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合集下载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李贽童心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
文化乃至生活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李贽看来,童心即天真烂漫、毫无羁绊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了一种自由、开放、真诚、纯净的美学,它不仅仅是针对童年时期的心态,更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年龄、超越国度的美学理念。

李贽认为,童心是一种感性认知,而感性认知才是领悟真实美的
最高境界,它打破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更强调了人类感性、创
造和自由的本性。

也就是说,童心说所强调的不是简单地回到童年时期,而是回归到产生真实创造美的源头,追求美的真谛。

童心说中的美,要求我们去寻找和感知那些真实、纯粹、朴素、大自然的自然美,而非艺术或文化形式的美。

童心说中的美学理念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我们今天富裕、
繁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往往过于看重物质和功利,忽略了
人的真实存在和感知。

而童心说所强调的人的真实、自由、开放、创
造的本性,提醒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大厦中仍需保持着原始的本真,继
续探寻和感知人类本真而非虚构的文化表现。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不仅让我们重新看待和感知
被我们忽略了的自然美,同时也引导我们返璞归真,寻找真实、自由
和创造的本途。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

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在小说评点中的运用和体现李云涛【摘要】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

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

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Li Zhi's Theory of Innocent Mind holds that childlike innoc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nd sage and proposes that to be human and sage,one is supposed to keep child's mind,doing things from his conscience.Otherwise,his word and be-havior would be not true.It emphasizes that human's practice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innocent mind and be consistent with it. This is what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n Li Zhi's Innocent Mind Theory is about.Li Zhi's literary theory and novel critique also rest on this theory.For example,hi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in Water Margin was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Innocent Mind Theory.【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知行合一;童心说;《水浒》批点【作者】李云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一、古代哲学中“知行合一”思想及李贽“童心说”的知行合一观知与行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观念,有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等说法,其中知主要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知识、经验,一种指先验的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之知即为此意),行则主要指道德实践[1](P412)。

高中语文“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许苏民“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所不假〞“满场是假〞。

封建的道德教化中充满着假话、空话、大话;官场和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除了老百姓还不知道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外,举人、进士的头衔,乃至官职和爵位,无不有假;在道学氛围和官场交际中,谦恭〔实为谄媚〕往往是狡诈的欺骗,雍容揖让的礼节下面却往往是波诡云谲而暗伏杀机,而“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乃是最通行的格言;多少老实善良的人们,因为要迁就这以假为荣的社会,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自己被人吃,同时也参与吃人,成为封建伦理异化的牺牲品。

正是面对这种虚伪而残酷的现实,李贽以“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举起了“童心说〞的旗帜,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无所不假〞“满场皆假〞的虚伪丑恶的社会现实,直指作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然而却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的“六经〞、《论语》和《孟子》,直指那逼人说假话、做假事、作假文的封建文化氛围。

一篇《童心说》,以其与一切封建道德说教彻底决裂的勇气和冲决囚缚的豪迈情怀,奏出了中国社会开始从中世纪走出的时代最强音,它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宣言、个性解放的宣言、文学革新的宣言。

李贽对“童心〞所作的最简洁的规定是“童心即真心〞,在另一场合又说“赤子之心在予《童心说》〞〔《李氏说书·下孟》〕。

在李贽以前的中国思想史上,不乏“赤子之心〞“真心〞的提法,如何把李贽的“童心说〞与以往的“赤子之心说〞“真心说〞区别开来,是理解李贽“童心说〞的一大关键,不能不认真加以辨析。

应该看到,在传统社会中,“童心〞这一概念与“赤子之心〞和“真心〞的概念不同:“赤子之心〞与“真心〞的概念由于被赋予了先验的道德属性而成为褒义词,而“童心〞一词那么是一个贬义词。

东汉服虔对“童心〞的解释是:“无成人之志,存童子之心。

〞〔《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服虔注〕这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来解释童心。

李贽 寂寞童心,疏狂一身

李贽 寂寞童心,疏狂一身

92文 孙聚成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子,认为孔子生前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

李贽本身是一位儒生,是一个真心崇拜孔子的学者,他出家后还在佛堂上高高供奉着孔子圣像,只是他把孔子回归到人的本身,不唯儒独尊。

为了打破孔子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为了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来奉为圭皋。

作为启蒙者的李贽,对人的本体进行了最大的肯定和尊重。

李贽顺应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社会变化,把尊重人的本体提高了新的层次,他肯定人的欲望,主张“以人为本”,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论断,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李贽性格独立,崇尚高洁,不愿受人辖制,尤其不愿与庸人、奸邪之辈往来,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

他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

因自幼“便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李贽 寂寞童心,疏狂一身社会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各种思潮的迸发。

明朝中后期,特别是到正德、嘉靖年间,古风渐渺,社会思想已经非名教所能羁绊。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悄然发端,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尊重。

他就是李贽。

李贽(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字宏甫,号卓吾,明代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是16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被正统者和道学家们视为“异类”,自己也以“异端”自居,对社会时弊进行抨击,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贽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摘要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

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

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Abstract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ew moon source, ZhiRenLunShi after this, and other ways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child of his thoughts and ideas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us forming a scientific paper.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hi; Shin thought; Social significance引言李贽﹙1527—1602﹚本名林载贽,因承袭父祖,归宗改姓李。

其后,名字中“载”字犯穆宗讳,改名李贽,号卓吾、宏甫亦作宏父、龙湖居士、百泉居士。

出生于福建泉州,其家世代航海为商,祖辈多有娶色目人为妻,信奉伊斯兰教,到他祖父一代便更换门庭,走读书求仕之路。

李贽二十六岁中举,三十岁开始长达二十多年的坎坷的仕途生涯,五十四岁在官运正亨通时辞官,结束了仕宦生涯。

六十一岁遣送家眷落发出家。

七十高龄还漂流各地。

七十三岁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身陷囹圄。

七十五岁在狱中以剃刀割喉,结束了生命。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藏书》、《续藏书》、《史评纲要》、《焚书》、《续焚书》、《初潭集》等,点评过《水浒传》、《西厢记》,以《童心说》、《杂说》、《读律肤说》等文章著称。

