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李贽童心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
文化乃至生活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李贽看来,童心即天真烂漫、毫无羁绊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了一种自由、开放、真诚、纯净的美学,它不仅仅是针对童年时期的心态,更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年龄、超越国度的美学理念。
李贽认为,童心是一种感性认知,而感性认知才是领悟真实美的
最高境界,它打破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更强调了人类感性、创
造和自由的本性。
也就是说,童心说所强调的不是简单地回到童年时期,而是回归到产生真实创造美的源头,追求美的真谛。
童心说中的美,要求我们去寻找和感知那些真实、纯粹、朴素、大自然的自然美,而非艺术或文化形式的美。
童心说中的美学理念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我们今天富裕、
繁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往往过于看重物质和功利,忽略了
人的真实存在和感知。
而童心说所强调的人的真实、自由、开放、创
造的本性,提醒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大厦中仍需保持着原始的本真,继
续探寻和感知人类本真而非虚构的文化表现。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不仅让我们重新看待和感知
被我们忽略了的自然美,同时也引导我们返璞归真,寻找真实、自由
和创造的本途。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一、‚童心说‛的提出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
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
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2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2][明]李温陵. 《李贽文集:答邓石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
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
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文艺研究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许莉萍湖北民族学院摘要:本文从阳明之学和佛学两个角度追根溯源,浅析了李贽“童心说”的思想渊源,力求挖掘出李贽核心观念的学术渊源,并从“童心说”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和文章创作的美学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发,管窥“童心说”美学价值的现代意义,在更深层次上探求李贽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真心;自由;佛性;禅宗;生命意识一、“童心说”的思想渊源(一)“良知说”对“童心说”的影响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儒教社会正统思想。
原本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程朱之学,由于与现实利益的牵绊,也失去了原意,沦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
儒家道德之功利虚伪的风气积久成弊,自私自利之假道学充斥着社会,王阳明对朱学的流弊有着清醒地认识,遂予以严厉的批判。
而李贽从嘉靖三十五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先后经历了天灾人祸,自此功名利禄于他已是浮云,在李逢阳、徐用检的诱掖下,开始接触并学习阳明之学,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对李贽产生了思想震荡。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①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发自内心的善,比如看到父亲就很自然想要孝顺他,看到孩子落井,就下意识去伸手救援。
这就是人最自然的本性。
所以,他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②人的良知就是人的本体,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也是所谓的天理。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但是作为最高道德的“善”却常常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所以要想保持“良知”的本真,就需要去除外界的物欲。
李贽在童心说写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③童心最初就是没有善恶的一张白纸,不过“道理闻见”愈多,就会被改变,失去童心,那些僵化变味的“理”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童心”,从而导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渐渐丧失自我,开始说假话,写虚伪的文章,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李贽相信“天下至文”一定是拥有“童心”的人方能写出。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

混 乱。 另外 , 让理 学家们担 心的是 。 李 贽 的“ 童心 ” 会 为随意追 求个 人欲望 提供 理论上 的依 据— — 晚明 的社会 氛 围的确 出
现 了这样 的趋势 , 如果 这样 , 那 么道 德 岂不是会 沦 丧?制度
岂不是要毁 灭?
