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贽《茶夹铭》

合集下载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愿再 为 昏庸的武宗修撰“ 身录” , 歌功颂 德 , 决然辞 归同到江南水乡优美恬静 的 田园风光 。文征明酷 爱饮茶 , 他 曾说 自己“ 吾 生不饮 酒 , 亦 自得茗 醉” 。 他对茶 文化深有研 究 , 曾对蔡襄 的《 茶录》 进行 过 系统 的考述 , 著有《 龙茶 录考》 。文征 明一生痴情于
来 。还有 “ = i 不应” : 对宗藩 、 中贵人和 外国人求书 画, 皆不应 。《 明史列传》 以“ 为人和而介” 来称赏其
艺 术 论 坛

张维 昭
明代之贞夫韵士 , 僧 家诗客都极喜 品茶煮茗 。 这 是因为坐论道德时 , 香茶 可清心悦神 ; 兴味萧骚 时, 香茶令人 畅怀舒啸 ; 篝灯夜 读时 , 香 茶可 以远 辟 睡魔 ; 密语 私谈时 , 香 茶可 以助情热 意 ; 坐雨 闭 窗时 , 香茶可 遣寂除烦 ; 醉筵醒 客之 际 , 香茶可 以 佐 欢 解 渴 。 正 如 明代 朱 权 《 茶谱》 所云: “ 茶 之 为 物 可以助诗兴而云 山顿色 , 可以伏睡魔而 天地忘形 , 可以倍清 谈而万象惊寒. 茶之功大矣 ” 。 明代文人 如 陈继儒甚 至在《 小窗 幽记》 感慨 : “ 一生 清福 , 只在 茗碗炉 烟” 。 明代文上嗜茶如此 ,以茶 入画也成为茶 文化 的一 种 。探 讨 明 代 文 人 茶 画 的 审美 意蕴 主要 有 : 是茶德中含蕴有澡雪精 神之 美 ;二是茶会 巾体 现川 { 据 德 游 艺之 美 ; 足 事 茗 之 中 流 露 着 放 言 守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 为政廉 洁 , 任温卅 I 太守 时有 “ 清廉太守” 之美誉 。文林 去世那年 , 温州 士绅为追 念文林生 前功德 , 筹集“ 千 金” 作为赠 金 送给 文征 明, 文征明坚决辞谢 。于是 , 人们修 “ 却金 亭” 详 录 此 事 以 敬 仰 文 氏父 子 的操 守 。 文征 明是精 通文 、 诗、 书、 画的“ 四绝” 才子 , 但 却 功名蹭 蹬 , 科场 不利。后虽于嘉靖二 年人京 , 但 亲历 并 日睹种种险恶环生 的政治倾轧 ,使得 他不

甕牖閒評论茶

甕牖閒評论茶

甕牖閒評论茶劉夢得茶詩云:“自傍芳叢摘鷹觜,斯須炒成滿室香”,以此知唐人未善啜茶也。

使其見本朝蔡君謨、,丁謂之製作之妙,如此則是詩當不作矣!夫旋摘之茶必香,其香當倍于常茶,非龍、麝之比也。

古人入茶,有用龍、麝者,其壊茶為不少。

茶有自然之香,其何假于龍、麝乎!黄太史詩云:“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寳到雲來。

”是知茶之新者,其香尤可愛也。

劉夢得茶詩云:“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觜,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雪滿盌花徘徊。

”此乃詠煮茶也,北人皆如此,迨今猶然,香彎《類藁》云:“觀此詩,自摘至煎,則便飲之,初無焙造碾羅之事,雖曰茶芽,不知争得入口,豈亦如藥之?咀去其滓而飲之乎?”香彎蓋南人未知煮茶耳。

白樂天茶詩云:“渴嘗一盞緑昌明”,昌明乃地名,在綿州人,便謂昌明茶緑,非也!此正與“黄金碾畔緑塵飛”之句相似,蓋是時未知所以造茶,制作不精,故茶之色猶緑,而好事者録其茶之妙,亦未以白色為貴,其詩故如此,使樂天見今日之茶之美,而肯為是語耶!自唐至宋以茶為寳,有一片值數十千者,金可得茶不可得也,其貴如此。

