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道的含义
中华酒道——品酒之道

20 l 1年 O 月 9
酿
酒
V0 -8 N 5 l3 . o.
Sp, 2 1 e . 01
NG L U R MAKI I O Q
文章编号 : 0 — 1 0 2 1 )5 0 9 — 3 1 2 8 ( 0 0 — 0 3 0 0 1 1
中 华 酒 道
P i cp e o i e e l u r p i c p e o i u r t si g rn i l f Ch n s i 0 : rn i l f l o a tn q q
W ANG Gu —v i u
( aa h nxn ht u aa 10 0 Lann ,hn) D l n C agigC a a ,D l n 16 0 ,i i C ia i e i o g
Ab t a t t rn i l f i e e l u ri o eo esg i c n r f i u r u t r . t r n fr b t c ai . iu r a t gi e s r c :hep cp eo n s q o n f h in f a t omso q o l e I t sesa s a t or lt L q o s n t i Ch i s t i f l c u a r t e y t i s h
情忧 愁 、 不论 境 况如何 , 心性 何许 , 常会 通 过酒来 抒 发 和宣 泄, 酒触入 了七情六 欲 , 文人爱 品酒 、 士爱饮酒 、 侠 老者 爱咂
酒 、 人爱醉酒 。 美
随着人 们生 活水平 的提高 ,对酒 的追求 已从满足 嗜好 转
入满足精神 追求 , 已成 为社交 、 健康生活 、 精神娱乐 的重要元
商务礼仪之烟酒茶道

2014-12-17
2.3酒后如何醒酒
• 橄榄——> 酒后厌食 橄榄自古以来就是醒酒、清胃热、 促食欲的“良药”,能有效改善酒后 厌食症状。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 糖炖服。 • 酒后忌饮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酒后饮茶伤肾,腰腿坠重,膀胱冷痛, 兼患痰饮水肿。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 茶水会刺激胃酸分泌,使酒精更容易 损伤到胃黏膜;同时,茶水中的茶碱 和酒精一样会导致心跳加速,更加重 了心脏负担。
• 西瓜汁——> 酒后全 身发热 西瓜汁是天生的白虎汤 (中医经典名方),一 方面能加速酒精从尿液 排出,避免其被机体吸 收而引起全身发热;另 一方面,西瓜汁本身也 具有清热去火功效,能 帮助全身降温。饮用时 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 于稳定情绪。
2014-12-17
2.3酒后如何醒酒
• 柚子——> 酒后口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记载了 柚子能够解酒。实验发现,将柚肉切 丁,沾白糖吃更是对消除酒后口腔中 的酒气和臭气有奇效。 • 芹菜汁——> 酒后胃肠不适、颜面发 红 酒后胃肠不适时,喝些芹菜汁能明显 缓解,这是因为芹菜中含有丰富的分 解酒精所需的b族维生素。如果胃肠 功能较弱,则最好在饮酒前先喝芹菜 汁以做预防。此外,喝芹菜汁还能有 效消除酒后颜面发红症状。
2014-12-17
2.1酒桌礼仪潜规则
★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 多少,自己先干为敬,杯子要低 。 ★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可以多人敬一人, 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 ★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 杯子永远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 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2014-12-17
3.1饮茶程序
酒文化 有关酒的散文感受酒文化魅力

酒文化有关酒的散文感受酒文化魅力我国是酒的家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酒的散文,供大家观赏。
