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的分析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 枯枝落叶
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淋滤
(4)B范围内的气候 类型是_________, 对应的地带性植被、 土壤类型分别是__ 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 类型是_________, 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 答案:(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 草原) 灰化土(黑土、黑钙土、棕壤) (5)温带荒漠(荒漠);缺水
抬升河床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土壤为例
一、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植被)
地貌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力地貌 地貌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的
A
A. 温度
B. 孔隙
C. 肥力
D. 空气
(3)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
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分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综合体,其组成要素涵盖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详细介绍: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它包括气温、降雨、风暴、日照时间等因素,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等各种地形特征,以及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地形地貌对生物分布和资源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如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平原的草原生态系统在生物种类和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特性等。

水是生命的基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条件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源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和水质等。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差异很大,如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含量丰富,而海洋地区的海水资源则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包括不同质地、结构、肥力等特点的土壤类型,如沙质土壤、黏土土壤、腐殖质土壤等。

土壤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资源条件资源条件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管理。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本书绪论曾扼要地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

这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以图建立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以后深入阐述其各种基本规律的出发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

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

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图2.l)。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刚体部分),岩石圈的表层分布着很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的大部和地核;此外,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

所有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而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这后一种组合形式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壳”。

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

这个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然而,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却是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

我们知道,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

例如海陆交界。

第二类是渐变的模糊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少数 生物 耐旱植物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活动:如果图中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 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并填入图3—5方框中。
植被破坏
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植被破坏 地下水: 水量减少 水位下降
动物: 失去栖息地 物种减少
乔木发达的根系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 呈酸性,肥力较低, 有机质含量在2%以 下。原因是分布在 湿润高温的热带和 亚热带森林南部,微 生物活动旺盛,有 机质被大量分解。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 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 质层厚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
裸露 风化 成土 微生物 原始草本植物 成熟 岩石 作用 母质低等植物 土壤木本植物 土壤
活动: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CO2 光合作用
生物 循环 生物残体
水分养分
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阅读: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试从植被的条件 上分析: 为什么黑土和红 壤的有机质存在差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 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西北内陆
我国西北内陆
大气

土壤
生物
地貌
我国西北内陆
干旱 大气
(3)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
——成熟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 岩石
地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大 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 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表现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①什么是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植物生长过程是通过作用才能生产有机物? 光合作用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水、岩石、土壤、 产 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使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示意
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可可西里---藏羚羊

中考重点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区划分

中考重点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区划分

中考重点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区划分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地球上的自然地理条件多样,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考重点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区划分的内容,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陆地环境与地区划分、海洋环境与地区划分、气候环境与地区划分以及生态环境与地区划分。

一、陆地环境与地区划分陆地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

地形与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气候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和风力等;植被则是地表覆盖的植物群落。

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将陆地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世界上根据陆地环境因素进行划分的地区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七大洲划分和五大主要陆地群划分。

七大洲划分是将陆地划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而五大主要陆地群划分则是将陆地划分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美洲大陆和南极洲。

二、海洋环境与地区划分海洋环境是指海洋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

海洋的地理是指海洋的位置和范围,包括各大洋、海湾和海峡等;地貌则是指海洋底部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大陆架、海底山脉和海沟等;气候是指海洋上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盐度和海流等。

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世界上根据海洋环境因素进行划分的地区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五大洋划分和海洋的东西方分界线。

五大洋划分是将海洋划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五个大洋。

而海洋的东西方分界线是指大洋中间的基于经线125°W的分界线,将大洋划分为东洋和西洋。

三、气候环境与地区划分气候环境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气候类型和特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

世界上根据气候因素进行划分的地区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季风气候带划分和地中海气候带划分。

自然地理环境之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之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之解读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特性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地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对其全面深刻的理解是进一步认识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

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组成、结构如何?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很好地理解。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冲击或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二是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

就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来说,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应属于人为环境之列。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人为环境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则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从这方面来说,无论人为环境(次生)还是天然环境(原生)都是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壳”。

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

这个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层。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