而前古止謂之苦荼,以此知當時全未知飲啜之事。

蘓東坡詩所謂“茗飲出近世”者,不可謂無所本也。

余生漢東,最喜啜畾茶,閒時常過一二北人,知余喜啜此,則往往煮以相餉,未嘗不欣然也。

其法以茶芽盞許,入少脂麻沙盆中,爛研,量水多少煮之,其味極甘腴可愛。

蘇東坡詩云“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者是矣。

而東坡詩又云: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

茶録中亦載茶古不聞食。

晉以降,吳人採葉煮之,號茗粥,則知畾茶者,自晉蓋有之矣,非復今之人始食也。

東坡詩又云“食罷茶甌未要深”,後人便謂食罷未可啜茶,引東坡此詩以為證,而不知東坡且欲睡耳,故其詩下句云“春風一榻值千金”也。

解读李贽《茶夹铭》

解读李贽《茶夹铭》

解读李贽《茶夹铭》解读李贽《茶夹铭》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吾、笃吾,别号温陵居士。

福建泉州府人,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李贽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其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娶色目女为妻。

但其父林白斋并不经商,家道中落(李贽原姓林)。

李贽26岁乡试举人,30岁开始做官,一生做了二十多年的冷官。

在他看来,做官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

如在云南姚安知府三年,“法令清简、不言而治”。

他为官清廉,任满时仍两袖清风。

他深恶痛绝假道学,选择了一条作为封建社会叛逆的道路。

那么,一生不得志便成了命中之劫数。

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入狱,其已刊未刊书籍,“尽搜烧毁”。

最后,被迫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之一。

其一生著述宏富,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

李贽的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把李贽列为83位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并入选《中华英杰录》。

李贽身后留下的,不但有《藏书》、《续藏书》这样黄钟大吕之作,还有《茶夹铭》这样的隽永小品。

文章如下:“我老无朋,朝夕唯汝。

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

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

子不姓汤,我不姓李。

总来说之,一味清苦到底。

”(《焚书》·卷五读史)。

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我老了, 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你!每天把你当饭,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每晚把你当酒,也不问喝了多少。

晨起夜睡,整天与你在一起。

其实啊,你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这就是:清苦到底!”李贽之所以作此铭,是在读了唐代一位叫綦母旻所作《代茶饮序》后写的。

李贽《藏书》

李贽《藏书》

李贽《藏书》《藏书》,经传体历史及史论著作。

六十八卷,明代李贽所作。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又号宏浦、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父亲李白斋,也许是教书先生。

李贽自幼丧母,自幼倔强难化,儒释道均不信,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

”七岁随父读书,二十岁离家自谋生活,二十六岁中举人,此后便不再科考。

三十岁被选做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二十多年小官,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

五十四岁时毅然辞官。

做官时,坚持正义,常和长官意见不和,屡遭困厄。

他曾自述:“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

一生坎坷,将大地与墨,难尽写也!”辞官后,居住于湖北黄安,与黄安人耿定理共同讲学,很是相投。

定理之兄定向,是个道学家,维护封建礼法,但是“言不顾行”,李贽很厌恶他,多次写信讥笑他,措辞尖锐,引起耿定向的愤恨。

1584年,定理死,李贽知道黄安不能久留,于第二年移居湖北麻城外三十里龙潭僧舍芝佛院,过着居士的生活,从事学问。

1590年,李贽六十三岁,其诗文集《焚书》刻印引起道学家惶恐,其后所写著作更象狂风一般在麻城传播开来,从之者几千、万人。

在遭驱逐时,有朋友劝其到黄安暂避,他回答:“丈夫在世,当自尽理。

我自六、七岁丧母,便能自立。

……若要我求庇于人,虽死不为也。

”封建势力在恐吓无效之下拆毁了他的芝佛院。

李贽无处容身,被一位朋友接到通州,距北京仅四十里,封建势力害怕北京变成第二个麻城,道学家上疏参劾,朝廷随即下令:“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

”万历三十年,李贽已七十六岁高龄,于重病之中被捕入狱。

不久,乘狱卒来剃发时夺刀自刎,奄奄两日,气绝身亡。

其主要作品除《焚书》外,还有《续焚书》、《明灯道古录》、《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中年以后接受王守仁学派和禅学的影响,更富于批判精神。

