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umina测序基础知识
高通量测序原理篇-Illumina测序原理4

高通量测序原理篇-Illumina测序原理4
那么要读这个Index序列,先用碱把上面这根测完“Read 1”的序列把它上面的那条DNA链给解链掉,再加入中性液。
然后,加入“Read 2”的这个测序引物,“Read 2”结合的位点正好再这个Index序列的旁边。
接下来进行第二轮测序,一般来说读到6~8个碱基,把这6~8个碱基读下来。
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具体的DNA它来自于原始的哪个样本。
5)双端测序
这是Illumina最核心的另外一个技术,就是双端测序。
双端测序就是一根DNA链,除了从正向读一遍,还可以从DNA的负向再读一遍。
这样一下子就把Illumina测序的有效长度加了一倍。
这是非常有实际用途的。
那么这个倒链的过程,是先让DNA先合成,合成出来这跟互补链。
有了这个互补链之后用一个化学试剂再原来这根链的根上切一下,切一下原来这跟链的模板链就掉了,剩下那根互补链。
再接下来就进行第2端的测序。
第二段的测序原理和第一段的测序原理是一样的,加上了“Read 3”的引物,依次往下,一个一个碱基地往下读。
最重要的事情是一个点经过几百个循环就读出了几百个碱基,这个芯片上可以有上亿个点,“cluster”也就是簇,上亿个簇每一个循环都可以读出那么多序列。
这也就是Illumina测序非常强大的原因,
因为是成千上完,准确说是上亿个链都在合成,就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数据量。
简述illumina二代测序原理

简述illumina二代测序原理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之一。
该技术采用飞秒激光对单链DNA进行读取,通过对探针、核酸序列和荧光作用的优化实现高通量、高精度的序列测定。
下面简述Illumina 二代测序原理。
Illumina二代测序原理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文库制备首先,需要将待测DNA样本断裂成短片段,并在每个片段的3'端加上适配器序列。
适配器是一种短DNA片段,可以用来连接DNA片段并识别其序列,以便进行后续的测序。
适配器还包括P5和P7两种序列,它们可以在测序过程中为DNA片段提供引物。
2.桥PCR扩增桥PCR扩增是一种利用簇的扩增方式,通过适配器序列的连接使得DNA片段形成桥状结构,并通过PCR反应进行扩增。
这样,每个簇内都有上千条来自同一个DNA片段的扩增产物,形成了克隆簇。
3.芯片测序接下来,芯片测序开始。
芯片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玻璃片,表面有数百万个碱基长的序列探针。
这些探针具有四种荧光染料(A、T、C 和G),每种探针可以识别一种碱基。
在芯片测序过程中,首先将上述克隆簇的DNA片段分为两条链,将其中一条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上,并加入一种荧光染料。
荧光染料能够与探针结合,并发出特定的荧光信号。
当探针上的DNA碱基与某个待测DNA片段互补时,荧光信号就会被检测到。
根据荧光信号的种类、位置与强度就可以确定DNA片段的序列。
当本回答中提到A、T、C和G时,仅代表荧光信号的种类和其对应的碱基。
接下来,需要将探针上的DNA片段脱附,以便进行下一轮测序。
这一轮测序结束后,再将另一条链固定在探针上,以进行下一轮测序。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所有DNA片段都被测序完毕。
以上就是Illumina二代测序原理的基本流程。
总的来说,该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精度、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illumina-solexa原理

Illumina-Solexa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测序技术,它通过读取生物个体的基因组序列数据,从而实现对生物体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Illumina-Solexa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原理Illumina-Solexa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DNA测序仪的原理。
测序仪通过将DNA分子进行打断、标记和序列读取,实现对基因组的测序。
具体来说,Illumina-Solexa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本制备:将样本DNA样品进行打断、分离和标记,以便于测序仪进行检测。