有关酒的散文:酒道酒是中国的灵魂,所以有无酒不成诗之说辞,中国亦是酒的发源地,也是酒的家乡,传奇杜康梦里得制酒之法,酉时制酒至九天,加三人之血方成,所以杜康成了酒祖。
刘伶为魏晋竹贤七子之一,一生孑身孤傲,偏与陆机,嵇康交好,一生嗜饮,称为中国品酒第一人,故而有杜康造酒刘伶醉的说法!所以刘伶有酒仙的美谈,之后更有曹子建,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品酒的大贤们以继承和发扬。
诸如杜康,杯中物,壶觞,曲秀才,忘忧物,扫愁帚,狂药,浊闲等美名层出不穷,可谓遱继有人矣。
早在《诗经》《左转》就有酒的记载,有即醉以酒;酒以成礼为证。
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凉感慨,李太白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雅兴,杜子美有白日放歌需纵酒的潇洒,苏东坡有把酒问青天袒胸露乳的豪情,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的报国心臆酒的确是好东西,可以促使血液循环,祛风湿之功效,在西北寒风来袭,酡红每每挂于脸上,酽酒可以与肥肉飨食,如果尔等不曾用的确有些圆满了,我之前有幸涉足岛城,喜爱夏天吃青岛的蛤蜊,加以香菜爆炒,又有塞北风味的羴羊肉串来饮青岛冰镇过的扎啤,可谓虽不到蓬莱,已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并不曾目睹宓妃,好像依旧窥得六车云中而来的洛神矣。
饮酒可以助兴,试看刘邦大摆鸿门宴,其间武士说藉酒兴舞剑与畿毯,才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桌谈,如若没有酒,故事将没有佐料,好像再吃一碗白水煮来的饕餮熊掌,岂不大煞风景。
刘备徐州败逃至曹操,曹操恐失天下人心,不予谋害皇叔,而且款待刘备,有煮酒论英雄之侃侃,错失时机,刘备从今如鲲鹏飞翔于九天,在汉中成就蜀汉霸业。
假如曹孟德邀刘玄德喝白水而论,便没有论英雄的雅兴,由于摆宴席缺少了酒的存在,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没有诚意可言。
就现在人结婚,烟酒是必备之物,我敢说无酒不成席,尤其在西部,宴席之上大都要猜拳助兴,其声觳觫千里,俨然鹣鲽伉俪们只有在亲朋的酒声祝愿中相伴一生,这正是中国烈酒的特性,时间越久,其味越甘甜悠长,如情意,如爱怜。
酒道的含义

第一节酒道的含义何谓酒道?酒道乃饮酒的门道,是对酒的品鉴之道,是对整个饮酒过程的典雅之举。
酒道,包括对酒品的选择,酒具的选用,饮酒场景的挑选,赏酒、饮酒、下酒菜等程序,以及融合在所有程序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
古时对饮酒之道十分讲究,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酒道的高雅和粗俗与饮酒者的修养和文化层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酒道的核心是品酒论文化。
不同的人格修养必定产生不同的酒道形式和不同的饮酒过程。
鉴赏、品尝、写诗、作画是中国历代酒道中的最高境界,而划拳赌酒则是市井汉子的豪饮之举。
中国独特的饮酒“行令”,是含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酒道之一,行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尤其是那些少有文化且特别喜欢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人,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但能增加饮酒的气氛,故一些文人墨客,在饮酒行令时往往会挑选几名不是文化人的陪客,以此来激活气氛。
品酒不仅仅是对酒的品尝,而是通过酒这一特殊的媒体,发挥人的不同潜能。
有人品酒,神定气清,才思泉涌,力作遗世;有人品酒,虚怀若谷,谈古论今,与世无争;有人品酒,以器为美,考古研今,怡然自得;也有人品酒,以酒解烦闷,以酒释愁情,以酒松身心。
各个不同的酒种往往能表现不同的酒道形式,饮白酒的人多喜欢豪爽,在划拳呼令中暂且忘记生活的各种压力,体现在一个“爽”字上;饮啤酒的人多喜欢量,以不停地干杯和敬酒,来体现一个“诚”字;爱喝葡萄酒的人,多喜欢品尝辨味,大多了解一些法国葡萄酒的文化和饮酒常识,在浅斟慢饮中体现一个“雅”字;而喝黄酒的人,大多懂得中国酒的深刻含义,其香在幽,其味在沉,细酌慢饮地领会其无穷的滋味中体现的是一个“品”字;而喜欢饮加草药配制的露酒的人,大多体现在一个“养”字上。
