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茂金属催化剂与Zieglar-Nata 催化剂相比的特点及催化烯烃聚合的原理,简介了近年来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茂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分子模拟、负载化20世纪50年代初,Zieglar-Nata催化剂的出现,既为金属有机化学、催化科学和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也大大促进了高分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开创了烯烃聚合工业的新纪元.现在,世界上聚烯烃的年产量已高达数千万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近些年来,烯烃的活性聚合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烯烃活性聚合反应不仅时间短、收率高,产物的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立构规整度高,而且可产生最终功能化的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而聚合反应的关键问题是催化剂,近年来可以引发烯烃活性聚合反应的结构新颖、催化活性高的茂类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剂相继问世,对聚合反应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茂金属(也叫金属茂)催化剂,即环戊二烯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这类单中心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克服了传统多相催化剂所产生的聚烯烃产物分子量分布宽和结构难以调控的缺点,所得到的高分子产物分子量分布狭窄,组成分布均匀,并能有效地进行立体控制聚合;还可以实现一些用多相催化剂难以实现的聚合反应,在高效催化聚合和共聚合以及光学活性聚合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特性.这主要是因为茂金属催化剂中心金属、配体可在很大的范围内调控,从而影响中心金属周围的电荷密度和配位空间环境,使形形色色的聚合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得到控制.以聚丙烯为例,可以立体选择性地分别制出无规、等规、半等规、问规、嵌段等一系列品种.因此,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不仅在发展聚合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有可能使高分子工业面临一场新的革命.1. 茂金属催化剂的特点茂金属催化剂与传统的Zieglar-Nata催化剂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极咼的催化活性含1克锆的均相茂金属催化剂能够催化得到10 0吨聚乙烯。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本学期精细化学品课程第六章—高分子材料助剂中学到了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
乙烯、丙烯、丁烯、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等是石油化工中的主要原料,在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组成的催化体系存在下,进行聚合反应,已用于生产多种性能优异的高聚合物。
由于催化剂具有立体定向性,合成出来的高分子其链结构具有规整性,因此,这种聚合反应称为定向聚合。
下面我将讨论配位聚合催化剂的一些相关知识。
烯烃配位聚合包括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配位聚合机理,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原位共聚制备LLDPE,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活性配位聚合以及Spherizone工艺等方面的成就。
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合成树脂种类,目前,全球年消费量已经超过1亿吨,而且世界各国对聚烯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1]。
聚烯烃材料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是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加工性能、抗腐蚀性能、医用卫生性能和低密度等,这些优异性能使聚烯烃材料能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其二是它的低廉价格,聚烯烃的主要原料乙烯和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产品,成本低,使聚烯烃材料形成高的性能价格比;其三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自Ziegler 在1953年发现配位聚合催化剂以来,烯烃配位聚合技术就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从催化剂、聚合方法到聚合工艺,大约每隔十年,在技术方面就会有一次大的突破,它或者降低了聚烯烃的生产成本,或者为聚烯烃带来更新、更广和更高的性能。
聚烯烃材料由于巨大的商业应用,以及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发展对基础科学技术的急切需求,多年来,烯烃配位聚合吸引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为之奋斗,包括有机金属化学、聚合物化学和物理、分析化学等,他们在促进烯烃配位聚合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学科本身的进步。
根据配位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历史,可以将烯烃配位聚合在时间上以1980年代初分开,这个时间正是第四代Ziegler-Nat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发展起来的时间。
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作用机制

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作用机制烯烃聚合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对于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加速反应速率,提高聚合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本文将探讨烯烃聚合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机制,解析其影响聚合反应的关键因素。
1. 催化剂的种类及选择催化剂是烯烃聚合反应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常见的催化剂种类包括铜催化剂、银催化剂、钯催化剂等。
不同的催化剂对于不同的烯烃聚合反应具有不同的催化效果。
2. 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是催化剂参与反应的关键部位,其结构和性质直接影响着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活性中心通常由金属离子、配体以及配体与金属之间的配位键组成。
3. 催化剂的活化机制催化剂在反应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可以通过活化烯烃分子来实现。
