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湿地保护教案[5篇模版]
![湿地保护教案[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19b76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c.png)
湿地保护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湿地保护教案第一单元中国湿地概述第一课中国湿地概况和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分类,概况、湿地名录及面积、湿地分布及主要的生态特征和科学价值。
2、感受湿地的美,增强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了解参与湿地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并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了解湿地的定义、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湿地,体会湿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
教学难点: 感受湿地的美,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课前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
请观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湿地”二字,让我们一起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湿地!湿地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见过吗?1、学生自由表达。
2、过渡:湿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湿地,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吗?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进湿地。
共同了解学习他的神奇之处。
第一课中国湿地概况和特征一、中国湿地定义与分类1、湿地的定义。
过渡:你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了湿地的美。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国际湿地公约》给了湿地一个怎样的定义。
湿地——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1)学生朗读湿地的定义。
过渡:看了定义,湿地的概念是不是还是很模糊?没关系,老师这里有秘密武器。
师:简单的说,湿地就是指有水、有土、有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地方。
大家看下图就是典型的河流湿地,老师这里还有10张不同类型环境图片,你能判断出哪儿些属于湿地吗?(2)检验:游戏《找一找》老师出示10种不同类型环境图片,学生判断哪儿些环境类型可以称为湿地?教师: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依次了解湿地功能。
高中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最新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一、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 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特点(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二、“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三、湿地资源问题1.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天然湿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逐渐下降。
3.后果: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降低。
四、保护湿地1.破坏湿地的后果: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保护措施(1)退耕还湖、退田还沼泽。
(2)退耕还林、还草。
(3)防止水污染。
(4)保护野生动植物。
温馨提示湿地保护的两个原则(1)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
(2)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考点一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影响1.读下图,分析A地湿地的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答案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
解析依据经纬网可知A地为三江平原,然后从纬度位置、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湿地成因;从对气候、生物及生态等方面说明其作用。
【考向立意】结合区域图示,考查湿地的成因与功能。
【思维过程】阅读图示→结合经纬网对A地进行定位→调运所学知识,归纳结论。
【误区警示】不能利用经纬网对A地进行准确定位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预测展望】以区域图示或文字材料为命题切入点,考查湿地变化及影响。
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学案

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细化课标探究线索素养要求1.识记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2.理解生态资源的开发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3.分析掌握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
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人类的开发、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合理开发、保护的措施。
2.人地协调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
[教材内案例]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地球之肾”——湿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1)产生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3)案例——洞庭湖萎缩①原因:a.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b.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破坏地表导致土壤侵蚀并在湿地沉积,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截流改向导致湿地来水量减少,极大地加速了湿地的萎缩过程。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3.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措施[特别提醒]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教材外案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①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导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编制:赵凤霞编号:3 教研组长:【学习目标】1、观察地图说出湿地的概念、类型、分布状况。
2、通过阅读文本归纳湿地的作用、开发与利用湿地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危害。
3、提出对湿地的治理、开发、保护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1、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预习单】——我努力我充实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根据湿地的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形成原因分类湿地:水库、水稻田等3. 我国湿地分布特点:东部___ ,西部___ 。
●误区警示(1)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
(2)高原、山地地区没有湿地分布。
(3)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湿地分布。
4、将湿地的作用和美称连线。
湿地的作用湿地的美称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天然空调机”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地球之肾”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鸟类的乐园”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生命的摇篮”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资源的宝库”【课中探究单】--我参与我快乐合作探究一:阅读P42-P4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思考:1、你认为洞庭湖有哪些价值?2、谈谈你对洞庭湖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影响?合作探究二:阅读P43-45《萎缩的洞庭湖》,思考:1.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分析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提示:从气候、地形、土壤、河湖分布等方面分析)2、为什么洞庭湖区会萎缩?3、分析推断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三:阅读P45-46《洞庭湖“变”大了》,思考:1.现在的洞庭湖又变大的原因?2.变大后的洞庭湖有何重大作用?实践再探四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教学设计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教学设计许昌市襄城高中陈伟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简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调用相关地理的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思维方法,提出该区域持续发展的措施。
希望学生通过相关区域的学习,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世界其他相似区域的发展提出预见性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就本节内容而言,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三江平原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即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是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内容,它是围绕本章内容“生态环境建设”所设计的研究主题。
绝大部分学生对北大荒的认识是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但教材提出的“停止开发北大荒”可能使学生变得一头雾水。
这也正是问题研究最突出的亮点,以学生熟悉的地理素材为背景,提出学生陌生的研究主题。
如此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问题研究的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也给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