2.测序反应:将标记后的DNA分子进行测序反应,通过测序仪的检测系统,实现对DNA分子的序列读取。
3.数据解析:将测序仪获取的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析,得到基因组的序列信息。
Illumina-Solexa技术具有较高的测序深度和覆盖度,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全基因组的深度测序,从而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遗传信息。
二、应用Illumina-Solexa技术在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Illumina-Solexa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性疾病研究:通过Illumina-Solexa技术对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发现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为遗传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进化生物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研究物种的进化关系、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
3.基因表达研究:Illumina-Solexa技术可以对基因表达谱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从而了解不同细胞或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情况,为研究细胞或组织的生理状态提供依据。
4.生物多样性研究: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样本进行Illumina-Solexa 技术测序,可以了解物种的遗传结构和分布情况,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Illumina-Solexa技术也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Illumina测序原理专题培训课件

Millions of copies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ach cluster has a unique
sequence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STOP
P P P P P P P P P P OH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PP
P P P STOP
P P P STOP
P P P P P P P P P P OH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P P P STOP P P P STOP
P P P P P P P P P P OH
PP
PP
P
P
P
P
illumina最小测序仪-iSeq上机操作手册(图文版)

illumina最小测序仪-iSeq上机操作手册(图文版)
微信号:
Mypathogen
微微悦明
科学的乐趣是获得新知识的喜悦高通量测序、大数据
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监测
健康大数据行业资讯记录与分享
每一天获得一点微小的收获和进步。
小确幸的科研也很好。
与君共勉!
#######
小巧精致的iseq,作为illumina大家族中的一员,其体型小,可移动的特点让我很喜欢。
相较于Miseq,iseq更适合小型实验室和应急检测时使用。
为方便后期培训和工作交流,本公众号会陆续将日常工作中整理的测序实验文档与大家交流分享。
今天分享的是iseq上机操作手册。
后续会有其他测序仪的操作说明和视频文档陆续跟上~
欢迎大家关注。
也欢迎各位同行一起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操作经验。
其他链接:
3分钟学会Miseq测序仪上机操作实验
(干货一篇贺中秋)图文并茂说Miniseq上机操作。
华大二代测序原理

华大二代测序原理
华大二代测序(Illumina sequencing)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为高通量测序或短读长测序,是当前最常用的测序方法之一。
其原理基于桥式扩增和碱基荧光信号转换。
具体原理如下:
1. 文库构建:将DNA样品经过酶切或随机剪切形成大量短小的DNA片段。
然后将片段的两端进行连接,形成能够在单个DNA片段上进行扩增和测序的文库。
2. 桥式扩增:将文库中的DNA片段固定在一块玻璃芯片上,然后在其表面进行多次循环PCR扩增。
