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篇1题目:《语言的魔力:文化和身份的桥梁》【摘要】本书以语言与文化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了语言在塑造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语言,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一、背景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反映了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二、对比与参照本书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作者揭示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同时,也指出了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三、深入分析本书认为,语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言,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得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同时,语言也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它们反映了社会的阶层、性别、种族等差异。
四、个人观点我深同意书中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桥梁。
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我深感语言对于理解文化和身份的重要性。
在学习外语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
五、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语言的魔力:文化和身份的桥梁》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篇2标题: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奇妙世界: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一、背景介绍《语言与文化》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作者为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
这本书被视为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的交汇点,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见解。
二、深入分析本书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我们独特的人类文明。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语言与文化》是罗常培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罗常培先生在书中开篇就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系统,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
书中提到,语言的词汇能够反映出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某些语言中,关于亲属关系的词汇非常丰富和细致,这反映了该社会对亲属关系的重视和复杂的家族结构。
而在另一些语言中,关于自然现象或特定手工艺的词汇特别丰富,这又反映了这些民族在生活和生产中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和依赖。
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的语言注重主语和谓语的明确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而有的语言则更注重语境和上下文,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义,这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逻辑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侧重。
此外,语言的演变也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语言会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新的科技词汇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
罗常培先生还通过对不同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比如,在游牧民族的语言中,关于畜牧和草原的词汇丰富多样;而在农耕民族的语言中,关于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词汇则更为常见。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传承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另一方面,文化也塑造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语言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
比如,对于某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
而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语言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对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布龙菲尔德在书中首先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他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语言不仅仅是声音和符号的组合,更是一种具有规则和结构的系统。
这种系统并非随意形成,而是在长期的社会交流中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来的。
在探讨语言的结构时,布龙菲尔德提出了音位的概念。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他通过对各种语言的语音进行分析,揭示了音位在语言中的作用和规律。
例如,在英语中,“bit”和“pit”中的“b”和“p”就是不同的音位,它们的差异导致了单词意义的不同。
这让我明白了语音的细微差别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关于语法,布龙菲尔德主张从形式入手进行研究。
他认为语法是语言中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以及词组和句子的构成规则。
他将语法单位分为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组合方式。
比如,“books”这个单词是由“book”这个词素加上表示复数的“s”构成的。
这种对语法的形式化分析,让我对语言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语义方面,布龙菲尔德认为语义是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
他指出,词语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语境和使用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苹果”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指的是具体的水果,也可能是某个品牌或象征着某种概念。
这使我意识到语言的意义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准确理解。
布龙菲尔德还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演变。
他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语言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比如,古英语与现代英语在词汇、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
此外,布龙菲尔德在书中还探讨了语言的习得过程。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语言与文化紧密关系的大门。
在书中,罗常培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
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蕴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元素。
以词汇为例,不同语言中对于同一事物的称呼往往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汉语中,对于亲属关系的称呼非常细致,区分了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分别称为“叔”和“舅”。
这种细致的划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关系和亲属秩序的特点。
而在一些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如此细致的区分,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方式的差异。
语法方面,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有些语言注重主语和动词的一致性,而有些语言则不太强调。
这种语法上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关。
比如,英语中动词的时态变化丰富,这反映了西方人对于时间的精确感知和重视;而汉语中动词时态的表达相对较为灵活,更多地通过语境和词汇来体现时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情境和意会的思维方式。
语音同样也能体现文化的特色。
不同语言的语音特点,如声调、语调、重音等,往往与该语言使用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相关。
例如,汉语中的声调变化丰富,使得语言富有音乐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和韵律的喜爱是相契合的。
罗常培先生还强调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口头传承和书面记录,将先辈的智慧、经验、传说等传递给后代。
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都是通过语言得以保存和延续。
