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摘要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
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
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Abstract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ew moon source, ZhiRenLunShi after this, and other ways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child of his thoughts and ideas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us forming a scientific paper.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hi; Shin thought; Social significance引言李贽﹙1527—1602﹚本名林载贽,因承袭父祖,归宗改姓李。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李贽童心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
文化乃至生活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李贽看来,童心即天真烂漫、毫无羁绊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了一种自由、开放、真诚、纯净的美学,它不仅仅是针对童年时期的心态,更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年龄、超越国度的美学理念。
李贽认为,童心是一种感性认知,而感性认知才是领悟真实美的
最高境界,它打破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更强调了人类感性、创
造和自由的本性。
也就是说,童心说所强调的不是简单地回到童年时期,而是回归到产生真实创造美的源头,追求美的真谛。
童心说中的美,要求我们去寻找和感知那些真实、纯粹、朴素、大自然的自然美,而非艺术或文化形式的美。
童心说中的美学理念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我们今天富裕、
繁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往往过于看重物质和功利,忽略了
人的真实存在和感知。
而童心说所强调的人的真实、自由、开放、创
造的本性,提醒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大厦中仍需保持着原始的本真,继
续探寻和感知人类本真而非虚构的文化表现。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不仅让我们重新看待和感知
被我们忽略了的自然美,同时也引导我们返璞归真,寻找真实、自由
和创造的本途。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文艺研究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许莉萍湖北民族学院摘要:本文从阳明之学和佛学两个角度追根溯源,浅析了李贽“童心说”的思想渊源,力求挖掘出李贽核心观念的学术渊源,并从“童心说”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和文章创作的美学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发,管窥“童心说”美学价值的现代意义,在更深层次上探求李贽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真心;自由;佛性;禅宗;生命意识一、“童心说”的思想渊源(一)“良知说”对“童心说”的影响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儒教社会正统思想。
原本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程朱之学,由于与现实利益的牵绊,也失去了原意,沦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
儒家道德之功利虚伪的风气积久成弊,自私自利之假道学充斥着社会,王阳明对朱学的流弊有着清醒地认识,遂予以严厉的批判。
而李贽从嘉靖三十五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先后经历了天灾人祸,自此功名利禄于他已是浮云,在李逢阳、徐用检的诱掖下,开始接触并学习阳明之学,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对李贽产生了思想震荡。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①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发自内心的善,比如看到父亲就很自然想要孝顺他,看到孩子落井,就下意识去伸手救援。
这就是人最自然的本性。
所以,他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②人的良知就是人的本体,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也是所谓的天理。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但是作为最高道德的“善”却常常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所以要想保持“良知”的本真,就需要去除外界的物欲。
李贽在童心说写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③童心最初就是没有善恶的一张白纸,不过“道理闻见”愈多,就会被改变,失去童心,那些僵化变味的“理”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童心”,从而导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渐渐丧失自我,开始说假话,写虚伪的文章,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李贽相信“天下至文”一定是拥有“童心”的人方能写出。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李云涛【摘要】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
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