李 贽 个性 放荡 不羁 , 常评 论 时事 政 治 , 思想 独 特新 颖 , 信 徒众 多 , 影 响 广泛 。他 习惯 我行 我 素 , 特 立独 行 . 喜 爱 辩
之言。 这种 以“ 本心 ” 指导行 动 的观点与 理学 家 的观点是 截然 对立 的 , 这 也是李贽 为主流思想 界所不容 的原 因。理学家强 调 通过后 天 的努力 接近 于“ 真理” , 将“ 人 欲” 与“ 天理 ” 对立,
李贽 一生都没 有真正 富裕过 。他 当了二十几年 的小官 ,
重视道 德对人 的规范作用 。而李贽则 强调人应 依“ 真 心” “ 真 情” 办事 。 这会带来 某种危 险 , 若人人 全 以 自己的“ 真 心” 作 为 行动 的标准 , 人人均有 “ 真 心” , 而 各人“ 真 心” 不同, 因而标 准
就不同, 这样 的话 , 社 会 的运 转 就失 去 了统 一 的原则 , 变得
从李贽 的 随笔 中获得 的信息来 看 , 李 贽 出家 的原 因 . 主 要是为 了摆脱俗事 束缚 , 寻得 自由。当时 的李贽 已是花 甲之 龄, 他觉得一 生飘零 困苦 , 为仕 二十几年 , 社会 和家庭 的责 任
已尽 , 是可以为 自己选择命运 的时候 了。 他落发后 , 读 书著述 , 游学讲道 , 其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一 时期完成 的。
统, 从 这一点上看 , 李贽从 未跳 出儒 家的圈子 。 李贽最 有名 的便是 他 的“ 童心说 ” , 有《 童心说 》 一文 , 收 入《 焚书・ 卷 三》 。 “ 童心说 ” 直承 王阳明 “ 心学” 一派, 并 吸纳 了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一)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一)论文关键词:“童心”说音乐主情性音乐主体性论文摘要:李赞反对宋明理学对音乐的束缚,提出“童心”说。
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明中叶以来音乐主情性思潮。
这一主情思潮本着以心为本、以人为本的音乐主体性原则,主张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
强调音乐表现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
以“异端”自居,为人“直气劲节”,“好刚使气”,“意所不可,动笔之书”(袁中道《李温陵传》),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论物理”,“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以抨击传统教条与假道学,终被当权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
所著《焚书》,有书答、杂述、读史、诗等六卷。
其自序讲“《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盲,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
书出后,果如其官,历遭封建统治者查禁焚毁。
李贽是在明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良知”、“本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
其“童心”说不仅表现出天赋道德观,又高扬了自然人性论。
表现于美学思想方面,却继承了《老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的思想。
这种美学思想反映在音乐方面,便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思想,也就是在形式上主张完全服从于抒发情性的需要。
在李贽“童心”说思想的影响下,有当时的黄周星、袁宏道、张琦、冯梦龙等与李贽前后呼应,形成了自觉向传统礼乐思想、向“淡和”审美观挑战的音乐思潮。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李贽这人可真大胆,在那个时候就提出“童心”这么个概念。
啥是童心呢?在我看来,就像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最纯粹、最本真的心思。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看啥就是啥,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一眼就能分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没那么多复杂的所谓“背后故事”去分析。
他说那些失去童心的人就变得假模假式的了。
这可太对了!你看现在有些人啊,说话做事都得先想想是不是符合这个规矩、那个套路,是不是能给自己长面子或者带来好处。
就好比去参加个聚会,明明不喜欢那些无聊的寒暄,还得堆着笑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这可不就是丢了童心嘛。
李贽批评那些儒家经典的教条如果把人的童心给弄没了,那可就糟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事理,结果有些人读着读着就成了书呆子,只知道按照书上写的来,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就好像是把一颗鲜活的心,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最后变得死气沉沉的。
不过李贽这篇文章也给我一种希望的感觉呢。
他强调童心,就像是在呼唤大家把心底最真实的那部分找回来。
咱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虽然不能完全像个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地活着,但也不能把自己的童心丢得一干二净啊。
比如说,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看到美丽的风景就尽情地去感受,而不是只想着拍照发朋友圈求点赞;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也能像孩子一样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就默默忍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27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虽然有28那么多的疑问与指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巴金勇敢地29选择了言说,自己带头“说真话”。
他的《随想录》也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在里面他反复地提出要“说真话",并把“说真话”与文革,与现实生3031活的存在相联系,有真意浓情,有严厉批判,有殷切期望,更有良心的解剖。
32他的这种文论无不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内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而情感的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3334情感的真实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
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不以描写大众人生、35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而是把自我人生的抒写作为创作的中心。
三毛一再强调36“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
”“我写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的自传。
”“迄今,我37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
”“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38让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
”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3940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41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
她的这种写作正是体现了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文学理论,她也认为童心是写真诚文章的根本。
巴金和三毛都是从4243这种“童心”出发去写作,写出了人间的杰作。
44将自然而不矫饰的个性表现视为最佳作品,将个性之真与人生之趣作为最高45审美追求。
李贽文学的创作理论很注重真实性,这与他个人的思想有密切的联46系。