同时,语言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语言也会不断地吸收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文化需求。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1)在【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作者的态度在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楚的找到:在文化这辆车上,汉字只是外壳,是轮子,不是发动机,更不是操纵方向盘的。
也许通过这个我可以猜测作者的想法是文字是载体,文化是核心,也就是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表现。
感觉就像文字是文化的附庸。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在作者的陈述中也能感觉到的是文字是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和语言、绘画、音乐一样,将文化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以一种其他人可以轻易接收的方式表达出来。
就像女书,就像各个民族的文字。
书中所提到的女书的形成,就和当时妇女的生活息息相关,她们不能通过和男性一样的方式——上学读书——来学习文字这种书面的表达方式,可是她们又需要向远方的人倾诉,那时又没有传音的物件,于是女书这种表达方式就出现了,它的出现解决了当时妇女对于向他人倾诉而又无法传达的问题,其实进一步说,就是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妇女没有社会地位,但是依然希望能和男性一样拥有倾诉和争取幸福的权力。
各民族的文字同样也是反映了各自的生活情况,特别是文字还停留在象形文字的时候,放牧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现牛羊,农耕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现土地,放牧民族文字更形象,农耕民族文字更规矩——或许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简单,条文和规矩更少,人们的生活更加自由和简单,而农耕民族更多的是集权制度,人们生活在规矩方圆中,这种情况在文字中就反映了出来。
文化在文字中的除了会以文字结构来表现,还会以文字的排列来表现,这种文字排列就是我们的句子。
在句子中,诗句反映的似乎更加明显,就像作者引用的一句“取之于心而注之于手”,对于一首诗而言,取的是一个人的“心”,而对于众多的诗篇来说,取的就是跨越了一大个时代的文化的“心”。
就像在诗经中,我们经常能读到的文字多是拟声,拟形的,而且多是一些生僻字。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是一本旨在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书籍。
它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并阐明了它们在互相影响和作用下的发展和演化。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感受颇多。
首先,这本书通过许多案例分析,说明了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作者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以及词汇、语法的运用都有所不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英语中,有许多与天气有关的习语。
这是因为英国气候多变,人们需要用不同的词汇和习惯表达,从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而在汉语中,也有大量象征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五福临门”、“一帆风顺”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这种研究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其次,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
作者指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这种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交流的广泛性。
例如,在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它背后蕴含的文化特点也被人们所重视。
很多国家在传统文化之外,开始加强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和适应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
这些交流和融合的背后,也是我们需要更加强调加强多元文化交流的现实背景。
最后,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人类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规范、价值观念、习俗和信仰体系,是人们在享受生活与文明智慧的同时构建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理解世界,融入到人类的集体生活中去。
本书还说明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只有在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文化和语言的通用和融合才可能更广泛和深入,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摘要]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文化;反思《马氏文通》产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对汉语词汇人文性研究的成体系、独立的著作只有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
语言和文化这两种现象都是人类社会现象中至为复杂的现象,要谈论这两种复杂现象的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更为错综纷繁。
罗书的宏观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合情合理,专门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涉及传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又有对少数民族和西方民族语言的研究。
从语言学研究扩展到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谓新颖独特。
在当时偏重于形式描写的结构主义研究为风尚的时代显得卓然而立,别具特质。
《语言与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能使读者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用。
它虽不完美,但对今后的研究确有启迪。
一、《语言与文化》一书简介正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为“引言”,提出了联系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及历史来研究语言的宗旨,并简要介绍了后面七章的内容范围。
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总结”。
二、《语言与文化》的再认识(一)积极意义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
正如罗宾斯所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关联的一部分。
大学读书笔记要求(南财)

读书笔记排版格式课参考如下:《孙子兵法》读后感→(三号黑体)会计1004班学号姓名正文(字体统一为小四号仿宋体;页边距统一设置为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m;行距统一设置为固定值28磅。
)本科生按照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假期可在学校指定的经典著作书目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1部精读,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于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内交本科生导师。
由本科生导师通过召集读书心得交流会的形式进行现场考核,每次考核合格者记0.3学分。
请同学们在暑期认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进行读书活动,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每位同学都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
坚决杜绝走过场、在网上当实践报告、读书笔记的情形。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100本书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版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30、《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3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3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33、《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34、《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35、《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36、《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7、《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38、《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9、《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0、《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41、《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2、《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43、《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44、《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