活化烯烃的过程包括催化剂与烯烃分子的吸附、解离、生成活性种以及再反应等一系列步骤。
催化剂通过相应的作用使得烯烃分子形成活性种,并提供反应通道以实现聚合反应。
4. 催化剂的选择性调控催化剂对于烯烃聚合反应的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控催化剂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实现对于产物类型和分子量分布的调控。
例如,催化剂的配体选择性能够调节聚合反应中亲核性和电子性质,从而影响反应的选择性。
5. 催化剂的寿命与再生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还需要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以保证反应的连续进行。
然而,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受到劣化、结构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因此,催化剂的得到再生是保证烯烃聚合反应正常进行的关键环节。
总结起来,烯烃聚合反应中催化剂起到了催化和调控反应过程的关键作用。
催化剂的种类、活性中心、活化机制以及选择性调控等方面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聚合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因此,对于研究催化剂的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优化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提高聚合反应的效果及产量。
第六章 配位聚合

H C CH2 CH2 CH Mt CH2 反 式1,4-加成 加 Mt CH2
CH2
HC CH CH2
CH2
�
[Mt]+ -CH2 CH2 R
(iv)分子内转移 )
[Mt]+ -CH2 CH ( CH2 CH )nC2H5 R R [Mt]+ - -H + CH3 H2C CH R C ( CH2 CH)nC2H5 R R
[Mt]+ -CH2 CH2 R
第六章
(4)链终止 )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羧酸, (i)醇,羧酸,胺,水等含活泼氢的化合物能与活性中心 ) 反应,使之失活: 反应,使之失活: ROH
第六章
(ii)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 )
R Cl Cl Ti Cl Cl
R CH CH3 CH2 转位 Cl Cl Ti Cl Cl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配位 + H2C CH CH3 R Cl CH CH3 Cl Ti CH Cl Cl
Cl Cl Ti CH2CHR Cl Cl CH3 配位 CH3 CH CH2CHR CH3
第六章
6. 2 聚合反应基元反应 (1)链引发: )链引发: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Mt]+ - -C2H5 + H2C CH R
[Mt]+ -CH2 CH C2 H5 R
(2)链增长: )链增长:
[Mt]+ -CH2 CH C2H5 R + n H2C CH R [Mt]+ -CH2 CH ( CH2 CH )nC2H5 R R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本学期精细化学品课程第六章—高分子材料助剂中学到了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
乙烯、丙烯、丁烯、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等是石油化工中的主要原料,在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组成的催化体系存在下,进行聚合反应,已用于生产多种性能优异的高聚合物。
由于催化剂具有立体定向性,合成出来的高分子其链结构具有规整性,因此,这种聚合反应称为定向聚合。
下面我将讨论配位聚合催化剂的一些相关知识。
烯烃配位聚合包括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配位聚合机理,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原位共聚制备LLDPE,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活性配位聚合以及Spherizone工艺等方面的成就。
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合成树脂种类,目前,全球年消费量已经超过1亿吨,而且世界各国对聚烯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1]。
聚烯烃材料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是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加工性能、抗腐蚀性能、医用卫生性能和低密度等,这些优异性能使聚烯烃材料能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其二是它的低廉价格,聚烯烃的主要原料乙烯和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产品,成本低,使聚烯烃材料形成高的性能价格比;其三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自Ziegler 在1953年发现配位聚合催化剂以来,烯烃配位聚合技术就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从催化剂、聚合方法到聚合工艺,大约每隔十年,在技术方面就会有一次大的突破,它或者降低了聚烯烃的生产成本,或者为聚烯烃带来更新、更广和更高的性能。
聚烯烃材料由于巨大的商业应用,以及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发展对基础科学技术的急切需求,多年来,烯烃配位聚合吸引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为之奋斗,包括有机金属化学、聚合物化学和物理、分析化学等,他们在促进烯烃配位聚合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学科本身的进步。
根据配位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历史,可以将烯烃配位聚合在时间上以1980年代初分开,这个时间正是第四代Ziegler-Nat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发展起来的时间。
α-烯烃配位聚合.

TiCl4 TiCl3 TiBr3 VCl4 VCl3 Ti(C5H5)2Cl2 V(CH3COCHCOCH3)3 Ti(OC4H9)4
Al(C2H5)3 Al(C2H5)2 Cl Al(C2H5)2 Br Al(C2H5)3 Cl2 Al(i-C4H9)3 Be(C2H5)2 Mg(C2H5)5 LiC4H9
Ti
CH3
〆链终止 瞬时裂解终止(自终止) Et ~ CH-CH3 CH2 Ti 向单体转移终止 Et ~ CH-CH3 CH3 CH2 CH Ti CH2 H Ti + CH2=C~Et CH3
稳定聚丙烯链
CH2-CH3 CH2 Ti + CH2=C~Et CH3
稳定聚丙烯链
向助催化剂AlR3转移终止
α CH2 β CH-CH3
Al
再生
Ti
+
Cl
Al CH2
-
重排
Ti
+
Cl- Al
- +
CH2-CH3
CH-CH3
Et
CH2-CH | CH3
Et
新活性中心
过渡六元环配位结构
② 双金属催化机理
烷基处在双 金属中间的 桥键上
(a)
(b)
双金属的缺电子四元环
配位过渡态
接上:
单体插入钛碳弱键中间,烷基R从钛金 属移位到烯烃的另一个碳原子上
(3)α-烯烃配位聚合的反应机理
链终止或链转移反应: ① 自发的β 氢负离子链转移反应
[Cat] CH2 CH CH3 ks [Cat] H + CH2 CH CH3
② 向单体转移反应
[Cat] CH2 CH CH3 + CH2 CH CH3 ktrM [Cat] CH2 CH2 + CH2 C CH3 CH3
双烯类单体配位聚合.

