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合集下载

浅析李贽“异端”思想成因

浅析李贽“异端”思想成因


李 贽 (5 7 10 ) 号卓 吾 , 号宏 甫 , 号 温 陵 居 士 , 州 为 把心 学 思 想 向下 发 挥提 供 了重 要 契 机 12 - 6 2 . 又 别 泉 晋江( 今福 建泉 州 ) , 靖三 十一年 中举人 , 人 嘉 官至云 南姚 安知 作 为促 使 李 贽 “ 异端 ” 想 形 成 的 主 观方 面. 贽 的 个人 成 长 思 李 性 府 . 十 四岁 辞 官 后 著 书 讲 学 。 因发 表 了 大 量 抨 击 道 学 , 抗 礼 经 历 、 格 因 素 起 了很 大 的作 用 。 五 反 教 . 吹 个 性 解 放 的 言 论 。 以 “ 倡 乱 道 、 世 诬 名 ” 罪 名 被 鼓 终 敢 欺 之 首 先. 李 贽 是 不 是 “ 海 世 家 ” 有关 航 的问 题 国 内学 者 还 没 有 统 的 观 点 。 多 数 学 者认 为 , 贽 的 直 系 近 亲 虽 非 海 商 大 贾 . 和 李 却 捕 入 狱 . 在狱 中夺 刀 自刎 而 死 。 后 可 以看 出李 贽 的 “ 端 ” 想 中 。 乎 每 一 点 都 触 动 着 社 会 的 商 业 有 一 定 联 系 。据 《 铭 》 载 , 贽 的 祖父 竹 轩 在 世 时 , 与 异 思 几 志 所 李 是 敏 感 神 经 。 因此 。 在他 所 生 活 的时 代 以及 其 后 很 长 一 段 时 期 内 他 四 个 儿 子 “ 室 共 炊 ” 大 家庭 。由 于 人 1多 , 房小 , 入微 , 同 的 : 住 3 收 竹 的思 想 便 是 “ 逆 ” “ 叛 、异端 ” 代 名 词 。对 于 李 贽 “ 以然 ” 一 问 轩 “ 命 析 箸 分 居 ” 次 子 李 章 田 在分 居 时 。乃 侨 南 邑 小 郡 . 的 所 这 始 其 “ 赁 题 . 们 可 以从 当时 特 殊 的 社 会 大 环 境 以及 李 贽 的 个 人 性 格 和 坎 庑 贾 贸 ”到 南 安 做 小 生 意 。 由此 可 知 。 轩 也应 该 有 一 定 的 商 业 我 , 竹 坷 的人 生 经 历 等 方 面加 以考 察 资 本 同时 . 贽 的族 人 很 多 仍然 从 事 商 业 。西 方大 哲 学 家 黑格 李 客 观 经 济 因素 : 明初 , 治 者 为 恢 复农 业 生 产 , 定 社 会 经 尔 说过 . 在 与 “ 的 原 理 ” 切 相 关 的 生 活 环 境 中 的 人 自有 其 统 稳 生存 海 密 济 . 取 了传 统 的 “ 采 重农 抑 商 ” 策 。 到 了 中 叶 以 后 。 一 政 策 出 政 这 不 同于 内陆 之 人 的性 格 与 气 质 . 气 魄 大. 性 格 刚 烈 . 个 性 强 其 其 其 现 了松 动 工 商势 力 重 新 开 始 活 跃 .南 北 大 运 河 的贯 通 有 力 地 促 而 酷 好 自由 。 此 , 以说 海 洋 环 境 影 响 了李 贽 自立 、 强 自信 的 因 可 倔 进 了 经 济 的交 流 和 发 展 江 南 沿 海 一 带 的织 造 “ 户 ” 相 崛 起 . 性 格 的 形 成 而 这 种 性 格 正 好 迎 合 了心 学 流 变 之 下 的 人 们 的 一 机 争 如 苏 州 到 了嘉 靖 年 间 已是 “ 比户 皆 工 织 作 . 