45、《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46、《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4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48、《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49、《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50、《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51、《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53、《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5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5、《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5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58、《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59、《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61、《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2、《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5、《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66、《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67、《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68、《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6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70、《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1、《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72、《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73、《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74、《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5、《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76、《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7、《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7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80、《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81、《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82、《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3、《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85、《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86、《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8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88、《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89、《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90、《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92、《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93、《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4、《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5、《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96、《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7、《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98、《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版9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版100、《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新世纪教育文库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1、《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2、《史记注译》,王利器,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3、《唐宋词选》,夏承焘,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4、《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安秋平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6、《雷雨》,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7、《边城》,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8、《平凡的世界》,路遥,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9、《尘埃落定》,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10、《余秋雨简要读本》,余秋雨,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11、《奥德赛》,(古希腊)荷马著,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12、《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13、《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丁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14、《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15、《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许渊冲译,译林出版社1992年版;16、《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7、《追忆似水年华》,(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18、《忏悔录》,(法)卢梭著,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9、《蒙田散文集》,(法)蒙田著,黄建华、黄迅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0、《德伯家的苔丝》,(美)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21、《草叶集》,(美)惠特曼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22、《白鲸》,(美)麦尔维尔著,曹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23、《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戴侃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24、《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25、《第二十二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著,杨恝等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26、《雪国》,(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27、《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著,高惠群、石国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28、《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29、《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高长荣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版;3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3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32、《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33、《老子新译》(修订本),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34、《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年版;35、《孟子选译》,杨伯峻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36、《荀子选》,[战国]荀况著,张觉撰方孝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37、《韩非子选注》,沈玉成、郭咏志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38、《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39、《理想国》,(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40、《形而上学》,(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41、《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商务印书馆42、《