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李贽研究回顾
古代文论明代文论重点作品讲析—李贽文论著作讲析

明代文论重点作品讲析—李贽文论著作讲析1.李贽简介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未参加会试,授河南共城儒学教谕,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任职三年,以病告归,不许。
入大理鸡足山,阅佛经不出。
御史刘维认为其是奇人,上疏令其退休。
至湖广黄安,寄居于友人耿定向、耿定理家中。
因与耿定向不合,耿定理死后,即入麻城龙潭湖,闭门读书。
头痒,倦于梳栉,遂剃其发。
李贽以异端自居,抨击道学,蔑视经典,为卫道者所深恨,以妖人被逮入狱。
在狱中自刎而死。
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2.《童心说》【原文】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多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浅谈明末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分析

浅谈明末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分析作者:钱犇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7期摘要:李贽是我国明朝末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泰州学派”的宗师级人物,李贽一生中重视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新考虑,集中体现了我国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出现变革的特点。
李贽思想中着重体现了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崇尚商贾功绩,反对重农抑商,因而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李贽思想对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体现的日本政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明末李贽思想内容、特点,以及对日本影响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明末;李贽思想;日本政治;历史影响;分析李贽是明朝末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心学家,同时也是明朝官员,对于政治、文化和经济、思想等方面均有研究,李贽思想中有很强的重商抑农思想,主要信仰童心和真心,以心学研究为主,其主要历史成就即为倡导心学和反对八股文。
李贽思想集中体现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特征,对后期日本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关于李贽思想的基本研究和概括政治主张。
李贽思想在政治方面的体现主要是关于程朱理学的批判,受“阳明学”思想影响,李贽对当时知识阶层和官场独奉程朱理学的现象极为不认可,认为程朱理学为伪道学。
当时明朝封建统治者将孔孟之学和儒家经典奉为金科玉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可亵渎。
但是时任明朝官员的李贽对这一政治做法极为不认同,并且认为在政治统治中应该做到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认为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能一味的盲从他人,提倡打破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对政治统治思想的垄断局面。
经济方面。
李贽思想中明确认可个人私欲,应用相对理性的态度认为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交换关系,因而商业交易的思想和行为是值得认可和合乎天理的。
道家思想中一般宣扬的是经济主张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认为人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
基于此,李贽公开批评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富国强兵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一点与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主张相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李贽的思想总结

李贽的思想总结李贽(1527年-1602年),字子厚,号杨柳青,明朝后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誉为“明末思想家之冠”,是明代近三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东林扫史演义》和《黑龙泽议》中,他的思想以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主要内容,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疏导作用。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的总结。
首先,李贽的社会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的发展和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主张尊重个体权利和平等,反对专制主义和压迫。
李贽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君主以身作则,倡导忠诚、诚信和正直的品德。