学生通过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学习,学生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习思路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发展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2. 应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析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归纳、总结北大荒的自然地理特征2、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湿地的开发与开发学案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课题】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重点: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保护难点:湿地的保护措施【课前预习】一、湿地的概况1. 什么是湿地?2.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自然湿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地人工湿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湿地分布的特点:湿地分布____,类型(东部___,西部___,湿地的地区分布______)思考:为什么我国湿地东部多西不少?辨析题1:有水的地方就有湿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析题2:湿地都是天然的。
辨析题3:湿地处的水都是淡水。
辨析4: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区没有湿地分布。
湿地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其____________价值远远高于其__________价值。
讨论)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探究活动1】(1)洞庭湖湿地开发利用当中存在什么问题?(2)为什么洞庭湖的面积会减少呢?(3 )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分析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提示:从气候、地形、土壤、河湖分布等方面分析(4)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呢?围湖造田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5)我们该如何保护洞庭湖湿地?【探究活动2】2000年我国停止对”北大荒”的开垦,以保护现存的上百万公顷湿地,对重点区,尽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①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土质、土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江平原种植______小麦(______季播种,______季收获)。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学案)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
一、湿地
1.概念:经常接近地表或覆盖的土地。
2.类型:天然湿地:、、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等。
3.特点: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
②之间的过渡带。
二、分布
1.世界:占陆地面积2%,分布;
2.中国:占全球湿地10%,分布总体。
3.三江平原的湿地分布:
根据材料,说明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三、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多种的生存场所;
②多种水禽的、场所。
2.蓄洪防旱:
(丰水期)(枯水期)
3.调节气候
其作用与森林类似, 总体上优于森林,有效缓解 效应。
4.净化污染物
①水体自净能力;
②生物循环旺盛,降解污染物。
5.保护海岸:防浪固岸 四、社会经济效益
五、湿地破坏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①土地侵蚀→ ; 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③围湖造田→ ; ④水体富营养化。
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
4.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项自然条件?为什么?
六、湿地保护。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重点难点】重点:湿地的作用和保护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学习过程】知识点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1、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地表或的土地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根据湿地的低潮时水深不超过米浅海区等形成原因分类人工湿地:、等共同特点:地表或有水,属于与之间的过渡地带3、湿地的分布:【探究活动一】观察图210、ACD解析:题目主要考查湿地的成因、环境效益和开发利用及保护。
第8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稀少,蒸发微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第9题,拉鲁湿地能增加拉萨市的空气湿度,但不能增加温度。
第10题,拉鲁湿地对地区性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意义重大,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从保护性开发入手。
11 A12 D13 C14-15 C 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对湿地的判别和对湿地功能的掌握。
16答案:(1)松嫩(2)D(3)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②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④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
(4)人工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等湿地植被;迁移湿地核心地区过多的人口;人工繁育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等。
17解析:第(1)题,丹顶鹤主要生活在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上,是湿地代表性禽类。
第(2)题,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总结扎龙地区地表多水的原因即可。
第(3)题,考查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第(4)题,湿地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引起湿地退化,从而削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旅游开发的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补水、禁采、禁开荒、减少居住人口,人工培育养殖珍稀鸟类等。
答案:(1)松嫩(2)D(3)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②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④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
(4)人工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等湿地植被;迁移湿地核心地区过多的人口;人工繁育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学习目标:
1.结合三江平原等地区区域特征分析湿地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
2.通过图片资料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利用洞庭湖、咸海面积的变化探究湿地减少的原因。
(综合思维)
3.针对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人地协调)
学习过程:
板块一:湿地的概念及类型
1.读图,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
课堂检测1: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三峡水库
B、海南岛红树林
C、水稻田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①海洋②耕地③河流④湖泊⑤森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
D、②④⑤
板块二: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读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描述我国湿地分布的特点?
3.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沼泽湿地形成的自然因素?(合作探究)
三江平原沼泽: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
课堂检测2:
(2014新课标2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
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
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
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8分)
板块三:湿地的重要价值
4.结合图片资料,说出湿地的主要作用,并归类。
课堂检测3:(2018新课标2)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
白洋淀芦苇.分布广泛.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6分)
板块四:湿地减少的原因和保护措施(合作探究)
材料1 洞庭湖的萎缩
洞庭湖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长江中上游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长江含沙量大增而导致湖泊的淤积;另一方面,湖区围垦严重,1896年至1980年面积减小了57%,储水量减少了46%。
湖泊形态支离破碎,现已分割为几部分,被人戏称为“洞庭河”。
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加重了近年来长江中游“小水大灾”现象。
如1998年大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较1954年小,水位也低,但洪水泛滥程度却远大于1954年。
2000-2006洞庭湖共监测到鱼类111种,其组成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大大减少,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平均渔获量为呈逐年下降趋势。
同时,湖区内造纸厂、化工厂污水大量排放,渔业污染事故频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洞庭湖水质。
材料2 咸海变“死海”
咸海,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主要由中亚两大内流河锡尔河注入。
历史上咸海海拔53米,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面积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减小和湖水盐度增高,鱼产量减少,多种鱼类灭绝,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植物受到破坏。
阅读材料,思考有哪些原因导致湿地破坏?针对湿地破坏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总结提升:
巩固练习:
1.(2015福建)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0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2.(2015安徽高考).(3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9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图9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10分)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14分)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10分)
3.(2013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8新课标1)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