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文论思想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在中晚明心学派思想家群体中,还是在泰州学派平民儒者中,李贽都因其提出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而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贽(1527-----1602年),字卓吾、笃吾,号温陵居士,又号宏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商贾出身,四世祖曾与色目人联姻,父、祖俱奉伊斯兰教。
李贽少时通习《五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考中举人,历任县教谕、南京国子博士等职。
四十五年(1506年)赴京师任礼部司务,位微俸薄,但安之若素,一心访学求道。
是年始习阳明心学,潜心道妙。
后师事王艮之子王襞,得泰州学派真传。
万历五年(1577年)调任云南姚安知府,寻因厌恶仕宦生活而携家赴湖北黄安耿定理家,教授其子弟。
万历十二年(1584年)定理卒后,将家眷送归泉州,只身一人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专心治学近二十年。
晚年落发明志,甘以“异端”自居。
李贽具有鲜明叛逆精神的思想难以为正宗儒者和当政者见容,他的著作被统治者列为禁书。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其著作《藏书》刊行,益遭当权者忌恨。
给事中张问达参劾李贽,神宗诏令“严拿治罪”;三十年(1602年)春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三月十五日以剃刀自刭,卒狱中。
李贽著作甚丰,主要有《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以及《史纲评要》、《四书评》、《李氏文集》等。
自孟子以来的儒家学者高扬“民本”论旨,并以之批判、抗衡现实的专制王权。
但其从来无意于否定王权专制制度,故而不仅从来没有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反而在抨击暴君暴政的基础上设计以治权在君为一般法则的、理想化的“圣王之道”,而“民惟邦本”及重民爱民等则不过是体现了这种“圣王之道”而已。
所以,“苟无民,何以有君”(1)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认识,历代王朝均将儒家“民本”论奉为统治思想,许多帝王发诏旨、著文章阐发“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就连荒淫无道的暴君隋炀帝也大讲“民惟邦本”、“富民足君”。
明清李贽思想论文总结

明清李贽思想论文总结明清时期的李贽,字子厚,号扁鹊山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扬州的人,他的思想通过他的著作《歆夫堂集》被后人所知晓。
李贽的思想涵盖了诗、词、歌、赋、文、赞、文、赞、文、赞,且大致可概括为养性、独立与才学、物我两忘等几个方面。
首先,李贽的思想强调了养性。
他认为人要养成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追求内悟与内心的平静。
他主张,人在修养上应该追求心灵的升华,追求与道相合的高山景色,即宁静、纯粹和自然之美。
同时,他也抨击了妄为和虚荣,认为人们应该远离世俗的浮躁,追求真善美,追求自在自得的境界。
他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内在的美好,而不是被尘世所累。
其次,李贽的思想强调了独立与才学。
他主张自我独立,独立自主地去做事情,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他认为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应以无私无欲的心态对待,不依附于他人,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才学方面,李贽认为人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学识,并以此来启发自己的灵感。
他主张人们要学习各种学问,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以便培养自己的才华。
他的这种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李贽的思想提倡了物我两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的束缚,将与自然相融合,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
他谴责人们的功利心态,认为这样的心态会阻碍人们与自然的交流。
他主张人们要超越自我,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
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
通过物我两忘,他认为人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进而达到修养之境。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李贽思想涉及了养性、独立与才学、物我两忘等多个方面。
他的思想主张了内心的修养与提升,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好和真善美。
他也强调了独立自主地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倡人们培养自己的学识。
同时,他引导人们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追求内心的自由。
李贽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李贽思想和文学观念

李贽思想和文学观念
(一)思想。
1.李贽思想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邓石阳》)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
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答耿中丞》)否定传统思想权威的偶像地位,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
(三)文学观念。
1.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所谓“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李贽《德业儒臣后传》)
2.认为天下“至文”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情感和人生欲望。
3.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二.作品往往论点鲜明奇特,直写对生活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挑战性,如《赞刘谐》《自赞》。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摘要: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他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 反对形式化,刻意化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出自于“童心”。
这里所说的“童心”,就是指真心,即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乎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①本文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等方面来对李贽的思想进行分析, 以论证其对当前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的启发及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②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③等句。
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
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④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
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
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
浅析李贽“发愤之所作”论