他还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其次,李贽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力的反思和探讨上。
他批评了明朝朝政的腐败和昏庸,认为朝廷应该注重选拔贤能之士,建立清廉和高效的政府机构。
他主张君主应当依靠忠臣,听取不同政见,反对“谄谀之政”,主张崇尚公正和正义,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
同时,李贽的思想也涉及到了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主张以“实事求是”为重要指导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还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张借鉴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要开放和包容,吸收外来文化。
最后,李贽的思想还呼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积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他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分化感到痛心,主张改善社会的民生和减轻民众的负担。
他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主张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地位提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他还关注朝政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主张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幸福。
总的来说,李贽的思想体现了对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立见解。
他关注社会的变化和问题,积极探讨解决之道,并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百年李贽研究回顾

李超:百年李贄研究回顧2004年春,社科院歷史所和《中國文化研究》編輯部召開了名為“晚明社會與文化變遷”的研討會,將文史哲專家彙聚在一起,試圖將日益引起學者關注的“晚明”研究構建起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而提到晚明,不論是涉及哪一個領域,都不能不提到一位狂人、怪傑,他就是李贄。
綜觀20世紀以來的李贄研究歷程,其思想似乎具有了每一個時代都走在最前端的戰鬥性,李贄的異端的、叛逆的思想首先被拿出來為政治服務,繼之不斷沉潛到學術研究,從“五四”到三四十年代,從文革到新時期,都呈現出這樣一種曲線研究進程。
我想以時代為分期,探討一下各時期李贄研究成果在各個領域的特色。
一、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生活於明朝嘉靖、隆慶、萬歷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因其“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被捕入獄,並以自刎的方式結束其生命之後,他的著作就開始了不斷遭到封建統治者禁毀的噩運。
然而李贄的思想於其在世時就已經產生了熱烈反響,令“後學如狂”,其書反而是愈禁愈暢銷,其思想的火花或隱或顯地照耀著那些有著激進思想的學者文人們。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中國社會處於動盪飄搖之中,當清王朝行將滅亡之時,那些力圖通過反封建專制來救國圖存的志士仁人們重又從李贄的著作中汲取了思想的源泉。
這一時期的李贄研究主要是闡發李贄的反傳統的叛逆思想和啟蒙思想,否定明末清初對李贄的批判,從思想史的角度給予李贄較高的評價。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為口號,掀起了有史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弊病的最激烈的批判浪潮,他們從陸王心學中找到思想動力。
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先驅鄧實首先在其主編的《國粹學報》上刊載了李贄給焦竑的一封信以及焦竑所作《李氏焚書序》,劉師培為此撰寫了後記。
繼之,劉師培以“不公仇”的名字在其於日本創辦的《天義報》上發表了《李卓吾先生學說》一文(1907年第2期):1908年,李贄《焚書》由國學保存會出版。
繼這些先驅之後,以李贄為思想武器來打倒孔家店的代表人物吳虞發表《明李卓吾別傳》(進步雜誌第9卷第34期,1916年)一文,文章以一萬餘字的篇幅介紹了李贄生平及其不幸遭遇,抨擊儒教專制對學者的迫害,讚揚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批判精神,以李贄同假道學的鬥爭來抨擊當時尊孔復古派的“息邪說,辟異端”。
“李贽与云南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义思潮 .李贽就是 这一思潮 的代表 ,他 以超前 的犀 利 的 胆识与眼光 ,批判当时社 会的腐败 .抨击严苛 的封建教 条 ,审视^ 生 的真谛 ,并在薯 逑 中完 成 自我理 想 的人 格。其思想哲 理的深刻 .在我 国文化思想史上是相当罕 见的 ,正是这种思想以超前性和深 刻性 ,昭示 了他 光辉 的历史价值 。在当时虽将 日趋庸朽 而仍层层叠叠的封建 天幕下 ,李蛰 以 自己的思 想睿 智和 战斗精神 ,撕开了封 建天幕的一道 裂隙 ,为窒 息的社 会透进一丝阳光和 清新 空气 ,为中国的文 史一页。
擅娶 李簧在 中 国文化 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云南墨其思想 转机的重要之地 ,对研 究李贽 有着重要 的价值和 意
义。张建韭、章培恒 、黄霹 、商桥稔 、张文勋等著名学者在研讨 会上都提出了有债擅的观点
美t词 综 进 .全 国 学 术 研讨 台 .李 贽与 云 南
中圈井粪号 8 5 I 2 8
了他原本的理 想追 求。张 建业教授指 出 。事贽在云南 的 思 想也特别值得研 究 ,他虽然厌恶 官场 .但为官一方 .