贸 四 方 ” 嘉 靖 《 转 ( 吴 种 追逐 个 性 的心 理 。在 封 建 社 会 . 人 的社 会 地 位 很 低 。 商 居于 “ 四 邑志 》 一 四 《 产 》 。 与 整个 农 业 文 明 向着 工 业 文 明 迅 速 转 变 民 之 末 ” 而 且 受 到 种 种 限 制 。 因 此 . 求 允 许 自由 发 展 。 求 给 卷 土 ) , 要 要 的 历 史 潮 流 相 适 应 .人 们 的思 维 方 式 和 意 识 形 态 也 发 生着 巨 大 与 平 等 待 遇 , 求 突 破 封 建 教 条 束 缚 , 成 为 他 们 斗 争 的 内 容 。 要 就 的变化 。与此 同时. 封建统治者也需要商品经济来满足其挥霍无 李 贽 的 民 主思 想 . 该 说 与 他 这 种 商人 家 世 有 密 切关 联 应 度的荒淫生活 . 于是 他们 对 工 商 业 往 往 采 取 掠 夺 的 手段 . 广设 并 其 次 . 贽 家 族 在 信 仰 上 的复 杂 化 . 李 贽 反 传 统 思想 的形 李 对 关 卡 , 高 税 额 , 监 矿 监 四 处 骚 扰 抢 掠 。 就 严 重 阻 碍 了 商 品 成 也 有 一定 影 响 。李 贽 的故 乡 泉 州 就 是一 个 宗 教 繁 多 、 仰 广 泛 抬 税 这 信 经 济 的 发 展 . 而 也 就 必 然 引起 市 民 的反 封 建 斗 争 资 本 主 义 的 的 地 区 。 由于 历 史 原 因 以及 外 商 的 到 来 , 督 教 、 主 教 、 至 沓 从 基 天 纷 萌 芽 . 民 斗 争 的 兴 起 . 明 王 朝 在 阶 级 关 系 上 除 了农 民 与 地 主 来 , 时 庙 宇 林 立 , 坊 、 像 、 刻 , 处 都 放 射 着 异 样 的 思 想 市 使 一 牌 佛 石 处 阶 级 这 一 基 本 矛 盾 外 .又 出现 了 萌 芽 状 态 的 资 本 主义 生 产 关 系 光 辉 李 贽 的 二世 祖 林 驽 就 是 地 道 的 回教 徒 。 州东 门外 的 灵 山 泉 与 封 建 主义 的矛 盾 . 些 新 的 因 素 . 必 然 要 在 思 想 领 域 中 得 到 圣 墓 是 伊 斯 兰 教 的 著 名 遗 物 .而 李 贽 的三 世 祖 林 通 衢 之 妻 的 墓 这 又 反 映 与 表 现 。李 贽 及 其 思 想 就是 这一 特 定 历 史 时 代 的 产物 , 贽 就 葬 在 离 这 里不 远 的仁 风 乡 的 伊 斯 兰 教 徒 葬 地 李 贽 的父 亲 林 李 在鼓 吹 自由, 展人们 的“ 发 自然 之 性 ” 要 求 人 人 平 等 的 同 时 。 。 不 白斋 , 然 以教 书 为 生 , 人 却 豁 达 大 方 , 有 那 些 冬 烘 先 生 的 虽 为 没 时 流 露 出对 商 人 的 同情 . 开 为 当时 受 歧 视 受 压迫 的 商 人 辩 护 。 道学气 。李贽后来称他 的父亲说 :虽至贫 。 公 “ 辄时时脱吾母董太宜 肯 定 商 人 经 商 的 正 当 性 . 鲜 明 体 现 了 时代 特 色 都 人 簪 珥 以急 朋 友 之 婚 ” 焚 书 》 三 。 李 贽 十 二 岁 时 , 了 一 篇 漂 《 卷 做 政 治 因 素 : 中 叶 以后 . 权 高 度 集 中 . 步 导 致 以 皇 帝 为 亮 的 文 章 .别 人 都 祝 贺 他 父 亲 得 到 了一 个 将 来 可 以 升 官 发 财 的 明 皇 逐

