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
读《杨绛传》有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读《杨绛传》有感读《杨绛传》有感(一)黄祎妍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忘却了白天的紧张与疲惫,处世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
没有尘世的喧闹和打扰,我独游于字里行间。
《杨绛传》吸引了我的注意。
只记得在学校的颁奖词中听闻过这个名字,封面中几个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
不禁翻开书页,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
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其实温润是杨绛先生的底色,但要误认为她是个"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被贴上了大字报,杨绛激烈的反应,震动了她的同事,人们没想到弱质芊芊的杨绛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外柔内刚。
她抗议,她呐喊,这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更表现她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
她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和祖国共沉浮,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
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事的事的回忆录,就在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死离别的回忆录。
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已心静如水,感叹:"世间好物不坚拆,彩云易散琉璃脆。
"生死无常,世事就如一场长梦,梦醒了,就回家了。
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
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
她给人以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分崩离析种种事变,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饱经沧桑后,她并没有一脸戾气反而更加沉稳。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热门3篇)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热门3篇)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1)这本944页的书花了3小时34分钟看完,不得不说作者还是翻看查阅了不少有关杨绛先生的第一手资料的。
这本书与其说是杨绛传不如说是杨绛和钱钟书俩人的合传,因为他俩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少了谁都不会有对方的最后成就。
而杨绛先生作为一个女性,她扮演的所有角色都是完美的。
首先,她出生在民国时期无锡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留过洋的开明的知识分子,对孩子男女一视同仁,由于杨绛小时候乖巧懂事又不喜欢出去玩,只是喜欢在家陪伴父母看书,所以受到母亲温柔娴静性格的影响,以及与爱读书的父亲一起读书,收到慈父的关爱更多一些,杨绛生于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她完美的一生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作为妻子,钱钟书曾经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个称赞是最高的了吧?钱杨的爱情也是从清华园的一见钟情,便相濡以沫一辈子,他们自由恋爱与清华园,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是令人羡慕,真挚的爱情受到两家人一致的祝福的婚姻,堪称是珠联璧合。
作为媳妇,她公公未见过面,只是看到她写给儿子的信就已经,自己帮儿子回信了,这在当时钱家那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可以想见,钱父该是多么肯定这个儿媳妇啊!还有婆婆,问她和谁(哪一个儿媳)住,她直接说季康(杨绛),这也是杨绛很得意的一件事。
就是作为女友,当年清华研究生还未毕业,竟然为了追随钱钟书出国留学,主动放弃学业,放在现在都是不可想像的,现在大学毕业时,就是分手日,即使不分手,异地恋也是不会久长。
作为母亲,杨绛曾说过,钱瑗是她最好的作品,而钱瑗的最后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
作为社会角色,她曾说不与谁挣,与谁争我都不屑,可见她是睿智宽容坚韧强大的,她的从容优雅无人能比。
我曾经读她的《干校六记》,女婿的非正常死亡,给她带来的打击,从文中你不见,但是你却能感觉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强大。
作为作家,她的文一如她的人,平和温婉朴实风趣而不失幽默。
很多人只知道钱钟书是幽默大家,一生都像一个纯真的`孩子,风趣幽默,其实杨绛先生的文有更多的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在字里行间。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一)她的思索、我的思考吴璐帆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早在去年杨绛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朋友圈就刮起了一股追忆杨绛先生、思考人生意义的鸡汤分享,我将这些碎片拾起,粗糙拼凑出一个泰然自若、知足常乐、贤惠温柔的女性形象。
但是前几天,我终于有幸通读了桑妮为杨绛先生写的传记,书皮是沉静的浅粉色,一个身材瘦弱而表情恬淡的女子伏案沉思,案上是陪伴了她一生的纸笔。
全书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时间为轴诉说了杨绛先生的一生,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对于文学的钟爱、与锺书的的相识相爱相依、在社会动乱之际作出的一次次深明大义的抉择、对于小女儿的爱和培养,并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去后重新着手翻译和写作,将这传奇一生凝成文字,供世人细细品读。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庇护,她得以从小耳濡目染吟诗习文,从而培养了她骨子里的坚韧与温柔。
