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第八节 李贽的童心说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童心说

开在政治边缘的思想奇葩——《童心说》
这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 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1.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 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 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
李贽称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83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李贽其人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晋 江人,回族。明代官员 、思想家、
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 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 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 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 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 城,隐居二十余载。在麻城讲学时, 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 南北两京等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
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 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 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李贽一生, 愤世嫉俗,孤寂傲世,他的文章,他的生活, 正是他的“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是一 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难容的文人。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 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提倡,在思想 界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 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者大多来自社会 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 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 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要求和特点。李贽 就是泰州后学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
2.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 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作者:许莉萍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摘要:本文从阳明之学和佛学两个角度追根溯源,浅析了李贽“童心说”的思想渊源,力求挖掘出李贽核心观念的学术渊源,并从“童心说”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和文章创作的美学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发,管窥“童心说”美学价值的现代意义,在更深层次上探求李贽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真心;自由;佛性;禅宗;生命意识一、“童心说”的思想渊源(一)“良知说”对“童心说”的影响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儒教社会正统思想。
原本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程朱之学,由于与现实利益的牵绊,也失去了原意,沦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
儒家道德之功利虚伪的风气积久成弊,自私自利之假道学充斥着社会,王阳明对朱学的流弊有着清醒地认识,遂予以严厉的批判。
而李贽从嘉靖三十五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先后经历了天灾人祸,自此功名利禄于他已是浮云,在李逢阳、徐用检的诱掖下,开始接触并学习阳明之学,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对李贽产生了思想震荡。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1)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发自内心的善,比如看到父亲就很自然想要孝顺他,看到孩子落井,就下意识去伸手救援。
这就是人最自然的本性。
所以,他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2)人的良知就是人的本体,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也是所谓的天理。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但是作为最高道德的“善”却常常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所以要想保持“良知”的本真,就需要去除外界的物欲。
李贽在童心说写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3)童心最初就是没有善恶的一张白纸,不过“道理闻见”愈多,就会被改变,失去童心,那些僵化变味的“理”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童心”,从而导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渐渐丧失自我,开始说假话,写虚伪的文章,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着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着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阐述此观点的文章叫《童心说》。