就要尽力办 好政事 , 在云 南j安 的政 绩生动地说明 了 他 弗
这一点。但 更为重要 的是 ,姚安期 间,也 形或 了他的为 政思想 ,提出从政要 “ 因乎人”、 。 因性蔫 民 的 “ 至 人之治。等主张 ,表现 出反对封建束缚 、要求个性 自由 发展的重要理论价值 ,其基础就 是在姚 安时形成的。所 以.无论从 其糟神情操 ,还 是理论 建树 方面 ,姚安时期 的李贽都育着重要的价值 与意义。 高发元教授 (中共云南大学党委书记 ) 大会发 言 在 中指 出,姚安的任 职是 李贽一生量 重要 的一次任职 ,也 是最重要 的一次经 历 .对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重 要作用。李贽对姚 安的治理堪称 为 “ 至人 之浩 ”。主张
狂风落叶——李贽的性格中国文化研究院

狂风落叶——李贽的性格中国文化研究院李贽雕塑(图片提供:杨彬/FOTOE)李贽是明代后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对传统统治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人。
李贽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思想领域,他的思想及其表达方式,有着中国文人向来所缺乏的深刻、尖锐、透彻、大胆,在文学上更有特别的贡献。
李贽的性格,不论是在明朝或后世,都引起不少争议,他更自视为“异端”。
他的性格或多或少受其成长环境及家庭背景影响。
李贽出生的福建泉州,从宋末元初开始,已成为中国通往南洋、西洋、东洋的总港口,东西文化交融、思想异常活跃的地区。
李贽的先祖辈,长期与外国人接触,家庭环境较为自由开放。
据《宋史‧外国传》及赵汝适《诸番志》,计算当时中国通往南洋、西洋、东洋各国路程远近,都是以泉州为起点。
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
”明代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便是从泉州港出发。
据《明史》记载,当时曾有许多闽人到爪哇、婆罗、吕宋等地,有的还在当地定居下来。
今天的泉州还保存着宋、元、明时期同海外往来的大量文物和资料,如有号称“闽南佛国”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灵山圣墓、著名的回教圣地清净寺等。
明代的泉州,不仅是世界级大港、中外商品的汇聚地,居住着数以万计的国外商人,而且也是东西文化交融、思想异常活跃的地区。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图片提供:邹自振)俯瞰泉州清净寺(图片提供:邹自振)李贽的先人,与外国人有长期接触,不少人经商海外,并精通外语。
这一家族各辈中皆有与伊斯兰教女通婚者,故信奉伊斯兰教成为这个家族的传统。
李贽的祖先本属林、李同宗。
所谓同宗,就是在宗法社会中出于同一个祖先。
李贽的一世祖林睦斋在元末“承藉先人蓄积之资,尝以客航泛海外诸国”。
二世祖林驽,是明初泉州一位巨商,“洪武丙辰九年(1376年)奉命发舶西洋,娶色目人,遂习其俗,终身不革,今子孙番衍,犹不去其异教。
”三世祖林广斋因祸“避居武荣,更姓李姓。
”李贽的高祖林恭惠因为通晓“译语”,被道府“荐为通事,官引日本诸国入贡京城。
60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行 深入 研究 的学 者 。另外 , 有周 一 良 、 耕 望等 还 严
一
批 卓 越 的 史 学 家 。 这 些 学 者 大 多 国学 根 基 深
① “ 朝 ” 广 义 、 义 两 解 。广 义 六 朝 , 《 鉴 》 正 统 观 六 有 狭 指 通 按 念所说的魏 、 、 、 、 、 泛指整个 魏晋南 北朝 ; 晋 宋 齐 梁 陈, 而狭 义六 朝 则如《 建康实录》 所记 , 专指孙吴 、 东晋 、 、 、 、 六朝 。在 1 宋 齐 梁 陈 0 年 前 世 纪 之 交 的 学 术 史 回顾 热 潮 中 , 文 柱 等 撰 有 《 十 世 纪 魏 曹 二 晋南北朝史研究 》 近年 陈长崎 等亦撰 有《 晋南北 朝史 研究 三 , 魏 十年》 。这些论文着眼点都是 广义六朝 , 本文 则侧重于 以江南 为 统 治 中心 的 狭 义 六 朝 。 ②如晋人陈寿著《 三国志》 刘 宋裴松 之注《 国志》 梁人沈 ; 三 ; 约著《 宋书》 粱人萧 子显著 《 ; 南齐 书》 。六朝 以后 , 等 姚思 廉 、 许 嵩、 司马光 、 刘恕 、 沈括 、 洪迈 、 李贽 、 王夫之 、 王呜 盛 、 赵翼 、 钱大 听 等一大批史学家 , 在他们的著述 中都 曾对六朝史进 行过不 同层 面 不同角度的研究。 ③其代表作是《 汉魏两晋 南北 朝佛 教史》 下册 ( 9 7年 出 上 13 版 , 5 年 中华 书局重 印) 1 5 9 及魏晋 玄学 的一批 论文 。其这 一时期 关于玄学的论文 , 大多收入于人民 出版社 15 9 7年出版的《 魏晋玄 学论稿 》 一书 中。
例如六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南北朝经济史探讨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开发和进步是此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发微魏晋南北朝兵制关键因素历来为学术界所注重经过多年研究研究等论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解特别是通过研讨六朝时期长江中游下游及全流析了六朝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将其域经济发展问题的三次全国学术会议的召开学者们已充分肯定了此时期江南的快速发展及对中参见罗宗真
1949—2020年李贽文论研究综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091949—2020年李贽文论研究综述刘亚娟(广州华商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摘 要:李贽的文论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小说评点对清代小说评点理论影响至深。