以她的才华,本可以驰骋于文坛及教育事业,但是她更乐意躲在锺书背后,照顾他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将悲痛藏于人后,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
她是什么样的人呢?温情、才情、智慧、从容、传统而现代,世故而不圆滑,等等。
她身上的品质,对当今这个一味追求效率的浮躁的时代,无疑是一记痛击。
因为处在这么个想要的太多却拥有的太少、浮夸而贪图享受、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极度匮乏的年纪,我时常迷茫,我时常闲着就开始思考人生然后把自己思考进了死胡同。
通篇读完杨绛,我并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心态变得从容淡泊,而依旧吵吵闹闹、上蹿下跳。
我也知道这样的气质和品性,不是读两句百年感悟深受其启发然后就能养成,它们得益于阅历和岁月沉淀,可是我获得感悟:其实生命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我们每个人把控自己的人生,我们也想随心所欲不劳而获,但是只有自我设限才能自我超越,只有高度自律才能精神自由。
我们重新审阅每一位大师的一生,绝不风平浪静也绝不波涛汹涌,他们无非只是在其中寻找到了平衡点,在所有的断舍离中获得锻炼和修养,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读《杨绛传》有感(精选10篇)

读《杨绛传》有感(精选10篇)读《杨绛传》有感1对于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我,一无所知。
翻开这本《杨绛传》,我想要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灵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
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
可书中的一个片段却让我颇为震撼。
面对上海沦陷地公交车上的日军,杨绛一改从前的形象,铿锵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气节,那日本军官或许是被震慑到了,嚷嚷了几声便下了车。
也许对祖国的热爱,不会被个人性格所局限,杨绛的爱国热情就在那一瞬间爆发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杨绛激烈的反映,震动了她的同事,她抗议,她呐喊,正是当时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体现,铮铮傲骨、刚正不阿,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
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合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
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碎的事的回忆录。
可就在我越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离死别的回忆录。
书的第二部分,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去。
杨绛却将这一令人痛苦不已的过程同梦幻的手段表现出来。
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
用一个人撑起了我们仨。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
但从这篇《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
她不再以“钱钟书夫人”为世人所知。
她就是杨绛先生!读《杨绛传》有感2周末,朋友相聚,偶尔间谈起了读书,自己虽然平时还算是能隔二片三的看几页,但真正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却很少。
也可能是被封面上的“生命的烤火者”六个大字所吸引的缘故,利用两周晚上陪女儿做作业的时间,读完了《杨绛传》,对杨绛先生的一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杨绛传读后感大全5篇

杨绛传读后感大全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绛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传读后感篇1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百岁感言》最贤的妻,是才的女,这是杨绛的先生钱钟书给她的评价。
罗银胜的妙笔将这八个字分若干章节表现出来。
通过作者讲述,这八个字对杨绛来说是实至名归!~而在我眼里,钱钟书还少给了两个字“坚强”。
杨绛给人的外表是个弱女子,从脆弱到坚强是需要一个进化过程的吧!跟钱钟书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听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在大洋彼案哭得稀里哗啦的,钱钟书一直安慰着,才止住眼泪。
这大概是杨绛最脆弱的时候,可是在失去至亲的时候谁不是如此呢。
而且这时候的杨绛还年轻。
可能是因为被需要的原因,杨绛表现的特别坚强。
生了女儿钱媛后在医院修养,钱钟书常来“告状”,今天不是这个坏了,明天就是这个坏了,而杨绛丝豪没有怪责备,更像一个大人安慰小孩一样安慰钱钟书“没关系,这个我会修好”,得到安慰的钱钟书也像小孩一样笑嘻嘻的离开!钱钟书告诉杨绛准备写小说的时候,杨绛辞去佣人,用五指不沾阳春手的手亲自为他洗衣做饭,照顾他,让他能够专心写作。
后来钱钟书大作《围城》问世,取得不小成绩,而杨绛平时不做家务,也落得一手的伤。
在“丙午大劫”的时候,虽然艰苦,但是做什么事都没有跟钟书分开,这就是钟书说的“我们今后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后来女儿钱媛病逝,卧病在床的钟书已是悲痛不已,此时的杨绛异常冷静,即便心碎,仍强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钟书怎么办,钟书还等着她来照顾呢。
可就女儿走后一年,钟书也走了。
我们仨散了。
就这么散了。
钟书走前留给杨绛一句话“绛,好生过”,她没有辜负丈夫,八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去时,没有过于沉寂于悲伤,她依然热爱身活,继续看书写小说,写了《我们仨》《风絮》等。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一、最后的人生2016年5月25日一个世纪老人离开了我们。
她一生都在低调、踏实、和气中度过。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她总能淡然处之。
她就是杨绛。