伟大思想家李贽为何在明朝被认为是思想犯

伟大思想家李贽为何在明朝被认为是思想犯

伟大思想家李贽为何在明朝被认为是思想犯李贽死于什么时间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自刎在监狱里,死时76岁。

在狱中,有人为他剃头时,李贽趁机夺过剃刀自刎而死。

其实当时按照圣旨他是要被押送到福建的,但李贽知道后宁愿身死。

这是因为在几年前,他就选择“荣死诏狱”作为自己的归宿,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好死法,他甚至留下遗言为自己的坟墓作了安排。

而在被捕时,他还作诗说天下名山大川都去过了,就没去过监狱。

所以,李贽是自愿牺牲,为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死,无所他求。

李贽的死也许怪不得他人,但被捕就是他人作祟了。

抓捕李贽的旨意,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所下。

因为有官员向皇帝上奏,说他离经叛道、蛊惑人心还有勾引人妻等等。

前面的指责也许有理,后面指责李贽作风淫乱的就只能说是纯属诬陷了。

这个官员名叫张问达,是东林党人。

东林党是当时的一个官僚集团,常常批评朝政,也颇为关心社会。

李贽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贽揭露和批判的对象不是一朝一官,是儒家、整个封建统治和礼教。

所以在东林党人看来,李贽的言论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异端邪说,应该把人抓起来降罪,而他的著作更应该焚毁。

至于皇帝下旨逮捕李贽,这是因为明朝就是以儒学尤其是理学来统治国家,而李贽的思想反对的就是他们治国之本。

而且李贽的著作和言论在民间还颇受欢迎,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

李贽评价正如李贽在世时既受民间欢迎又遭官方禁止一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他可谓是评价最为两极的历史人物之一。

李贽死后当世的许多人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海内少有,赞他才高气豪,甚至有人尊他为圣人。

不过之后尤其是到了明末和清朝,贬低他的人多了起来,说他是非颠倒、妖言惑众,也有人骂他不是好狗。

不过等到了近现代,人们对李贽的评价又大多变成了赞扬,他的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现在一般认为李贽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不论是批判封建礼教、儒家理学,还是主张个性和自由,这些思想在当下看来都是进步的,是先于明朝那个时代的,甚至有些符合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王艮和泰州学派王艮(1483—1541),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

他创建的泰州学派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

他灶籍出身,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著有《王心斋先生全集》。

三十八岁时造访王阳明,听讲“致良知”,认为是“倡明绝学”,遂拜为师。

早在师事王阳明之前,王艮就以“某谈格物”而自命与“王公论良知”不同。

到晚年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他的格物论被称之为“淮南格物”。

王艮基于“天地万物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浑沌一元”的一元论出发,提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答问补遗》)的命题。

他解释说,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所谓格物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本与末之间的关系。

王艮一反理学倡导的“格物穷理”和王学的“格物”、“格心”以求达到对封建道德伦理纲常的格求而“存天理,去人欲”,而是把“格物”落到了由端正自身出发的对于天下国家“正”的实处。

由此出发,他提出“修身立本”、“反己自修”、“正己物正”等强调完善自我的观点,显示出他的“格物”说与传统格物说的不同。

由此,王艮进而提出“尊身”、爱身和保身的观点,主张人己平等和爱人思想。

王艮的“安身”,除了物质条件的安,还要求人格道德上的“尊身”。

他说:“身与道原是一件。

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

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

须道尊自尊,才是至善。

”(《答问补遗》)他把“身”等同于“道”,从身、道统一出发,提倡尊身立本,把“尊身”与他所倡导的“百姓日用之学”的“道”相结合,并给予了辩证的说明。

为了“尊道”,还必须爱身和根据客观的险恶条件做到“明哲保身”、“爱身如宝”。

尽管王艮的格物说不符合阶级社会的现实,且还保存了大量封建伦理思想,如推崇孝道等,但他的“尊身立本”思想,却展示了他重视人身,提倡平等、爱人等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特点的新的思想观点。

