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说课反思教学过程
《游子吟》教学案例与反思

《游子吟》教学案例与反思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案例:《游子吟》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教育”。
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难以走入诗中的意境,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
教学片段:一、抓住细节描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母亲的爱平凡而伟大,它往往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声叮咛,一句嘱咐;一声鼓励,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碗香喷喷的饭……母爱无处不在。
1、看课件:《望》校门口送孩子的母亲,望着孩子进校门。
她踮着脚,侧着头,探着身子张望……直到望不见孩子的身影了,才离开……。
2、教师启发:母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母亲用她的一生才能讲完。
我想,此时你已经回忆起了浓浓的母爱。
附课堂事例:★《我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
以前,我不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每次到我生日那一天,父母总为我准备好丰盛的大餐和精美的生日礼物。
我在父母温暖的爱河中徜徉,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妈妈疲惫、操劳的身影。
让我感到内疚的是,在生日那天,我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大发脾气,让妈妈为我忙碌到深夜。
”★《妈妈的唠叨》——“这次家长会以后,妈妈似乎变得幼稚了,她每天抓紧一切时间缠着我问这问那,那时我感觉妈妈真烦。
现在我知道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深深地爱着我。
”3、教师抓住契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们享受着爱的同时,更要懂得珍惜爱、回报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你曾为母亲做过什么?我们以后可以怎么做?附课堂实录:★“从小到大,总是妈妈为我洗衣服。
小时候,妈妈每天捧着我的小脚丫,为我洗去上面的泥和土。
去年母亲节那天,我为妈妈洗脚,妈妈竟然留下了眼泪……现在想想,我常常忽略了妈妈的感受,而在妈妈的心里,我是她的百分之百,以后我要孝敬妈妈。
大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游子吟》

大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游子吟》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一节大班语言课,面向2-3岁幼儿,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游子吟》,属于儿童诗歌朗诵板块,旨在培养孩子们的朗诵表达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2.能够掌握《游子吟》的朗诵节奏,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情感表达;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与学生们打招呼,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上一堂课学到的知识,利用大班语音乐教室背景音乐进行热身游戏。
步骤二:诗歌学习1.介绍《游子吟》的背景和作者;2.播放录音,听一遍《游子吟》;3.解答可能出现的生词和句式;4.在黑板上呈现诗歌全文,逐行解释诗句的含义,让幼儿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5.指导幼儿们读诗,指出每行的停顿,让孩子们跟着自己的节奏朗诵诗歌。
步骤三:诗歌朗诵1.整体练习:让孩子们多次熟悉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模式;2.分组练习:把幼儿分成3-4个小组,组内互相帮助,进行高强度练习;3.个别表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让孩子们自由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四:诗歌剧表演1.观看视频,了解《游子吟》的历史情境及文化内涵;2.分组练习:孩子们分组自主排练、演绎《游子吟》舞台剧,学习舞台表演和人际沟通能力;3.展示和评选:组织学生进行“最佳演出”评选。
步骤五:教学反思1.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这次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分析本次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总结主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3.学习亮点与不足之处,为下一堂课调整教学方向提供依据。
四、教学反思《游子吟》是一首富有感情的诗歌,能够引起孩子们共情和对诗歌的情感感受。
这次课堂,我采用了分组练习和诗歌表演等方式来帮助幼儿们了解诗歌,掌握朗诵技巧,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体验,我认为课堂在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都有了突破,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在引入环节,我可以融入更多互动内容,邀请孩子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游子吟》教学案例及反思

《游子吟》教学案例及反思《游子吟》教学案例一、教学设想二、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a、分组比赛,比一比哪一组背诵的古诗最多。
(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复习学过的古诗,这种方式的复习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b、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现伟大而平凡的母爱的诗《游子吟》板书课题:游子吟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
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教师范读全诗后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
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4、学生读全诗,扫除障碍。
a、让学生同位互读,并找出不懂的词。
b、指名读,并纠正读音。
5、细读全诗,理解诗意。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重点解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言:说。
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
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这句诗的意思: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b、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c、师: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话?为什么?学生:我喜欢“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是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女操心的。
师:是啊!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
真挚感人。
学生:我喜欢最后一句,因为这句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好,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句。
