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doc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doc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实践活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正文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那么,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呢?下面,我就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自身的实践性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课上讨论交流的方式将有关知识信息迅速传递给学生,从而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走近绿色食品》这一活动主题中,我让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方式的调查了解了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有营养的食品。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岀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和营养,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学生还通过上课讨论交流的方式了解到绿色食品标志由哪三部分构成、它的象征意义,鉴别绿色食品的方法等。

上课时,老师和同学们的知识交流使学生对绿色食品认识的更多,每个学生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学生去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快乐, 从而获得巨大的无法遏制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缝沙包》是一节实践性非常强的课,学生学习了手工针缝的平针、回针(倒针)、锁边缝、包边缝几种针法,并能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沙包,增强动手能力。

在展示时,有的同学的沙包不够结实,在试踢时有漏的现象,针对于这种现象,他们进行了改进,使得沙包既美观又结实。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范文三篇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范文三篇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范文三篇第1篇范文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

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4篇)

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4篇)

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一、指导思想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中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形成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促进学校与教师进一步形成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教师成长为根本,着力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着眼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开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预期目标立足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为重点,稳定有序的推进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督促与管理引导学校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对课程的本质和价值有正确理解,避免人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4门具体课程来开设或用学科性的课程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等现象发生,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

引导学校在充分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富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人物,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而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面的交流、研讨、观摩活动,帮助一线教师逐渐形成课程规划与设计技能;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一线教师具有相当的课程科学素养。

专业综合实践_课程设计

专业综合实践_课程设计

6、错相序封锁控制
作用:当三相相序接错的时候能够自动封锁 74LS244的输出,禁止系统运行,避免事故 的发生。 原理:实验中利用uab与uac之间的相位差,分 别延时后相“与”,从而判断是否错相序,实 现相序控制。
22
转系统图
Uac相位检测电路:光耦隔离同步检测电路
23
转系统图
uc
uab ub
19
5. 锁相同步倍频器
集成电路:CD4046、74LS393 组成:鉴相器(PD)、低通滤波器(LPF)、 压控振荡器(VCO)、8位计数器 作用:完成工频50Hz的同步和256倍频。
20
转系统图
f1 f2
锁相同步倍频器原理图
f2 fo / 256
fo 256 f1
21
鉴相器特性
10
•A8~A11:选择模式,即导通角的大小 •A0~A7:选择模式中的某一位
11
D1 D0

1#模式 0#模式
……
D6
D7

0000H 0001H 00FEH 00FFH 0100H 0101H 01FEH 01FFH 0200H 0201H
0EFEH 0EFFH 0F00H 0F01H 0FFEH 0FFFH
T=0.693(R25+ 2VR6) C15
f
1.44
(R 25 2VR 6 )C15
14
3. 滞环电压比较器
作用:将工频50Hz正弦波变换为同步的标准
TTL方波。
R2
uo
V+
V+ R1 up
uI uref V-
up

R2 R1 R2
uI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蔡惠芳(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29)摘要:本文回溯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生成模式的理念与目标、研究领域与相关内容;从课程实施现状的角度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和课程评价方法: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若干误区和相应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相应策略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考察我国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因应和深化。

随着国家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改革的深化,随着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国际竞争对新型人才素质的渴求。

大一统的分科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同时在这种新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下,我国既有的课程与教学弊端也日益显现。

特别是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而出现了学生身心健康受损、问题意识淡薄、创造能力不足、智能结构和人格发展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和缺陷。

从1981年颁行的小学课程计划中安排了课外活动,到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安排了“活动”课,它是前者的发展和升(二1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儿童课外读诗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

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

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

但大家都去学。

他也就不排斥了。

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

为此.我校从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中精选出7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

首次诵读要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

时间长了。

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

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综合实践主题课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主题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本节课以“科技改变生活”为主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2)学会运用科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参观科技馆、进行科技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科技发展历程简介2. 常见科技知识及运用3. 科技实验4. 小组合作与交流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科技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生活的影响;(2)提出本节课主题:科技改变生活。

2. 主体部分(1)科技发展历程简介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科技领域,如计算机、航天、生物等;2. 各组查阅资料,了解所选领域的科技发展历程;3. 各组代表进行简要汇报,分享所了解的科技发展历程。

(2)常见科技知识及运用1. 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知识,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知识,探讨其在生活中的运用;3. 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所了解的科技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科技实验1. 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科技实验,如电磁感应、光学实验等;2.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3. 各组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实验原理。

(4)小组合作与交流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与科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环保、交通等;2. 各组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3. 各组进行交流,分享解决方案,并接受其他组的评价。

校园教学设计综合实践(3篇)