“李贽以其‘目如晨曦’‘笔如飞雨’的气势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思想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以及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五四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前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李贽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及史学观、妇女观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成果累累。

五四时期,吴虞(1871—1949)在1916年发表了《明李卓吾别传》一文。

其后的朱维之先生《李卓吾论》,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从李贽说起——中国哲学史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互相转化的一个例证》。

1934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李卓吾年谱》译成中文,1957年容肇祖先生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李贽年谱》,197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贽研究参考资料》。

本世纪的李贽研究成果更加丰富,最值得例举的是张建业先生主编的《李贽全集注》,①内容详尽丰富,注解详细清晰。

另外许建平先生所著的《李贽思想演变史》,许苏民先生的《李贽评传》,左东岭先生的《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②等等都是李贽研究中的优秀成果。

但对于李贽童心思想的论著目前较少,多以李贽“童心说”为研究点。

本人认为李贽的“童心说”只是他童心思想最主要的论述,其涵盖的方面远超过他在“童心说”中所论述的。

本文将站在吸收前人智慧的立场上,将视线放入明中后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个政法纲纪松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市民社会略显雏形,价值观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向的特殊时期,关注这一时期思想家李贽的童心思想。

本文以李贽的文本为基础,搜集其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研读联系自我的体验对其童心思想进行论述,力求在新的层面上探明其童心思想,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文章写作思路和基本内容如下: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①张建业:《李贽全集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童心思想产生的背景;第二,童心思想的内涵;第三,童心思想的实践;第四,童心思想的社会意义。

本文虽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但对今后的李贽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靠性研究资料。

一、童心思想产生的背景李贽所生活于中晚明时期,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晚明是一个天崩地裂纲纪凌夷的社会,封建政治、纲纪礼法松弛,几代皇帝不理朝政,官吏多不理公务奔走于争权夺利,宫廷内乱严重。

极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从最高层开始溃裂,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中萌芽滋生,历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期,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与开端。

当时政治上,封建社会制度走上末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超过任何一个时代;而经济方面却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这无形中促进了市场经济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这也就带动了阶级关系、社会风气、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改革。

有了经济的土壤,思想便生根发芽了。

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已经开始不能与市民社会的多元文化合拍,一种新的理论需求呼之欲出。

由王守仁创立的心学一派,在晚明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思想浪潮。

当王守仁去世后,王学就开始分化成多个学派,“更多的则是流入王学末流,将王学禅化,致使谈空说玄之风弥漫于学术思想界,造成了晚明严重的空虚学风”①。

而以出自王学之门的王汝止为首,经颜均、何心隐的发展,至李贽而至顶峰的独立的“异端”学派—泰州学派,思想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要求,是早期启蒙思想的发端,赢得了广大的民众参与,思想主张广为传播。

正如黄宗羲所描绘“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②,可见其影响之巨大。

王艮提出的“安身立本”说,李贽的“童心说”、“人必有私”,汤显祖的“至情说”,袁宏道的“性灵说”,无一不引起广大的追求者。

平民意识的开始觉醒,使这些不拘于成法的思想涌现成一股新鲜的思想气息。

李贽祖上虽世代经商,但到李贽的时候,家境衰弱生活并不富裕,李贽“自弱冠糊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③。

同时,其先祖信仰比较复杂,既有伊斯兰教信徒也有佛教信徒。

因为有着异于他人的家世环境和生活经历,李贽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现象便有了不同的看法,“异端”思想的产生便自然而然了。

用李贽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自幼倔强难化“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④从小受到市民阶层与工商阶层意识的影响,在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情况下,李贽早期仍然是选择传统的科举出仕道路,但他作为这个营垒的背叛者,较早地看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程朱理学的非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史文存·明清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页。

②[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3页。

③③[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9、333页。

人性,因而在多年的官宦生涯之后,终于万历八年脱离了官场专心著述自己的人生见解与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批判,矛头直指虚伪丑恶的社会现实和程朱理学,最终形成了以“童心”思想为核心的任情率性、敢于颠倒千年是非的“异端”思想体系。

二、童心思想的内涵何谓童心思想?想要对李贽的童心思想做一个较为合理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童心是什么,是否从字面上理解就行的通了呢?童子之心,在我们看来经常的代名词是幼稚、喜怒无常、任意妄为,那李贽又把它用作什么了呢?在李贽已知的文字记载中,有关“童心”最具体的阐释便是《焚书》卷三中的《童心说》一文。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①文章第一段就“童心”一词,做出阐释。

“童心”即真心、人之本心也。

然而这样的初步的解释,我们读来也过于抽象模糊。

读完整篇《童心说》,兴许能对“童心”有进一步的体会。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真心一般是指人们的言行保持一致,或者说言行符合内心真实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带有情感价值的判断(“真”、“假”)。

对于“本心”,在理解上,其实与“真心”有很多的类似之处。

本心即心理活动的本来面貌,另外也可解释为,清净本心,一种纯净的心灵状态。

童心如果作以上解释,那童心思想该如何呢?是否仅限于《童心说》的文本之内呢?答案绝对为否定的。

《童心说》中李贽对“真人”、“真言”、“真文”的倡导,在《杂说》、《读律肤说》、《琴赋》、《答耿中丞》、《忠义水浒传序》等文章里他便一一论证了自己倡导的合理性,这些文章事实上是《童心说》的依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