学生读,要注意读出感情来。
师: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
比喻意味深远。
)d、集体再读全诗,再指名读,每个学生读后要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师:读了诗,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学生:我想说:母爱实在是太伟大了!学生: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学生:我妈妈她也是一个慈母,以后我要多孝顺我妈,多帮我妈做家务。
大班游子吟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班游子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游子吟》的主题与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知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关爱之情。
2. 教学内容- 诗歌《游子吟》的赏析及背诵。
3. 教学准备- 教师:熟悉《游子吟》的内涵和背景知识,准备课件和录音设备;- 学生:预习诗歌内容,准备课前作业。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以自己的故事作为引子,向学生们描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唤起学生对故乡的回忆。
步骤二:导入诗歌(10分钟)- 教师播放音频或朗读《游子吟》,让学生们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抒情之美。
步骤三:诗歌解读(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游子”的含义和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步骤四:朗读诗歌(15分钟)- 教师进行模范朗读示范,鼓励学生逐句朗读,并就发音、语调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改进建议。
步骤五:背诵《游子吟》(3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诗歌的逐句背诵,逐渐增加难度,最终目标是将整首诗背诵熟练。
步骤六:反思(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询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对故乡的思念感受。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诗歌《游子吟》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自己的故事唤起了学生对故乡的回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而在诗歌解读环节,教师则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一起进行的朗读和背诵环节,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在朗读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背诵《游子吟》时,更是能够通过语调、停顿等手法表达出诗中游子的思念之情。
课程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游子吟》说课稿6篇

《游子吟》说课稿《游子吟》说课稿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子吟》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子吟》说课稿1一、说教材教学内容: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二、说学情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
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
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2024年《游子吟》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

2024年《游子吟》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游子吟》教学反思1一、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游子吟》这首古诗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背会了,那在孩子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怎样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获呢?我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
读通要求不仅会读,还要读准确,读流利。
读懂,诗会读不是目的,要了解诗的意思,脑子中能够浮现诗的画面。
读好,在理解了诗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形成画面,学好背好古诗。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毕竟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利用工具书,利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就可以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但如果能促成学生头脑里形成画面,会帮助孩子理解诗的意思,读好背好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孩子读通后,我便问他们脑子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孩子们说:“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缝衣服”,说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大体了解了前四句。
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孩子与孩子一起走进画面,“别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灯在闪烁,只见以为母亲在……;夜晚,窗外寒风呼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一觉醒来,只见……”。
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画是一家,帮助孩子较好的理解诗意,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多种诵读,书声琅琅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
因此,刚打开课本初读古诗时,我便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不加字减字。
自读后,再指名个别读,此时要求是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
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其他同学互相评议,让他们纠正或指出读错、读破的字词。
读书后,让学生打拍子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在了解古诗后,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有感情朗读古诗。
最后让孩子欣赏,知道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游子吟》大班语言教案及反思3篇

《游子吟》大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游子吟》大班语言教案及反思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大班语言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子吟》大班语言教案及反思1一、活动目标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感受妈妈给予的爱,乐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孩子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的情感。
