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李贽“童心说”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对文学生命的阐释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关注这两方面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和人一样,文学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成、发展并展现自身延续性的事物,具有时间、空间和价值等生命具有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可以视为一种生命形态。

从直观上看,李贽“童心说”体现的正是一种文学生命意识,它集中阐释了文学生命与创作主体的关系。

李贽在其名篇《童心说》中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又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认为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对的假,绝对的真,是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作家发自心底的本原的真情实感。

他认为在真正的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摆脱一切羁绊束缚,剥离种种虚假伪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作真文,言真情。

作家为文要言真情,文学作品应当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

对此,我国古代很多文学理论家也都曾作过阐释。

刘勰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刘勰提出的“为情者要约而写真”的命题,其实就是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有真挚而充沛的情感,也就是“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在《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摘要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

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

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Abstract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ew moon source, ZhiRenLunShi after this, and other ways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child of his thoughts and ideas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us forming a scientific paper.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hi; Shin thought; Social significance引言李贽﹙1527—1602﹚本名林载贽,因承袭父祖,归宗改姓李。

简析李贽的文学创作论

简析李贽的文学创作论
。 ,
这 个 关 键 问题 外

还 特 意 表 明了
只有

好 察迩言


,
才 可 以 获得 ( 产
,
生 )


,
本心
同时
只 有具 备

,
本心
,

的人
才能
好 察迩 言


那么


迩言

,


什么 呢 ? 共有 察 心


李 赞回 答 说:
我 之所 好察 者 在 李货 看 来
、 。 `
,
百 姓 日用 之 迩 言 也

童 心说 》 一 文来 阅释

童心

这 很不
,
全面
分析 方面
李 赞对

童心
,

的 内 涵 并 没 有充 分 展 开
“ ”
以 正面深 入析 其 要 义 的 是 只 有将 两 文 结 合 起 来

《焚 书

答 邓 明府 第二信 》
综 合 考察 对
, 、
该 文 是 《童 心 说 》 的 姐 妹篇

全面
统一 研 究
,
闻见 道理
之 心 相对立 的

真心
本心
,
但是
其 具体 内容 又
,
是 什么
其次 心

紧 接着
,
,
李 势在 《焚 书
,
答 邓 明 府 第 二 信 》中

从发 生 学 的 角 度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李云涛【摘要】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

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

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Li Zhi's Theory of Innocent Mind holds that childlike innoc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nd sage and proposes that to be human and sage,one is supposed to keep child's mind,doing things from his conscience.Otherwise,his word and be-havior would be not true.It emphasizes that human's practice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innocent mind and be consistent with it. This is what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n Li Zhi's Innocent Mind Theory is about.Li Zhi's literary theory and novel critique also rest on this theory.For example,hi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in Water Margin was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Innocent Mind Theory.【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知行合一;童心说;《水浒》批点【作者】李云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一、古代哲学中“知行合一”思想及李贽“童心说”的知行合一观知与行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观念,有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等说法,其中知主要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知识、经验,一种指先验的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之知即为此意),行则主要指道德实践[1](P412)。

论李贽“童心说”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李贽“童心说”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李贽“童心说”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作者:田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3期摘要:在当前这个缺乏至真至纯情感的年代,童心这一概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

如果艺术创作者丧失童心、迷失自我,仅仅将创作的重点停留在机械地模仿或者真实地复刻。

那么,作品将缺乏人情味,艺术家难以真正认知自我,观者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艺术创作者应该正视童心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童心;艺术创作;影响1 “童心说”的概念提出“童心说”是由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深受道家思想、佛教禅学思想以及反儒学教条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其中,“童心说”里所说的“童心”,即人在最初未受到外界任何干扰的一颗自然、真诚的本心,主要强调的是“真”。

做一个真实的人,就不能失去童心,活出真性情、真个性。

另一方面,李贽所说的“童心”也是一种创作态度,强调真情创作。

主张“绝假纯真”的精神,认为“假言”“假文”是毫无价值的,不能违背自己的真心,虚假掩饰,要敢于痛快淋漓地抒发真实情感,追求艺术化的真实表达。

李贽的“童心”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童心说”的美学内涵“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盖其方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由此可见,人的童心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感知范围增大,理性开始大于感性,因而童心日渐消泯。

所以说,童年是最真实的自我展现时期,儿童是童心的最初代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近代漫画家丰子恺就是童心的倡导者,他提倡用“大儿童”的心态进行艺术创作,同感于儿童的世界,认为童心是最率真无私的。

他在漫画中借助儿童形象,将一代人童年的真实写照描绘成一幅幅生动美好的画面。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着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着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一)真诚 (2)(二)初心 (2)(三)感性 (3)(四)想象 (3)(五)陌生化 (3)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四、总结 (5)参考文献 (6)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

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

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

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

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

“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

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

“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

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亦即是肯定“人欲”而反对“天理”,提倡人性而反对理学“理性”,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决不能变成道家的“代圣贤立言”,更不是为了进行虚伪的仁义道德说教,而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中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流露。

他坚决反对复古模板之作,认为并不是古人的就一定好,今人的就一定不好,从表现“童心”出发,他认为对古人亦步亦趋必然要丧失“童心”。

李贽从反理学、反传统,提倡具有人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之性”出发,以此来反对文艺上复古思潮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刻性。

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从文学角度来看,李贽所提出的“绝假纯真”的“童心”式写作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它也隐含着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创作态度。

(一)真诚“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真诚的态度,文学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在整个人生当中,我们心灵最纯净的阶段便是婴儿时期。

