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等地理要素的影响。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项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图表、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请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方面有哪些优势?
3.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5.1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教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地构成因素及因素间地互相作用.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及各因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地作用.3.运用地理环境地整体性解说一些自然现象.一、地理因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互换1.自然地理环境地构成因素:包含①______、水、② ______、生物、③ ______、地形等 . 2.循环种类:④______ 、生物循环和⑤______物质循环 .3.循环目地:进行⑥______迁徙和⑦ ______互换 .4.循环结果:形成互相浸透、互相⑧______和互相联系地⑨______.二、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观点: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合成 ______地能力 .(2)过程:植物供给 ? ______,大气供给 ? __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供给?______及无机盐,经过 ? ______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均衡功能:各自然地理因素经过? __________互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地性质保持?______地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1.特色(1) 变化性:各因素时时刻刻都在演化.(2)一致性:各因素地发展演化是 ? ______地,一个因素地演化陪伴着 ? ____________ 地演化 . 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因素之间地? ______.3.地理因素地变化会“牵一发而动浑身”(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因素地变化,会致使其余因素及整个? ____________ 地改变 .(2)变化我地迷惑1.2.3.研究点一地理因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地互换研究资料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方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长496.3 千米,均匀深度大概为 5 000 米,其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长 349 千米,深 1 800 米 )和秘鲁地科尔峡谷 (深 3 200米) ,是天然水汽通道.仍是奇怪地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 ,科学家称之为世界稀有地“野外实验室” .该地区因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异,地壳活动屡次.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均衡等方面有侧重要意义,植被损坏会引起一系列地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等负面环境效应,产生环境问题.绿色植物地环境效益植被损坏引别称表现起地环境问题天然空气汲取二氧化碳,空气质量下开释氧气,保持降,二氧化净化器碳氧均衡碳浓度上涨天然吸尘器抽烟除尘,净化温室效应加-1-/5仅供参照学习空气剧枯枝落叶减天然黏合少,土壤腐防风固沙,保护殖质含量下剂、农田降,表土流绿色卫士失,肥力下降阻滞径流,修养径流下渗减天然蓄水池少,地表径水源流增添,水旱灾祸加保持水土,防备剧;泥沙入天然滤沙器河湖,河湖水土流失淤积;土壤肥力降落天然消音器降低噪声绿色美容师美化环境,调理小天气绿色旅馆野生动物栖息地动物栖息地被损坏,生物种基因库保存物种资源物多样性减少1.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构成因素?它们经过哪些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地互换?其结果如何?2.简要说明生物循环地过程和意义.【考例研究1】对于地理因素地表达,不正确地是()A.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因素构成B.地理因素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限制和互相联系地整体C.地理因素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D.地理因素是简单地聚集在一同,或有时地在空间上联合起来研究点二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研究资料藏羚羊地生计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地.在无人类扰乱地状况下,自然环境各因素地变化,迫使藏羚羊不停经过增减数目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地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固,这表现了自然环境地均衡功能.以下列图所示:-2-/5个人采集整理1.资猜中体出地本是什么?2.地理因素互相作用生哪些新功能,你比剖析?【考例研究2】最近几年来,些生物礁地造者——珊瑚虫在大批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度地增添及全世界气温高升相关,了然地理境拥有()A .整体性B.地区差别C.独到性D.表复性研究点三自然地理境拥有一地演化程研究资料伐檀地悲我国古代文学名著《》里,采集了一首春秋期魏国地民歌《伐檀》,歌中唱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漪⋯⋯”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芮城在山西西南端,黄河北岸.首民歌,我唱出了史上当黄河流域地情景.“ 坎坎” 地伐呀伐,到了唐朝,黄河流域成了大人李白笔下地“洛阳三月胡沙”,成了刘禹笔下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簸自天涯.”1.伐檀与水土流失、沙暴有必定地系?人损坏境中地某一因素,会惹起整个境地化?2.如何理解自然地理境拥有一地演化程?-3-/5【考例研究 3】我国某乡村主要靠焚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类利用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以下列图所示 ).据此达成 (1) ~ (2) 题.(1)依据图中地关系, A 、 B、 C 分别代表 ()A .损坏丛林、农业减产、牧业降落B.粮食减产、损坏丛林、牧业降落C.牧业降落、农业减产、损坏丛林D.损坏丛林、牧业降落、粮食减产(2) 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地方法,不正确地是()A.联合植树造林,创造薪炭林B.联合存储肥料,发展沼气C.联合农田水利建设,鼎力发展水稻栽种D.联合当地实质,开发新能源课前准备区①大气②岩石③土壤④水循环⑤岩石圈⑥物质⑦能量⑧限制⑨整体有机物?叶绿素?热量?水分?光合?物质和能量?稳固?一致?其余各个要素 ? 协调 ? 地理环境状态水岩石讲堂活动区研究点一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因素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浸透、互相限制和互相联系地整体. 2.生物循环地过程与意义(1)主要环节:汲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2)图示:(3) 意义:①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地迁徙运动及能量地流动、转变;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地有机界和无机界 .考例研究1D[ 地理环境各构成因素经过物质迁徙、能量互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简单地聚集在一同 .]研究点二1.当环境改良后,藏羚羊地数目增添;而当环境恶化时,藏羚羊地数目减少,这样藏羚羊地数目便可保持相对稳固,这是图中表现出地实质,即表现了自然环境地均衡功能 .2.功能生产功能均衡功能概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合成有机物地能力它是指各自然地理因素经过物质和能量-4-/5念互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地性质保持稳固地能力性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地整体功能而非单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因素自己不具质个地理因素地功能备地均衡功能举生态系统生物地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地均衡、大气中氧气地例均衡、必定范围内各物种数目基本恒定考例研究2A[ 自然环境拥有整体性,各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限制地,天气地变化会导致生计环境地变化,最后致使珊瑚虫地死亡.]研究点三1. (1) 二者有必定地联系,这表现了环境地整体性地特色.(2) 某一地理因素地变化必定致使其余因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地改变.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因素地发展演化是一致地,一个因素地演化陪伴着其余含义各个因素地演化,每个地理因素地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地一个方面意义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因素之间地协调天气地变化、地貌地变化、岩石地形成微风化、土壤地形成和退化、水土举例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地一致演化过程比如:我国西北内地地区,受深居内地地海陆地点地作用,形成了干旱地大陆性天气,而因为天气干旱,使得这里地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无不表现出温带沙漠带地突出特色,形成温带沙漠景观(以下列图 )考例研究3(1)D(2)C[ 第 (1)题,木材当燃料致使乱砍滥伐、丛林损坏,故 A 为损坏丛林 .畜粪当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增补,肥力降落,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损坏草皮,很简单确立 B 为牧业减产 .C 项只好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余因素地变化,致使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降落 .第(2) 题,该地区地环境问题因生活能源不足而惹起,故解决地着眼点仍是解决生活用能不足地问题 .]反省小结重要知识点重点点总结我地反省地理因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地互换地理因素 6 个;循环过程 3个;互相作用 3 个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均衡功能每个因素地演化都是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演化地一个方面;“牵一发而动浑身”-5-/5。
必修一人教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必修一人教版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目的:知识和技术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建立广泛联系的看法,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足考虑各地理因素的关系,防止“牵一发而动浑身” 。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剖析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剖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事物是广泛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兼顾考虑。
教课要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由。
2、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拥有一致性。
