提供咨询意见(2)对组织公共关系战略、经营战略提供咨询意见(3)对组织生存环境相关发展变化预测咨询。
3.宣传推广--社会组织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宣传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4.协调关系(即协调沟通职能)--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其与社会公众间的协调状态,而沟通保证了关系的协调。
协调关系的方法有:反馈调节,感情疏通,信息分享。
5.危机处理--社会组织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发生时为及时控制危机减少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危机处理可以维护、恢复或刷新社会组织形象。
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
公共关系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
作为一种经营管理艺术,公共关系对各行各业组织机构到底具有什么作用,应当开展哪些工作,这是实务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者应当科学回答的问题。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思考,发现不少实务工作者对此颇为茫然,而理论研究者的解答则不免混乱。
因此,对这两个直接关系到公共关系活动成败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是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公共关系学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公共关系的“职能”或“功能”的讨论上。
最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公共关系课题组明安香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概论》(科普出版社1986年版)将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归纳为:(一)树立企业形象,(二)建立信息网络,(三)处理公共关系,(四)监测社会环境,(五)分析发展趋势。
最近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组织编写、翟向东主编的《中国公共关系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则把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表达为:(一)情报搜集职能,(二)决策咨询职能,(三)传播推广职能,(四)协调沟通职能。
在这“最早”与“最近”之间出版的众多公共关系学著作对公共关系“职能”或“功能”的论述,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根据是否区分不同层次,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不区分层次,只单列出各项“基本职能”或“功能”。
其中有这样的几种说法。
(1)“三职能”说。
如毛恒才主编的《现代公共关系学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公共关系具有“树立形象、求得合作、增进效益”三项主要职能。
(2)“四职能”说。
如方宪①gān主编的《公共关系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三版)认为公关“职能”包括:沟通信息、建立信誉、协调关系,决策咨询。
(3)“五职能”说。
如王乐夫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提出公关“职能”有:信息采集、教育引导、咨询建议、传播沟通、社会交往、协调咨商。
(4)“六职能”说。
如袁维国主编的《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所列出六项公共关系“职能”:树立形象,广结良缘;收集信息,咨询建议;宣传教育,沟通协调;团结职工,发展组织;扩大影响,增进效益;关心社会,扩大影响。
(5)“七职能”说。
如丁乐飞主编的《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列出七项职能:信息沟通、树立形象、参与决策、协调发展、社会交往、教育引导、排忧解难。
第二,把公共关系“职能”区分为不同层次进行论述,主要有两种情形:(1)把公关“功能”区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
如熊源伟主编的《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直接功能”,“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是“间接功能”,并认为公关的“直接功能”有:监测组织环境,参与组织决策,扩大组织知名度、美誉度,沟通、协调关系,促进组织成员增强公共关系意识;“间接功能”则包括了对社会的诸多影响。
(2)把公关“职能”区分为“基本职能”和“一般职能”。
如范铨元、张晓舟、贺玲编著的《公共关系学》(成都科大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认为,“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包括“建树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协调组织的内外关系”,“除基本职能外还有与基本职能相互补充的五项一般职能,这就是广泛收集信息;进行问题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策动传播沟通;组织社会交往。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会发现上述丰富多彩的论述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是理论术语的准确性、规范性问题。
好些表述形式不同而内涵并无差异。
其中,有的是“同义词”的使用不同,如“情报搜集”与“信息采集”,“决策咨询”与“咨询建议”;有的则是提法不同而内涵一致,如赵宏主编的《公共关系指南》(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所归纳的三项公关职能“建立信誉,争取谅解,增进效益”,与上述毛恒才主编的《现代公共关系学教程》的论述如出一辙。
其次,是归纳总结的全面性、系统性、完善性问题。
在这里,由于研究者的理论视角不同,导致了归纳差异,如纪华强、杨金德编著的《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从传播行为角度出发,将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守望、协调、教育、娱乐、效益”五项,其结论与上述王乐夫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从管理角度出发作出的归纳有较大的不同。