3、让幼儿通过朗诵,了解母亲的辛劳和慈母之爱。
4、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活动准备:古诗《游子吟》视频、《动物界母爱》视频、幼儿旧衣服、针、线三、活动过程:一、通过谈话、提问的方式,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1、师生演唱歌曲,引发幼儿的情感(1)师: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师生共同演唱这首歌)(2)师:唱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3)师:你们知道世界上哪种爱是最伟大的吗?引导幼儿说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无论古时候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爱自己的母亲,都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
二、通过观看视频,深刻理解古诗1、师:今天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听呢2、边观看视频边讲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人们都睡着了,但是有一位妈妈还在为她的孩子缝补衣服,因为她的孩子明天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学习了。
妈妈边缝边想:儿子这次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她一遍又一遍地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
慢慢地,天亮了,妈妈终于把衣服缝制好了。
孩子要走了,妈妈亲手帮孩子披上衣服,并叮嘱孩子要早点回家。
儿子也舍不得妈妈,他含着泪说:"妈妈,我会早点回家的,您放心吧。
"3、提出问题: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孟郊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她爱不爱自己的孩子?4、总结: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神圣而无私的,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游子吟》,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游子吟》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游子吟》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游子吟》的内容,感受诗中的母爱。
3.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游子吟》的诗意,感受母爱。
2.学会朗读和背诵《游子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游子吟》的诗意画面、诗人简介等。
2.教学卡片:生字词、诗句等。
3.画笔、颜料、纸张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诗吗?诗有什么特点?2.展示《游子吟》的诗意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表意见。
(二)学习《游子吟》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游子吟》,引导幼儿关注诗中的生字词。
2.分句学习,理解诗句的意义。
3.教师解释诗中的意象,引导幼儿感受母爱。
4.幼儿自主朗读,尝试背诵。
(三)活动:画出心中的母爱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请小朋友们用画笔和颜料,画出自己心中的母爱。
2.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2.教师提问:通过学习《游子吟》,你们有什么收获?3.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六、教学反思1.关注幼儿的兴趣,以诗意的画面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分句学习,帮助幼儿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母爱。
3.开展绘画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爱的理解。
1.部分幼儿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在绘画活动中,部分幼儿的创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母爱,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在教学《游子吟》时,我特别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来帮助幼儿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什么意思吗?幼:不知道。
师:这句诗说的是,妈妈在儿子临出发前,急忙地为他缝制衣服,因为她担心儿子回来得晚,衣服会破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子吟》说课稿
牛海青
一、说教材
这首《游子吟》是母爱是人世间最诚挚的情感,同样也是学生最易理解的情感。
歌曲《游子吟》是一首亲切真挚的人性美颂歌,由唐代诗人孟郊写作。
歌曲为四四拍子,七声徵调式,右四个乐句和尾声构成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深沉平稳,第三乐句在高音区回旋,情绪较为激动,第四乐句运用第三乐句的歌词,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结束句的旋律由一个长音构成,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深情。
全曲使人备感亲切、爱意绵绵。
设计思路:音乐是声音的世界,离开了唱就不能说是完整的音乐教育了。
故本堂课以学唱歌曲《游子吟》为主要内容。
在方式方法上,通过听(听歌曲、听故事)→感(对母爱进行评价)→演(表演演唱)→创(献给母亲的话)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表现、体验音乐,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
同时,设计了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挖掘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领略游子吟意境、体验母爱、父爱,亲情,懂得感恩,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色与优美柔和的情绪表现歌曲,并从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似水柔情与疼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游子吟》,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
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游子吟的特点。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的感受和理解,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的情操的熏陶。
例如通过本堂课学习,主旨在于让学生关心父母,知道父母抚育自己长大很不容易。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课堂设计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思想感情,能用深情、柔美的歌声表现母子情,情感体验贯穿始终。
使四二拍旋律特点的把握以及唱好带有装饰音的旋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听《游子吟》伴奏音乐,课前渲染母爱的氛围。
2、古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音乐课堂沉浸在浓烈的情感之中。