此外,王艮的《乐学歌》将乐与学联系在一起,也是他的一个创造。

[VIP专享]李贽的异端思想

[VIP专享]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李贽,原名载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生于公元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死于公元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福建泉州人。

其祖先曾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生。

他于26岁中举以后,做了二十多年小官,曾任河南辉县教谕、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五十四岁辞官,晚年专门著述讲学,因激烈抨击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屡遭统治者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

明代后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上层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宦官把持朝政,一般官吏贪污成风,贿赂盛行。

豪强贵族、地方官吏对广大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

曾一度在明初缓解的土地兼并又严重起来,不仅皇室圈占了大量土地,宦官和官僚地主也都争先恐后地兼并土地,使得农民大批破产,沦为佃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明中叶以后,特别是在嘉靖万历年间(1522年—1620年),在江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在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形成了由城市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他们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规模不等的反抗斗争,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李贽的反传统“道学”和封建礼教的异端思想。

他的著作虽屡遭统治者的禁止、毁版,但还是流传下来。

最重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明灯道古录》等。

李贽早年就有反传统倾向,他曾自述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

他这种“异端”性格,特别是对“道学”的厌恶,影响了他一生,至死不“化”。

也正因此,他一生坎坷,受尽磨难。

李贽后来受到阳明心学和禅宗影响。

他学承泰州学派,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钦佩泰州学派另一代表何心隐和罗汝芳。

何心隐(1517—1579)品性刚直,因反对征收额外赋税,得罪当权,被捕入狱。

李贽

李贽

概括李贽思想
否定孔孟学说 批判程朱理学 倡导个性自由 追求物质享受 主张男女平等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社会 动荡。 动荡。 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 思想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 思想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 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 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 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西学东渐局面的出 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 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求学 做官 入狱
2.李贽进步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 2.李贽进步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异端”思想家李贽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 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 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 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古以前无孔子, 《焚书》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 丑妇之贱态。 ——《焚书 何心隐论》 何心隐论》 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材料三:……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是非耳。 ——《藏书》 是非耳。 《藏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1)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 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 (1)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 世之至论,认为人人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世之至论,认为人人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 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异端之尤”李贽的真性情

“异端之尤”李贽的真性情

后升任云南姚安府知府 。三年任期满后 ,他 已厌倦宦
海沉浮 ,遂辞 官寄居 在湖北 黄安友人耿定理家 ,著书
于是神 宗皇帝 亲 自下令 ,以 “ 敢倡 乱道 ,惑世诬 立说 ,寄情 于学术研 究 。当李贽5 岁时 ,耿定理猝然 民”的罪 名将 李贽逮 捕进 京 ,投入北 镇抚司狱 。时为 7 去世 。李贽生活无所凭依 ,遂迁入湖北 麻城的古刹芝 万历三十年二月二十二 日。
华的基础之上的 。
道德品质高尚 、 博学 多才的人。 这次座谈会的四周墙壁 ,悬挂有 四川省文史研究
其二 、 收一 放。刘孟伉 “ 一 一收一放 ”的辩证 方
法 , 学与创互相促进 ,不 断深化 ,而我在其 中,新 馆珍藏 的刘孟伉 先生 的多幅遗作 座谈会结束后 ,与 使 在其 中。 “ 落笔无古人而精 神始 出”,从而写出 自己 会者怀着崇敬的感情 ,瞻仰 了刘老馆长 的诗词 、对联
… - - - - 人物 香 秋 -__ I l_i j _ I 一 一 一 一 一 w 一 一 一 一 … 一 _ l E 目口 l目 _ _ I l , __ 一一一一 一 一 一一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 :四川省 文史研究馆 ( 成都 )
缝 、宏博体不 同而善具丰富 多样的表现形态 ;尤其行草 书 ,
1 O
- _ 基
◇ 一 、英雄汉子 慧业 丈人
李贽 ( 5 7 6 2 1 2 —10 ),号卓吾 ,又号宏甫 ,别号 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 ( 今福建泉 州市 ) ,生 于回教 人 徒之家。他2 岁离家谋 生 ,3 岁方进入官场 ,5 岁以 0 0 0