每轮循环PCR,每个DNA片段都会通过桥式扩增形成成百上千个相同的复制体,因此数目庞大的DNA复制体可在一块芯片上形成成百上千个簇。
3. 碱基荧光标记:在每次PCR扩增之后,加入由四种荧光标记色阵列的碱基(A、C、G、T)以标记进行扩增。
每种标记色阵列与不同碱基配对。
例如,红色标记色阵列代表碱基A,绿色标记色阵列代表碱基C,类似地,黑色标记色阵列代表碱基G,黄色标记色阵列代表碱基T。
4. 去除终止子:在每个周期结束后灭活不必要的核苷酸,然后进行清洁并准备下一个周期。
这个过程可以保证只在当前周期内加入了一种四种碱基的其中一种。
5. 信号检测和图像分析:每个碎片都会在单个碱基位点停顿,因
此在所有碱基位点上的荧光被摄像头记录下来,并分析荧光重叠模式,以确定该位点的碱基。
6. 数据分析:将图像转换为质量草图,并生成碱基对应于原始参
考序列的序列数据文件。
最后,将这些数据与某个基因组的参考序列
进行比对。
因此,通过华大二代测序,可以通过高通量、高速度的方式有效
地得到大量的DNA序列信息。
Illumina测序原理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Nebulizer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Illumina
cBot: Cluster Generator HiSeq 2500: Sequencing
STOP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STOP
OH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STOP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STOP
OH
STOP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P
OH
STOP
STOP
EE Slawson Tempel, © WUSTL
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原理

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原理
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原理是基于测序by synthesis(合成测序)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四个步骤:文库构建、长度分离、扩增、测序。
1.文库构建:将DNA片段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逆转录、酶切和适当的定位标记,构建文库。
2.长度分离:将文库进行长度分离,使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分离到不同的位置上。
3.扩增:在被分离的位置上进行扩增,使各个DNA片段的数量增加,提高测序的灵敏度。
4.测序:将扩增后的DNA片段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测序,得到碱基序列信息。
Illumina测序平台可以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测序,生成大量的短序列数据,并且可以高通量、高精度地测序基因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要给大家讲的,是它这个flowcell。
Flowcell翻成中文,就叫“流动池”。
我们来看这个图片。
图片当中,我们看到一个象载玻片大小的芯片。
这个芯片里面,是做了8条通道。
在这个通道的内表面,是做了专门的化学修饰。
它的化学修饰,主要是用2种DNA 引物,把它(2种DNA引物)种在玻璃表面。
这两种(DNA引物的)序列是和接下来要测序的DNA文库的接头序列相互补的。
而且这2种引物是通过共价键,连到Flowcell上去。
之所以要用共价键连到Flowcell上去,是因为接下来有大量的液体要流过这个Flowcell,只有有共价键连接的这些DNA,才不会被冲掉。
这就是Flowcell。
再接下来,讲一下文库、和文库的制作(过程)所谓的DNA文库,实际上是许多个DNA片段,在两头接上了特定的DNA接头,型成的DNA混合物。
文库有2个特点,第1个特点,是当中这一段插入的DNA,它的序列是各种各样的。
第2个特点,它的两头的接头序列,是已知的,而且是人工特地加上去的。
要做这个文库,首先是把基因组DNA,用超声波打断。
然后打断之后,两头用酶把它补平,再用Klenow酶在3’端加上一个A碱基。
然后,再用连接酶把这个接头给连上去。
连好了接头的DNA混合物,我们就称为一个“文库”。
英文也称作“library”。
做好了Library之后,就要做桥式PCR了。
桥式PCR,实际上是把文库种到芯片上去,然后进行扩增,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首先是把文库加入到芯片上,因为文库两头的DNA序列,和芯片上引物是互补的,所以,就会产生互补杂交。