1949年以来,李贽文论研究分为发展期、繁荣期、多元融合期三个阶段。
研究重点由“童心说”的阐释、《水浒传》评点、文艺美学思想扩展到李贽散文、戏剧、音乐理论,研究范式向文化诗学转移。
到了21世纪,研究范围和方法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西方话语的介入、过度阐释、文化研究的泛化也体现出当下中国文论研究中的症结。
关键词:李贽;文论研究;小说评点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24-04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戏曲、小说评论家。
他在文艺理论方面反对复古,主张创作抒发自己的见解。
李贽的文艺思想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以及后世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贽是第一个评点长篇小说的人,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残唐五代史演义》等都有评点,其中以对《水浒传》的评点最有名,此种文学评论样式的开创,对清代小说评点理论影响至深。
学界从哲学、文学、史学等多个方面论述李贽思想的历史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百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创作相关研究专著约有74部[1]。
年谱、评传类的专著共有十多部,1934年铃木虎雄编写的《李卓吾年谱》是世界上第一部李贽年谱;1937年容肇祖的《李卓吾评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些综合性的研究著作,从各个方面评论李贽,对其文学主张与文论思想的分析研究意义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李贽研究回顾作者:李超2004年春,社科院历史所和《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召开了名为“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研讨会,将文史哲专家汇聚在一起,试图将日益引起学者关注的“晚明”研究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而提到晚明,不论是涉及哪一个领域,都不能不提到一位狂人、怪杰,他就是李贽。
综观20世纪以来的李贽研究历程,其思想似乎具有了每一个时代都走在最前端的战斗性,李贽的异端的、叛逆的思想首先被拿出来为政治服务,继之不断沉潜到学术研究,从“五四”到三四十年代,从文革到新时期,都呈现出这样一种曲线研究进程。
我想以时代为分期,探讨一下各时期李贽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的特色。
一、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活于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思想家李贽,因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并以自刎的方式结束其生命之后,他的著作就开始了不断遭到封建统治者禁毁的噩运。
然而李贽的思想于其在世时就已经产生了热烈反响,令“后学如狂”,其书反而是愈禁愈畅销,其思想的火花或隐或显地照耀着那些有着激进思想的学者文人们。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中国社会处于动荡飘摇之中,当清王朝行将灭亡之时,那些力图通过反封建专制来救国图存的志士仁人们重又从李贽的著作中汲取了思想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李贽研究主要是阐发李贽的反传统的叛逆思想和启蒙思想,否定明末清初对李贽的批判,从思想史的角度给予李贽较高的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为口号,掀起了有史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最激烈的批判浪潮,他们从陆王心学中找到思想动力。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先驱邓实首先在其主编的《国粹学报》上刊载了李贽给焦竑的一封信以及焦竑所作《李氏焚书序》,刘师培为此撰写了后记。
继之,刘师培以“不公仇”的名字在其于日本创办的《天义报》上发表了《李卓吾先生学说》一文(1907年第2期):1908年,李贽《焚书》由国学保存会出版。
继这些先驱之后,以李贽为思想武器来打倒孔家店的代表人物吴虞发表《明李卓吾别传》(进步杂志第9卷第34期,1916年)一文,文章以一万余字的篇幅介绍了李贽生平及其不幸遭遇,抨击儒教专制对学者的迫害,赞扬李贽“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批判精神,以李贽同假道学的斗争来抨击当时尊孔复古派的“息邪说,辟异端”。
叹息“卓吾产于专制之国,而弗生于立宪之邦,言论思想不获自由,横死囹圄,见排俗学,不免长夜漫漫之感,然亦止能自悲其身世之不幸而已矣!”随着人们对李贽的重新评价与认识,以及日本对李贽研究成果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潜心于对李贽思想的深入研究。
1932年,从日本进修回来的朱维之翻译了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编写的《李贽年谱》,并将其收入在自己的专著《李卓吾论》一书中。
1937年容肇祖的《李卓吾评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都对李贽进行了全面论述,包括李贽年谱、李贽思想以及文学主张等内容。