他自居“异端”,反对“有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强调人欲的合理性,肯定“好货”、“好色”是人之常情,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孔子等所谓“圣贤”的盲目学科。

中国传世茶文一览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中国传世茶文一览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中国传世茶 文览
茶向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茶除了渗入诗词 之外,还与记、赋、散文、品文、小说等文体结合。文人 喜欢饮茶、咏茶和赞茶,大概与茶质对文思的催发分不开 ,文的轻灵、风趣,寓意深刻的特征与茶的清灵飘逸,丰
富的内涵相契合,使文人在品饮之际,文思如泉涌,文学
作品也因茶的渗透更显光彩。
(一)札、传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 、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4、蔡襄 进《茶录》序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Thanks
文章由山东特产、河北特产、名优特产、地方特产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茶具与儒家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茶具与儒家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茶具与儒家哲学思想蔡定益【摘要】中国古代茶书中的茶具与儒家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中庸和谐的思想在古代茶书的茶具设计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中国古代茶书中记载的茶具之制造设计往往体现了浓厚的礼仪观念,茶具在儒家礼仪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茶书中的茶具强烈表达了儒家的人格思想,最典型的是宋人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十二种茶具和明人喻政《茶集》所辑明支中夫《味苦居士传》中的茶盏.儒家有很强的崇玉观念,这极大影响到了茶书中的茶具,这些茶具普遍有类玉的倾向,最典型的是茶盏和茶壶.儒家有很强的人世精神,这在唐人陆羽《茶经》中的风炉、宋人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十二种茶具和明人顾元庆《茶谱》所附盛虞《竹炉并分封六事》中的几种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期刊名称】《茶叶》【年(卷),期】2017(043)002【总页数】8页(P105-112)【关键词】茶书;茶具;儒家;哲学思想【作者】蔡定益【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Z12;B222茶书顾名思义是有关茶饮之书,从唐人陆羽《茶经》开始,中国古代产生了百余种茶书。

任何茶的烹制和饮用,都离不开茶具,茶具是茶书内容中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作为一类在古代颇为盛行的器物,茶具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包括中庸和谐、礼仪、人格、崇玉和入世等方面。

中庸和谐思想在儒家理论中占有很重要地位。

《中庸》本来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后被列为四书之一。

《中庸》对“中”和“和”的涵义以及地位进行了阐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中庸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

[1]儒家还有浓厚追求和谐的思想。

有子(孔子学生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

”[2]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中庸和谐的思想在古代茶书的茶具设计中得到一定的体现。

例如唐代陆羽《茶经》中风炉的设计对和谐的理念就有很好的反映。

《茶经》曰:“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置墆□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

古代茶书著作

古代茶书著作

古代茶书著作
古代茶书是指古代关于茶的著作或论述茶的书籍,包括了茶史、茶经、茶诗、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古代茶书对于研究茶文化和茶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古代茶书著作的例子:
1.《茶经》:为我国最早的一本茶书,作者为陆羽,详细论述
了茶的品种、制作和品饮方法等。

茶经被誉为茶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茶人有深远的影响。

2.《茶录》:为北宋时期的茶书,作者为朱耕,记录了当时茶
叶的品种、产地和饮用方式等。

茶录也是茶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对后世的茶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大观茶论》:清代茶书,作者为宋岳庭,主要阐述了茶的
种植、制作和品茶的技巧等。

该书详细描述了茶的品种和产地,并给出了一些茶叶的选择和品鉴方法。

4.《茶者说》:清代茶书,作者为陆士龙,也是陆羽茶经的注
释和补充。

茶者说主要介绍了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品茗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古代茶书不仅为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还对后世茶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焚书明李贽