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Li Zhi's Theory of Innocent Mind holds that childlike innoc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nd sage and proposes that to be human and sage,one is supposed to keep child's mind,doing things from his conscience.Otherwise,his word and be-havior would be not true.It emphasizes that human's practice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innocent mind and be consistent with it. This is what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n Li Zhi's Innocent Mind Theory is about.Li Zhi's literary theory and novel critique also rest on this theory.For example,hi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in Water Margin was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Innocent Mind Theory.【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知行合一;童心说;《水浒》批点【作者】李云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一、古代哲学中“知行合一”思想及李贽“童心说”的知行合一观知与行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观念,有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等说法,其中知主要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知识、经验,一种指先验的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之知即为此意),行则主要指道德实践[1](P412)。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童心说”基础解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

失。李贽认为 : “ 童子者 , 人之初也 ; 童心者 ,心之初 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 而遽失也?盖方 其始也 ,有闻见从耳 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夫道理闻见,皆自 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 1 这段文字又指出了 “ 童心”是未闻见道理之前的本心。 李贽在文章中既没有说童心是善是恶,也没有指出最
一
一
有何特点 ; 第三 ,“ 童心说”有无思想基础 ,如果有 ,
那 “ 童 心说”的思想基础是 什么 ; 第四,“ 童心说 ”
是否是李贽音乐美学命题思想的核心,它与李贽音乐 观的关系怎样 ,是否存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有 关 “ 童心说”的讨论实际是讨论李 贽音乐美学思想核 心 问题的讨论 。本文并不就 “ 童心说”这一篇短小的 文章进行孤立的研究,而是把它放到李贽的著作中去 研究 ,放到历史中去考察。 李贽 《 焚书 》共六卷 , 第一、 二卷为书答 , 卷三 、
卷四为杂述 ,卷五为读史,卷六为诗 ,另加增补一和 二 ,基本都是 书答。《 童心说 》出 自李 贽 《 焚书 》卷 三第九篇 ,是李贽 7 2篇杂述中的一篇短文。就 7 2篇 杂述的内容看 ,基本是一篇一议 ,或人物或传序 ,或
时事或祭文 ,都是李贽对某个人或某事件的观点。7 2
心的解释有两种 : 第一 ,童心即真心。第二 ,童心最
初一念之本心 ,童 C , f  ̄ I S 本心。第二段论述童心因何而
篇杂述中以 “ 说”命名的有六篇 , 分别为 : 《 杂说 》 、 《 童 心说 》 、 《 四勿说》 、 《 虚实说 》 、 《 高洁说 》 、 《 读律肤说 》 ; 以 “ 论”命名的有六篇 , 《 论政篇 》 、 《 何心隐论 》 、 《 夫 妇论》 、 《 鬼神论 》 、 《 战国论》 、 《 兵食论》 。在 《 续焚书 》 中以“ 说” 命名的也有七篇, 分别是《 汝师子友名字说 》 、 《 穷途说 》 、 《 法华方便品说 》 、 《 金刚经说 》 、 《 五宗说 》 、 《 隐者说 》和 《 三教归儒说 》 ; 以“ 论”命名的有三篇 ,
论李贽“童心说”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李贽“童心说”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作者:田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3期摘要:在当前这个缺乏至真至纯情感的年代,童心这一概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
如果艺术创作者丧失童心、迷失自我,仅仅将创作的重点停留在机械地模仿或者真实地复刻。
那么,作品将缺乏人情味,艺术家难以真正认知自我,观者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艺术创作者应该正视童心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童心;艺术创作;影响1 “童心说”的概念提出“童心说”是由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深受道家思想、佛教禅学思想以及反儒学教条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其中,“童心说”里所说的“童心”,即人在最初未受到外界任何干扰的一颗自然、真诚的本心,主要强调的是“真”。
做一个真实的人,就不能失去童心,活出真性情、真个性。
另一方面,李贽所说的“童心”也是一种创作态度,强调真情创作。
主张“绝假纯真”的精神,认为“假言”“假文”是毫无价值的,不能违背自己的真心,虚假掩饰,要敢于痛快淋漓地抒发真实情感,追求艺术化的真实表达。
李贽的“童心”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童心说”的美学内涵“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盖其方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由此可见,人的童心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感知范围增大,理性开始大于感性,因而童心日渐消泯。
所以说,童年是最真实的自我展现时期,儿童是童心的最初代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近代漫画家丰子恺就是童心的倡导者,他提倡用“大儿童”的心态进行艺术创作,同感于儿童的世界,认为童心是最率真无私的。
他在漫画中借助儿童形象,将一代人童年的真实写照描绘成一幅幅生动美好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内容摘要】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中国美学史上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独特价值在于它的超越性。
在文艺实践中,童心说的超越性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关键词】童心说超越性新文体独特价值
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激化,政局动荡,政教合一局面开始被打破,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实现,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价值和自我解脱。
童心说的美学思想来源于儒家(心学)、道家和佛教(禅宗),也是李贽自身经过理论发展提升的结果和新的时代文化因素影响的体现产物。
它重视情感表达的特色,与中国古典美学情理之辩中重情一极的发展线索一脉相承;它的“真心”、“真人”、“真文”对真实的强调,则是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中“法天贵真”思想的发展;建立在童心说基础上属于童心说美学体系的关于“发愤”的情感强度的美学主张,则是对司马迁以来的创作论思想的继承和改进。