刚刚见到这个世界的襁褓之儿,面对新鲜的人事物,始终抱着最真挚的情感,他们的心灵未被这个沉浮不定的人世所沾染。

当他们开始咿呀学语,口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他们心中所想,每一份情感,都是他们所要展现给我们的情感,这个时期的他们是最真诚的、最具有童心的。

而优秀的作品,也离不开创作者的真诚态度,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需要从作品中感受作家笔下人物的所思所感。

所以如若作者未投之以真诚,那么读者将无法真正的解读文本。

(二)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每个孩子幼时都会在心底埋藏着某一个梦想的种子,这个种子,是这个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这份初心是最美好的愿景,没有经过世事的糅杂,是一份纯粹的美好。

但是,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将它改变,或将它丢弃,初心不再,剩下的只是一份世故圆滑。

在写作中,其实也是如此。

很多人在提笔之初,心思是很纯净的,只为写作而写作。

而慢慢地,在各种利益面前,这份初心渐渐磨灭,文字不再纯粹,商业化的写作只是当今“快餐式文学”的缩影,人们很难从这些作品中找到真意。

(三)感性“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对于启蒙时期的孩童来说,非理性的认识是他们认识的基本方法。

通常情况下,成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他对世界的认识通常是理性而冷静的。

儿童因其涉世未深,明理较少,故而其对世界的认识通常则是感性而非理性的。

在他眼里,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情感的、有生命的。

这种状态对于作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被这大千世界过度浸染的成人,在对待一些人和事时,总是要带着理性的目光进行追寻与探索。

但过于理性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能写得出动人之作。

(四)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大人们对孩童的一贯认识,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的确像被赋予了魔法一般,充满想象与联想。

对于作家而言,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必不可缺的写作因素。

在原有感性形象即表象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的一个新的形象。

大胆、神奇、天马行空的笔法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五)陌生化这里的陌生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作手法,这里更偏向于一种写作态度。

当婴儿降生,周遭的一切于他而言都是陌生的。

于是他开始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接受外界给他传递的各式各样的信息,而他也会将这些信息重新整合,进而得出结论。

这事实上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期间,他将会用这些信息,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饱含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也就类似于创作,作家首先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者,他们通过对周围日常生活的事物原型的认识和感受来作为理解、知觉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创造,这样一来,利于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便于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

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一)对明清时期文坛的影响李贽提出的“童心说”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公安三袁深受其影响,“焦竑,汤显祖、冯梦龙等又分别在诗文、戏曲、小说等不同方面扩展了李贽的思想,从而形成为一个颇有气势,并对文坛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艺新思潮。

”在追随李贽的这些人中,以他的学生、朋友公安三袁受其影响最大。

公安三袁对于李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都强调文学要表现“真”;第二,李贽和公安派都反对“复古主义”;第三,李贽和公安派都主张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保持作家独特的个人文学风格,不必因创作律制等原因的限制,而破坏、束缚了自身文学才华和文学性情的发挥;第四,李贽和公安派都以“自然之趣”为自己文学思想的理论旨趣。

(二)对新文学的影响1915 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同人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一面激烈地反传统抨击儒家文化,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思想自由;一面又大力译介吸收西方文化,以西方先进文化来涤荡变革中国的“旧文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大量优秀作家喷涌,纷纷扛起革命大旗。

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则更加系统详尽地阐释了如何实现“文学革命”。

在周作人的文章中,常可以见到三袁文学思想对于周作人的影响。

如果要对这种影响的轨迹也追根溯源的话,必然要追溯到李贽的身上,因为袁氏三兄弟的文学思想,是受到李贽的影响而发展完善起来的。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首先对于他所认为的“人”做出了自己的界定:“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顾方址’的人。

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我们可以看出肯定人的本能欲望,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人性论”是周作人“人的文学”理念的一个理论基础。

而这与李贽在《童心说》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也是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的。

李贽认为“童心”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就是极力肯定自然人性的价值所在,并且认为人的自然人性无所谓善恶之分“绝假纯真”。

(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如果说李贽的“童心说”在明清文坛,乃至现代文坛的影响都是有迹可循、依稀可见的话,那么“童心说”在当代文坛上的影响,没那么明晰了。

但是仔细寻思下来,我们会发现在当代文学中确实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

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当代作家立足于自己的“童年经验”借助于“儿童视角”进行的文学叙事。

在莫言的许多小说中,都是在借助于“童年视角”进行文学叙事的。

作家把儿童时代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融入到“成人世界”的理性和体验之中,用儿童所独有的惊奇与敏感去触摸感受成人世界中事件与情感。

王安忆在 90年代初的几部作品《69届初中生》、《纪实和虚构》和《流水十三章》等里都有一些借助于“儿童视角”进行的文学叙事。

四、总结李贽的“童心说”在不同时期的文坛,都有着不一样的解读,但其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却依然保留至今。

从当时来说,李贽的“童心说”的提出,更偏向于一种写作时的心理状态,但在当代文坛,已经变成一种童年时期的经验,并以这种经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从更广的视角来说李贽的“童心说”认为“童心”就是“真心”,主张人们该讲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反对“假人”、“假言”。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李贽的“童心说”对于构建当代文化的“真实性”是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提升沉浸在假话之中的当代文化的品格。

参考文献[1]尹瑄英.“童心说”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09.[2]赵丽娟.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57-59+76.[3]王璞.李贽“童心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4]董照川.李贽“童心说”及其文学实践[D].湖南大学,2007.[5]宋寒.李贽童心说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6]谌雨.李贽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