李贽反孔思想产生的背景

李贽反孔思想产生的背景

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1)明末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4)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守旧思想盛行,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意义: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李贽的思想:
一、以孔孟儒学为基础,以佛道二学为辅
二、李贽反对程朱理学(注:“心学”的体系还未形成)。

三、强调“追求”、“人欲”的作用,提倡男女平等。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万历年间的李贽,一心读书治学,推崇王阳明“心学”,批评儒家经典,被誉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思想犯”,他的思想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端,认为是离经叛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李贽以及他那所谓“异端”的思想。

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号卓吾,回族人。

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里,原姓林,后改姓李。

李贽自幼倔强,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凡事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对于儒学传统观念的那一套,他并不会奉为经典,受其束缚。

李贽26岁那年,参加乡试中举,成为了拿着朝廷俸禄的一名官员。

20多年宦海生涯中,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沿海等现实,深感明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也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人,所以也不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李贽的最后一个官职是任云南姚安县知府。

当时的姚安不仅经济上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且民风剽悍,社会秩序混乱。

李贽到任后整理吏治,深入百姓了解民情,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在姚安三年,常微服出访,看到有的人家经济有困难,他会慷慨解囊,出资相助。

农户遇到红白喜事也会向知府大人求字,李贽便提笔书赠,因此人们不把他奉为老爷,而敬称为“先生”,显然,李贽更喜欢这样的称呼。

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智者,李贽更喜欢与文人墨客相邀,谈经论道,吟诗作赋,《光明宫记》、《龙山说》等诗文就是他在姚安任上所作。

与此同时,李资还招收门人弟子,为他们讲授学问。

李贽为官清廉,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

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官清官,却为官场所难容,李赞的人品与学问遭到时任云南巡抚王凝的猜忌,最后导致了直接冲突。

他三年任期未满就愤然辞官,此后再也没有重入官场。

李贽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骨子里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这在当时与主流的儒家思想相违背,是不被接受的。

辞官之后,李贽公开已“异端”自居,反对礼教,抨击道学,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评判标准,成为中国历史上公开举起了反孔旗帜的第一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摘要〕“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

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

〔关键词〕李贽;“异端”思想;人必有私论;妇女观;启蒙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noonecancomparewithLiZhiwhoisconsideredthemostanti-Confuci anistperson”,thisstatementcomesfromthefeudalscholarbureaucratsofthelateMingdynasty.Howeve r,itisnotincidental,foritwascausedbytheexternalenvironmentaswellasLiZhi'sindividualfactors. Keywords:LIZhi;ideasof“heterodoxy”;theoryoftheabsoluteselfnessofpersons;ideasonwomen;enlightenment
众所周知,在思想的绵延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天才思想家的横空出世,晚明时期的李贽便是这类天才思想家之一。

他的后继者赋予了他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名人,学界对其哲学思想研究颇丰,而对于其之所以为“异端”的社会及个人因素研究甚少,以及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

因此本文以李贽的“异端”思想为题,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新的理解与阐释。

一、李贽“异端”思想简述
李贽的“异端”思想大体上来说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性论、妇女观、个人自由、豪杰精神以及朋友观等方面个性化的论述中。