浅析李贽“发愤之所作”论作者:孙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发愤之所作”一学说有其自身的发展体系,主要受司马迁“发愤著书”一说的影响。
它是指失去立德和立功的机会或是遭受到穷苦厄运之后的文人的发愤立言,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李贽继承并发愤之所作,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发愤著书;李贽;《焚书·忠义水浒传序》作者简介:孙聪,女(1990-),辽宁省东港人,学士,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1一、“发愤之所作”论的历史渊源。
“发愤之所作”这一学说,最早可以追溯至《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这里的“愤”指的是一种心理情绪;此后,屈原在《九章·惜颂》中提到“惜颂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发愤著书”这一观念。
至汉代司马迁,则将其作为一种诗文创作的普遍规律来概括,较全面地提出这一思想。
司马迁这种著书“抒愤”观,对后代影响甚巨。
明代中叶,李贽继承并完善了“发愤之所作”这一学说,并在其作品《焚书·忠义水浒传序》中阐述了這一重要的理论。
二、“发愤之所作”论的原则。
“发愤之所作”主要是受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影响。
“发愤”一词首见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此处的“愤”指一种心理情绪。
它是指失去立德和立功机会或是遭受到穷苦厄运之后的文人发愤立言,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是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理论上对明清的诗文及小说潮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人墨客从不同角度丰富、发展了“发愤著书”这一思想。
1466年,李贽推广了“发愤之所作”一说,可以说是“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李贽的诗歌理论

李贽的诗歌理论万历以后,以李贽为首,掀起了文学解放思潮。
李贽的文学思想体系中,诗歌理论领域是“自然说”。
在中国古代“自然”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之广的哲学概念,李贽的“自然”说完全涵盖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既是对中国诗歌理论史上这一理论命题的传承,又从其历史高度和思想高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说这一传统的命题产生了突破,并且影响了后人的诗歌理论。
一、李贽的“自然”观及其突破明中叶以后,以李贽为旗手的文学解放思潮蔚然兴起。
“以自然为美”是李贽向传统宣战的一部利器,他的“自然”说在几个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范畴范围,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特色。
1、自然观的内涵李贽认为“自然”的来源是“真”。
作为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诗歌,只有表现真诚自然之情感的诗才是达到了“自然”之美之诗。
最早从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以“真”为来源的自然观的是刘勰。
他强调感情的真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然而和前人相比,李贽所谓的“真”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叛逆色彩。
首先他之谓“真”,已非刘勰所谓之平常的真实、真诚,而是有着特定的含义,即他是以真来反礼教、反道学的。
“真”的对立面不仅是假,而且是“礼教”。
李贽发现束缚文艺的最大障碍正是所谓“礼义”。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读律肤说》,《焚书》卷三),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否定。
他在《四勿说》中借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注解,辨析了礼与非礼的区别:“盖由中而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降者谓之礼,从人得者谓之非礼;由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耳目闻见、心思测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
”这样来划分礼与非礼的界线正好同儒家的思路相颠倒。
儒家的礼是外加的、人为的、违逆自然的。
如果肯定了发自内心、出于自然者是礼,那就等于取消了儒家之礼。
其次,李贽提倡之“真”是对真情的高扬。
《李贽的思想主张》课件

文学创新
李贽的文学思想影响了明末清初的文 学革新运动,促进了小说、戏曲等文 学形式的发展。
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高度赞扬
李贽被后人誉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其思想主张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 扬。
争议和批判
同时,李贽的思想主张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其极端思想和反传统观 念的批评。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倡导平等和民主
主张人人平等
李贽认为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男女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他反对等级制 度和特权思想,主张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
倡导民主政治
李贽认为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途径。他主张人民应该拥有选举权、参政权和监督权 ,通过民主的方式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详细描述
李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社会应该鼓励和保护个人的 自由发展,而不是限制和压迫。他批判了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认为它们束 缚了人的个性。
批判传统观念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观
总结词
李贽对传统的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认为这些观念限制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详细描述
李贽认为传统的伦理观念往往是基于权威和传统,而不是基于理性和事实。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这些观念的束缚 ,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主张文学创作者应该勇于尝试 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不断突 破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
05
李贽的影响和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思想启蒙
学术研究
李贽的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启蒙思想家 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思想解放的重 要推动力。
李贽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学者研究历史 、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李贽的文论观点