再者,论述范围的宽窄使公关“职能”或“功能”外延呈现出较大差异,如熊源伟主编的《公共关系学》不但论述公共关系对组织所起的作用,而且讨论它对个人对社会在社会学意义上起的作用,这与把公关“职能”限制在对组织的作用这个范围内来讨论的众多论述形成鲜明对照。
而归纳时分合处理的不同又是另一重要原因。
有的是把一种职能细分为两种或多种,如“排忧解难”显然是从“协调关系”中分列出来的。
又如《公共关系辞典》一书所列的“预防功能”、“缓冲功能”、“纠正功能”三项其实都属于协调关系范畴。
有的又把两种相互关联的公关职能并为一项,如张新胜著《竞争之翼——企业公共关系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公关职能有三:信息沟通与交流、组织协调与纠纷处理、决策咨询与环境监测,其中第三项显然是两种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职能”。
第三,是公关“职能”分析的层次性问题。
“基本职能/一般职能”论和“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论均属于此。
暂不详细分析上述观察结果的一、二项,先讨论第三项即公关“职能”的分层性问题。
“直接功能/ 间接功能”论实质上是从两个维度讨论问题的,事实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层论述,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分层论述应是从一个维度对认识对象进行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的逐层论述。
因此,只有“基本功能/一般功能”论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层论述。
显然,“基本职能/ 一般职能”论已经认识到公关的诸多“职能”并非处在同一层面,所以提出“基本”和“一般”以示区别。
至于区分依据是什么,却未作交待。
上述范铨等编著《公共关系学》的论述就是这样,由王维平、李映洲编著的《公共关系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这种“修补”工作是有意义的,却又是不彻底的。
其实,早已有人指出,“那种把树立企业形象作为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一种独立职能,显然是把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同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的内容混淆起来了。
实际上,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一切职能,都是围绕着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这一中心任务形成的”(《竞争之翼——企业公共关系战略》第146页)。
在这里,把“公共关系工作目的”与“公共关系活动内容”区别开来,应该说在所谓“职能”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
可惜作者没有从此出发深究下去。
熊源伟主编的《公共关系学》在确定“公共关系功能”的涵义时也曾着重指出,“公共关系功能并非公共关系本身”,而是指公共关系的作用或影响。
”所谓“公共关系本身”也就是“公共关系活动内容”,即公共关系所包含的实务工作,它是“公共关系的实践范畴”。
实践范畴显然不同于功能范畴。
前者是活动本身,后者是活动结果;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实务工作者的“具体职责”,后者是行使职责所起的作用。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职责与功能是相互联系的,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职责的行使,但职责毕竟只是功能的具体承受者,两者有质的差别,不能随意地等同起来”(纪华强、杨金德编著《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第67页)。
但是,目前出版的公共关系学著作绝大多数都把公关“实践范畴”和“功能范畴”混淆在一块儿。
如有人认为,“公共关系部门的具体目标,就是塑造组织的形象。
为此,它需要开展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和向外界传递信息;二是建立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三是使组织有一个融洽协调的环境;四是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咨询。
这四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公共关系的职能。
”(方宪①gān主编《公共关系学》第三版,第20页)把公共关系“工作”等同于公共关系“职能”,完全混淆了公共关系两类不同性质的范畴。
廖为建著《简明公共关系学教程》(修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已经注意到公关“工作”和公关“功能”的不同,明确提出公共关系“实践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见解,遗憾的是并未确定它包含哪些内容,并且在具体的论述中又把属于“实践范畴”内容的公共关系工作归入到公关“功能范畴”中去了,书中所列出的“信息功能、参谋功能、宣传功能、协调功能、服务功能”,除“协调”外都是公关的实务工作,决不是公关所起的作用。
丁喜春、张立明编著《新编公共关系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把“塑造形象、采集信息、咨询建议、双向沟通、协调引导各方关系”叫做“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容”,可以说认识到公关实务工作的内容(实践范畴)与公关实务工作功能两者的不同,故而放弃了“职能”或“功能”的说法,但是在具体论述中仍然把分属于实践范畴的“信息、咨询、沟通”和作为功能范畴的“塑造形象”与“协调关系”两类不同性质的范畴混在一起,而且缺乏理论术语的运用。
只有“基本职能/ 一般职能”论在事实上较严格地区别了公关“功能范畴”和“实践范畴”的内涵,可惜在理论概括时又出现了偏差,以为“功能范畴”和“实践范畴”只是公关“职能”的两种不同层次或不同形态而已。
现在,是澄清认识的时候了。
在明确了公共关系“实践范畴”与“功能范畴”的根本区别的基础上,我们就应一步阐明这两类范畴的具体内涵,即回答本文开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公共关系工作到底要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到底发挥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