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末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李贽的思想总结

李贽的思想总结

李贽的思想总结李贽(1527年-1602年),字子厚,号杨柳青,明朝后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誉为“明末思想家之冠”,是明代近三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东林扫史演义》和《黑龙泽议》中,他的思想以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主要内容,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疏导作用。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的总结。

首先,李贽的社会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的发展和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主张尊重个体权利和平等,反对专制主义和压迫。

李贽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君主以身作则,倡导忠诚、诚信和正直的品德。

他还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其次,李贽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力的反思和探讨上。

他批评了明朝朝政的腐败和昏庸,认为朝廷应该注重选拔贤能之士,建立清廉和高效的政府机构。

他主张君主应当依靠忠臣,听取不同政见,反对“谄谀之政”,主张崇尚公正和正义,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

同时,李贽的思想也涉及到了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主张以“实事求是”为重要指导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还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张借鉴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要开放和包容,吸收外来文化。

最后,李贽的思想还呼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积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他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分化感到痛心,主张改善社会的民生和减轻民众的负担。

他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主张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地位提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他还关注朝政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主张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幸福。

总的来说,李贽的思想体现了对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立见解。

他关注社会的变化和问题,积极探讨解决之道,并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百年李贽研究回顾

百年李贽研究回顾

李超:百年李贄研究回顧2004年春,社科院歷史所和《中國文化研究》編輯部召開了名為“晚明社會與文化變遷”的研討會,將文史哲專家彙聚在一起,試圖將日益引起學者關注的“晚明”研究構建起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而提到晚明,不論是涉及哪一個領域,都不能不提到一位狂人、怪傑,他就是李贄。

綜觀20世紀以來的李贄研究歷程,其思想似乎具有了每一個時代都走在最前端的戰鬥性,李贄的異端的、叛逆的思想首先被拿出來為政治服務,繼之不斷沉潛到學術研究,從“五四”到三四十年代,從文革到新時期,都呈現出這樣一種曲線研究進程。

我想以時代為分期,探討一下各時期李贄研究成果在各個領域的特色。

一、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生活於明朝嘉靖、隆慶、萬歷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因其“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被捕入獄,並以自刎的方式結束其生命之後,他的著作就開始了不斷遭到封建統治者禁毀的噩運。

然而李贄的思想於其在世時就已經產生了熱烈反響,令“後學如狂”,其書反而是愈禁愈暢銷,其思想的火花或隱或顯地照耀著那些有著激進思想的學者文人們。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中國社會處於動盪飄搖之中,當清王朝行將滅亡之時,那些力圖通過反封建專制來救國圖存的志士仁人們重又從李贄的著作中汲取了思想的源泉。

這一時期的李贄研究主要是闡發李贄的反傳統的叛逆思想和啟蒙思想,否定明末清初對李贄的批判,從思想史的角度給予李贄較高的評價。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為口號,掀起了有史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弊病的最激烈的批判浪潮,他們從陸王心學中找到思想動力。

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先驅鄧實首先在其主編的《國粹學報》上刊載了李贄給焦竑的一封信以及焦竑所作《李氏焚書序》,劉師培為此撰寫了後記。

繼之,劉師培以“不公仇”的名字在其於日本創辦的《天義報》上發表了《李卓吾先生學說》一文(1907年第2期):1908年,李贄《焚書》由國學保存會出版。

繼這些先驅之後,以李贄為思想武器來打倒孔家店的代表人物吳虞發表《明李卓吾別傳》(進步雜誌第9卷第34期,1916年)一文,文章以一萬餘字的篇幅介紹了李贄生平及其不幸遭遇,抨擊儒教專制對學者的迫害,讚揚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批判精神,以李贄同假道學的鬥爭來抨擊當時尊孔復古派的“息邪說,辟異端”。

李贽文艺思想的东亚传播及启示

李贽文艺思想的东亚传播及启示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糊I删李贽文艺思想的东亚传播及启示田文兵,赖宁娜(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基于李贽文艺思想在海外学术界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强国政策,论文从李贽文艺思想的海外历史传播和当代研究入手,梳理其在东亚的传播和影响,并得出李贽海外传播的启示:提高翻译质量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重视作品翻译,建立中外译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是有效传播的保障,加强学术交流,建立跨国合作的研究新模式;承认中外文化差异,发掘内在精神共鸣,达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李贽文艺思想传播启示李贽,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一生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张光彩夺且的名片。

对李贽思想在东亚传播的综合考察,能更全面客观地揭示李贽对日、韩两国乃至东南亚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地增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彼此交融。

一、李贽文艺思想的历史传播作为思想家的李贽,不仅博学多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思想解放,反对保守因循,大胆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成为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启蒙先驱。

李贽的一生著述颇丰,他的思想大多在《史纲评要》、《四书评》等史评类论著,以及小说、戏曲评点等文艺批评著作中体现出来。

在这些论著中,李贽传达出极具时代感的进步思想:主张与时俱进,反对迷信盲从;主张真诚童心,反对虚言假话;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专制统治。

可以说,李贽的思想学说有力地反击了宋明理学家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在思想禁锢非常严酷的时代极力提倡社会变革,显然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和进步意义。

