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全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言文翻译(含注解)

古文背诵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注释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14、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古诗词解析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é)。
开轩(xuān)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观赏菊花。
课外古诗词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文全解整理

七年级下古文整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仲永写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的时候,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和原来的名声相称了。
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比普通人还要不如吧?词解(1)伤: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2)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1)大;读;出名、有名(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
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大;读;出名、有名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一、古诗部分。
- 原文(部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解析:这诗一开头就很有趣,“唧唧复唧唧”,就像有人在那小声嘀咕,原来是木兰在织布呢。
可她突然不织布了,光叹气。
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呀。
然后就引出了后面的故事,因为可汗要征兵,她爹的名字在军书上,家里又没合适的人能去,木兰就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超酷的,她既有对父亲的孝顺,又有那种勇敢担当的劲儿。
而且诗里描写她出征前准备东西的部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特别有画面感,就好像我们跟着木兰在集市里跑来跑去买东西一样。
-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赏析:王维这家伙可真会找地方享受。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的。
“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在那里面肯定特别安静。
他也不怕黑,有明月陪着他呢。
这首诗虽然短短几句,但是那种幽静、闲适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就好像我们忙了一天,突然看到一个人在竹林里这么惬意,自己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放松了。
-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赏析:岑参在远离故乡的路上,向东望去,路远得都看不到头。
他哭得袖子都湿了,就像个小孩似的。
然后在路上碰到了回京城的使者,他想给家里报个信,可是又没纸笔。
就只能让使者给家里带个话,说自己平安。
这诗特别真实,把那种游子思念故乡又没办法好好联系家人的无奈表现得很生动。
就像我们出门在外,有时候忙得顾不上给家里打电话,突然有个机会能给家里说句话,那种感觉是一样的。
-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扳 仲永
环谒
于邑人,不 使
学。
每天 通“攀 ”,牵,引,拉。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p ān) 四处 拜访 (y è) 到
让 (仲永)
(名作状)
(介)
(省略句)
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他) 学习。
[评析 ]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用语精准简省。
余 闻 之 也久。 明道中,
从 先人 还家,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
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2.文章亮点 ①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
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 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 文中的每一词、 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
传 一 乡秀才
观 之。 自 是 指物
作诗
立 就,
传送 全 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看 诗歌 从 此 (让仲永)
立刻 完成
(副)Βιβλιοθήκη (代)(代) (省略句)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他能 )立即完成,
其
文 理 皆有 可 观
者。
邑人奇
之,
代指诗作 文采 道理
值得 观赏 ……的地方(方面) 同乡 对……感到惊奇
生长 岁(指年龄)
第1页
判断句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
未
尝 识 书具,
忽啼求
不,没有 曾经 认识 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 忽然 大哭 索要
(动作状)
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之。
书写的工具
( 代)
父异
焉,
借
旁近
对……感到诧异
他(仲永) 就近借来。 附近,这里指邻居
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
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
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
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
②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
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品·译注与评析】
金溪
民
方仲永,世 隶 耕。 仲永 生 五 年,
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平民百姓 人名 世代 属于 耕种劳作
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
文题目中 “伤 ”字,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伤 ”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
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
思
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 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 又不接受后天教育, 最终连普
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符合 (ch èn) 以前 的 传闻
过了七年(我,王安石)回来 从
(助)
(介)(介词结构后置)
让( 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 (我) 从扬州回来,
复 到舅家,问 焉。 曰: “泯然
众人 矣 。 ”
第2页
又,再
询问
消失的样子 常人
(语助)回答
(语助)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 他已经 )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
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
愚昧无知之态; “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
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
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 句体察、品味。
( 形容词意动)
( 代)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与 之。
给他 (代)
即 书 诗四句,并 自 为 其 名。其 诗 以 养 父母、收族 为 意,
立即 书写
并且 自己 题写 诗歌
这 把 赡养
团结 作为 主旨
(省略句,省主语“仲永” )
(仲永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评析 ]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了普通人。
王子曰: 仲永 之 通悟, 受之 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代)
(形容词意动)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稍稍 宾客
其父, 或 以钱币乞
之。 父 利
其然也,
渐渐 用宾客的礼仪款待
仲永的父亲 有的人 用
求取 它
认为……是有利的 这样
(名词意动)
(代,仲永的诗) (名词意动)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伤仲永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公元 1021 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 1086 年)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小
字獾郎,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被列宁称为“中国
11 世纪
的改革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三苏)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我 听说 它
宋仁宗(赵祯)年号 跟随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在
(仲永)
(代) (代,代指这件事)
(介)
(省略句,省主语)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他已经 )十二三岁了。
令
作 诗,不能 称
前时 之 闻。又 七年,
还 自 扬州,
让(仲永)
王安石,曾巩,
欧阳修。),强调为文“以适用为本”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
文集》、《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伤仲永》本文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官至
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 、《梅花》等最为著名。
2.作品透视 本文借事说理,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
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变得平庸无奇;
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
,强调了后天教
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