这一时期,嵇文甫的两本书较有新意,《左派王学》(开明书店1934年)第一次将王学分为左派和右派,并在书中专章论述了李贽的思想渊源,将其归入王学左派。
《晚明思想史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提出了“晚明”这一概念,并将这一时期看作是思想史上的转折期,充分肯定阳明学说。
第三章论述“狂禅派”,称“这种狂禅运动到李卓吾算是发展到极端了”(58页),“他不是个寻常人,他对于当时思想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71页),并指出李贽的思想影响到此后的诸如公安派、竟陵派以至明清间许多名士才子,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尊重个性、喜欢狂放、带浪漫色彩的特殊时代。
这一时期的思想史专著还有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中华书局1939年),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开明书店1941年),侯外庐《中国近世思想史学说》上卷(重庆三友书店1944年),吴泽《儒教判徒李卓吾》(华夏书店1949年)等。
这些专著开始尝试应用唯物史观探讨明代思想史,并对李贽的思想进行了阐释。
吴书更是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出发,赞扬李贽的反封建专制、为理想而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题目虽指李贽是“儒教叛徒”,但在书中仍将其归为浪漫主义唯心论和儒学批判主义的“王学左派之尤”,明确界定道:“王学是儒,王学左派是儒,王学左派之尤的李卓吾还是儒,虽是儒学批判主义者,仍然是儒者。
”在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潮流下,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李贽也给予了新的评价。
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不但指出李贽是“公安派”的前驱,其“童心说”源自王阳明的致良知,而且认为李贽的思想可以代表当时的新潮流(商务印书馆1948年,下卷,第244至246页)。
朱维之在1935年4月出版的《福建文化》3卷18期上发表了《李卓吾与新文学》,是这时期阐述李贽文学思想的比较有影响的单篇论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文中提出,我国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与李贽的文艺主张有着紧密联系,并引用了周作人的话来佐证:“今次的文学运动,其根本方向,和明末的文学运动完全相同。
”后来,朱维之在《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一书中,对李贽批判复古主义更是大加肯定,并提出李贽实是公安三袁的导师(开明书店1949年,第139页)。
二、解放初至文革前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界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为指导,开始了新时期的学术研究。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李贽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肯定其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性,对其思想到底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存在争议,在分析李贽的阶级归属问题上也意见不同。
当时史学界的热点之一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因而在探讨李贽思想成因上都基本上沿用这一观点作为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这一时期,在对李贽文艺思想的研究,和有关李贽文献的整理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1957年在北大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工作会议”上,对于如何判定历史上哲学家思想的本质问题,容肇祖提出,应该对每一个哲学家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他批评了杨献珍在其著作中对李贽的评价,只是引了一些李贽的片断文句,从而推论出李贽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李贽不一定是唯心主义者。
在思想史著作里,有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60年),其中第四卷第24章以“李贽的战斗的性格及其革命的思想”为标题,确立了李贽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该书将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后起之秀”,称其“继承王艮、何心隐的思想传统,并进一步予以发展,从而建立了反道学的思想体系”(1051页)。
书中继续沿用了明中叶后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观点,认为李贽反映的是一种市民的思想,力反宋儒道学之说,因而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与战斗性,这也正是五四运动时期李贽被当作武器来打击旧礼教的原因之一。