3、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后对诗词内容和孟郊妈妈的行为进行理解和评价,用听唱法和视唱法进行歌谱教学。
4、歌曲处理:第一、二乐句唱得亲切、温柔和深情,以表达深厚、无私的慈母之爱;第三、四乐句唱得激动、充满感情,表达儿女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心愿;结束句唱得意味深长,进一步体现游子对妈妈的真挚感情。
全曲应唱得连贯圆润,饱含深情。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为波音和四分音符的演唱方法,及结束句,声断气不断地演唱地演唱。
六年级学生已有识谱基础,故本堂课我尝试让学生自学歌谱的方法为主,具体的做法是:
1、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前波音。
让学生唱一唱,有无波音的唱法
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歌曲中运用波音能把游子对慈母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切。
2、学生划拍视唱歌曲旋律,老师个别指导。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有所增强。
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听唱、模唱、视唱、讨论、比较、感受、欣赏互助法,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游子吟的音乐特征,及课外欣赏歌颂母爱的歌曲,很好地渗透到德育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我引导学生采用整体感知法、小组合作法、模仿法,学生在听、唱、动、创造中感受音乐,能够在玩中学、乐中学。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本节课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母爱的伟大,懂得爱的传递、对音乐美的感悟。
我将本课设计为:创设情境、感受母爱;学习歌曲、品味母爱;知识延伸、体会母爱三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母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孟郊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
这首诗中
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通过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首诗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又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对母亲的亲切联想和深挚忆念。
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接下来的环节是感受《游子吟》、情绪,便于在本节课中更容易掌握游子吟的体裁形式。
(二)学习歌曲、品味母爱
聆听歌曲后,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四拍子懂得,结合板书——第一乐段旋律。
学会音乐知识四拍子的节奏及打拍子,反复聆听后,优美的打出节奏,同时学生对歌曲的速度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简单地介绍了作曲家——谷建芬。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新韵的内涵。
再次聆听歌曲,采用了哼唱旋律的形式,结合图谱,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歌曲意义,为学生创设出温馨、亲切、浓情的气氛。
在知识学习环节中,通过波音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波音的加入能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突出“吟唱”的感觉。
旋律能带给我们安静的意境与。
学习歌曲中的难点后,分别对歌曲的二段歌词,加以哼唱。
结合二拍子打出的节奏,把游子吟的音乐体裁形式完全的体现出来。
为学习歌曲、总结歌曲特点做良好的准备。
在学习旋律后,通过击节而歌的方式,运用课堂表演形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同时体会歌曲柔美、动人、寄托情思的情感。
在潜移默化下使学生掌握歌曲旋律,自助学会歌曲。
告诉学生游子吟是表现一种发自肺腑的游子心声,游子吟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寄托情思的气氛。
在欣赏不同风格的游子吟,体会出游子吟体裁的音乐特点,学生能亲自体验把握住歌曲的演唱情绪,有利于接下来学生对歌曲的完整体验,受到美得熏陶。
(三)知识延伸、体会母爱
母爱伟大,但父爱也同样伟大,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壮举是出于父爱和母爱的同样伟大,是他们的一种本能,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欣赏视频《天亮了真实的故事》。
使学生受到了美得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整堂课以“母爱”作为主线,由妈妈对孩子的爱,升华到父爱、母爱同样的伟大,唱响一曲“爱”的旋律。
整堂课孩子们在温馨、亲切、浓情的气氛中进行,注重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却是层层递进、自然流淌。
使孩子们在学会歌曲演唱,感受游子吟风格外,更理解“爱”的意义,学会珍惜、感恩、更富爱心。
学生欣赏《采薇舞》体会诗歌的魅力,推荐学生课后聆听新学堂乐歌
七、说板书
在板书的设计上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了思维模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歌曲重点加深了印象,同时能更好的渗透游子吟的意境。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歌曲旋律(见教学设计)
《游子吟》教学反思
牛海青
《游子吟》是一首唐代诗人孟郊作词的歌曲,歌曲描写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无言的爱的抒情歌曲。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突出母子情的主题。
我这堂课主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感情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用心体会歌词的意思,然后以情带声,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配上背景音乐,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上,我采用举例子、对比、拟人的方式,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前倚音,并记住前倚音的样子。
整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环节比较紧凑,通过反复听唱歌曲和模唱旋律,学生对于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音准也得到了提高。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动环节,再次分享歌曲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前倚音,也从而使学生体会爱,明白爱,更好地体会歌曲中的感情。
在充分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旋律中的附点、前倚音这些音乐符号,学生能自然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这些句子是应用温和的声音和较慢的速度表现歌曲,这在体会歌曲感情上很有帮助。
总结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歌曲的速度掌握上面,个别学生还有欠缺,因为节奏慢的歌曲学生接触的不多;歌曲中的“意恐迟迟归”这一乐句,学生对于节奏的掌握容易混淆,一字多音的词句容易跑掉,唱不准,以上这些缺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让学生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