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43、《存在与时间》,(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44、《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德)尼采著,周国平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5、《存在与虚无》,(法)让保尔·特著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46、《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47、《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48、《伦理学》,(荷)斯宾诺莎,商务印书馆;49、《人性论》,(英)休谟,商务印书馆;50、《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51、《战争论》,(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小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52、《情爱论》,(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版;53、《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梁小民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54、《科学与人类行为》,(美)斯金纳著,谭力海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55、《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美)丹尼尔·贝尔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56、《在市场里交谈》,汪丁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7、《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盖山林、盖志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8、《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5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0、《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61、《历史研究》,(英)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2、《人生五大问题》,(法)莫罗阿著,傅雷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63、《人性的弱点》,(美)卡耐基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6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65、《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66、《权力的转移》,(美)阿尔温·托夫勒著,刘红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67、《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6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9、《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1、《守望的距离》,周国平,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72、《完全成长手册》,(美)爱德华·赖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73、《乡土中国》,费孝通,三联书店1985年版;74、《中国人》,林语堂,学林出版社;75、《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岳麓书社1986年版;76、《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三联书店2003年版;77、《六大师》,(奥)斯蒂芬·茨威格著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78、《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79、《大学人文读本》(3卷),夏中义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80、《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朱永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1、《春华秋实》上册,李曙明等编,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82、《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英)丹皮尔著,李衍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83、《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著,王鸣阳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4、《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5、《技术发展简史》,(美)乔治·巴萨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86、《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87、《科学的社会功能》,(英)J·D贝尔纳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88、《院士思维》,卢嘉锡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9、《再创未来--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美)托马斯·A巴斯著,李尧、张志峰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90、《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上海科教出版社2002版;91、《科学研究的艺术》,(英)贝弗里奇著,陈捷著,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92、《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93、《高科技·高思维》,(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尹萍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94、《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阎康年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5、《生机勃勃的尘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比)克里斯蒂安·德迪夫著,王玉山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6、《生命的线索》,(英)约翰·苏尔斯顿、乔治娜·费著,杨焕明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97、《中国创造学概论》,刘仲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98、《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美)刘易斯·沃尔珀特、[英]艾利森·理查兹著,柯欣瑞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9、《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英)戈登·弗雷著江向东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00、《野兽之美》,(美)纳塔莉·安吉尔著,李斯、胡冬霞译,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3、人民大学推荐书目(34种)1 、《资本论》马克思2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3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诺思4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诺思5 、《增长与发展》斯尔瓦尔6 、《伟人与大国》施密特7 、《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8、《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美国)9、《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或通论)》姚裕群10、《图解组织行为管理》李健锋11、《现在,发现你的优势》马库斯·白金汉12、《社会问题经济学》夏普(美国)郭庆旺译13、《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法兰克尔等(美国)徐卫宇等译14、《现代政治学原理》修订本石永义、刘玉萼15、《西方政治制度》石永义、刘玉萼16、《行政管理学》王乐夫、许文惠17、《公关第一、广告第二》阿尔里斯(美国)18、《成功的哲学》19、《品牌的故事(上、下)》20、《诡辩逻辑学》21、《孙子兵法》孙武22、《鬼谷子》23、《成功学》拿破仑·希尔24、《圣书的子民》,谢大卫著、李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宇文所安著、王柏华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6、《詹姆逊文集》(1-4卷),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孙亦平主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8、《关键词:文化与社会词汇》,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29、《欧洲思想史》,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30、《欧洲文化史》,彼得·李伯赓著、赵复三译,香港:明报出版社,200331、《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爱德华·塞尔编、衣俊卿译,台北:桂冠图书,199532、《西方心灵的激情》,理查·塔那斯著、王又如译,台北:正中书局,199333、《世界宗教理念史》(1-3卷),埃里亚德著、吴静宜等译,台北:商周出