通常有雅兴行酒道,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即所谓的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倒酒有方、温酒有类、配菜有别。
1.酒杯有艺所谓有艺,指的是酒杯的造型要有艺术性,选用要讲究与酒搭配。
我国历来注重对酒杯等饮器的研究与制作,从古代的原始陶杯、青铜杯具,到瓷质杯、金银酒杯;从天然的动物角杯、螺杯,到经过人为加工的犀角杯、玉石杯,无不体现出对酒杯艺术性和珍贵性的追求。
酒道的含义

第一节酒道得含义何谓酒道?酒道乃饮酒得门道,就是对酒得品鉴之道,就是对整个饮酒过程得典雅之举。
酒道,包括对酒品得选择,酒具得选用,饮酒场景得挑选,赏酒、饮酒、下酒菜等程序,以及融合在所有程序中得民族特色与文化含义。
古时对饮酒之道十分讲究,有严格得程序与规定。
酒道得高雅与粗俗与饮酒者得修养与文化层次有十分密切得关系。
酒道得核心就是品酒论文化。
不同得人格修养必定产生不同得酒道形式与不同得饮酒过程。
鉴赏、品尝、写诗、作画就是中国历代酒道中得最高境界,而划拳赌酒则就是市井汉子得豪饮之举。
中国独特得饮酒“行令”,就是含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得酒道之一,行令者必须具有一定得文化修养。
尤其就是那些少有文化且特别喜欢附庸风雅、装腔作势得人,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但能增加饮酒得气氛,故一些文人墨客,在饮酒行令时往往会挑选几名不就是文化人得陪客,以此来激活气氛。
品酒不仅仅就是对酒得品尝,而就是通过酒这一特殊得媒体,发挥人得不同潜能。
有人品酒,神定气清,才思泉涌,力作遗世;有人品酒,虚怀若谷,谈古论今,与世无争;有人品酒,以器为美,考古研今,怡然自得;也有人品酒,以酒解烦闷,以酒释愁情,以酒松身心。
各个不同得酒种往往能表现不同得酒道形式,饮白酒得人多喜欢豪爽,在划拳呼令中暂且忘记生活得各种压力,体现在一个“爽”字上;饮啤酒得人多喜欢量,以不停地干杯与敬酒,来体现一个“诚”字;爱喝葡萄酒得人,多喜欢品尝辨味,大多了解一些法国葡萄酒得文化与饮酒常识,在浅斟慢饮中体现一个“雅”字;而喝黄酒得人,大多懂得中国酒得深刻含义,其香在幽,其味在沉,细酌慢饮地领会其无穷得滋味中体现得就是一个“品”字;而喜欢饮加草药配制得露酒得人,大多体现在一个“养”字上。
通常有雅兴行酒道,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即所谓得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倒酒有方、温酒有类、配菜有别。
1、酒杯有艺所谓有艺,指得就是酒杯得造型要有艺术性,选用要讲究与酒搭配。
我国历来注重对酒杯等饮器得研究与制作,从古代得原始陶杯、青铜杯具,到瓷质杯、金银酒杯;从天然得动物角杯、螺杯,到经过人为加工得犀角杯、玉石杯,无不体现出对酒杯艺术性与珍贵性得追求。
酒道的名词解释

酒道的名词解释
酒道,是指酒文化和酒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道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酒道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酒文化,包括酒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品鉴技巧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和技能。
酒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酒道的发展中,注重创新和变革也是至关重要的。
酒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
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可以提高酒的品质和产量,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酒的需求。
同时,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也是酒道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不断改进市场营销策略和品牌形象,可以提升酒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认知度。