焚书明李贽

自序李氏焚书序卷一书答答周西岩答周若庄与焦弱侯答邓石阳又答石阳太守答李见罗先生答焦漪园复丘若泰复邓石阳复周南士答邓明府答耿中丞又答耿中丞与杨定见复京中友朋又答京友复宋太守答耿中丞论淡答刘宪长答周友山答周柳塘与耿司寇告别答耿司寇答邓明府复周柳塘寄答耿大中丞卷二书答与庄纯夫复焦弱侯又与焦弱侯复邓鼎石寄答京友与曾中野与曾继泉答刘方伯书答庄纯夫书与周友山书又与周友山书与焦漪园与刘晋川书与友朋书答刘晋川书别刘肖川书答友人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复耿侗老书与李惟清与明因与焦弱侯与焦弱侯与方伯雨柬与杨定见与杨凤里又与杨凤里与梅衡湘答书二首附复麻城人书与河南吴中丞书答陆思山与周友山与友山寄京友书与焦弱侯书复士龙悲二母吟复晋川翁书书晋川翁寿卷后会期小启与友人书复顾冲庵翁书又书又书使通州诗后复澹然大士为黄安二上人三首复李渐老书卷三杂述卓吾论略论政篇何心隐论夫妇论鬼神论战国论兵食论杂说童心说心经提纲四勿说虚实说定林庵记高洁说三蠢记三叛记忠义水浒传序子由解老序高同知奖劝序送郑大姚序李中丞奏议序先行录序时文后序张横渠易说序龙溪先生文录抄序关王告文李中溪先生告文王龙溪先生告文罗近溪先生告文祭无祀文篁山碑文李生十交文自赞赞刘谐方竹图卷文书黄安二上人手册读律肤说卷四杂述解经题书决疑论前解经文念佛答问征途与共后语批下学上达语书方伯雨册叶读若无母寄书耿楚倥先生传题关公小像三大士像议代深有告文又告礼诵药师告文移住上院边厦告文礼诵药师经毕告文代常通病僧告文安期告众文告土地文告佛约束偈二十分识因记往事四海八物五死篇伤逝戒众僧六度解观音问十七条豫约小引并六条寒灯小话计四段玉合昆仑奴拜月红拂卷五读史曹公杨修反骚史记屈原渔父招魂诫子诗非有先生论子虚贾谊晁错绝交书养生论琴赋幽愤诗酒德颂思旧赋杨升庵集蜻蛉谣唐贵梅传茶夹铭李白诗题辞伯夷传岳王并施全张千载李涉赠盗封使君宋统似晋逸少经济孔北海经史相为表里钟馗即终葵段善本琵琶樊敏碑后诗画党籍碑无所不佩荀卿李斯吴公宋人讥荀卿季文子三思陈恒弑君王半山为赋而相灌输文公著书闇然堂类纂引朋友篇阿寄传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卷六读书乐并引富莫富于常知足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至日自讼谢主翁朔风谣题绣佛精舍十八罗汉漂海偈十八罗汉游戏偈哭耿子庸四首宿吴门二首同深有上人看梅又观梅郑楼稚发四首哭贵儿三首哭黄宜人六首夜半闻雁四首庄纯夫还闽有忆四首岁暮过胡南老四首 山寺夜坐慰郑子玄三首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八首塞上吟赋松梅二首赠何心隐高第弟子胡时中偈二首答梅中丞怀林答偈附云中僧舍芍药二首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四首南池二首太白楼二首恨菊哭陆仲鹤二首九日坪上三首除夕道场即事三首闭关元宵哭怀林四首晋阳怀古过雁门二首渡桑间初至云中赠两禅客得上院信重来山房赠马伯时古道通三晋中州第一程咏史三首却寄四首喜杨凤里到摄山二首山中得弱侯下第书同周子观洞龙梅湖上红白梅盛开戏题赠周山人牡丹时二首初到石湖春宵燕集得空字中秋刘近城携酒湖上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二首环阳楼晚眺得棋字重过曾家送郑子玄兼寄弱侯丘长孺生日谒关圣祠观铸关圣提刀跃马像秋怀闲步立春喜常融二僧至二首乾楼晚眺三首赠利西泰六月访袁中夫摄山薛萝园宴集赠鸥江词伯望东平有感过聊城过武城二首自武昌渡江宿大别晓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晚过居庸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赋元日极乐寺大雨雪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韵读羊叔子劝伐吴表读刘禹锡金陵怀古琉璃寺赴京留别云松上人望鲁台礼谒二程祠增补答李如真答何克斋尚书与焦从吾又与从吾又与从吾孝廉复耿中丞答周二鲁答周柳塘寄答留都书常顺手卷呈顾冲庵与管登之书复焦弱侯寄答京友自序自有书四种:一曰《藏书》,上下数千年是非,未易肉眼视也,故欲藏之,言当藏于山中以待后世子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李贽《茶夹铭》
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吾、笃吾,别号温陵居士。