版社,1998-2003(此书已有中国大陆的译本,译者为晏可佳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34、大学生文化读本丛书,整套丛书共分八卷,即《人生天地间》(人生卷)、《事业是一种境界》(事业卷)、《情感的故事》(情感卷)、《爱国的理由》(爱国卷)、《文化的血脉》(传统文化卷)、《阅读的欣悦》(读书卷)、《认识科学》(科学文化卷)、《享受健康》(生活方式卷)4、北京大学推荐书目(52种)1、周易2、诗经3、老子/老子4、论语5、孙子兵法/孙子6、孟子/孟子7、庄子/庄子8、史记/司马迁9、坛经/惠能10、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11、唐诗三百首/孙洙12、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13、红楼梦/曹雪芹1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15、鲁迅选集/鲁迅16、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17、理想国/柏拉图著;吴献书译18、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著19、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20、思想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21、社会契约论/卢梭著;何兆武译22、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著,何兆武译23、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24、科学史/丹皮尔著,李衍译25、礼记/戴圣26、]荀子/荀子27、左传/左丘明28、韩非子/韩非29、论衡/王充30、三国志/陈寿31、世说新语/刘义庆32、文心雕龙/刘勰33、李太白集/李白34、资治通鉴/司马光35、明夷待访录/黄宗羲36、儒林外史/吴敬梓37、人间词话/王国维38、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39、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40、国史大纲/钱穆41、圣经42、国富论/亚当·斯密43、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44、复活/列夫·托尔斯泰45、物种起源/达尔文46、城堡/卡夫卡47、飞鸟集/泰戈尔4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49、西方哲学史/罗素50、历史研究/汤因比51、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5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哲学笔记/列宁5、清华大学推荐书目(81种)1、《诗经选》(毛舜钦注)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3、《魏晋南北朝诗选》(丁夏选注)4、《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5、《唐诗三百首》(朱洙)6、《宋诗选注》(钱钟书)7、《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编)8、《唐宋词选释》(俞平伯)9、《唐宋词选》(人民出版社)10、《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11、《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12、《鲁迅全集》13、《女神》(郭沫若)14、《子夜》(茅盾)15、《家》(巴金)16、《骆驼祥子》(老舍)17、《围城》(钱钟书)18、《曹禺选集》19、《青春之歌》(杨沫)20、《红岩》(罗广斌、杨益言)21、《艾青诗选》22、《论语》23、《墨子》24、《孙子兵法》25、《孟子》26、《老子》27、《庄子》28、《荀子》29、《论衡》(王充)30、《不真空论》(僧肇)31、《物不迁论》(僧肇)32、《神灭论》(范缜)33、《坛经》(慧能)34、《张载集》35、《四书集注》(朱熹)36、《传习录》(王阳明)37、《明夷待访录》(黄宗羲)38、《读通鉴论》(王夫之)39、《严复集》40、《仁学》(谭嗣同)41、《孙中山选集》42、《伊利亚特》(荷马)43、《奥德修记》(荷马)44、《神曲》(但丁)45、《堂·吉诃德》(塞万提斯)46、《哈姆雷特》(莎士比亚)47、《浮士德》(歌德)48、《简·爱》(夏洛蒂·勃朗特)49、《红与黑》(司汤达)50、《悲惨世界》(雨果)51、《高老头》(巴尔扎克)52、《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5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54、《玩偶之家》(易卜生)55、《母亲》(高尔基)56、《卡夫卡短篇小说选》57、《泰戈尔诗选》5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59、《雪国》(川端康成)60、《老人与海》(海明威)61、《百年孤独》(加西亚)62、《理想国》(柏拉图)63、《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64、《忏悔录》(圣·奥古斯汀)65、《思想录》(帕斯卡)66、《新工具》(培根)67、《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68、《社会契约论》(卢梭)69、《伦理学》(斯宾诺莎)70、《西方哲学史》(罗素)71、《科学史》(丹皮尔)72、《哲学史讲演录·导言》(黑格尔)73、《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74、《悲剧的诞生》(尼采)75、《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伊德)76、《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李凯尔特)77、《人论》(卡西尔)7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79、《中国科学思想史》(李约瑟)80、《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81、《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6、复旦大学推荐书目(1)文学作品,1、《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2、《史记注译》,王利器,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3、《唐宋词选》,夏承焘,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4、《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安秋平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延边人民出版社6、《雷雨》,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7、《平凡的世界》,路遥,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8、《尘埃落定》,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9、《余秋雨简要读本》,余秋雨,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10、《奥德赛》,荷马著,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版11、《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12、《傲慢与偏见》,奥斯丁(Austen,J.)著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3、《悲惨世界》,雨果著阿奕, 广希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14、《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许渊冲译,译林出版社1992年版15、《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6、《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著,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17、《忏悔录》,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黎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18、《蒙田散文集》,蒙田著,黄建华,黄迅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9、《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原著 ( )Richard Sellwood改写王珏注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草叶集》,惠特曼著李野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21、《白鲸》,麦尔维尔著,曹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22、《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23、《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著,杨恝等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24、《雪国》,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25、《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Л.Н.)