杂交完了之后,我们在这里面加入dNP和聚合酶。
聚合酶会从引物开始,延着模板合成出一条全新的DNA链来。
新的这条链,和原来的序列是完全互补的。
接下来,我们再加入NaOH碱溶液。
DNA双链在NaOH碱溶液存在下,就解链了。
而且被液流一冲,原来的那个(模板)链,也就是没有和芯片共价连接的链,就被冲走了。
而和芯片共价连接的链,就被保留下来。
然后,我们再在液流池里加入中性液体,主要是为了中和这个碱液,在加入中和液之后,整个环境变成中性了。
这时侯,DNA链上的另外一端,就会和玻璃板上的第二种引物,发生互补杂交。
接下来,我们加入酶和dNTP,聚合酶就延着第二个引物,合成出一条新链来;然后,我们再加碱,把2条链解链解开;然后,我们再加中和液,这时侯,DNA 链会和新的引物杂交。
再加酶,再加dNTP,又从新引物合成出新的链来。
连续重复这一过程,DNA链的数量,就会以指数方式增长。
在桥式PCR完成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合成的双链,变成可以测序的单链。
办法是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把其中一个引物上的一个特定的基团给切断掉。
然后,再用碱溶液来洗这个芯片。
这时侯,碱让DNA的双链解链,那根被切断了根的DNA链就被水冲掉了。
留下那根共价键连在(芯片)上面的链。
接下来,再加入中性溶液,然后在这个中性溶液里面加入测序引物。
好,接下来正式的测序工作就开始了。
那么,在测序的时侯,加入进去的,最主要是2个东西:一个是带荧光标记的dNTP。
而这个dNTP,它还有一个特点,它的3’末端是被一个叠氮基堵住的。
然后,再加一个聚合酶,聚合酶就会选择:哪一个dNTP是和原来位置上的那个碱基是互补的,根据互补性原理,把这个dNTP合成到新的这个DNA链上去。
因为这个dNTP的3’端是被一个叠氮基团堵住了,所以,它一个循环只能延长一个碱基。
然后,它就停在那儿了。
合成完了之后,就用水把多余的dNTP和酶给冲掉。
冲掉之后,就放到显微镜下,去进行激光扫描。
根据发出来的荧光来判断它是哪个碱基。
因为4种dNTP,它每一种dNTP上面标的荧光素都不一样,根据红、黄、蓝、绿,它出来的哪种颜色,那么,就可以倒过来推出来,这个新合成上去的碱基,是哪种碱基。
因为新合成的碱基,是和原来位置(的碱基)是互补的,所以,又推出模板上那个碱基是哪个。
这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就加入一些化学试剂,把叠氮基团和旁边标记的荧光基团切掉。
切完了之后,3’端的羟基就暴露出来。
再接下来,加入新的dNTP和新的酶,然后,又延长一个碱基。
新延长完一个碱基之后,把多余的酶和dNTP冲掉,再进行一轮显微的激光扫描,再读一下这个碱基是什么。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可以重复上百次,到几百次,就可以把上百个碱基,甚至更多碱基的序列读出来。
那么,什么是Index哪?是因为Illumina的评委会个测序量很大,往往一个样本,用不了那么几亿条DNA。
所以,科学家就想了一个办法。
在文库的接头上做了一些标记,每一个样本,它有一个特定的接头,每个接头里面,它有一段特定的序列。
这段特定的序列,我们就称为Index。
也有人把它叫做Barcode,反正,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么一段特定的序列,标记了样本的来源。
那么,要读这个Index的序列,先用碱把上面这根测完“Read 1”的序列,把上面这根DNA链给解链掉。
解链掉之后,再加入中性液,然后,加入“Read 2”这个测序引物。
Read 2测序引物结合的位点,正好,就在这个Index序列的旁边。
接下来,就进行第2轮测序,一般来说,是读6到8个碱基。
把这6到8个碱基读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某一个具体的一段DNA,它来自于原始的哪个样本。
这是Illumina的最核心的另外一个技术,就是双端测序。
那么双端测序,就是说,一根DNA链,除了从正向读一遍,还可以从DNA的负向,再读一遍。
这一下子就把Illumina测序的有效长度加了一倍。
这是非常有实际用途的。
那么这个倒链的过程,是这样,先让这个DNA先合成,合成出来这根互补链。
有了这个互补链之后,用一个化学试剂,在原来这根链的根上切一下。
切一下,原来这根模板链就掉了,剩下那根互补链。
再接下来,就进行第2端的测序。
第2端的测序原理,和第一端的测序原理是一样的。
加上了“Read 3”的这个引物,依次往下,一个一个碱基地往下读。
那么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一个点,经过几百个循环,就读出了几百个碱基。
但实际上,这个芯片上可以有上亿个点,上亿个“cluster”,也就是“簇”。
那么上亿个“cluster”,每个循环,它都可以读出地么多序列,这是Illumina测序非常强大的原因。
因为是成千上万,准确说是上亿上链都在合成,这个就得到了很大的一个测序数据量。
