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第十一章内分泌【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

【重点】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3.固醇类激素:包括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

运动生理学——第十一章 肌肉力量

运动生理学——第十一章 肌肉力量
(2)离心(退让)收缩力量指机体的肌肉在被外力拉伸 过程中表现出的力量;
(3)等长收缩力量指机体的肌肉在长度不发生变化时表 现出的力量;
(4)超等长收缩力量指机体的肌肉在拉长-缩短过程表 现出的力量。
第二节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1、运动中枢的机能改善(经长期的力量 训练……) ①运动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 ②神经细胞发放一致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兴奋 强度 ③参入同步作用加强
(二)骨骼肌的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 (1)传统认为: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细胞核增多, 肌肉增大完全是 由于原有的肌纤维直径的增粗,无新的肌纤维 产生。 (2)另一种说法:力量训练可使肌纤维数量增 多。
2、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它不仅是肌纤维收缩蛋白含量增加,而且还具 有三磷酸腺酶的作用,它能催化ATP分解为 ADP和放能,从而改善肌肉的能量供应。
(三) 力量训练应为全面身体训练服务,只 是到后期才宜进行专门性练习。
(四) 青春期发育后期,性别差异显著,女 性肌力较小,要发展肩带肌、背肌、腹肌和盆 肌的力量。
(1)一般力量指机体各部位肌肉力量的发展水 平,是各运动环节克服阻力的工作能力;
(2)专项力量指机体在时间、空间方面严格符 合 专项竞技动作要求的肌肉力量;
(3)辅助专项力量指机体在时间、空间方面辅 助专项竞技动作要求的肌肉力量。
(三)根据力量的性质可分为动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反应力量
(1)动力性力量指机体在动态时表现出的肌肉 力量;
2、植物性功能的改善也是力量素质提高 的重要因素
内脏功能——心脏、肺脏功能(物质基础,反 应人体机能状态),在力量练习中,特别是大 负荷情况下会出现“屏息”或憋气现象

身体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身体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肌肉的收缩形式
静力性力量 • 动力性力量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三)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1 骨骼肌的横断面积
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 2肌纤维的类型
肌纤维的类型
(三)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 3 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的初长度即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三)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 4 肌肉生化成分的适应变化 主要是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纤维里的ATP、CP 等能源物质,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多能源物质, 从而增加肌肉力量。
• 力量素质是衡量军事 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
耐力 灵敏 速度
柔韧
平衡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 (二)力量素质的分类 力量与体重的关系
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
力量的表现形式
最大力量 速度力量 力量耐力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 (二)力量素质的分类
静力性力量 根据肌肉的收缩形式 动力性力量
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1、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军人开展军事体育训 练的基本素质,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力量素质具 有核心的地位。
力量素质的作用
• 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 是力量素质 • 力量素质训练能够有 效促进其他身体要素 的发展
力量的表现形式
• 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时表 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卧推
负重 深蹲 引体 向上
握力
背肌力
速度力量
• 速度力量:也叫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 以最短时间发挥出尽可能高的肌肉力量的 能力。
快速力量 起动力量 爆发力量 制动力量 反应力量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多少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 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 刺激程度,所以叫生理负荷强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 度。
.
最大重复次数(RM) :
(一)反应速度 ➢ 概念: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 生理基础:
1.反应时↓→反应速度↑ 概念: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 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
➢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②中枢延搁 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其中,中枢延搁又是最重要的,反射活动越复 杂,历经的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 会影响肌肉力量。
.
年龄与性别
➢ 肌肉力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
.
力量训练的练习方法
➢动力性练习(isotonic/dynamic exercise) ➢静力性练习(isometric/static exercise) ➢等动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超等长练习(hyperisometric exercise) ➢电刺激(electrostimulation)
.
(二)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
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如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判断指标、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时:72 学分:4开课学期:3、4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适用专业:休闲体育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从方法论和体育实践角度,运动生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必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将运动生理溶于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之中,强化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为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服务。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运动实际、指导和解决运动实践的具体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和评价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重点、难点(一)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难点是兴奋、反馈。

(二)肌肉的活动[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纤维类型。

难点是运动电位、局部兴奋。

(三)氧运输系统[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的呼吸过程、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血液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与Pl流等。

生理各章节重点

生理各章节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绪论一.必背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二.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热点即考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必背概念: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二.重点问题1.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2.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3.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节,必背)4.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第二章血液一.必背概念: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二.重点问题1.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2.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

A机能评定B运动选材C监控运动量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必背概念: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二.重点问题1.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3.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4.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5.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B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可出综合题)第四章呼吸机能一.必背概念: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二.重点问题1.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运动时合理呼吸和合理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必背概念: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二.重点问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2.三个能源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结合专项应用。

运动心理学第11章复习题、身体素质

运动心理学第11章复习题、身体素质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名词解释1、身体素质: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影响因素: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神经调节能力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2、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3、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延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②中枢延搁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4、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生理基础:(1)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2)肌肉力量大→动作速度↑(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兴奋性高→动作速度↑(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高→动作速度↑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5、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6、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7、RM:即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常用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