但在最后也批评了李贽追求唯心主义彼岸的禅学思想。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4年)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问题,在第三册第14章以“李贽进步的社会观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题,对李贽思想重新界定:“李贽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属于王守仁学派,但是他的反抗封建正统的思想,是王守仁学派所没有的,李贽晚年也接受了禅宗的唯心主义宗教观点”,“他是地主阶级中的进步思想家,不属于泰州学派”。
(367页)对其“童心说”的评价尚为中肯,指出其学说含有个人的自觉,虽暴露了正统御用学者的虚伪,却未能提出系统的、正面的、有具体内容的主张。
而对李贽“人必有私”的观念,则评价为“封建阶级的功利主义,特别在今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极端有害的”。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论文对李贽的思想进行了论析,举其要者如侯外庐邱汉生《李贽的进步思想》(《历史研究》1959年7期),容肇祖《李贽反道学和反封建的一生》(《光明日报》1962年4月6日),侯外庐李学勤《李贽的封建叛逆思想》(《人民日报》1962年12月13日),邱汉生《泰州学派的杰出思想家李贽》(《历史研究》1964年1期)等。
其中以冯友兰《从李贽说起---中国哲学史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互相转化的一个例证》最值得注意。
冯先生在此文中对李贽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都给以高度评价。
他认为李贽是明末“离经叛道”学派中的“突出人物”,“表面上看,他的哲学思想跟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似乎是一类的东西。
实际上李贽和王守仁是对立的。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的社会作用是反动的,李贽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
”冯先生认为,李贽与王守仁都是把山河大地和“清净本原”说成是一体,“可是王守仁以‘清净本原’为主,认为山河大地就是‘清净本源’”,李贽则是“以山河大地为主,认为‘清净本原’就是山河大地。
这种转变就是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化。
”冯先生还提出,李贽对于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怀疑和批评,“是市民阶层的要求与愿望的反映”,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基础”发生动摇的“反映”。
(《新建设》1961年2、3期)这个时期有两部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一是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著(1962年),一是由游国恩等人主编(1963年)。
这两部书建立了解放后中国文学史的新体系,他们对李贽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及其创作,都给予了肯定。
前者认为李贽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为左派王学突出的代表人物。
他爱好自由,怀疑封建社会传统的教条,反对把孔子当成偶像,批判正统的程朱道学,揭露假道学的虚伪和丑恶。
”对李贽的文学主张“童心说”,“发愤说”及其创作也有所论述。
但该书对李贽文学思想价值的评析显得不足。
后者继续沿用明中叶后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之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研究文学史的过程及规律,认为王阳明完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挽救地主阶级的政治危机。
把李贽作为王学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认为其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且出现了唯物主义的因素。
并专设一节论述其文学主张,认为李贽“持有与传统的文学思想根本不同的见解”。
指出其大力推崇通俗文学,“实为我国通俗文学最初的研究家和批评家”,评价其散文“摆脱传统古文的格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从六十年代开始,关于李贽文论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
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李贽对通俗小说的卓见》(《文汇报》1961年4月15日),吴新雷《关于李卓吾批评的曲本》(《江海学刊》1963年4期),黄海章《评李贽(童心说)》(《中山大学学报》1965年3期)和《评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光明日报》1965年5月9日)等。
在这一时期对李贽和《红楼梦》的研究中,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人们关注到李贽对曹雪芹的影响,并产生了专题论文,如任访秋《从红楼梦》中的叛逆思想谈到李贽叛逆思想》(《湖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汇刊》1955年8期)。
这一课题在后来引起了更多学人的注意。
这一时期研究李贽的专著有:朱谦之《李贽---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容肇祖《李贽年谱》(三联书店1957年),邱汉生《李贽》中华书局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