酒道的发展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酒产业的管理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条件。
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酒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于酒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总之,酒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酒文化的传承和酒产业的发展。
通过传承酒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酒道的发展必将为酒文化的传播和酒产业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E9%99%88%E5%9F%B9%E8%B4%A4%E8%81%8C%E4%B8%9A%E7%94%9F%E6%B6%AF%E8%A7%84%E5%88%92[1]
![%E9%99%88%E5%9F%B9%E8%B4%A4%E8%81%8C%E4%B8%9A%E7%94%9F%E6%B6%AF%E8%A7%84%E5%88%92[1]](https://img.taocdn.com/s3/m/68a22ad8a58da0116c17498a.png)
——酒道——
什么是酒道?“道”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承载了丰富内容的字,是指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而酒道就是以“酒”为媒介的综合文化体系,包括了美酒 之源、造酒之技、容酒之器、赋酒之篇、饮酒之道、敬酒之礼、品酒之艺、体验之妙、祭酒之仪九大体系。 中国酒道三步曲】 【中国酒道三步曲】 传说中国最早的酒味道并不是很好,酿酒者便向仙人求教。仙人告诉他,只要在酒里滴入他明天早晨遇到的三个人的各一滴血即可。酿酒师便在第二天早 晨依次遇到了秀才、武士和疯子,说服他们后,将他们的各一滴血滴到了酒里,果然酒里充满了芳香与醇厚……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三个不同人的血,才使得中国的酒文化中有了饮酒三部曲。 饮酒的第一个阶段」: 」:温文尔雅,如同文人。刚开始喝酒时一般由宴席的文人或德高望重者致祝酒词,然后再位次展开,所有人都会展现儒雅的绅士风 「饮酒的第一个阶段」: 度,庄重而层次分明。酒席之间充满了谦谦之辞,如同一群秀才在饮酒高谈,这也许正是传说中酒里滴入秀才血的缘故吧。 饮酒的第二个阶段」: 」:酣战淋漓,如同武士。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人们的大脑都开始兴奋,话语渐渐多起来,于是觥筹交错、杯来瓶往进行激战。 「饮酒的第二个阶段」: 初相识要好事成双,哥俩好要感情深一中闷,表敬重要以酒表真心,有瓜葛要以酒释前嫌,甚至有人说酒风就是作风,酒品就是人品……总而言之,不管 和谁都有喝酒的理由。这个阶段就像是一场混战,人人侠肝义胆,人人如武士拼死疆场一样一往无前,、这就是传说中帝血入酒的第2个人:武士,才成 就如此的激情。 饮酒的第三个阶段」: 」:热烈无忌,近乎疯狂。“酒潭”的深浅总是有别的,所以几轮较量之后,总会先有人不胜酒力败下阵来,但武士的杀身成仁思想 「饮酒的第三个阶段」: 怂恿着他不能言败,于是赤膊上阵继续厮杀……洒过量了,头有些晕,话有些失控……疯狂状态随即出现。已经达量还冒充酒仙,已经迷糊还不停叫嚣。平 时不敢说的话敢说了,不该说的话也说了出来;不敢做的事做了,不该做的事也做了,呈现一种“疯癫”的状态。这就是传说中的第3个人:疯子所灌入 酒中“疯癫”的基因。 领略中国白酒饮酒之道】 【领略中国白酒饮酒之道】 “中国酒道”与华夏酒文化紧密相连。“道”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承载了丰富内容的字,是指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而酒道就是以“酒”为媒介的综 合文化体系,包括了美酒之源、造酒之技、容酒之器、赋酒之篇、饮酒之道、敬酒之礼、品酒之艺、体验之妙、祭酒之仪九大体系。 