文章提出,“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者,真心也”。
李贽以“童心”说来做为孔孟之道的对立面,认为“道理闻见”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他所说的童心是“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答邓名府》)而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所以李贽在《童心说》的最后发出感慨:“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话》,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李贽(明)《童心说》及译文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李贽的童心说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一、自然人性论与童心说在中国哲学心性论发展史上,道德理性与自然人性是对应的两端,它们之间对立依存的相互关系构成心性论历史演变的主线之一。
一般说,儒家重伦理,提倡以社会伦理为本位,重视和提高道德理性的价值;道家崇自然,提倡以个性自由为前提,重视自然人性的自我满足和精神自由。
重伦理与崇自然之争不仅成为中国哲学心性论发展演变的主线之一,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结果,是儒家伦理与道家自然的首次融合;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儒、道思想的再度融合,但以儒家伦理为本位,适当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人道伦理虽以天道自然为形式,然而天道自然却以人道伦理为内容。
其后,理学重伦理,反理学崇自然。
各个时期,各家各派的心性论,都可从它是偏重于伦理,还是偏重于自然,来确定它的性质和思想特征。
李贽的心性论以其倡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以私反对义理,以童心反对义理之心,根本否定了宋明理学的根基,所以尽管他受阳明心学和佛教的影响,以心为宇宙本体,但却不能改变他反理学的思想实质。
需要指出,理学与反理学的区分,不在于是否以理为宇宙本体(心学以心为理,故以心为宇宙本体),或是否对理学某派的理论、观点有所批评,而在于是否从根本上反对义理。
凡反对义理的,属于反理学;只反对以理或心或性为宇宙本体,而不反义理的,不能称为反理学。
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等都只是反对以理或心为宇宙本体,而不反义理,尤其张载对义理十分推崇,有开创理学之功;罗钦顺、吴廷翰等虽批判了理学流弊,但并未从根本上反义理,所以不能把他们归于反理学一派思想家。
而应视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流派——气学的理论代表。
反之,李贽则从根本上反对义理,所以他是一位具有“异端”色彩的反理学思想家。
如果因为李贽以心为宇宙本体而笼统地把他称为阳明一派心学家,那就不仅混淆了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而且也模糊了儒家心学与佛教心学的区别。
区分了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后,再来探讨李贽的自然人性论和童心说,就比较容易把握其思想实质。
(一)“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李贽站在理学道德人性论的对立面,倡自然人性论,提出率笥之真,谓之道的思想。
他说:“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
”指出把人们的自然真实之性推而广之,成为天下的公共原则,这就是“道”。
由此,李贽把讲“自然之性”的学问称之为“自然真道学”,以反对讲道德人性论的假道学。
他说:“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岂讲道学者所能学乎?既不能学,又冒引圣言以自掩其不能。
”李贽反对道学家脱离人的“自然之性”而宣扬的道德本体论,并对儒家圣人的言论不屑一顾,反映了其对传统理学道德人性论的蔑视。
既然他认为,真道学是指讲“自然之性”的学问,那么其所谓的“道”,也就是“自然之性”了。
李贽以自然真实之性来界定“道”,这与理学家以仁义礼智为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并且,他在所谓的“真道学”前面,加以“自然”二字,更是把自己崇尚自然的学术宗旨表白的十分清楚。
李贽倡导的自然人性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李贽认为人的本性和人的情感出自于自然,性情自然发露,不假人为安排。
他说:“盖声色之来,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指出人性是自然真实的,人人莫不具有,所以不必以一律强求,而应使个性得到自然的表现和自由的发挥。
强调“不必矫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直心而动”。
这种任性自然,直抒心志的思想是对理学抑制性情,提倡道德自律观念的否定。
其次,李贽指出饮食男女、穿衣吃饭是人的自然本性和生理欲望,它源于生命之初,而所谓义理则是后起的。
他说:“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理也。
”认为男女结为夫妇,源于阴阳二气,这时尚未产生是,可见气先理后,有了男女之情,才逐步形成道德伦理观念。
这与他提出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的思想是一致的。
李贽强调,穿衣吃饭、饮食男女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道德伦理只能体现在人的自然本性和生理欲望之中,离开了人的自然物质欲望,则无所谓人伦物理。
并且,李贽肯定趋利避害也是人的自然本性。
他说:“趋利避害,人人同心,是谓天成,是谓众巧。
”强调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认为无论圣愚都不能无趋利避害之心,可见这是人人具有的共同本性。
李贽倡自然人性论,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他崇尚自然,反对伦理束缚的思想特征。
这是对理学,进而是对整个儒学道德人性论的否定。
(二)“童心者,真心也”李贽提出率性之真,谓之道的思想,其所谓性,从属于心。
他说:“性者,心所生也。