然而,继承和发展只是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价值所在,它的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在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各种思想元素之后,将他所继承发展的思想都发展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得其中一些美学因素甚至的突破了原有的古典美学的和谐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近代美学因素的性质。
童心说重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价值,强调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感及其合理表达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在个人和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中强调个人的主体意义与情感的独特价值。
这种对传统美学思想在个人与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上的突破,就是童心说的超越性,也就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在理论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童心”概念中的私心对道心的超越、强调“真情”的情感对伦理的超越、“发愤”所体现的情感强度对传统情感表现原则的超越。
在其直接影响到的文艺实践中,则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对于“心”的关注,始于他受到的将心作为自立自足本体的心学的影响,然而论其内涵本质,则更多地体现了禅宗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这里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既有禅宗“明心见性,了悟本心”的痕迹,又是受到道家见素抱朴思想启发的结果。
李贽认为,只有在人的基本物质欲求的到满足的前提之下,人才可能以真诚、真实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
在他的观念体系中,“私心”是真心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思路一直延伸到了高举童心和真心的童心说中。
“童心”的“私心”和“个体之心”的本质,体现了童心说美学思想在个人和社会,个人欲望和社会伦理关系上的超越性特征,即私心对道心的超越。
童心说美学思想在个人和社会及伦理关系中强调个人的一极,显示出了个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断裂倾向,体现出了一种近代色彩。
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宗法纽带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1],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血缘根基的强大力量将人连在一起,按照君臣、父子、夫妇的模式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个人从属于社会或群体,即这个人所属的家庭、宗族、阶层,个人的概念并不清晰,社会或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思想和欲望必须服从于社会和群体的利益和规范。
李贽的童心说反映的就是“私心”对“道心”的反抗和胜利。
在童心说美学思想中,代表个人情感欲望的“私心”被赋予了合理的地位,而代表血缘宗法社会的伦理价值的“道心”则被颠覆了,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童心说强调了其中的一极——个人的“私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被质疑并最终打破,产生了断裂。
而和谐,恰恰是作为古代的美的形态的狭义的美的本质特征:古代的美的形态是以和谐为标志的美(和谐),
其特征是“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必然与自由等构成的诸元素和谐、均衡、稳定、有序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在这个意义上,童心说凭借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对于个体私心欲望和主体价值的强调和坚持,在实现了对前代美学思想的超越的同时,也突破了古典和谐美形态的范畴,而走向了近代崇高的方向。
童心说美学思想对于“私心”即个人的情感欲望的强调,是对市民阶层的“人欲”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中国古典美学开始将注意转向对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开始,而审美主体意识的萌生也造成了古典和谐美中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对立和破裂,使童心说显示出了一种近代的崇高的美学色彩。
童心说美学思想以“童心”(“真心”)为出发点,重视人的天性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认为只有源于人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并将这种情感真实无伪地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才是合格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反之则“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焚书》卷三《童心说》)。
“中国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3],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涉及情和理(礼)即情感与理智或者伦理之间的关系时,情感的表达常常要遵循理智或礼义的要求,强调二者均衡的中和之美。
早在西周末年就出现了和谐为美的观点,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国语·郑语》)认为只有不同的或相对立的声、色、味的一定协调,才有美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才有美和艺术的多样性。
童心说以“童心”为核心概念,强调童心的价值,实现了私心对道心的超越,引发了审美主体意识的觉醒;强调真情的价值,以情感超越伦理的限制,深化了人们对审美活动的情感特征的认识;发展出“发愤”命题,实现了情感强度对情礼法度的超越,生成了新的情感表现原则。
童心说坚持独立审美判断标准,突破古典审美规范的结果,具有近代思想解放的性质。
而这种带有近代色彩的超越性,正是童心说美学思想独特价值所在之处。
【注释】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84页
[2] 周来祥.《论中国古典美学》.齐鲁书社.1987年.第56页
[3]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先秦两汉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