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
李贽批评本《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宗教观念的问题
宗教思想的偏见
李贽认为,《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存在 偏见,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存在片面性和 歪曲,未能真实反映宗教的本来面目。
VS
缺乏对宗教的深入理解
李贽批评《西游记》的作者对佛教和道教 的教义和哲学思想缺乏深入的理解,导致 对宗教的描写存在偏差。
道德观念的问题
道德标准的模糊
李贽认为,《西游记》中道德标准的设定 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例如孙悟空在犯错 后受到惩罚,但最终又得到宽恕,这使得 读者对道德标准的理解产生困扰。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原著的细致解读,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 前人研究成果,对李贽批评本《西游记》进行深入剖析。
02
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李贽的生平简介
李贽,原名李载贽,是明朝时 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生于1527年,卒于1602 年。
李贽的童年经历并不算顺利, 他曾多次转学,并在1547年 考中进士。
解读和研究。
《西游记》的影响
02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具有深远的影响,其
主题和人物形象被广泛探讨和研究。
李贽的思想贡献
03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西游记》的批评本
对于理解这部古典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其思想背景、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独特视角
李贽以独特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入剖析,挖掘出了其中 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
思想深刻
李贽的批评观点深刻而独到,对于理解《西游记》的思想主旨和 内涵具有重要帮助。
研究展望
01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本”)是现存较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关于它的评点者,学术界一般根据明末清初人盛于斯《休庵影语》和钱希言《戏瑕》的记载认为是叶昼伪托。
但由于缺少确切的文献记载,在具体谈到评者问题时,学术界多采取较谨慎的态度,如谭帆先生说:“此书之评点者一般认为是叶昼。
”①(P.187)袁世硕先生在为《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写的《前言》中说:“《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否出自李卓吾笔下,文献无证,今世学者多依钱希言《戏瑕》所说,疑为叶昼之的伪托。
”②(P.15)但伍丁先生为该书作的《整理说明》中又说:“李卓吾的批评,有人揭露系叶昼所托。
但就整个批评来看,除涉及作品本身的批评外,更多的具有思想史价值,如第一回回后总批所云,可见系出自李卓吾之手。
李卓吾的批评目的,主要的是借《西游记》小说宣扬泰州学派的学说……”②(P.24)伍先生的话给笔者很多启示,既然现存文献无法直接证明李本的评者,那么能否从李本评语所流露的思想风格入手探讨其评者呢?一、李本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翻检李本批语,可以发现,李本评语比同署名为李卓吾的容与堂刊本(以下简称“容本《水浒传》”)和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评语简单。
从文艺理论上看,李本评语除了对小说虚构(幻)的揭示颇有价值外,成就与袁本,尤其与容本《水浒传》的评点有一定差距。
但是李本评者用较多的笔墨浇胸中之垒块,这对我们考察李本评者的意趣神色留下了较丰富的材料。
概括起来,可以发现李本评者与李贽的思想志趣相冲突最明显处有以下四个方面:1.蔑视女性总体上讲,明代“四大奇书”女性角色的刻画带有很多异化成分,并没能得到较公正的描述。
就《西游记》文本而言,除了已剔除人欲的女菩萨、女仙以外,与唐僧师徒纠缠的女性几乎皆是食欲、情欲或色欲之化身,但这些是从《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得以体现的。
李本评者认为《西游记》中“尚多隐语”,评点之目的是“今特一一拈出,读者须自领略”(第十四回后总批)。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讽世性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讽世性作者:孙悦蓉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开启了系统、全面评点《西游记》的先河,是第一个趋向成熟、完备的《西游记》评本。
其评语内容多影射实事、暗喻现世。
本文试从李评本的评语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从统治阶级腐朽和民间现实黑暗两方面深入探索,分析昏君享乐、专制乱政、官员腐败、士风败坏、民生艰辛和道德沦丧,研究其讽世性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西游记》;李评本;讽世性一、评语概况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约16世纪)横空出世,开启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的序幕。
而出现于晚明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作为重要的评点本,更使《西游记》的评点批评有所突进并渐趋成熟。
李评本全部照录了世本的夹批,而且新添了大量批语,并以眉批和夹批两种形式行世,极大地丰富了评点的形式和内容。
它又开创了回末总批,光字数即达近万言,所论或揭橥哲理大旨,或总结写作技巧,其文风或严峻沉郁,或幽默诙谐,体现了李评本独特的批评风格和极高的理论水准。
其评语数量众多,丰富多彩,共有评语844处。
字数长短不一,精炼处如“猴”、“趣”,惜墨如金,其中107次用“着眼”二字指明要点;而回末总批则往往洋洋洒洒,借题发挥,百字有余。
虽然李评本并非出自李贽之手,但其思想与之有密切关系,评语的内容也多影射实事、暗喻现世。
本文试从李评本的评语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从统治阶级腐朽和民间现实黑暗两方面深入探索其讽世性的思想价值。
二、评语分析(一)统治阶级腐朽1.昏君享乐对于封建统治核心的明朝皇帝,评语中对其的讽刺自不在少数。
第二回的回末总批中就直刺现世。
“样样不学,只学长生。
猴且如此,而况人乎?” i “世人岂惟不学长生,且学短生矣。
何也?酒、色、财、气,俱短生之术也。
世人有能离此四者乎?”(第二回)据《明史纪事本末》载,明世宗在位后期,醉心于不死之术,日日服用道士们用女子经血、童男童女尿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炼成的“先天丹铅”,其荒淫无耻的程度实在令人发指。
论李卓吾评西游记的论语

论李卓吾评西游记的论语
《西游记》是由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取经缘起、西天取经等部分组成,而以西天取经为主干故事。
由取经的纵向行动串连各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八十一难)中设置诸种矛盾,制造许多高潮,时而惊险,时而轻松。