纵观李贽思想研究,较多关注其具有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想,对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不太重视。

然而我们知道,李贽的文艺美学思想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传播其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徐水生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通过分析几位日本近代文化精英,如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涩泽荣一、夏目漱石、汤川秀树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吸收与改造,认为经过他们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对日本近代的哲学、经济、文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

作者指出,探讨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育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有何积极影响呢?学术界对此探讨甚少。

依据史料,实事求是地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由东西文化融合而成的日本近代文化,对于扬弃中国古代哲学,探索东方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均大有裨益。

本文将以几位对日本近代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日本哲学家、企业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为例,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由于属同一学科,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哲学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显著的。

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三人的哲学思想就颇具典型意义。

西周(1829一1897)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

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是,将西方哲学(从哲学概论、哲学史到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

而在译介的过程中,西周始终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

西周6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2岁进藩学“养老馆”,接受严格的汉学训练,遍读《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近思录》等重要典籍,20岁左右先后入大阪的松阴塾、冈山的冈山学校学习中国古代经典[1]。

1862年至1865年西周在荷兰三年留学期间系统地钻研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穆勒的功利主义,学习了西方的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西方的思想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改善了他的知识结构。

然而,西周在创建日本近代哲学的过程中,并未抛弃以前所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而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文化,融东西两种哲学为一体。

论李贽思想与明末创新叛逆思潮

论李贽思想与明末创新叛逆思潮

如 果 追 述 非 主 流 意 识 群 体 叛 逆 思 潮 的 源 头 不 能 不 提 到 泰 州 学 派 及 其 创 始 人 王 艮。 王 艮 ( 4 3~ 18 14 年 ) 51 ,字 汝 止 ,号 心 斋 , 泰 州 安 丰 场 — — 今 江 苏东 台 人 ,原 名 银 ,就 师 于 阳 明 之 后 改 名 为 艮 ,他 出身 于人 生 依 附 性 很 强 的灶 户 ( 官 府 煮盐 ) 家 庭 , 为
王 艮根 据 《 学 》 古 本 立 说 , 以解 释 “ 物 ” 大 格 ,本 末
关 系 即 身 与 道 的 关 系 ,所 以 他 的 这 一 学 说 被 称 为 “ 南 格 物 ” 淮 。
不难 看 出 , “ 南 格 物 ” 使 传 统 理 学 的 倾 向 发 淮
生 了 根 本 性 的 转 化 。 在 王 艮 的 体 系 中 ,本 体 在 内 容 上不 再 是 抽 象 的 “ ” 道 ,而 是 不 乏 具 体 性 的 “ ” 身 。
也 。道 尊 则 身 尊 ,身 尊 则 道 尊 。 ”他 由 道 之 尊 进 而 推 出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载 体 即 身 亦 应 同 样 受 到 尊 崇 ,而 且 身 是 弘 道
切 不 必 要 的 、对 人 身 的 危 害 与 害 道 一 样 都 是 错 误 的 。 他用 《 大学 》 的 “ 末 ” “ 物 致 知 ” 来 论 证 自 己 本 、 格
的观 点 ,这 不 仅 是 对 阳 明 学 的 修 正 ,也 是 对 整 个 理 学 的修 正 。所 以 王 艮此 说 一 出 , 同 门 纷 纷 指 责 其 自 立 门 户 ,确 实 也 不 是 对 他 的 冤 枉 。 身 为 一 切 之 本 ,
自然 也 就 容 易 走 向 “ 天 理 ,灭 人 欲 ” 的 反 面 。王 存

李贽反孔思想产生的背景

李贽反孔思想产生的背景

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1)明末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4)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守旧思想盛行,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意义: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李贽的思想:
一、以孔孟儒学为基础,以佛道二学为辅
二、李贽反对程朱理学(注:“心学”的体系还未形成)。

三、强调“追求”、“人欲”的作用,提倡男女平等。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政治思想及其成就

李贽政治思想及其成就

要说李贽这个人在中国哲学界是有那么一号的 ,他是王阳明心学众多流派之中闹腾的最凶的泰州学派的大家, 在当时那个假道学盛行的年代,他算个另类因为他尤其鄙视虚伪的道学,受王阳明影响认为真实是最重要的,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

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士人企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

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

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

“士贵为己,务自适。

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

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

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

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③ 反对封建礼教。

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

《离经叛道的李贽》课件

《离经叛道的李贽》课件
韩国
李贽的思想对韩国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韩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日本
李贽的思想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对日本近现代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思想自由
李贽强调思想自由和独立思考,呼吁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追 求真理和自由。
社会批判
李贽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启示我们对现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反 思和批判,寻求更加公正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想基础。
推动思想多元化
他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多元 化,打破了儒家的思想垄断。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李贽对个体权利和独立思考的强 调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
在当时的争议与批判
与正统观念冲突
李贽的观点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与传统儒家 观念相冲突。
受到官方的打压
由于其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不符,李贽在世时受 到了官方的打压和排挤。
他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同时又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 思考。
李贽的文学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 益成分,展现出其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李贽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成为 后世文学家追求自由、独立、创新的 重要源泉。
李贽对传统的知识和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很多 知识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错误的。
对真理的探索
他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观察来探索真理,认为只 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自己的思考和验证,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 本质。
学术贡献
李贽对知识与真理的探索与质疑,为当时的学术 界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推动了思想 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末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分析
作者:钱犇
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7期
摘要:李贽是我国明朝末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泰州学派”的宗师级人物,李贽一生中重视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新考虑,集中体现了我国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出现变革的特点。