福建泉州府人,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李贽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其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娶色目女为妻。

但其父林白斋并不经商,家道中落(李贽原姓林)。

李贽26岁乡试举人,30岁开始做官,一生做了二十多年的冷官。

在他看来,做官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

如在云南姚安知府三年,“法令清简、不言而治”。

他为官清廉,任满时仍两袖清风。

他深恶痛绝假道学,选择了一条作为封建社会叛逆的道路。

那么,一生不得志便成了命中之劫数。

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入狱,其已刊未刊书籍,“尽搜烧毁”。

最后,被迫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之一。

其一生著述宏富,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

李贽的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把李贽列为83位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并入选《中华英杰录》。

李贽身后留下的,不但有《藏书》、《续藏书》这样黄钟大吕之作,还有《茶夹铭》这样的隽永小品。

文章如下:
“我老无朋,朝夕唯汝。

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

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

子不姓汤,我不姓李。

总来说之,一味清苦到底。

”(《焚书》·卷五读史)。

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我老了, 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你!每天把你当饭,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每晚把你当酒,也不问喝了多少。

晨起夜睡,整天与你在一起。

其实啊,你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这就是:清苦到底!”
李贽之所以作此铭,是在读了唐代一位叫綦母旻所作《代茶饮序》后写的。

綦在该文中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脊气耗精,终身之苦斯大。

获益则归功茶力,贻害则不谓茶灾。

”李贽读后,哑然失笑道:“释滞消壅,清苦之益实多;脊气耗精,情欲之害最大。

获益则不谓茶力,自害则反谓茶殃!”可见,李贽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明明是得益于茶,却要矢口否认;明明是自己色欲过度,伤及精血,却想嫁祸于茶。

李贽作此铭,虽然直接源起于綦的茶害论,实则更是通过为茶鸣不平,来表白自己的人生体味和志向操守:绝不追名求利,绝不向传统道学和世俗低头,为了坚持真理,宁愿一生清贫,受尽苦难!
(一)一生吃茶
据史书记载,明代福建省产茶极盛。

《八闽通志》记载:“泉州府各县皆有产茶,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

”当时所产皆绿茶,但吃茶、敬茶之风日盛。

李贽终生爱茶,终日与茶相伴。

早吃茶、午吃茶、夜吃茶;待客时吃茶,看书时吃茶。

如《阳明先生道学钞原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岁庚子(1600)元日,余约方时化、汪本钶、马逢旸及山西刘用相暂辍《易》,过吴明贡,拟定此日共适吾适,决不开口言《易》。

而明贡书屋正有《王(阳明)先生全书》,既已开卷,如何释手?况彼己均一旅人,主者爱我,焚香煮茶,寂无人声,余不起于坐,
遂尽读之。

”好一幅“展卷阅经,焚香煮茶”的画卷!
据载:李贽逝世之后,其神主入李氏祠堂,配享时祀。

遵照李贽生前“祭祀亦仅仅一饭一茶,少许豆豉”之嘱,其子孙每年正月初二和春冬二祀以及李贽生日,都轮值到祠堂举行祭祀。

如此看来,李贽与茶不但是忘年之交,简直是生死之交了。

(二)茶性清苦
李贽走上与封建主流社会对抗的叛逆之路,一生坎坷,物质生活也相当清苦。

尤其是到老年时,几乎是居无定所,四处飘泊。

有《元宵》一诗为证:
元宵真是可怜宵,
独对孤灯坐寂寥。

不是斋居能养性,
嗔心几被雪风摇。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李贽一生将茶当作自己的朋友,吃茶而思索世间万事。

而且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水准。

也正因为长年嗜茶,不但习惯了茶的清苦,而且从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到了这样的境界,李贽对茶性的理解,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了。