”所以其人性论又与他的“童心说”相联系。
李贽提出童心即真心的思想。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所谓童心,指人的天真纯朴之初心,它绝假纯真,自然无为,是质朴的、不假人为雕琢的先天赤子之心。
李贽把童心称之为真心,强调了童心的真实本然的属性,这与其自然真实之性是相关的。
李贽认为,童心作为自然质朴之初心,是天下人为的文华产生的根源。
也就是说,童心代表了与“文”相对的“质”。
他说:“天下之圣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文质相对范畴是孔子最早在《论语·雍也》篇提出来的,其质指人天然的本质和资赋,文指人为的华采。
李贽把童心与文对举,其童心便是与文华相对的自然之质朴。
而天下之圣文又都出于童心,其童心便成为人造社会、人为事物的最终根源。
然而,人为的事物、人化社会出自童心之后,又成为与童心相对立的文华,是童心的异化,非我出于自我,又与自我对立。
所以李贽强调复其初,回归人的绝假纯真之童心,以克服对童心的异化。
(三)“诸相总是吾真心中一点物”李贽把童心作为真心,又受到佛学的影响,提出以真心为宇宙本体的思想。
在论证心本论宇宙观时,李贽先指出了“心相”与“真心”的区别。
他说:“是谓心相,非真心也,而以相为心可欤?是自迷也。
既迷为心,则必决定以为心在色身之内,……是迷而又迷者也。
”佛教所谓相,指事物外观的相状,可被人所认识,如炎之焰相,水之流相等。
相是相对于性而言的,类似今天所说的现象与本质。
李贽接受了佛教的这一思想,认为心相非真心,相也不是心。
在李贽看来,心相只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器官,而不是“真心”,如果承认心相是真心的话,就会导致相即是心的错误。
而以相为心,就会把真心当作色身之内的心相。
所谓色,佛教泛指一切能变坏、有质碍的事物,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物质概念,色与心法相对。
李贽反对把真心作为在色身之内的心相,他认为,人的色身以及山河大地等一切所见之物都是真心的显现,以真心为本原。
他说:“吾之色身,洎外而山河,遍而大地,并所见之太虚空等,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耳。
”指出人身、山河、大地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它们仅是真心的显相。
他强调:“心相既总是真心中所现物,真心其果在色身之内耶?夫诸相总是吾真心中一点物,即浮沤总是大海中一点泡也。
”李贽在这里提出诸相总是吾真心中一点物的思想,把万物当作相,认为相不过是真心的显现物。
显然其真心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
李贽以真心为宇宙本体,又认为真心即童心,所以其心范畴便作为本体范畴而存在。
、以童心反理学李贽的反理学思想体现在他提出“私者人之心”的思想,以私作为心的内涵,倡私与义理的对立,以童心反对义理之心。
这就根本动摇了宋明理学的根基,成为促使理学解体的因素。
(一)“私者,人之心”在价值观上,李贽重视私的价值,以私作为心的内涵。
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
……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李贽指出,私是人心的本质属性,若无私则无心,人之有私是自然之理。
其所谓私,指私人利益即个人利益。
其以私为心,就是以个人利益作为人的本然之心,心建立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避免对个人利益的损害的基础上。
他以耕田者把收获物作为私有,才肯尽力耕田为例,说明了人必有私,并不是无根据的空话。
李贽并把人必有私同功利主义联系起来,以反对脱离功利而专言道义的“无私之说”。
他说:“然则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根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耳,不足采也。
故继此而董仲舒有正义明道之训焉,张敬夫有圣学无所为而为之论焉。
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也。
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李贽把谋利和计功作为正义、明道的目的。
以物质利益作为道德原则的基础,以此来反对“无私之说”。
并批判了理学家所推崇的董仲舒关于正义、明道而不计功利的思想。
又对理学家张栻所主张的“一涉于有所为”,就是“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的观点提出批评。
李贽与张栻,一个主张“人必有私”,反对董仲舒的观点;一个反对“人欲之私”,推崇董仲舒的思想。
这便是理学与反理学的分野。
李贽站在新兴市民和平民百姓的立场,提出“私者,人之心”的思想,要求满足个人利益和人生物质欲望,这是对理学传统的“大公无私”观念的冲击,表现出由理学重伦理轻自然、尊公蔑私、重社会轻个人、重整体利益轻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向反理学的崇尚自然、人必有私、提倡个性自由、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的转变。
反映了时代的觉醒和个性的自觉,表达了人们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渴望和对人生物质欲望和个人利益的追求的思想。
(二)“识义理障其童心”在认识论上,李贽提出了童心与联见道理相对立的观点,其中包含了以意志主反义理、以真反假的因素。
李贽认为,童心是先天主观自生的,“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
童心不依赖于耳目闻见而存在,又与义理相对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此存则彼消,彼入则此障。
他说:“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指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当闻见从耳目传入以后,便失去了童心;当闻见上升为道理被心所接受后,也就失去了童心。
可见童心与闻见、道理不并存。
所谓道理,李贽把义理作为道理。
他说:“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通过读书识义理,便掌握了道理。
李贽认为,道理即义理,然而认识了义理,也就障碍了童心。
“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理学家以义理为心,在李贽看来,这是“童心既障”的表现。
为了保持童心的纯洁性,他反对以义理为心,认为童心是真,义理是假,主张以真反假,以童心反义理。
他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李贽之所以认为义理为假,是因为他把童心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