四、双烯烃的配位聚合
●主要应用 用于生产橡胶制品的原料,如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等。 ●单体:丁二烯、异戊二烯、1,3-戊二烯 ●催化剂:Zieger-Natta催化剂(两组分、三组分) 特点:各类多、组成多变、相态多。 Ti系和V系:多为非均相体系,选择合适配位体,可生产高 顺式1,4聚戊二烯和聚丁二烯。其中V系常为反1,4特性。 Cr系和Mo系:多用于1均相,多用于生产顺式1,4-聚丁二 烯。 〆π -烯丙基过渡金属催化剂 共性:产物微观结构取决于过渡金属种类和吸电子配位体的 性质,加入受电子体后,聚合活性和产物立构规整性明显提高。 常用:Ni、U、Rh等π -烯丙基卤化物
Al Cl C2 H 5 CH2C=CHCH2C2H5 CH3 Cl C2 H 5 Cl Ti Al Cl C2 H 5
CH2 ( CH2C=CHCH2 )nC2H5 CH3 Cl Ti Cl C2 H 5 Cl Al C 2 H5 CH2 ( CH2C=CHCH2 )nC2H5 CH3 C2 H 5
〆锂系催化剂 特点:均相、机理属于阴离子聚合。 应用:高顺式1,4聚异戊二烯、低顺聚1,4丁二烯、高 1,2聚丁二烯等。 ●聚合机理 以TiCl3(β )为主催化剂,利用TiCl3(β )两个空位引 ~ H CH2 发丁二烯聚合的过程如下:
C C H CH2 ~ CH2 H C C
δ
-
~ CH2 H C CH2 CH + CH C
C= CH CH3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组成和组分不同,双烯 烃配位聚合的微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得到很多结构品种的聚丁二烯和聚异戊 二烯产物。 例如: 高顺式1,4加成聚合物或高反式 1,4加成聚合物,也可以获得高含量的1,2或 3,4加成的聚合物等等。
《高分子化学》第六章 配位聚合(打印稿)

反式1, 4聚合物 Tg = -80℃, Tm = 148℃, 较硬的低弹性材料 顺式1, 4聚合物 Tg = -108℃, Tm = 2 ℃, 弹性优异的橡胶
对于合成橡胶,希望得到高顺式结构。
6.2
聚合物的立体异构
立构规整度的测定
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用立构规整度表征。 立构规整度:是立构规整聚合物占总聚合物的 分数。是评价聚合物性能、引发剂定向聚合 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手征性碳 原子产生
(1) 全同立构高分子(isotactic polymer): 主链上的C*的立体构型全部为R型或S型, 即: RRRRRR或SSSSSSSS
CH3 CH3 CH3 CH2 CH CH2 CH CH2 CH
H R H RH RH RH RH R
H H H H H H H H H R H R H R H R
CH3 CH3 CH3 CH2 CH CH2 CH CH2 CH CH2 CH CH3
-烯烃聚合物分子链中与R 基连接的碳原子结构:
平面锯齿形? Fisher投影式?
H C* R
连接C*两端的分子链不等长,或 端基不同,C*应当是手征性碳原 子,但并不显示旋光性,原因是 紧邻C*的原子差别极小,故称为 “假手性中心”。
6.1 配位聚合的基本概念
1. 什么是配位聚合?
是指烯类单体的碳-碳双键首先在过渡金 属引发剂活性中心上进行配位、活化,随 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过渡金属-碳键中进 行链增长的过程。
第六章 配位聚合
链增长反应可表示如下
过渡金属
δδ+
δδ+
CH CH2
空位
Mt
CH CH2
环状过 ¦Ä¦Ä ¦Ä 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烯聚合低活性
E/MA共聚合低活性 共聚合低活性Ph PhFra bibliotek17电子
N Cu Cl
N Cl Ph
N Cu Cl
N Cl Ph
乙烯聚合低活性
乙烯聚合中等活性
Gibson et al.,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2002, 2261-2262.