他已将茶当成渲泻情感,激励斗志的老朋友。

即如《茶夹铭》,则能以其新颖独特的审美感悟而讴歌茶性的清苦之美,从而直抒胸臆,表达了茶的自然之性与作者的自我之性的契合。

从《茶夹铭》中,我们能够知道,李贽相当了解茶的特性:清苦。

清苦,便是茶的本性。

茶之清:在茶香之上,是指茶经冲泡后汤色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浑浊。

茶香而清,更是不凡,可算精品,茶性清淡,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清,能够清心,外物和内心达到清净合一。

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

一杯清茶,温馨香润,玉齿流芳,心清体畅,情感得以净化,返朴归真。

一杯清茶,清淡无奇,让人生出一种清风怡人的感觉,一切更深的文化内涵便由此生衍。

茶向来被认为是清高之物,苏轼的《叶嘉传》中就赞誉茶的秉性恬淡清白、品格清高,“少植节操,胸怀大志。

”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

”皎然的《饮茶歌诮崔使君》有“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都由茶的清高联系到饮茗,被视为高雅脱俗之士。

茶以清为精神。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以此明志,文思泉涌。

有诗句为凭: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颜真卿等《五言月下啜茶联句》)
“数朝诗思清”(李德裕《故人寄茶》)
“五碗肌骨清”(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羡君潇洒有余清”(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
“愿携茶具作清欢”(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
“更作茶瓯清绝梦”(陆游《夜饮即事》)
“故人气味茶样清”(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
清是茶的本质。

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

从茶的品饮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汤的清纯升华
到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质上的清白,即由物的清俭深化为人格与道德的象征,这便是中华茶道的精神主流。

茶之苦:我国很多古籍中,对于苦荼之称皆记载得明白无误,如:
《尔雅·释木第十四》篇云:“槚,苦荼也。


东汉华陀《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


东晋郭璞《尔雅注》云:“(荼)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一曰舛,蜀人谓之苦荼。


陆羽《茶经》载:“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本草·木部》:“茗<苦茶>。

味甘苦,微寒,无毒。

”等等。

被誉为日本茶祖之法印大和尚荣西禅师(1141——1194年),在其所著《喫茶养生记》中也称:“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

”并以此称“茶为养生之仙药也”。

《茶夹铭》所阐发的正是以茶之清苦增强修养。

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中寻求自拔,以歌颂茶的情性来抒发个人的襟怀。

借茶喻己,以茶雅志。

这与鲁迅先生“世味秋荼苦”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著名诗人闻一多则唱出了“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的诗句,更道出了对于茶的崇高礼赞。

(三)吃茶与入禅
茶,清静,雅淡,秉山野之静气,绝流俗之污染,它以其平素淡远的性情,存有于每一个品茗人的心中。

正因为茶有这样的品性,它与禅是相通的,不但能够养心,还能够养气。

禅境和品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体验和顿悟的归宿。

茶之韵味万千种,可意会不可言传,品茶品出味,是一种悟,是得道,故茶中有道,茶中有禅。

李贽的哲学思想,颇受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这是世人的一个公论。

所谓“色、苦”,这些纯粹的禅学范畴,是佛经中对客观存有的、能为人们感知的具体事物的称谓。

把李贽的诸种观点同禅学的相关论述加以比较,我们能够看到,李贽的“童心说”、“生知说”等思想虽然多少有点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影子,但本质上与禅学更为相近,正是在禅学的“心性本觉”、“作为见性”等观点的启迪下,促使李贽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思考而提出了上述思想的。

他说过自己“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

但“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乃复研究学、庸要旨,知其宗贯。


李贽倡导“童心”与“迩言”,推崇“绝假纯真”的“童心自出之言”,强调“自然宣畅”之美。

这些观点和方式,表明修禅同平常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区别,修禅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说历代僧人因为有了极大的禅学境界而由修禅进入茶道,禅茶一味,那么李贽却是以吃茶悟理而探讨禅学来达到参悟人生的境界,茶禅一味。

李贽人茶合一,将茶融入生活和生命之中,我们从《茶夹铭》中能够读到更多的玉洁冰清,更多的丹心傲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