李贽思想中着重体现了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崇尚商贾功绩,反对重农抑商,因而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李贽思想对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体现的日本政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明末李贽思想内容、特点,以及对日本影响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明末;李贽思想;日本政治;历史影响;分析
李贽是明朝末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心学家,同时也是明朝官员,对于政治、文化和经济、思想等方面均有研究,李贽思想中有很强的重商抑农思想,主要信仰童心和真心,以心学研究为主,其主要历史成就即为倡导心学和反对八股文。

李贽思想集中体现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特征,对后期日本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关于李贽思想的基本研究和概括
政治主张。

李贽思想在政治方面的体现主要是关于程朱理学的批判,受“阳明学”思想影响,李贽对当时知识阶层和官场独奉程朱理学的现象极为不认可,认为程朱理学为伪道学。

当时明朝封建统治者将孔孟之学和儒家经典奉为金科玉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可亵渎。

但是时任明朝官员的李贽对这一政治做法极为不认同,并且认为在政治统治中应该做到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认为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能一味的盲从他人,提倡打破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对政治统治思想的垄断局面。

经济方面。

李贽思想中明确认可个人私欲,应用相对理性的态度认为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交换关系,因而商业交易的思想和行为是值得认可和合乎天理的。

道家思想中一般宣扬的是经济主张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认为人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

基于此,李贽公开批评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富国强兵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一点与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主张相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社会思想。

李贽思想中强调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重要性,要求在突破封建思想统治的基础上应用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类衡量历史人物的功过。

因而李贽思想中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作用,李贽认为人类平等,应当按照万物一体的原则进行社会活动,并在主张社会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婚姻自由和尊重妇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贽思想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提出质疑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社会先进性。

二、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1.政治方面
李贽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实行了一场由上而下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具有极强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色彩,改革内容包括君主立宪体的建立和“殖产兴业”经济主张的推行,随着工业浪潮的掀起,明治维新改革主张“文明开化”。

这些改革措施与李贽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不谋而合,吉田松阴作为当时日本明治维新的先驱者曾在书中明确写道“吾曾读王阳明《传习录》,颇觉有味,顷得《李氏焚书》,亦阳明派,言言得心。

”由此得出李贽思想深得其心。

2.文化方面
李贽认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一书为“古今至文”,李贽对这本书通读以后,应用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文化观点对其进行综合点评,李贽对《水浒传》一书逐字点评以后为后人的“明白晓畅”作出贡献,《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书成书后在民间广为传阅。

17世纪70年代《水浒传》一书正式传入日本,在此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水浒热”现象持续,而《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书也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水浒点评版,并且由当时的冈岛冠山加上日文表音后刻印出来。

冈岛冠山通晓汉语,在《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翻译阅读基础上写出《通俗忠义水浒传》,在日本文坛引起重要反响,随后模拟水浒、改变小说版不断出现,促进中国传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3.思想方面
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在不同方面均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早期的儒家思想率先传入日本,在当地被称为“儒教”,日本统治者利用儒教和佛教巩固统治,政治思想主张与当时的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一致。

我国古代儒学后进一步发展为理学,也被称为道学,传到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受到大力推崇。

但是明朝后期,李贽公开反对道学思想,反对理学空谈,强调功利主义的重要性,认为道学家是伪君子,反对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是非标准主张。

李贽这种反封建、反传统思想传入日本后,对当时日本反对儒学正派统治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主要的斗争思想武器。

4.社会方面
李贽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批判精神,认为社会中的人不分高低贵贱,应该勇于挑战传统和挑战权威,李贽认为在打破宋明理学和儒家孔孟之道垄断式统治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自为是非”,运用万物一体原理追求社会平等。

李贽思想中倡导人类平等和婚姻自由,体现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社会特征,这些思想内容也成为日本研究社会形态的重要理论依据。

日本汉
学家以李贽思想为中心展开论述,并在著成的《中国近代思想的曲折和发展》一书中重点研究日本战前、战后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形态。

三、结语
李贽思想在当时的明朝后期具有明显的启蒙作用,反对儒学独裁和道家伪学,建立起以真心和童心为主要思想内容的核心体系。

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传入日本,也对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产生重要作用,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金惠经.李贽与《三国演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3-21.
[2]陈乐乐.中国式“儿童发现”的完成:李贽“童心说”源流及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7:12-16.
[3]高千秋.李贽美学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5:141+149.
[4]郭小云.《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J].文学教育(下),2015,01:36-37.
[5]王思颖.论明末清初君主专制思想缘何从顶峰中跌落[J].赤子(上中旬),2015,09:32-33.
作者简介:
钱犇,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商务系日语教师。

主讲课程:《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