Group 12 烯烃聚合催化剂
Group 13 烯烃聚合催化剂
R N Al N R Ar N Me N Al Me N Ar OPh N Al R O E Me Me E N N Ar Me Al R O Me Me Me
3×3E (ethylene) × High MW
N Al N
Me Me
3×3E (ethylene) × High MW
催化乙烯聚合时, 催化乙烯聚合时 仅需少量有机铝化合物 作为湿汽等杂质的吹扫剂, 作为湿汽等杂质的吹扫剂 催化活性为 1.2×5E. (Bochman JACS,1998, 120, 6816) ×
MAO存在下 存在下, 在MAO存在下, 催化乙烯聚合 活性7.5× 活性 ×4E
B
N(i-Pr)2
Cl Zr Cl B N(i-Pr)2
1.2×5E (ethylene) × Low MW
Very low (Ethylene)
=
N
Very low (Ethylene)
NMe2 N
活化剂: 活化剂:B(C6F5)3 or [CPh3][B(C6F5)4]
Group 11 烯烃聚合催化剂
Si N Cu N Si N N Cl N Cu Cl Cl NH SiMe3 R N Y R N
存在下, 在MAO存在下 催化乙烯聚合 存在下 活性2.0× 活性 ×5E
Bergman et al., Organometallics, 2000, 19, 1406-1421.
OH
ZrCl4
N N Me H SnMe3
N Zr N
Cl Cl
1
N
CpMCl3
Cl M= Ti, Zr
M
N
Cl
2, 3
在二氯甲烷中的催化活性最高, 在二氯甲烷中的催化活性最高 5-7×5E × 在纯烯烃或烯烃/甲苯混合物中的活性下降了一个数量级 在纯烯烃或烯烃 甲苯混合物中的活性下降了一个数量级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小于1.10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小于 McConville et al., JACS, 1996, 118, 10008-10009 Macromolecules, 1996, 29, 5241-5243
R N Ti N R
R
R = Me i-Pr
Ph3CB(C6F5)4 /Al(i-Bu)3 or dried MMAO
H B N N N N M X Y N N Z N N
H B N N M X Y N N Z
H B N N N Zr Cl N Cl N N
H B N N N Zr Cl N Cl N N
前两者的催化乙烯聚合活性高于相应 的单茂催化剂, 的单茂催化剂,催化已烯聚合也具有 较高活性。 较高活性。 后者的催化乙烯聚合活性略低于相应 的二茂锆催化剂。 的二茂锆催化剂。 所得聚乙烯的微结构、 所得聚乙烯的微结构、分子量及其分 布与相应茂金属催化剂所获PE PE具有可 布与相应茂金属催化剂所获PE具有可 比性。 比性。 特点:只需要较低的 特点:只需要较低的Al/Zr比,100 比
Piers et al., J. Am. Chem. Soc., 2002, 124, 2132-2133
Ar N Me Me Ar B(C6F5)3 N Ar Sc Me Me B C6F5 C6F5
Ar N Sc N
C6F5
Ar N Me Sc N Ar
Ar:
催化乙烯聚合时, 可用有机硼助催化剂, 也可用MMAO, 催化活 催化乙烯聚合时 可用有机硼助催化剂 也可用 分子量可达180万. 性3-12×5E (g/molSc⋅h ⋅atm, PE 分子量可达 × 万
Y.J. Luo, J. Baldamus, Z. M. Hou,JACS, 2004, 13910.
+
[Ph3C]B(C6F5)4
+ +
Ph
Ph
Sc Me3SiH2C
THF CH2SiMe3
+
X.F.Li, Z.M. Hou, Angew.Chem.Int.Ed. 2005, 962. X.F,Li,Z.M,Hou, Macromolecules 2005, 6767.