认真反省被我们遗忘的“酒道”,仔细看看《笑傲江湖》中祖千秋向令狐冲演绎酒道,体会其博大精深,品味非凡。 由于长期“粗暴”的饮用方式,消费者越来越不注重品味,喝不出也不想喝出白酒的味道。白酒越来越流于官场形式,每个人只求酒桌子上香味浓、 气氛烈,“浓香”之下好办事。在这种虚假繁荣之下的白酒,真实的拥泵越来越少,假意的奉迎越来越多,白酒面临着被其它酒种取代领导地位的危机。 有人说,葡萄酒丰富的“香”和“味”决定了它需要细致玩赏、品味。白酒又何尝不是呢?白酒发展到今天,其风格流派之多、香型划分之细腻,绝 不亚于葡萄酒。然而白酒在发展中却忽略了“酒道”的发展,以至于今日白酒不得不仓促应对因消费者长期养成的“爆饮”习惯而造成的“健康危机”。 白酒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品味,有着丰富的香型;有着众多的风格、流派,有着很高的酒精含量,白酒应该讲究饮酒之道。 酒道细分」 酒道细分」 “酒道”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酒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可分为北派粗犷豪爽型和南派优雅细腻型,可分为官场型和江湖型,可分这礼 仪型和居家型,也可按上面提到的地域文化分类等等。例如:婚丧嫁娶之酒属于礼仪型,结拜金兰、发誓立咒属于江湖型,“敬酒”、“罚酒”属于官场 型。而“划拳”则更复杂,它既可分南北,活力的“主流力量”。 “二红喜呀!三结义呀!……”这既是北派风格又属传统型。而四川一带流行的“三国拳”则属于地域型或传统型,它的产生源自于蜀汉政权的统治影响。 如今流行的“棒棒拳”、“警察与小偷”、“美女与色狼拳”等自然是典型的现代“酒道”。这亦说明中国的“酒道”在不断发展,以至国际影视巨星成 龙特意在好莱坞大片《龙旋风》中插入“划拳”一节来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文化。 还有一种叫“咂酒”,意为用舌头品尝酒的意思,是一种注重细腻品位的饮酒之道,它属于南派风格,而如今却在逐渐消失,在川北少数民族聚居区 仍留有影响,甚至当地推出了以“咂酒”命名的瓶装酒。 我们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可以发现更多的“酒道”,它们不一定都具有文化开发价值,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化市场日益细分的今天,它能为我 们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在被遗忘、被忽略的情况下,中国酒道顽强的生存和发展也证明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
品酒论道

品酒论道(一)酒与德常言道:文有文德,武有武德。
饮酒自然有酒德。
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饮者就注重酒德,这是我国之所以没有饮酒成为社会公害的关键所在。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王朝失败于酗酒,第一次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
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鲜明的个人见解“饮酒以不醉为度”,“唯酒无量,不及乱”。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喝不少酒,但应以不酒为限。
当时的“君子”对饮酒的态度是“酒以成礼,不继为谣,义也,这里的“谣”是指饮酒过量,为了保持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礼记•乐记》中说到:“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
这里说的是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
当时饮酒之礼规定的很具体,规定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人,可以不饮,决不可以强灌,要做到不沉不湎,饮而成欢,不生是非。
更有趣的是在酒席上,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还采取处罚的手段,如果有谁喝醉出言不逊,或随意骂人,失态损德,就罚他上交无角的羚羊,就连饮酒之器也在警示人们节制饮酒,如用来罚酒的斗制作人形,意在提醒酒友不要重蹈国君酗酒而亡国之后尘。