4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教课难点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安排】假定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地区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之外的地域为大海;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域;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概的纬度。
【教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虑议论:(以幻灯片的形式体现)( 1)依据方才假定的散布情况,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生活在”什么天气区内。
(可察看世界天气种类图)(2)你所在的天气区有什么特色?原由?(3)描绘一下你在的地域自然环境系统因素有哪些?因素间关系怎样?(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世界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因素?(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5)经过剖析环境系统因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不论全世界仍是局部地域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因素构成的互相联系、限制、浸透的整体)【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经过以上的剖析我们能够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并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同,或有时地在空间上联合起来,而是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形成了一个互相限制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
2、掌握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
2、掌握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树如何实现自养?1、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P86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P87 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原因:地表原有植被遭到破坏。
过程:水土流失加剧。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滇池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现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好奇心。
2.设计一系列与滇池地区自然环境整体性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如模拟滇池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自然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2.总结滇池地区自然环境整体性受到破坏的原因,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归纳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建议,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以‘保护滇池,从我做起’为主题,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2.学生完成作业,反思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和观点,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滇池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现状。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滇池地区自然环境整体性受到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案例背景设定在我国西南部的滇池地区,该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闻名。在这里,地理、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整体性受到了威胁。我将带领学生走进滇池,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如何保护这一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以生物和地形要素为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理解整体性的形成。
2.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3.通过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和生物循环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地形因素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2.通过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分别形成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变化特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并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和东北森林的变化对环境整体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建立变化的,联系的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学情分析】前四章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学生具备了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章主要学习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理论并解释地理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多选取课本和课外实例,结合家乡地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新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自然地理因素?大气,水,地表形态等。
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自然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地球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区域了。
本章我们将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
【导入新课】观看南漳县香水河景观图集,回答1、描述图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2、简要说明这里气候、水、植被和地形的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原理?教师:南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所以山中林木葱茏,常年溪水不断,形成瀑布峡谷等地貌。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c.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共性问题和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题目包括:
a.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b.填空题:检验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掌握情况。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自然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要求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
2.让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绘制一幅反映我国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地图,标注出地表形态、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并针对某一地理区域,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3.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a.如何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b.保护自然环境整体性,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c.你认为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挑战?
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下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5.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环境调查、环保主题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
情景导入【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新课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
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
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
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
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
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
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
【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
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
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
转入平衡功能。
2、平衡功能
【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投影/教师小结】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
印证结论。
【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生讨论】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投影/教师小结】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过程:水土流失。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教师小结】
地形:湖泊—陆地;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学生讨论】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录像】1998年东北水灾。
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
【教师小结】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讨论】讨论p91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
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
课堂总结
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
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练习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业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