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男女应该平等。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3、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推动了人
们的思想解放。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D
6、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 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社会进步
D.不适合社会的发展
7、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 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
(1)生平:弃科举,探救国 (2)主张:a.倡导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作品:《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4)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3、王夫之——唯物思想
(1)生平:抗清、著书 (2)主张:
a.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b.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c.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作品:《读通鉴论》等汇编为《船山遗书》 (4)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社会矛盾空前尖 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经济:商品经济活跃,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3)主要思想:
阅 读 并 归 纳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 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 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 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材料反映顾炎武 什么主张?
①政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学术思想:经世致用 (4)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 穿衣吃饭 的私欲。认为 _________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 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3)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董仲舒《春秋繁露》
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 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朱熹认为儒家的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 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 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理论。
(2)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解析:此材料为黄宗羲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观点, 故 A、C 两项不选;黄宗羲并非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D 项 错误。思想观点属于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由相应的经济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3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
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4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 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 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非耳”。
-----《焚书 》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悟思想活跃之道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离经叛道直清廉 老年:入狱迫害致死
1、李贽反正统意识 材料1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主女张则男可女,谓平见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 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焚书》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 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黄宗羲的批判思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 (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 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 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思想主张
主旨: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 循天下
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之公
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 “一姓之兴亡,私也, 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三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 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 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 哉!”
深刻揭 露历代 帝王把 天下当 作私产 的做法
4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 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 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 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 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 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 《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
高二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知识点梳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知识点梳理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有。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
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注重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长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课件共38张 精品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1)人物生平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 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 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 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 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 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 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 《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 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 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 期列为禁书。
材料所示,李贽在揭露批判理学家们“道 心”“天理”等说教时,公开宣称“自私”是人 的天性。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
这种利己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人性论,是不全面的。
【材料】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 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 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 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 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揭露和批判? 对此你作何评价?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竞 相逐利,要求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
李贽在官场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伪善无能, 并逐渐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
(2009福建文综高考)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 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 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 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 的时代背景。 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
人民版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23张PPT)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
色彩和战斗精神 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
主思想的产生 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代表作 著作现存《潜书》
六、对四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 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 • 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 • 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
儒学 •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
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 想的历史进步性。
课堂总结:
归纳四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2、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
代表作 影响
著作现存《船山遗书》 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2、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的“凡为帝王这皆贼也”
唐甄(1630—1704),
2、唐甄思想:
思想 1、反对专制君主。 2、唐甄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认为儒学的可贵之处在能定乱除暴安百 姓
D、经世致用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 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 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2、王夫之思想:
思想
1、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 作私产的作法;
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D )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课文注释:王夫之及其唯物思想

课文注释:王夫之及其唯物思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
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
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的现象深表不满。
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
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
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
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1_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也是一普通人),儒家经典 不是“万世之至论”(指高超的或正确精辟的理论),是和非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是非 标准依据时代变化而变化,是非标准因人因时而异。 《藏书》:“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 孔子复生于今日,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 哉!”反对过时的“权威教条”,反对一成不变的是非标准。 继承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处“书”指《尚书》 ),批判了理学家对经典、对孔子的态度。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著作】 《焚书》:以为必遭焚之命运,因为不合正统口味。 《藏书》:藏之名山,传之后代。叙述内容起自春秋,下至宋 元,记述并评价了千百年间八百多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1)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宋明理学:检验是非的标准在思想,在书本,系教条主义。 将孔子圣化、儒家部分文献经典化,是汉武独尊儒术之后的事 。宋明理学独尊之后,即所谓儒学复兴之后,同样继承了汉儒 引经据典的做法,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标 准。儒家经典、孔子之言,就是绝对权威,就是绝对真理,成 为获取功名和政治文件的依据。是当时的“两个凡是”,凡是 儒家经典,凡是孔子言论,都是正确的。 李贽对整个儒学作一个清理。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特点】 (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市民要求 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追求平等和正当物质利益等。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典型试题】 1.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提出“良知现成”说,并 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 承和后学分别对应( ) A.董仲舒、陆九渊 B .陆九渊、朱熹 C.朱熹、王守仁 D.王守仁、李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
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
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
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
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
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
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
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
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
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
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
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
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
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
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