在一难又一难的过程中,错综复杂地展现了僧徒与妖魔鬼怪之间的矛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唐僧与孙悟空,八戒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来神奇变幻,引人入胜。
本书由明朝叶昼托李卓吾进行了全面的评点。
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圣叹,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要比否定贬斥《西游记》艺术成就的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明得多。
“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
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
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
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
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托名李卓吾的《西游记》批评文字诸如此类,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精髓,发人深思。
西游记必考内容五年级下

西游记必考内容五年级下01作品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则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四大名著中我们最早熟知的。
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它被绘成连环画,制成动画片,拍成电视剧,几乎影响着着每个人的童年。
02作者简介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即以文鸣于淮”,天启《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搏击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部编本名著《西游记》练习题(含答案)4名著复习

部编本名著《西游记》练习题(含答案)4名著复习一、选择题1.《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都写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请你结合一个精读过的人物故事,从对这部分内容深入思考的角度,简要说明你是如何进行精读的。
2.阅读下图,完成题目。
图片讲述的故事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故事名称是_____________。
图A中的行者是_____________变化而成。
3.名著阅读噫!这兵器原是他们随身之宝,一刻不可离者,各藏在身,自有许多光彩护体。
今放在厂院中几日,那霞光有万道冲天,瑞气有千般罩地。
其夜有一妖精,离城只有七十里远近,山唤豹头山,洞唤虎口洞,夜坐之间,忽见霞光瑞气,即驾云头而看。
原是州城之光彩,他按下云来近前观看,乃是这三般兵器放光。
妖精又喜又爱道:“好宝贝!好宝贝!这是甚人用的,今放在此?也是我的缘法,拿了去呀!拿了去呀!”他爱心一动,弄起威风,将三般兵器,一股收之,径转本洞。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万苦千辛,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如孙悟空大闹天宫、______、______。
(2)选段中的“三般兵器”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
(1)西游记的故事引人入胜。
前七回讲了___________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取经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主体,讲述师徒四人战胜妖魔、历经磨难、终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2)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
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_______)A.花果山B.翠云山C.五行山D.小须弥山5.“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这幅对联写的是(哪个人物)_______,这个人物出自《西游记》,该书的作者是_____。
“李贽批评本”《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王辉斌(1947一),男,湖北天门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鬈职博导,主要从事中固古代文学、 文学文献学、辑佚学、佛教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研究。 ①前者见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第105页。后者见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科选编>第428页。 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明容与堂刻水浒传)本之回评,多有用“秃翁日”、“李秃翁日”者,以表明其回评乃李赞所 为,其实,容与堂<水浒传)中之“李赞批评”,乃皆为叶昼托李贽之名批评的结果,对此,拙著‘四大奇书研究>第三编<李赞批 评(水浒>的真伪>(第199—212页)一文乃有详考,可参看。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
必有余恫矣。㈨‘4”’
文中的“至于今十有七年”,是指李贽卒后的十七
年(含万历三十年),也就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而文末的“万历戊午夏”又可为之佐证,因
中期之际,有一种百回本的《西游记》“写定本”在流
传,而唐光禄世德堂所梓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 游记》,即是据其而“新刻”②。如此,就涉及“李评本”
“兄”,表明二人的关系是相当殷密的,如此,则其于诗 中所言袁于令“已享盛名八十一”者,应为可信。由是
别题:“袁于令作。”《传奇汇考标目》著录,唯注文
称:“一云袁于令作,或云桐柏初稿,袁于令又改
定之。’’㈨‘161’
袁于令既曾著《金锁记》传奇,自然就属于词曲家
之列了。其实,袁于令还是一位小说家,所撰《隋史遗
知,李贽晚年曾因著述而下狱,其所传世的各种书均曾
为朝廷列为禁书,当时批评者避之还来不及,焉有托其
名而评点一部百回本的《西游记》之理?而待万历三
十年李贽自绝于狱中之后,情况即慢慢发生了变化,李 贽诸书也因之被逐渐解禁,斯时,作伪者才开始了其之 作伪。对此,汪本柯《续刻李氏书序》一文乃有所载。 其云: 先生……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至于 今十有七年,昔之疑以释,忌以平,怒以消。疑不 唯释且信,忌不唯平且喜,怒不唯消且德矣。海以 内无不读先生之书者,无不欲先生之书而读之者, 读之不已或并其伪者而亦读矣。夫伪为先生者, 套先生之口气,冒先生之批评,欲以欺人而不能欺 不可欺之人,世不乏识子,固自能辩之。第寝至今 日,坊间一切戏剧淫谑,刻本批点,动日卓吾先生, 耳食辈翕然艳之,其为世道人心之害不浅,先生灵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接受活动分析

第2卷 8
第 4期
东 华 理 工 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Vo. No 4 128 .