为了提醒酒德,周代曾专门设置一种叫“萍氏”的官职,督察提醒人们饮酒必须谨慎有节制。
另外,古人反对在夜间饮酒,明代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这大概是觉得夜幕下饮酒最容易超过酒德之轨或是情不自禁违背“酒后不可色”的行为规则。
前秦苻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苻坚与大臣们终日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
纣丧殷邦、桀倾夏国。
由此言之,前危后侧”。
以前人酗酒亡国之例警训苻坚,使之反省而接受这一劝谏。
对一些执迷不悟的酒徒,古人习惯以形象实例规劝从酒德。
元朝名相耶律楚材一天指着酒槽对酗酒无度的元太祖说:“这是铁器,都被酒腐蚀得这个样子,更何况人的五脏?”,陶渊明的先祖陶侃也是个酒瘾君子,但他根据自己的酒量,定下标准,从不喝醉,有一次,他和殷浩一起喝酒,不觉兴至限量,本可在喝一点也不醉,但他却说:“年少时尝试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酒道的含义何谓酒道?酒道乃饮酒的门道,是对酒的品鉴之道,是对整个饮酒过程的典雅之举。
酒道,包括对酒品的选择,酒具的选用,饮酒场景的挑选,赏酒、饮酒、下酒菜等程序,以及融合在所有程序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
古时对饮酒之道十分讲究,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酒道的高雅和粗俗与饮酒者的修养和文化层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酒道的核心是品酒论文化。
不同的人格修养必定产生不同的酒道形式和不同的饮酒过程。
鉴赏、品尝、写诗、作画是中国历代酒道中的最高境界,而划拳赌酒则是市井汉子的豪饮之举。
中国独特的饮酒“行令”,是含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酒道之一,行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尤其是那些少有文化且特别喜欢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人,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但能增加饮酒的气氛,故一些文人墨客,在饮酒行令时往往会挑选几名不是文化人的陪客,以此来激活气氛。
品酒不仅仅是对酒的品尝,而是通过酒这一特殊的媒体,发挥人的不同潜能。
有人品酒,神定气清,才思泉涌,力作遗世;有人品酒,虚怀若谷,谈古论今,与世无争;有人品酒,以器为美,考古研今,怡然自得;也有人品酒,以酒解烦闷,以酒释愁情,以酒松身心。
各个不同的酒种往往能表现不同的酒道形式,饮白酒的人多喜欢豪爽,在划拳呼令中暂且忘记生活的各种压力,体现在一个“爽”字上;饮啤酒的人多喜欢量,以不停地干杯和敬酒,来体现一个“诚”字;爱喝葡萄酒的人,多喜欢品尝辨味,大多了解一些法国葡萄酒的文化和饮酒常识,在浅斟慢饮中体现一个“雅”字;而喝黄酒的人,大多懂得中国酒的.深刻含义,其香在幽,其味在沉,细酌慢饮地领会其无穷的滋味中体现的是一个“品”字;而喜欢饮加草药配制的露酒的人,大多体现在一个“养”字上。
通常有雅兴行酒道,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即所谓的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倒酒有方、温酒有类、配菜有别。
1.酒杯有艺所谓有艺,指的是酒杯的造型要有艺术性,选用要讲究与酒搭配。
我国历来注重对酒杯等饮器的研究与制作,从古代的原始陶杯、青铜杯具,到瓷质杯、金银酒杯;从天然的动物角杯、螺杯,到经过人为加工的犀角杯、玉石杯,无不体现出对酒杯艺术性和珍贵性的追求。
爱好饮道的人,无不以拥有华贵的酒器而自豪。
杯,是中国饮酒文化的缩影,是人民爱美之心的物化表现。
确实,一只好杯,会让人玩赏有加,就算倒的是一杯普通的酒,也会感觉到是一杯美酒了。
当然不是说有了一只选材讲究、造型精美的酒杯,就无论什么酒,都用这一只杯子来饮。
饮酒选杯还应考虑不同的酒种,选用不同的酒杯,方不失为一种饮道。