二、欢乐的童年1917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了。
父亲杨荫杭给她取名杨季康。
或许全家人并没有因为这个可爱的女孩出生而激动。
因为在杨绛之前,家里已经有三个姐姐了。
但不论怎样,这个女孩的到来,为这个家庭添了一些喜庆。
到了读书的年龄,杨绛去了北京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这里也是她童年记忆的开始,或许因为三姑杨荫榆是这里的校长,杨绛并没有感到离开家的难过。
后来,因为父亲在任职中对上司不尊敬,太过于追求法律的公平,所以一家人只能南下无锡,在沙巷租了房子,这个房子后面有一条小河,全家人因为吃了河虾都中了毒,特别是父亲病重,无奈之下,母亲把杨绛的兄弟姐妹都送到了大王庙小学,不过听说这里的教学质量真的很差,父亲病好后,急忙把杨绛送到了上海启明女校。
在这里,杨绛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爱人”,懂得用爱去对待每一个人。
三、一个充实的青春期或许生在一个家庭教育良好的环境中,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谁的青春不虚度。
杨绛或许不是。
在少年时代,杨绛是在振华女校度过的。
这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
在这里杨绛学会了自律和实干,她知道只有努力才会结果的道理。
在这里她学会了勇敢的说“不”,有了自己独立的精神。
后来杨绛虽然没有能上自己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但也顺利地去了东吴大学。
大学全新生活,让她不仅汲取了知识,而且也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
四、找到一生相守的人后来,杨绛来到北京探望朋友,也想在北京清华大学就读,偶然一个机会,她认识了钱钟书,一开始他只觉得这个男孩有点羞涩,太过于正经。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后来到清华读研究生,更进一步了解的钱钟书,相互欣赏,互生好感。
也许,缘分终究不会错过,杨与钱订婚了,后来在在家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钱钟书得到了庚子赔款的留学名额,杨绛也跟随钱去了英国留学。
读杨绛传有感

读杨绛传有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杨绛传有感读杨绛传有感当细心赏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现在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记录一下了。
读《杨绛传》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杨绛传》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杨绛传》有感(一)黄祎妍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忘却了白天的紧张与疲惫,处世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
没有尘世的喧闹和打扰,我独游于字里行间。
《杨绛传》吸引了我的注意。
只记得在学校的颁奖词中听闻过这个名字,封面中几个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
不禁翻开书页,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
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其实温润是杨绛先生的底色,但要误认为她是个”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被贴上了大字报,杨绛激烈的反应,震动了她的同事,人们没想到弱质芊芊的杨绛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外柔内刚。
她抗议,她呐喊,这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更表现她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
她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和祖国共沉浮,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
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事的事的回忆录,就在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死离别的回忆录。
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已心静如水,感叹:”世间好物不坚拆,彩云易散琉璃脆。
”生死无常,世事就如一场长梦,梦醒了,就回家了。
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
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
她给人以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分崩离析种种事变,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饱经沧桑后,她并没有一脸戾气反而更加沉稳。
岁月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内敛而温润。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绛传》读后感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
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
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
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
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
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
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
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
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
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
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
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