20 0 9年 1 2月
J OUR NAL OF E T CHI I TTU E OF T HNOL GY AS NA NS I T EC O
De . 0 ) c2( 9
《 卓 吾先 生 批 评 西游 记》 点 接 受 活 动分 析 李 评
包 括“ 历史 视 界 ” “ 代 视界 ” “ 人 视界 ” 方 、时 和 个 三 面 的 内涵 。而 前 面读 者 的接受 内 涵又 将 影 响 以 后 读者 的接 受视野 , 因此第一 个 读者 的接受 视野 尤 为
除文本 价值 、 艺 理论 价值 之 外 , 李 评 本 ” 文 “ 还 具有 较大 的传播 价值 。“ 所谓 小说 评 点 的传播 价 值
为“ 明人 研 究 《 游 记 》 西 的最 佳 总 结 ” , 溢 美 之 非
词。
文 拟从 接受 角度 人 手分 析 “ 评 本 ” 点 的接 受 特 李 评
点。
1 多层 面 的接 受视 野
任何 读者 在 阅读 文学 作 品时 , 有一 个先 人 为 都 主的某种 思维定 论 。其评 点 从 形 式 到 内 容 , 趋 于 成 熟 , 都 从
而具有 较 高 的文 学 理 论 价 值 ; 且 在 其 评 点 过 程 并 中, 过 对 世本 文 本 的 修 整补 改 , 现 出独特 的文 通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思想矛盾;评者;李贽;叶昼论文摘要:本文从思想印证入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
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本”)是现存较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关于它的评点者,学术界一般根据明末清初人盛于斯《休庵影语》和钱希言《戏瑕》的记载认为是叶昼伪托。
但由于缺少确切的文献记载,在具体谈到评者问题时,学术界多采取较谨慎的态度,如谭帆先生说:“此书之评点者一般认为是叶昼。
”①(P.187)袁世硕先生在为《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写的《前言》中说:“《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否出自李卓吾笔下,文献无证,今世学者多依钱希言《戏瑕》所说,疑为叶昼之的伪托。
”②(P.15)但伍丁先生为该书作的《整理说明》中又说:“李卓吾的批评,有人揭露系叶昼所托。
但就整个批评来看,除涉及作品本身的批评外,更多的具有思想史价值,如第一回回后总批所云,可见系出自李卓吾之手。
李卓吾的批评目的,主要的是借《西游记》小说宣扬泰州学派的学说……”②(P.24)伍先生的话给笔者很多启示,既然现存文献无法直接证明李本的评者,那么能否从李本评语所流露的思想风格入手探讨其评者呢?一、李本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翻检李本批语,可以发现,李本评语比同署名为李卓吾的容与堂刊本(以下简称“容本《水浒传》”)和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评语简单。
从文艺理论上看,李本评语除了对小说虚构(幻)的揭示颇有价值外,成就与袁本,尤其与容本《水浒传》的评点有一定差距。
但是李本评者用较多的笔墨浇胸中之垒块,这对我们考察李本评者的意趣神色留下了较丰富的材料。
概括起来,可以发现李本评者与李贽的思想志趣相冲突最明显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1.蔑视女性总体上讲,明代“四大奇书”女性角色的刻画带有很多异化成分,并没能得到较公正的描述。
就《西游记》文本而言,除了已剔除人欲的女菩萨、女仙以外,与唐僧师徒纠缠的女性几乎皆是食欲、情欲或色欲之化身,但这些是从《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得以体现的。
李本评者认为《西游记》中“尚多隐语”,评点之目的是“今特一一拈出,读者须自领略”(第十四回后总批)。
所以他的评点多是就事生发、不囿文本、倾吐胸中垒块,对女性的评论尤其如此。
如他认为黄袍怪不是什么妖魔,百花羞反倒是妖魔:“那怪尚不是魔王,这百花羞真是个大魔王!”(第二十九回总评)为何认为公主是魔王?推测起来,无非是因为“一个百花羞,便够断送此魔矣”(第二十九回总评),因为黄袍怪的失败寻根求源是女人造成的。
这显然是牵强之辞,明显有对女性的偏见,大抵他是看不起要强或有主见的女性的。
因而该回他又评道:“到底是妇人所制。
还是妖魔狠?还是妇人狠?”他还对妒妇进行谩骂:“妖魔是妒妇,妒妇是妖魔。