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版26、《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27、《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29、《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中信出版社30、《边城》,沈从文,北岳文艺出版社31、《红楼梦》,曹雪芹,长江文艺出版社32、《知识经济》,达尔·尼夫著樊春良冷民译,珠海出版(2)社科作品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赵复三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2、《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3、《老子新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4、《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年版5、《孟子选译》,杨伯峻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6、《荀子选》,荀况著,张觉撰方孝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7、《韩非子选注》,沈玉成,郭咏志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西方文明史》,罗伯特 E 勒纳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9、《理想国》,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10、《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1、《实践理性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著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2、《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13、《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著,周国平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4、《存在与虚无》,让保尔特著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15、《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16、《小逻辑》,黑格尔(G.W.F.Hegel)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7、《伦理学》,斯宾诺莎,商务印书馆18、《人性论》,休谟(David Hume)著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社会契约论》,卢梭(J.J.Rousseau)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20、《情爱论》,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他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并且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家。
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这样评价他:“有人说罗先生是‘继往开来’,我认为‘继往’不难,难在‘开来’。
他的成就是划时代的。
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研究以他为最早,当时这是新的道路。
”
这本《语言与文化》是在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距今已六十多年,但无人敢否定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
其实,他在自序中曾写到,在1943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过一次以“语言与文化”为题的公开讲演,这本书的间架就建立起来了,而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闲地补充一些材料,之后在炮声和冷弹中持着“外愈喧而内愈静”的心理,忠于所学的态度,集中精力来写这本书,终于在1949年完成初稿。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罗常培先生所著的这本书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的,陆志伟先生这样评价道“这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成绩已经是很可观了。
”所以,在中国学术领域,这是一本开疆扩土的著作。
罗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说到这本书主要涉及到语义学,很少牵涉到语音学和语法学,并且从六个方面讲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
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知道“柳”应当是易于存
活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植物。
第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这个部分就是非常直观的且有意思的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词的兴盛和消亡来看出整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程度,如在中国古代关于牛羊的词汇极其丰富,年龄、性别、形状颜色和病症、动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词来对其进行描述,这些词的大量出现,可表明当时牛羊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中国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没的。
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词几乎不再出现,它们差不多只存于古书之中了,这也表明现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我对这个部分最为感兴趣,所以着重来介绍一下这个部分。
文中引用萨丕尔的话“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交际的需要使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人的或文化占优势
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交际可以是有好的或敌对的。
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学科、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
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
这个部分几乎就是围绕这个内容进行展开的。
我们可以从这些借字的来源推测我们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历史渊源,有友好的也有敌对的,借的词反映历史邦交关系;从借字出现的文献来考证其时代与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时期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借字出现的缘由亦可反映部分历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来已久,难以确切考证,就需要我们大量阅读,从众多信息中去筛选,而不可同门琛一样仅凭“鲜卑”一词便断定“师比”源于印欧语;借字由于是“借”来的,所以其稳定性比本土产生的词差上许多,不同的时期可能完全不一样。
文
中将借字分为四类:声音的替代,新谐声字,借译字和描写词;在每一类中又分别举例说明。
相比之借字,贷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汉语的方言太过于复杂,说不同方言往往很难顺畅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国的人也难以辨别一个词是否来源于中国。
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以丝瓷茶为主,所以随之衍生大量贷字,又由于贸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带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说其他方言的人几乎都无法分辨,但就当地人来看,却是极其亲切相似的。
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地名通常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以重要的证据来补充他们未完
全了解的领域。
在中国,地名可以显示当时人们的交通状况,映照一些历史事件。
罗先生举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说,举一个我知道的例子:我来自成都,成都有一个小镇,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现在叫天回镇。
据说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一路逃到此处,刚歇下脚,得到唐军大胜,反贼战败的消息,兴奋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
天子回朝之处,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镇。
第五,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中华名族包含了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许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别来,但某些细节方面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书中提及多个姓氏,原本我都以为一直是汉姓,没想到各个姓当中有那么多的讲究;比如马、白、洪、丁、古之类的词,在漫长的历史融合期下,我们早已不会看到这个姓就想到外族;不过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会明显许多,像“萨保”这类词明显与汉族的用词习惯不同,不过其究竟是属于哪个宗教词汇,便又需要查证才能明白了。
第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根据书中所举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所采用
的婚配制度不尽相同,要通过亲属称谓来看婚姻制度,必须要根据当地的那套系统来分析,所以十分复杂。
但我却觉得这样使用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因为我们的亲属称呼其实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
仅书中所述黑夷人称呼其父亲,岳父,公公都一样,在罗先生那个时代看来是很奇怪的,但我们现在的社会许多家庭都采用这种这样的称呼方式了,一来是这样显得更加亲近;二来是因为我们这一辈多是独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所以这种由于男方女方而区分的称谓逐渐被淡化了。
从这本书中我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对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关于有些方面的观点不再像当初那样准确了,因为时代的前进,社会在变化,我们再作这些研究时应多结合现在的现象和事实;相比起来现在我们往往太过浮躁,沉不下心来了,而前辈们著书相当严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扰,静心书写,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