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
• “童心说”强调“绝假纯真”,强调最初的“本心”,就 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禁欲主义的 束缚,任凭个性、才情的自由发展;在文学创作上则须表 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读律肤说》中云: • 盖声之来,发生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 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 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 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 这不仅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儒家教条的批判,而 且也是对顺应人类情性的自然美的大力倡导。其追求个性 解放和创作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直接启发了明公安三袁, 清袁枚等人“独抒性灵”的理论。
这断烙着李贽异端思想印记的名言强调文学创作必须有长期蓄积饱满丰沛的情感内容和势不能遏不吐不快的心理动势而诉心中之不平浇自己之垒块则突出作家由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自身坎坷艰辛的人生遭遇而形成的愤懑郁积心中垒块怆痛不平之感其向外抒发的态势必然是狂放的发泄是猛烈的喷泻并且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李贽的文论观点
《童心说》文本解释
•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 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 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 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聪明的人不 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 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 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 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 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 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讲李贽的文论思想(提纲)
一、李贽的文论思想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
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
《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
(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
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
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
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
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
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
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
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1.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
(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
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
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胜似《史记》”。
(2)“性情”“气质”与“形状”“声口”:典型形象的塑造
“他认为,《水浒》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即是文学典型。
(3)一人一样语言:语言的性格化
三、王夫之、叶燮的诗论思想(叶不讲)
1、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
2、王夫之的重要诗论思想
(1)“情景说”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
他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
诗歌意象不是孤立的一“景”一“情”,犹如筵席上的一荤一素。
离开了“情”,景就是“虚景”;离开了“景”,情就是“虚情”。
王夫之强调,情与景是“内在”的统一,不是拼凑。
“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即意象)所适。
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所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否则,“如山家村筵席,一荤一素”(《唐诗评选》)。
王夫之还指出了诗歌意象的几种特殊类型:
一是“景中情”。
如“长安一片月”。
一是“情中景”。
如“诗成珠玉在挥毫”一是“人中景”。
如“抛书寻午枕,新暖梦依微”一是“景中人”。
如“落日更新妆,开帘对芳树”
由于,强调诗歌的本体是意象,意象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故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意”区别开来。
他说,“‘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
“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风雅之道,言在而使人自动,则无不动者”。
所谓“兴”,就是诗歌借助意象,使读者“自动”;“自动”而“无不动者”。
(2)“现量说”
王把“现量”引进诗歌批评领域,用来说明诗歌意象的基本性质。
即诗歌意象必须从审美关照中直接产生。
“现量”就是“因情因景”、“寓目吟成”。
像“僧推月下门”这类句子,是强推狂敲,挖空心思搜寻来的,算不上“现量”,属于“比量”。
王夫之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是诗歌创作的根本规律,谁也不能违背。
王夫之对“现量”有细致深入的阐释。
“‘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就是说,“现量”有三层含义:一是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不是过去的印象;一是瞬间直觉而获得的知识,不需要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的参与;一是真实的知识,是显现客观对象“实相”的知识。
王夫之的“现量”,非常接近克罗齐的“直觉”的观点。
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
直觉的对象只是单纯的未肯否的意象。
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品只是意象。
王夫之也认为,诗的本体是意象。
似乎还不如克罗齐那么绝对,用来指称一切艺术。
(二)叶燮的诗论思想
1、叶燮的重要诗论思想
“原诗”就是探究为诗之本。
“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叶燮以为作诗之本,就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来说,不离理、事、情三个因素;就诗人主观来说,无非才、胆、识、力四个因素。
两者相互作用,成起为诗。
(1)诗是理、事、情的融合
(2)诗是才、胆、识、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