”(第五十九回评语)可以说他对女性的成见早就溢出文本所提供的内容,五十九回“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厉害妇人!’”他批道:“那妇人不厉害。
”不仅如此,他往往借评点直接詈骂女性是妖魔,“既是女人矣,缘何不是怪物妖精?”(第五十四回评语)“非干妖魔痴事,还是女人更妖魔耳”(第七十回评语),“妖精多变妇人,妇人多恋和尚,何也?作者亦自有意。
只为妖精就是妇人,妇人就是妖精。
妖精妇人,妇人妖精,定偷和尚故也”(第八十二回总评),“人言蝎子毒,我道妇人更毒。
或问:何也?曰:若是蝎子毒似妇人,他不来假妇人名色矣。
为之绝倒。
或问:蝎子毒矣,乃化妇人,何也?答曰:似妇人,尤毒耳。
”(第五十五回总评)他得出的结论是“看来世上只有妇人毒”(第五十五回评语)。
综上所言,李本评语流露的女性观比《西游记》文本对女性的异化走得更远,说李本评者思想中有蔑视女性之倾向并非过分之辞。
[!--empirenews.page--] 李贽的妇女观学术界多有探讨,此不赘论,概括起来主要有:李贽主张男女平等,他一生还践履该主张;在妇女的社会角色上,他认为妇女同样有参政、接受教育的权利;他还认为妇女可以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
③李贽的妇女观虽然有时流露出矛盾,但瑕不掩瑜,他的妇女观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度。
这些与李本评者蔑视女性的思想倾向相比可谓大相径庭。
除了在整体上有鄙视妇女的倾向外,李本评者还认为妇女见识低下,“妇人见识,大足误事”(第三十回评语)。
而李贽认为妇女的见识并不在男子之下,“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④(P.58-59)另外,在看待女性的情欲问题上,李本评者有明显的禁欲倾向,如七十一回,紫阳真人送给朱紫国娘娘一件他人触不得、自我脱不下的霞衣,他评道:“安得张真人棕衣,凡妇人都与她一件也?”显然他主张要禁锢住妇女的情欲、把持住妇女的贞操,这种主张与李贽的妇女观是矛盾的。
李贽是晚明人情物欲的积极倡导者,认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④(P.132)因而卓文君主动出击、追求自由婚姻不是什么“淫奔”,而是与其“徒失佳偶,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⑤(P.626)。
总之,李本评语流露的妇女观与李贽的妇女观相较,有保守与激进、落后与进步之别。
2.鄙视和尚《西游记》作者对出家人既有赞美也有讽刺,其中讽刺的成份尤令人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李本评者能较敏锐地点出《西游记》中对佛界净土的刺谑成分,如第六十六回“佛祖道:‘铙破,还我金来。
’”他评道:“佛祖也只要金。
”该回总评又强调:“笑和尚,只是要金子。
不然,便做个哭和尚了。
”第九十八回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要人事,他评道:“此起(处)也少不(了)钱。
”这样的评点深谙《西游记》讽谑的趣味。
但综合而言,他对和尚尤其是当时的和尚深为鄙视。
首先,他认为当时的和尚不学无术。
第四十回悟空提醒唐僧注意《多心经》的要旨,他连用两处“着眼”提醒读者留意,该回总评云:“行者说《心经》处,大是可思,不若今之讲师,记得些子旧讲说,便出来做买卖也。
今之讲经和尚,既不及那猴子,又要弄这猴子怎的?”另如,他认为当时的和尚该杀,因为当时“灭法”的都是和尚。
可见,李本评者对其时的和尚修为很不满,因而骂当时和尚皆是无用之辈,连做药引子都不配。
其次,他对当时和尚、道士的行为也颇有微词。
如“原来道士都是畜生”(第四十六回评语),“如今真道士也没有,假和尚太多”(第四十四回评语),“如今和尚,那个不会弄嘴?”“如今和尚的嘴脸更多”(第七十四回评语),“可见和尚好人少”(第九十六回评语)。
正因为他对妇女与和尚成见颇深,所以有时把妇女与和尚放在一起揶揄,如第二十九回,百花羞替唐僧向黄袍怪求情,他评道:“老婆替和尚讨分上,可疑!可疑!”第七十回,悟空关上门与朱紫国娘娘说话,他批道:“一个娘娘,一个和尚,关在门里,甚是可疑。
”这类评点流于低级庸俗,遂堕恶趣。
李贽的确鄙视过出家人,他回忆自己的思想历程时曾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
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⑥(P.1604)但是李贽四十至五十岁时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一是四十岁左右接受了王阳明心学,二是五十岁以后佛家思想日趋浓厚,“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朋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