校园教学设计综合实践(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已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本活动课以“走进自然,探索生命”为主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了解生命科学,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2)掌握基本的生态知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学会观察、记录和总结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一:认识自然,走进生态园(1)活动准备:教师提前联系生态园,安排好参观路线和时间;学生准备笔记本、相机等。

(2)活动过程:①教师简要介绍生态园的概况和参观路线;②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各种动植物,记录相关信息;③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 活动二:探究生命,了解生物多样性(1)活动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生物多样性图片、视频等;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

(2)活动过程:①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案;③各小组展示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活动三:环保行动,从我做起(1)活动准备:教师准备环保宣传资料、环保工具等;学生准备实际行动计划。

(2)活动过程:①教师讲解环保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②学生分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等;③各小组分享实践经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活动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我眼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

我眼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

浅谈我眼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传统的教学宗旨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从而忽视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发展。

中国学生的思维僵化成为教科书意志的复制品,正值思维活跃年龄的青少年一个个像标准化工厂走出来的孩子,没有独立的思维,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机械的基础教育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精神世界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目前没有一位本土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原因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诞生无疑像一缕春风,为中国的教育带来新的气象。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小学到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针对我国目前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课程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可以说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一门极为理想的学校教学课程。

但是我们要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它出现以来就备受争议。

在开发该课程过程中矛盾重重、困难重重,举例来讲: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它的开发和设计都是由学校的教师依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开发设计的,这就涉及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不同地域的学校的发展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就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同等的实践锻炼和学习。

目前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连入学问题都亟待解决,何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最终也只能是教育部门颁发的一纸文件而已。

其次,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是应试教育,高考的指挥棒一日不停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会举步维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有研究者在分析国内外对游戏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游戏应用实例,证实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主要包括游戏可以提供满足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服务与实践技能等。

引言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指一类学习活动,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曾有人提出研究性学习就是指“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狭义上特指是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专属概念,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都有一门课叫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现在虽然还不是一门主科,但是在我国要培养创新人才浪潮的影响下,已经引起许多重点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在某些领域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特征
研究性学习,它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1)探究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

(2)主体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究”、“研究”本身就富含
主动性,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

(3)交互性研究性学习是动态变化的,是由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4)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

它强调从“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

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看,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在最近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普及,给教育教学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国家为了提高全国中小学校老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对老师进行了长期和短期的“国培计划”的培训,其中综合实践课程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以去年云南省的农村骨干教师为例,在培训的过程中,还邀请了昆明三中的罗莉萍特级教师,专门讲解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

大部分是以观察和探索为主,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实施形式就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体现的,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主要是要符合知识技能、自我理解和生态改变这三种取向,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对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价值进行掌控,教师只有确保自己实现专业发展,才能更好的辅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和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的流程首先就是进入问题情境,然后是实践体验,最后是表达交流阶段。

在问题情境阶段主要包括组织动员、选题、初审、组成课题小组这几个阶段;在实践体验阶段主要包括开题、具体实施和小组总结三个阶段;最后就是总结表达交流阶段,主要的工作流程就是展示和评价、答辩和报告、评定和总结阶段。

综合实践课程主要的学习目标就是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1.课程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形式的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是通过调查和实践的方式来进行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媒体在叫教育中发生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会出现问题,需要改进,原来的小组的合作学习不能够完全解决现在多媒体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仅仅依靠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保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程度,是不是都是集中精力完成分配的任务。

2.教学改进建议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主要是指参与度的不均衡问题,在信
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用基于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方式来纠正合作学习的不足。

来自智利专门研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Miguel Nussbaum认为协作学习的特点就是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是由互动的关系的,要依靠每一个小组成员的配合,积极的参与到协作学习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技术支持的作学习才会达到应有效果。

把游戏教学的理念应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游戏的特点就是规则性和趣味性,这是保证研究性学习能否进行的关键。

有一些专家提出,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高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几个方面来讲,游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可以实现的,虚拟技术和增强现实的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弥补研究性学习的缺陷,对于进行过程比较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来说,通过以上的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对研究内容的认知时间,对创造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游戏是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

有研究者在分析国内外对游戏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游戏应用实例,证实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主要包括游戏可以提供满足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服务与实践技能等。

此外,在游戏与学科知识教学的实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发现,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游戏中的心理动作能够促进游戏者个体的认知发展、促进游戏社群中的认知协作和游戏团队的认知交流等,具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多种教育
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明仁,黄显华,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性质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趋向[J]教师理论和实践,2006.No.4
[2] 王亮亮,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之功用[J]高等教育,中国教师
[3] 尚俊杰,玩出智慧-游戏与教育未来[R]2013暑期学校,教育学院,北京大学
[4] 王陆,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变迁[R]暑期学校,教育学院,北京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