Illumina HiSeq测序仪的工作原理。
也就是芯片上发生了这么多变化,HiSeq是如何把这些信息给读出来,并且把扫描出来的荧光信号,又通过怎样一系列的加工,变成可以识别的“A、C、G、T”的碱基序列的。
HiSeq首先是一台高精度的显微光学扫描仪。
然后再配上了一整套的液流系统,和计算机软硬件,再加温控系统,组成这样一台测序仪。
其中最核心,也是结构最复杂的,是它的光学系统。
前一期,我们讲了,Illumina测序仪主要是靠4种dNTP分别带有不同的荧光基团,在被激光照了之后,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再通过对光的颜色的分辩,可以判断出到底是哪个碱基。
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感光元件CCD,它本身是色盲。
所以,它一定要配合滤光片,才能分辩出颜色来。
那我们先来看一下,HiSeq的光路图。
左边这两个元器件,就是激光器。
一个发出红色激光,另一个发出绿色激光。
其中红色激光主要是激发A和C,这两种碱基上的荧光基团;而绿色激光主要是激发G和T,这两种碱基上的荧光基团。
红色和绿色这两束光,通过一面半透半反镜,组成一道激光。
这道激光打在Flowcell上。
那么请注意,Flowcell就放在这个位置。
在Flowcell里面,结合在DNA上的那个荧光基团在激光的照射下,就发出荧光。
荧光通过3面半透半反镜,和1面全反镜,被分成4条光路,这4道光线,分别通过一道滤光片,这4张滤光片的滤过波长不一样。
这样,这4 道光在经过了滤光片之后,就变成了4种颜色不同的光线。
然后,这4条颜色不同的光线,各自照在一面反射镜上,通过反射镜进入到CCD。
这4个CCD就记录到不同颜色的光线。
HiSeq的光线扫描是“线扫描”,和传统的相机不一样,传统的相机是面扫描。
HiSeq采取了一种特定的叫“TDI”线扫描方式,TDI是Time delayintegration 的缩写。
在HiSeq上之所以采取TDI扫描方式,因为它有非常明显的优点。
第一个优点,就是它的扫描速度非常快,在HiSeq 2500上,从Flowcell的一个Lane的一头扫到另外一头,也就是一个“Swath”的扫描时间,大概只有20秒种不到。
第二个好处,就是它的扫描精度非常高。
在最新的HiSeq V4版试剂上,它的光点密度,大概可以达到每平方毫米90万个点,要扫描清楚这么高密度的光点,扫描仪的扫描精度是可想而知的。
TDI扫描的第三个好处,是这种方式,可以把Flowcell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扫描到。
接下来,我们再要详细介绍这张Flowcell。
那么,先来看一下,这张flowcell有点象一张载玻片,在这一张片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做了8条通道。
每条通道,我们称为一个Lane。
这8个Lane之间,相互是隔绝的。
每个Lane的两端各有一个小孔。
这两个小也孔,就是液流流进、流出的地方。
每个Lane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分别以共价键的方式,种了2种DNA引物。
这两种DNA引物,是与文库接头的两头序列相互补的。
上一期(节目)我们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Lane里面,分成2个面,上表面、和下表面。
上表面和下表面,都种了DNA引物,也都是可以产生测序数据的。
在每一条Lane的每一个面,又被分成了3个扫描通道,每个道被称为一个“swath”。
每条Swath是从头到底被连续扫描的。
但是它的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侯,是被分割成16个小方块。
这每一个小方块,被称为一个“tile”。
这样一张Flowcell,总共就是768个Tile。
每个Tile在扫描的时侯,会根据4种颜色,产生4张照片。
扫描完了之后,就要进行图像处理。
扫描出来的最原始的文件,它的格式是“.tiff”文件。
Tiff文件记录了每个像素点上采集到的光强度。
Tiff文件的优点是它是完全无损,保留了所有的原始信息。
但它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它的这个文件太大了。
它的数据量很大,既不便于数据的传输,也不便于数据的存储。
接下来,计算机软件就把图像文件转化成光点文件。
光点文件叫“.BCL”文件。
也就是“Base calling”的英文缩写。
要把图像文件,转化成BCL文件,就是把4种颜色的4张照片,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张有4种颜色的彩色照片。
这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4张照片在空间位置上的匹配问题,因为4张照片是通过4个CCD分别拍下来的,所以,会有一定的空间上的偏差。
软件要通过对4张照片上,亮点相互比对,找到最合适的、匹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