如,白酒杯宜选取小巧型的非高足的瓷质杯型,因其酒度较高,大杯易醉;黄酒杯宜选用50克左右的圈足或高足的瓷质或玻璃酒杯,尤其是冬天更要选用易加温的圈足酒杯或酒盅;葡萄酒杯宜选用胖肚敛口高足的郁金香玻璃酒杯,有利于闻香和观色;啤酒杯宜用高身鼓肚厚底的玻璃杯,一般以250毫升为宜,用来观赏其泡沫的洁白度、细腻性和持久性。
因此,不同的酒应选用不同的杯来适应不同的需要,而不同的杯均可以用着力显示美感的纹饰,至于玻璃杯则应尽可能地采用不加任何修饰的高透明度的无色玻璃,用以观看色泽,提高对美酒的鉴赏趣味。
2.上酒有序上酒有序专指为一次饮酒选用不同的酒种而言的。
从味觉理论上来说,味淡、酒度低的酒品要先饮,刺激感强的一般不应先行刺激味觉细胞,要放到后面品赏。
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的酒采用先后有序的办法来分别品赏。
具体是低度的、新鲜的、纯酿造的酒类饮用在先,高度的、陈年的、蒸馏的或配制的在后;普通酒先上,名酒后上;干酒先品,甜酒后饮。
这样自始至终味觉始终在兴奋中,避免味觉的钝化。
3.斟酒有方斟酒,首先是斟酒的器具。
目前有两种最为普遍的器具:一是直接用酒瓶倒;二是先将就装入酒壶(酒注)中,再向客人的杯中筛。
直接用酒瓶的,要分清是什么酒,白酒和啤酒瓶子震动幅度大小没什么关系,只要小心倒酒就成。
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就要小心了,要先行观察酒瓶中沉淀的多少,尽可能地小心倒酒,不能将沉淀倒入杯中,以影响酒色的透明度和光泽。
同时,用瓶子斟酒时,拿瓶的手从倒时的手心向下要慢慢地转动到手心向上,将标贴示人,再顺势及时提起瓶口,这无论从礼貌上还是规范操作上都是必须的。
用壶斟酒,则比较好办一点,如果是有些沉淀的酒,只要在倒入壶中时注意,一般不会带入酒中,关键是倒入壶中前要有思想准备,轻拿缓倒,以保证没有沉淀带入酒中。
同时,提壶之手要轻柔连贯,细流入杯而不能外溅。
第三,斟酒时要注意酒杯中的量,一般白酒杯因为容量较小,可筛至八九分;黄酒杯稍大一点,至六七分足矣,不要超过八分,否.则饮用时、敬酒时易将酒洒出杯外,又显得不太雅观;葡萄酒根据法国的传统斟酒方法,以倒入杯中三分之一即可;啤酒因杯子较大,一般以倒入酒液半杯左右,泡沫至杯口鼓起为度。
4.温酒有类中国传统的黄酒在饮用时,除夏天采用冰镇外,大多时间里均采用加温的办法来提高酒香,改善口感。
有句话叫“跑过三江六码头,喝过爨筒热老酒”,把以喝过的热老酒作为自己见多识广的资本。
从发明饮酒器以来,一直就有温酒器伴随,夏商时代盛行的盉就是最着名的温酒器。
黄酒的最佳温热温度为30-45摄氏度。
根据不同的气温,采用不同的加温温度,一般是气温高时加温也可适当高一点,气温低时,加温则宜稍低一点,其原因是由于气温与酒温温差不宜过大,否则味觉受温度的显着变化反而会受到影响。
冬天喝白酒也有人稍时加温,以适应口感,也有人认为可以将低沸点的甲醇和乙醇得以挥发,其实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表达,白酒如果加热到能将酒中所含的少许有害成分蒸发或挥发掉,则此酒一定不能再入口下肚了。
因白酒温度加到40℃以上,已十分地“冲”,就连40度以下的低度酒入口也非常地冲,根据笔者反复试验和多方询问,无论春夏秋冬白酒以不加温为上策。
由于白酒性烈,饮后即会产生血流加快身体发热的自然反应,不会产生像黄酒、啤酒这些低度酒饮后发冷的感觉。
其它蒸馏酒也以不加温为好,否则易损害酒的风味。
这一点在饮酒之道中,务必要正本清源,以增加饮趣。
葡萄酒除冬天气温降至0℃以下,才需要加点温外,一般情况下也是不用加温的,而全年大多数时间里对从国内外葡萄酒品赏专家中得出葡萄酒饮用前进行降温倒是必须的。
.的经验是:白葡萄酒最佳饮用温度为2-8℃,红葡萄酒的最佳入口温度为15-20℃,也就是说红葡萄酒以室内温度为参照,可不经任何处理即可饮用,而白葡萄酒最好稍许降温则风味更佳。
啤酒大多在夏天喝,以冰镇后喝更爽,且酒内的二氧化碳气更不易逸出,增强“杀口”感。
冬天要喝啤酒,加温一般也不超过20℃为好,否则一入杯中气体即刻挥发,影响口感。
中国人喝啤酒不像美国人是用作饮料来解渴的,而大多数是用来佐餐的,更应注重口感,且啤酒的最佳饮用温度为8-14℃,故喝酒时酒温只要略加调节就可以了,不要盲目地像黄酒那样去加热。
5.配菜有别下酒菜也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国外饮酒大多不在乎菜而在乎酒,中国人则不同,喝酒时若没有较好的下酒菜,是有煞风景的。
因此,中国的酒道中,菜成为其中最为讲究和最具研究价值的内容。
也就是有研究食文化的必研究酒文化,所有研究酒文化的必了解食文化,这也与饮酒的下酒菜有着极大的关系,于是也就理解了法国为什么把饮食归在文化部下的划分道理。
有人曾经强调佐酒的菜要色、香、味俱佳,其实不然,色香味是菜肴的基本要求,而并非作为下酒菜而言的。
