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以”和“和”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文言虚词“以”字的用法。

说起“以”字,那可真是文言文里的常客,就像咱们班里那个爱出风头的调皮鬼,哪儿都有它的身影。

先来说说“以”作介词的情况。

比如说“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就好像你拿着一把刀去砍狼的脑袋,这个“以”就表示你拿的工具是刀。

还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面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后面一个“以”是“把”的意思。

这就好比你因为学习好,同学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你。

“以”作连词的时候也不少见。

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里的“以”就是“而且”的意思,说道路平坦又近便,来游玩的人就多。

这就像咱们学校旁边开了一家既好吃又便宜的小吃店,那去的人肯定就多啦。

再讲讲“以”作动词的情况。

“皆以美于徐公”里的“以”就是“认为”的意思,大家都认为比徐公美。

这就像咱班选班长,大家心里都有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

还有“以”作副词的情况,比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这里的“以”就是“已经”的意思。

就像你早上出门发现下雨了,等你到学校的时候,你的衣服已经湿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古文朗诵会。

有个小朋友朗诵了一篇文言文,里面好几个“以”字,他读得磕磕绊绊,完全没搞清楚“以”的用法。

我当时就在想,这孩子要是能把“以”字的用法弄明白,这朗诵肯定精彩多啦。

咱们学习“以”字的用法,就像是在古文中探险,每搞清楚一个用法,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

大家可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以”字,它能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想法。

所以呀,同学们要多做练习,多去古文中找找“以”字,把它的用法牢牢掌握住,这样咱们就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啦!。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 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
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 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 赵太后》)
•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1.以为,认为。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现在按照实际情况察核他(的数字)
•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把……作为或制成。
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 之陋也。(《石钟山记》)
•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 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① 樊哙侧其盾以撞。
2.表示修饰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 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章类别:高考研究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②图穷而匕首见。

(《史记·荆轲刺秦王》)(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2.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①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文言文“以”字的用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文言文“以”字的用法本店铺高中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文言文“以”字的用法》助你成功!1.用作介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频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虚词 以 的用法和举例

虚词 以 的用法和举例

虚词以的用法和举例
“以”的常见用法包括:
1. 动作或状态的手段或方式,用于表示“用”、“凭借”、“依照”等意义。

例如:
以笔为剑,以石为锤。

以真情打动人心,以实力赢得胜利。

2. 表示时间、空间等范围。

例如:
以昨日为例,以此类推。

以五公里为半径画圆。

3. 表示比较和对照。

例如:
以前后对照,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变化。

以我所知,他并不是个好人。

4. 表示条件、目的和结果。

例如:
以月薪五千元为条件,招聘优秀的员工。

以民族团结为目的,努力发展经济。

以此为例,可知其余显然不成立。

5. 介词短语中的一部分。

例如:
以及:和;包括。

以内:不超过;在...内。

以来:自从...以来。

总而言之,“以”的用法十分灵活,需要结合语境具体理解。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丰富的字。

它通常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助词等,具有以下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1. 作介词:
a) 表示起点或出发点:以东、以南、以西等表示方向。

b) 表示手段或条件:以勇气、以诚实等表示方式或条件。

c) 表示目的或结果:以求、以除、以便等表示目的或结果。

d) 表示参照:以某为标准、以此为据、以此为例等表示参照对象。

e) 表示比较:以某为比较对象、以相较为例等表示比较。

2. 作连词:
a)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故、以故使、以故此等表示原因或理由。

b) 表示转折:以至、以至于等表示转折关系。

c) 表示结果:以致、以养等表示结果。

d) 表示条件:以若、以如等表示条件。

3. 作副词:
a) 表示程度或程度高低:以深、以微等表示程度。

b) 表示依赖或依照:以待、以敕等表示依赖或依照。

4. 作助词:
a) 用于构成"以...之"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以民为本、以书为据、以子之才智等。

b) 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补语:以为、以为贵、以为重要
等。

总结起来,"以"的用法和意义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表示起点、手段、目的、对比、参照、原因、转折、结果、条件、程度、依赖、助词等。

根据具体的文境和语境,"以"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一、 '以'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
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
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
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
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
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
二、 '以'用作动词
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
例:成以其小,劣之。

(“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是主谓式短语,“媪”作主语,“为长安君计短也”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
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
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
例:自以为关中之固。

(与今义同,以为、认为)
三、 '以'用作连词
“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用1、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例:猥以微贱。

(“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
请息交以绝游。

(“以”位于两动词之间,互文可不译)
2、表目的、结果,常译作“来”“以致”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目的,来)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表结果,以致)
3、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
例:云无心以出岫。

(“无心”意思是“无意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出”)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意思是“明白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教”)
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引壶觞以自酌。

(自酌自饮的方式是端着酒杯)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朝”活用作动词“上朝”,上朝的方式是拿着象笏)
5、表因果,作连词表原因的“以”与作介词表原因的“以”的区别是,前者接分句,后者接名词或代词
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接分句,因为)
6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例:以啮人,无御之者。

四、 '以'一些固定结构
常与“所”“为”“有”“无”“是”等组合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方法、态度,如:“所以(……的原因或用来……)、以为(认为或把……怎么样)、有以(有什么办法来……)、无以(没有什么办法来……)、以是(因此)、是以(因此)等”
五、 '以'用作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六.'以'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日以尽矣。

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七.'以'重要文言句型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一)连词。

1.连词。

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二)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四)'与'文言句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