[N-,N-]配位的非茂催化剂
R R NSiMe3 NSiMe3 R R R TiCl4 Xylene/reflux R N MeMgBr Ti N R Me Me R
R N Ti N
R Cl Cl R
R
R = Me i-Pr
B(c6F5)3 R' R. T R'
R' = n-Bu, n-Pr, n-Hex
Ph B Cl Cl B Ph
MAO +
Zr
Cl Cl
MAO +
5.2×6E ×
9.0×6E ×
Zr
Olefin
n
- H2C
CR1R2 R2 R1
[Zr]-H
H2C
[Zr]-(CH2CH2)nH
CHR
[Zr]-CH2CH
R2
Bazan et al., JACS, 1998, 120, 1082-1082
Group 3 烯烃聚合催化剂
族元素又称IIIB族元素 包括钪 族元素, 和钇(Y)和钄 三个元素。 第3族元素又称 族元素又称 族元素 包括钪(Sc)和钇 和钄 和钇 和钄(La)三个元素。 三个元素
Zr
Cl Cl
Zr
Me Me
Zr
Me
Y
Me
16电子 电子
14电子 电子
14电子 电子
Si N
Ti
Hessen et al., Chem. Commun. 2001, 637-638
N N Si M N R N M R N M R N
M = Ti, Zr
R = Me, Pr R N N N N R CH2SiMe3 CH2SiMe3
Y
催化乙烯聚合活性达1.8 得高分子量PE. 催化乙烯聚合活性达 ×6E (g/molSc⋅h ⋅atm, 得高分子量
第二讲、 第二讲、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
“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 非茂” 非茂
Post metallocene/Metallocene beyond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已有近五十的历史,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已有近五十的历史 , 五十年代 催化剂和Phillips催化剂 、 80年代的茂金属 催化剂、 年代的茂金属 的 Ziegler-Natta催化剂和 催化剂和 催化剂 催化剂确实给聚烯烃工业带来了繁荣的景象。 催化剂确实给聚烯烃工业带来了繁荣的景象。 然而, 人们不得不承认, 仍有许多问题没在完全解决, 例如, 然而 人们不得不承认 仍有许多问题没在完全解决 例如 极性单体难以进行配位聚合, 极性单体难以进行配位聚合 聚烯烃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控 制还不理想。 制还不理想。 茂金属催化剂是不是唯一的高活性单基催化剂? 茂金属催化剂是不是唯一的高活性单基催化剂? 能否用乙烯一种单体合成支化聚乙烯? 能否用乙烯一种单体合成支化聚乙烯? 能否找到可忍受湿度和空气的催化剂? 能否找到可忍受湿度和空气的催化剂? 能否找到可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的催化剂? 能否找到可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的催化剂? 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合成了大量非茂金属有机化合物, 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合成了大量非茂金属有机化合物,并 研究了它们的烯烃聚合催化活性,近几年取得重要突破。 研究了它们的烯烃聚合催化活性,近几年取得重要突破。
OR B O B Zr O B Cl Cl B Cl Cl OR O O B Zr B Cl Cl
Zr
R = Et, Cy Ph, CH2Ph
MAO +
MAO +
MAO +
Polyethylene
Oligmer
Oligmer
Bazan et al., JACS, 1999, 121, 1288-1298.
MAO Fe Et n 2 N N Fe Cl Cl N n Et 2 H /H2O Et n
ZnEt2 + 2n
Zn
+ ZnEt2
Gibson et al., Angew. Chem. Ind. Ed., 2002, 41, 489-491.
Group IV 烯烃聚合催化剂
类茂烯烃聚合催化剂 [N-,N-]配位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配位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N-,E,N-]配位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配位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β-二酮 单)亚胺型催化剂 二酮(单 亚胺型催化剂 二酮 Amindinate 配位的聚合催化剂 水杨醛亚胺型催化剂
催化活性得 到很大提高 5-8×7E, Al/Zr × = 200-500活 活 性最高
(t-Bu)3P
N Ti N
Me Ti Me R3P N Me Me N N N
Ti
Me Me
(t-Bu)3P
Stepan 等报道了亚胺磷的钛配合物 当使用 等报道了亚胺磷的钛配合物, 当使用MAO或B(C6F5)3作 或 助催化剂时, 活性很低; 当用Ph 作助催化剂时, 助催化剂时 活性很低 当用 3C B(C6F5)4作助催化剂时 其催化 乙烯聚合活性高于二氯二茂锆, 催化丙烯聚合的活性也很高, 乙烯聚合活性高于二氯二茂锆 催化丙烯聚合的活性也很高 还 可催化乙烯与已烯的共聚合. 可催化乙烯与已烯的共聚合 Hessen等报道了另一类类茂催化剂 用B(C6F5)3作助催化剂 乙烯 等报道了另一类类茂催化剂, 作助催化剂, 等报道了另一类类茂催化剂 聚活性高达1.6× 丙烯聚合活性4.8 ×6E, 乙烯与已烯的共聚合 聚活性高达 ×7E, 丙烯聚合活性 活性7.92 ×5E. 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