色香味只是做到了酒菜的基本要求,而作为下酒菜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正确搭配,也就是如何用不同的酒去适当地与不同的下酒菜相配合。
袁宏道在《觞政·十四之饮储》中说:“下酒物色谓之饮储。
一清品,如鲜蛤酒蟹之类;二异品,如熊白西施乳之类;三腻品,如羔羊子鹅灸之类;四果品,如松子杏仁之类;五蔬品,如鲜笋旱韭之类。
”袁宏道这里向大家指出了一些可以作为下酒菜的东西,但没有.哪类菜下哪种酒这样的说明。
一般情况下,吃肉、禽类这些带有脂类的食物时,宜用白酒或干型黄酒、干红葡萄酒这些酒,因含糖量低,适于佐餐解腻。
吃海鲜河鲜之类的鱼腥食物,宜与干白葡萄酒这些酒与经典绍兴酒----加饭酒,既能在饮酒时抑制住一些腥味,又能品尝到河海鲜的“鲜”。
啤酒一般不宜作为餐饮酒,如作为日常的饮料,则感觉更好,由于其酒度很低,口感有比较淡爽,如作为餐饮酒最好还是配一些以蔬菜类为主的时鲜菜,这样不会掩盖住啤酒的纯正口味。
干果类食物一般配白酒和黄酒,这样会增加干果类食物嘴嚼时的果实香味。
另外,上酒如果是先上酒度低的,则菜也应先上清淡的。
如果酒上的就是烈性酒则菜的味可重一点。
所以上菜一般也应先清淡后重辣,不至于把酒的口感香味掩盖了。
各种酒在饮用之道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种种酒道构成中国酒文化的灿烂与多姿。
第二节酒道之由来中国的酒道可以说是受中国历史悠久的茶道之影响,从醉饮二月避婚、不醉无归的尽兴,到品酒赏酒、激发灵感的饮酒之道,是东方中国上万年历史文化和酒文化沉积的表现,是中国哲学美学长期浸润的结果。
酒后的灵感迸发和超常发挥,是任何其它食品所代替不了的。
早在中国封建社会之初的夏殷时代就有极为严肃的祭祀礼,便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酒道。
《诗经》中有:“饮酒孔嘉,维其令仪”;“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这是中国早期酒道的诗化语言。
表示饮酒要有在饮酒上就应表现出温文尔雅,人要做到高雅圣洁,要有风范;礼仪,恭谨得体。
这也是古时酒礼的最好写照。
古时可以说酒礼与酒道基本上是统一的或兼而有之。
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也是对酒道的最早注释。
据《春秋左传》载,齐景公入晋国贺晋嗣君即位,席间行投壶礼,赋诗助兴。
中行穆子举箭唱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
”齐景公马上应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
”各自炫耀自己的富足。
这也是后世酒道内容中行酒令的滥觞。
这是从夏商时的射礼演变而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的“曲水流觞”则又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种借风俗之名行饮酒之道的做法,后来被许多文人墨客所效仿,并流传至今。
当时还明白了酒是陈的好的道理,具体可从晋时《南方草木状》中可以得到证明。
“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陂池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
至春潴水漫,亦不复发矣。
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
”也就是说,所谓的“女酒”,其陈贮时间都在十年以上,故作者嵇含特别赞赏这种酒“其味极美”。
且陈酒是饮中之道的首要环节,是激起饮中之趣的第一媒体。
唐宋时期是中国酒道快速发展和逐渐完备的时期,但唐宋时饮酒,大多在饭(食)后,如段成式《许皋记·许汉阳传》中有:“食讫命酒。
”;段的另一着作《异疾志》中又载“烹鸡设食,食毕,贯酒欲饮。
”张悦《虬髯客传》中有“公访虬髯,对馔讫,陈女乐三十人,列奏于前,食毕行酒。
”;徐嶷《物怪录》中有“六七人共食,食毕命酒欢饮。
”当时的饮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饱食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获得更多的欢聚尽如果说餐间饮酒利于节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