”佛学对五十岁以后李贽的影响,他自己归结为“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④(P.347)。
李贽晚岁,“唯以不肯受人管束之故”,④(P.185)即寻求身心的自由,遂落发为僧,遁入空门。
李贽五十四岁以前始于寒窗苦读,既而糊口四方,后又奔波仕途,是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评点《西游记》的。
如果李本评点出自李贽之手,也应是他五十四岁弃官专事著述之后,他自言:“手不敢释卷,笔不敢停挥,自五十六岁以至今年七十四岁,日日如是而已。
”④(P.285)这一点还可以从1592年袁中道兄弟去武昌见到他逐字批点《水浒传》和他同年写给焦弱侯的信中提到自己正在批点《水浒传》、《西厢记》和《琵琶记》得到佐证。
⑦所以,对于一个释家思想日趋浓郁、托身佛门之人来说,借小说评点对出家和尚大发鄙视的言论是难入情理的;再者,李贽五十岁后结交了许多僧人,包括任姚安知府时与当地名僧讨论佛法,入鸡足山阅读佛教典藏,入住麻城维摩庵、芝佛院,寓居西山极乐寺、南京永庆寺、商城法眼寺等。
从李贽的著作中看,不少和尚如定林、心如、真可、深有、无念、黄安二上人等都是他的至交,另外在武昌、龙湖时期与他同吃住为他抄书的常志、怀林也是和尚;复次,李贽别署甚多,其中不乏秃翁、和尚、李上人之类的佛家称呼。
因而,我们可以说李本评者对和尚蔑视的态度与李贽的思想及行为若水火之难容。
[!--empirenews.page--]3.非议王门在李本评语中,有两处带有鲜明倾向性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处在第三回:“此时七大圣自作自为,自称自号,耍乐一日,各散讫”。
李本评道:“何圣之多也,极像讲道学先生,人人以圣自居,却不令人笑杀。
”第二处在第四十一回,悟空向红孩儿解释曾与牛魔王等七位结为兄弟,号称七大圣,李本评云:“何圣人之多也?极像讲良知者,一入讲堂,便称大圣人矣!”将这两条评语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讲良知者”指王门,“人人以圣自居”就是王门“满街人都是圣人”⑥(P.116)、“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⑧的主张。
李本评者借评点对王门心学予以抨击,可以说这样的言论与李贽的思想、行径尤为抵触。
李贽“其学不守绳墨,出入儒佛之间,而大旨渊于姚江”⑨(P.61),四十岁时接受王阳明心学,“不幸年逋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生语,示我阳明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崛强,不得不信之矣。
”⑥(P.1604)李贽师出王门而自有传承:“心斋之子东崖公,贽之师。
”⑤(P.426)东崖公就是王艮之子王襞,所以学术界多把李贽看作王门心学中影响最大学派泰州学派的殿军。
而且,李贽还完全继承“满街都是圣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的主张而又有所发展,如云:“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故阳明先生曰:‘满街皆圣人。
’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
’夫惟人人即皆圣人也,是以圣人无别不容已道理可以示人也”④(P.30),“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⑩(P.361)不仅如此,李贽对王门人物推崇备至,“当时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独有心斋为最英灵。
……心斋之后为徐波石,为颜山农。
……盖心斋真英雄,故其门徒亦英雄也。
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山农之后为罗近溪,为何心隐,心隐之后为钱怀苏,为程后台:一代高一代。
所谓大海不宿死尸,龙门不点破额,岂不信乎!”④(P.8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本中这两处对王门心学的批判,如果出自李贽,那他就是在非议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