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一、选择题2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25.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

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这一现象()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26.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亩数官田101 8 93 93%寺观田55 10.5 44.5 81%百姓田315 130 170 54%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 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7.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

”这说明()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 D.君权受到儒家道德约束28.John 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出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

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29.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大量培养选拔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中指出:“从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细心挑选大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实可靠、懂得技术,并有组织才能和办事才能的优秀分子,给他们短期政治培训,依照情况并在自愿条件下,征调他们到新解放区去工作。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三练、历史部分、含答案)word版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三练、历史部分、含答案)word版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沫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

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

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5.明史记载:“(1425年)夏四月壬寅,帝(明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材料反映明朝A.皇权空前强化B.内阁参:与决策C.内阁统领六部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26.王夫之认为:“子曰,奢则不孙(通“逊”)。

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

《传》曰,俭,德之共也。

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

”材料表明王夫之的消费理念是A.俭奢有度B.崇尚节俭C.量人为出D.自给自足.27.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

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

2019年高考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试卷及答案 1(文科)

2019年高考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试卷及答案 1(文科)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1(文科)一、单项选择题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2.西汉时期形成的“中朝”()A.与外朝同属一个机构B.与皇帝容易产生矛盾C.掌握司法与行政大权D.行使国家的决策职能3.2014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 中正B. 刺史C. 御史大夫D. 通判4.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

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

此称谓A. 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5.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6.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

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

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外交关系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朝统治者不满7.“奴隶是根据万民法的制度,一人违反自然的权利沦为他人财产的一部分……一切奴隶地位没有任何差别”,“对于一切被释放的自由人(原奴隶),不问被释放者的年龄、释放者的权益或释放的方式,一律给予罗马公民资格”。

2019年高考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试卷及答案3(文科)

2019年高考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试卷及答案3(文科)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3(文科)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0题,满分60分)1.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其态度的变化是A.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模仿法国政治体制D.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2.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

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一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反映了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B.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C. 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中国抗战D.美国支援是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

”下面理解正确的是A.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际关系C.由公民用体构成自治性的社会D.城邦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力4.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

”“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

”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A.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B.前后具有继承性C.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D.本身具有阶段性5.商的晚期,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的记录(人、尸在甲骨文中作为方国名称)。

《左传》亦有“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内容。

材料表明A.商纣残暴无道引发暴动B.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C.商与东夷之间战争频繁D.商以武力手段慑服四夷6.孟子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管理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高中历史文化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文化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文化史练习题及答案1. 请简述齐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

齐国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推行个人的贵族制度,不依赖于血缘关系来控制权力。

这种改革使贵族在政治上地位提高,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军事方面,齐国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尤其擅长水战。

齐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打败了其他国家的军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这对于后来的海上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文化方面,齐国积极推动文化的繁荣。

齐国的学者居多,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齐国还建立了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齐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等方面,齐国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简述秦朝的统一战争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

秦朝的统一战争是其夺取天下的关键一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朝的统一战争开始于秦国发动的击败残余六国的战争。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削弱了六国的实力,最终消灭了其他六个封建国家,确立了秦朝的统治地位。

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封建时代的结束和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统一和稳定,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秦朝的统一战争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模式。

最后,秦朝的统一战争与其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法律等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B. 汉朝实行分封制C. 唐朝实行科举制D. 明朝实行内阁制答案:B2. 唐朝时期,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A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C.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孙中山D.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华民国答案:ABCD4. 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B.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和胡适C.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D.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答案:C5.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B.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在1937年C.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自己取得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60分)6. 简述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0分)答案: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主要包括限制民间海上贸易和禁止私人出海。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控制,保护了沿海地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7. 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及其意义。

(20分)答案: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的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改革运动。

它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

8. 请结合历史事实,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分)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皖西南联盟2020年高三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氛围宽松B. 儒学的影响力式微C. 士人地位显著提高D. 诸子百家趋向融合2. 下图是出土于今河南南阳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的画像石上的画面(局部)。

该画面反映出当时A. 犁耕技术在中原地区推广B.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加强C. 男耕女织的分工协作发达D. 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期盼3. 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

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

由此可知,唐代书法A. 逐渐成为一门艺术B. 呈现出一元化趋势C. 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D. 难以超越前代水平4. 元世祖统治前期,以汉法弥补蒙古旧制的空缺;到后期,他有感“朕左右复无汉人,可否皆自朕决”,于是重置汉人儒臣于风纪之司(监察机构),遇有大政,使其议论之,遂成为有元“家法”。

元世祖创立的这一“家法”A. 适应了专制集权统治需要B. 强化了中枢权力的制衡C. 消除了蒙汉民族间的差异D. 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5.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借此通商,永相和好。

“清廷签约代表耆英也认为。

“惟一切善后事宜,尚须明晰要议,立定章程,尽一办理,方可期一劳永逸,永杜兵端”。

这反映出,《南京条约》签订后A. 国家平等交往原则在中国确立B. 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形成理性判断C. 传统天朝体制的影响逐步消除D. 中国外交开启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6. 《湘报》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

湖北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湖北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湖北省 八校 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试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共 15页,满分3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班级、学校填写在答题卡密封栏中相应位置。

3.考生答题时,第Ⅰ卷请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

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 .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B .反对过分消弱地方权力C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D .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25.右图5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B .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C .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名命的姓D .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26.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

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

”据此准确反映的是A .“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B .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 华师一附中 黄冈中学 黄石二中 荆州中学 襄阳四中 襄阳五中 孝感高中 鄂南高中图5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27.《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高三的文科生们,老师发的历史复习试卷都做了吗?需要校对历史试卷的答案吗?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学.科网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34.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55 国际茶业委员会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 填入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 新兴独立国家对不离的国际经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现=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x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队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

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

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7分)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6分)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答案题号24 25 26 27 28 29 30 3132 33 34 35答案C D A B C C D B A B B A40.(15分)(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