而其中,对于人性论和妇女观的论述尤为激烈。

在人性论上,他从“人必有私论”出发,宣扬一种利己主义人性论,把私心看成是人类的本性,进而倡导一种道德不能拂逆人性的“自然真道学”;在妇女观问题上,李贽特别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偏见,提出了“大道不分男女”的光辉命题,对传统的“女子小人论”、“女子祸水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关于女子的“失身”与“获身”之辩中主张婚姻恋爱自由,在贞操与节烈问题上立场鲜明地赞成寡妇再嫁等。

二、试探李贽“异端”思想形成原因
可以看出李贽的“异端”思想中,几乎每一点都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因此,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思想便是“叛逆”、“异端”的代名词。

对于李贽“所以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李贽的个人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考察。

两者在历史的安排下相遇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系列反叛思想得以借李贽之口说出。

对于当时社会大环境对李贽伦理思想形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风气等方面加以考察。

1.政治因素。

众所周知,李贽(1527年-1602年)所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飘摇不定。

政治上,明王朝正经受着来自自身内部及外部的权力的挑战。

内部阉党横行,外部倭寇作乱,皇帝消极怠工,这种消极敷衍的态度像瘟疫似的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而此时正值李贽人生中的最后一个20年,而且其思想的大转折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再者,变动的社会通常会带来思想上的一系列革新。

明末以来中央集权与君主独裁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政治上的‘天崩地裂’同时带给学术一种新现象:怀疑、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价值体系表现出大胆的创新与叛逆”〔1〕。

因此,“异端”思想产生于动荡社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2.经济与社会生活因素。

明朝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松弛”〔2〕300。

同时,也有学者考证,晚明江南地区女性自我意识也已开始萌动,她们开始“淡漠贞洁观念,追求时尚,注重才情”〔3〕95。

这些显然为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倡导男女平等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支持。

3.学术风气因素。

晚明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

正是在这种相对自由的背景下,讲学风气盛行开来。

对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记述从明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各地的讲学活动。

此时间段内基本上属于“党社”运动活跃时期,该时期的学术活动规模庞大以致形成了区域性、社团性的讲学特征。

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所提到的“党社”运动活跃期(1522年-1602年)几乎与李贽的一生同步(1527年-1602年)。

因此,我们可以说李贽身处一种思想的表达与吸取都相当自由的时期。

尽管当时也有几次官方的禁学运动,但禁学的另一个侧面也正反映了当时的那种学术自由化风气。

另外,儒学世俗化的过程是李贽异端伦理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学由宋而明经历了由朱子学到阳明学,再到泰州学派,进而到李贽的“童心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儒学世俗化的过程,到了李贽便出现了“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之说。

所以,注重当下社会,关注现实人生变成了李贽关心的话题,他的“人必有私论”、妇女观等伦理思想的形成可以说正是在这种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在以弘扬个性为特色的阳明后学的精神鼓舞下的产物。

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界的变化已为新思想的产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似乎一种足以打乱当下伦理纲常的思想已经呼之欲出,而历史只要寻找一个代言人将它表达出来而已,而历史在此就选择了李贽。

作为促使李贽“异端”思想形成的主观方面,李贽的个人性格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航海世家的家庭背景是造成李贽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贽诞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城南门外的一个被称为“航海世家”的家庭。

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生存在与“海的原理”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自有其不同于内陆之人的性格与气质,其气魄大,其性格刚烈,其个性强而酷好自由。

因此,可以说海洋环境影响了李贽自立、倔强自信的性格的形成。

而这种性格正好迎合了心学流变之下的人们的一种追逐个性的心理。

其次,伊斯兰文化背景也是影响李贽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贽的二世祖李弩在航海“西洋”时,不仅皈依了回教,而且还娶了一色目人为妻并将李姓改为林姓,风俗便由此而开。

对于作为林系一派的李贽来说,伊斯兰文化对其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洁癖与好洁心理,二是反对偶像崇拜”〔4〕。

李贽孤独、好洁、不拘传统的性格多少都有这两方面影响的影子。

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究其来源与他民族信仰及后母贤淑的家庭背景有关”,“其妇女观有儒学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之来源”〔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