RM越小,表示运动员对该负荷的重复次数越少,负荷强度越大。

二、思考题1、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①肌纤维的横断面积②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③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④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⑤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⑥年龄与性别⑦体重(2)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①肌纤维的收缩力②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③肌纤维类型2、试述影响速度素质的生理因素,并结合实际谈谈速度训练问题?生理因素:①反应时②皮层内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与交互抑制能力③肌纤维类型④能量供应⑤人体工作时释放出的功率提高速度素质的关键在于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与肌肉协调放松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 项目相适应。 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之 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 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 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如卓越的 短跑运动员,往往不是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 在进行专门训练时,练习的动作节奏与速度也要 和正式的运动相一致。
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研究发现:经过100天的训练后,上肢屈肌的横
截面积增加23%时,肌力增长92%。据推算,每1
平方厘米肌肉横截面积可产生65公斤力。 运动训练→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显著↑,肌原 纤维增粗,肌细胞内的肌糖原等能量物质大量贮 备,有关代谢酶的活性增加等。→肌肉的收缩能 力↑。
力量训练的练习方法 动力性练习(isotonic/dynamic exercise) 静力性练习(isometric/static exercise) 等动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超等长练习(hyperisometric exercise) 电刺激(electrostimulation)
功能性肌肉肥大
概念: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 主要表现:肌纤维的增粗。 分类:肌浆型功能性肥大、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 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的非收缩蛋白成分含量如线粒体、 肌糖原、磷酸肌酸和肌红蛋白等数量增加。对 肌肉最大肌力作用不明显,但可有效地提高肌 肉的有氧工作能力和收缩耐力。 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 肌纤维。
最大重复次数(RM)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15RM→力量↑、速度↑、耐力↑ 16-30RM →力量↑、速度↑、耐力↑ 举重、投掷 6-10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0米跑、跳跃 400和800米 中跑
30RM→毛细血管↑、耐力↑Biblioteka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 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 维的体积明显增加。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 的显著提高。 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 运动形式与强度对肌肉功能性肥大的类型有极 为重要的影响。 力量性和速度性全力运动→快肌肌原纤维型功 能性肥大 耐力性运动→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三)肌纤维类型
训练是否改变肌纤维类型和数量目前还有争议。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不 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有 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耐力训练:肌纤维的琥珀酸脱氢酶等有氧代谢 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量和体积、肌红蛋白含 量及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速度和力量训练:有关无氧代谢酶活性及快肌 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肌凝蛋白含量(%)
4.70 6.00 6.88
b.运动训练→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 生、内含物(肌红蛋白、CP、肌糖原) ↑
c.肌纤维增殖:待研究因素
2.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 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的机械功。
(三)有序性原则
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 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 机制:①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 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 奋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他肌肉也有良性 刺激作用。②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 习时间,而小肌肉练习容易疲劳,将影响大肌 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运动神经中枢通过改变其发放的神经冲 动频率影响肌肉收缩的力量。
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高,快肌运动 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低。 小阻力负荷运动时,主要由兴奋性较高的慢肌 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完成; 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 亦逐渐被动员,兴奋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随之 增多。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 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一)肌肉的形态和结 构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①肌力与肌肉横断面 积 成正比。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上臂 肌横面积↑23%,肌力 ↑92%。
屈肌力量与肌横断面积的关系 (依猪饲和福永,1968)
③运动训练引起肌肉横断面积增加的原因:
a.肌纤维增粗:主要因素 运动训练→激素和神经调节 →蛋白质的合成 ↑ (主要是肌凝蛋白↑) 实验条件 未经训练 “速度性”训练 “力量性”训练
三、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负重练习的重量(运动强度)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 多少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 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 刺激程度,所以叫生理负荷强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 度 。
长跑
(二)练习次数和组数
研究表明:初次参加运动训练者,隔天训练的效果 比每天训练效果好。 每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47% 隔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77.6% 举重等以发展肌肉最大肌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其 运动强度应足够大,一般接近或达到肌肉的最大负 荷能力,练习组数至少不低于3次,训练频度则可 适当减少,每周1-2次即可。 以发展肌肉体积线条和爆发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 健美,其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但练习组数和频度 则相应地增多; 以发展肌肉耐力和提高内脏机能水平为主要目的的 运动,其运动强度更低,练习次数相应较多,练习 频度亦可有所增加。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 平,从而提高肌肉力量。 研究表明: 一般人肌肉完成最大随意收缩时,最多有 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其主要原因 在于一般人的运动中枢兴奋性难以达到足够高 的水平,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使更多的运动 单位参与兴奋收缩过程。 经过系统的力量训练后,运动员运动中枢 同步放电的程度将大大提高,同时参与收缩的 肌纤维数量可达到80%-90%甚至更高,最大肌 力自然大大增加。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 速度素质
第三节 有氧耐力
第四节 无氧耐力 第五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身体素质: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 及平衡等机能能力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工作 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 经调节能力。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 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3. 肌肉的结缔组织 肌肉的结缔组织指肌肉的弹性成分,力 量训练可使这些结缔组织变得粗厚而坚 韧,弹性和抵抗力增强。
(二)神经调节机能 1.神经冲动的频率与运动单位的募集 运动单位:指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 配的骨骼肌纤维。快肌运动单位和慢肌 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
神经支配比: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 神经支配比大,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纤维数量多 不同的运动单位所产生的肌张力亦不同。 同样类型的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的运动单位的收 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
渐增负荷原则
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 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 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福克斯(Fox): “负荷到8,训练到12” 实践可:“负荷到10,训练到15” “负荷到15,训练20” “负荷到1,训练到5”
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 会影响肌肉力量。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绝对肌力:指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 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相对肌力(比肌力):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 (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 肌张力。 肌肉爆发力: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 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 肌肉耐力: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 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 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通常所说的肌肉力量主要是指绝对肌力,它是上述 各种肌力形式的基础。
2.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机能提高表现: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 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力量大小与单 个肌纤维收缩力大小有关,与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 量多少有关。发放高频冲动增加强直收缩程度 。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 动单位参与活动。>80%MVC靠中枢增加冲动频率。 ③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 肉最大肌力。 >80%MVC活动时,同步兴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