他一生主要兴趣在于追求自我生命之自由与解脱,故而他保持一颗真心是47必不可少的,他自认为不能被世俗风气污染,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
正48是因为他的真才被黑暗的社会逼迫自刎。
49二、纯真自然人性——反儒学污染50李贽所处的时代是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传统价值观念遭到前所末有的怀疑的时代,新思想的萌芽正在顶破历史的坚冰,伸展出稚嫩的绿叶。
5152在这种环境下,李贽仍然秉持童心,要求创作作品表现童心要“由乎自然”,53不能有丝毫的“牵合矫强”。
他说:“盖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54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55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有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56也。
”从中可见,他的“童心说”即是“自然人性说”。
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把人进行思维的本能、本性都看作是天生的人寒了要加衣,饥了要吃饭,同样5758人见了美好的事物就喜悦,见了丑恶的事物就憎恶,与这种童心相联系,李贽59提出了识、才、胆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识由知来,知之愈多,识见愈广,才和胆均由识而发,一个人如果童心常存,识、才、胆就会正常发挥作用。
他要求6061识、才、胆应三者俱备,他以此衡量自己,觉得自己在为人处世上,“出词为经,62落笔惊人,我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呜呼!足矣,我安得不快乎!”。
63“快”就是审美感情上的满足和快活,由此他要求文学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作64品,“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也不能把作品“藏于名山,投之水65火”。
李贽的这种自然人性论的“童心说”,在思想上和美学上,有着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巨大的进步意义。
6667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然天性的发68展。
而李贽为人“笃爱佛禅,时常以谈禅证性为务,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亦模69仿禅僧”,他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
从儒学与佛禅的对比中可见,李贽70认为儒学的发展会让人失去“童心”,失去人的自然本性。
71李贽的“童心说”不仅强调审美情感的真实,且钟情于文学的自然表现。
真实72就是自然,而童心是人最初的本心,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的本质,不应该受73到世俗观念的污染。
74三、至文观——小说戏曲李贽从人的真心真情谈起,谈到写文章形式上的自然状态。
在李贽看来,“天7576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77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的经典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如果童心常在,那些伪道学家所宣讲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的贪婪之心, 7879就会失去立足之地。
这样,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文体风格都可以出现80极好的作品。
只要是从真情出发的自然的流露,就会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的标准81是自然,是一触即发,并不是在于单独字句的雕琢与结构、体裁、风格等形式上82的故意安排与矫揉造作。
作品的形式是情感抒发的自然而然。
这就是说,天下83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出自童心,可见在作品创作中,童心是不可丧失的。
李贽在84“童心说”中,把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水浒传》与儒家的“六经”以及《论85语》、《孟子》等破天荒的相提并论,认为《水浒传》是出于“童心”的“天下86之至文”,他把《水浒传》看成是圣贤的发奋之作,其价值远在该书之上。
李87贽在提出“童心说”的同时,还提出了文学创作要“顺其性而作”、要“有为而88作”,反对无病呻吟,强调创作要有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蓄极积久、势不能89遏”,这些进步的文学主张,都是难能可贵的。
90另外,李贽的散文是以议论性散文为主,很生动地表明了他要自由地发挥个91人见解的创作心态,虽讲道理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其关键就在于议论中常伴92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这不仅对当时伪道学家这群类型形象的刻画颇有特色,而且对文章的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他自己乃至后人写出好的文章有指导9394作用。
李贽提出“童心说”意在鼓励作者真情创作,自然抒发,选取某种情感最适合9596表达的手法、文体和风格, 创作出“内含于章美”、“笃实生辉光”的好文章。
97这是对于文学整体由内及外、由质及文的恰当描述,也是对文学创作提出的一个98理想的标准——保持一颗纯真之心。
创作上的自然,不是随意为文,而是在表现99真实情感的基础上,真诚地创作,而这种文体、篇章结构、字句的安排不是刻100意为之,是感情充而自溢的自然而然“风行水上”。
能成为天下公认的“至文”,当属纯真自然之作,是主体情感的自由抒发与人格价值的自我彰显。
所以,李贽101102认为《西厢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化工”之作“,,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103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正所谓“造化无工”是情感的自然挥发,无工而文。
104105《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106首先,他以“童心说”反对假道学,指出写文章要讲究真实,要保持一颗纯真107之心,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
其次,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108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109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再次,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110111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最后,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112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113114总之,《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115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
它是对封建专116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它提117倡个性的自由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
这种见解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118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119120121122123124125126参考文献:1、《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1271282、《焚书》卷三1293、《读律肤说》焚书卷三1304、《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31版1325、《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李春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