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合集下载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为何护理至关重要? 减少并发症
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谢谢观看
谁是护理团队的主要成员?
谁是护理团队的主要成员? 医生
负责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需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谁是护理团队的主要成员? 护士
负责日常护理和健康教育,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
护士需与患者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感受。
谁是护理团队的主要成员? 营养师
提供饮食指导,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
该病可影响皮肤、骨骼和内脏器官,导致多种临 床表现。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病因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有关。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一 定的作用。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皮疹、骨痛、体重减轻、发热等症 状。
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差异较大。
出院后的随访同样重要,确保患者持续健康。
如何实施护理措施?
如何实施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来自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和自我护理技巧 。
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改善心理状 态。
如何实施护理措施?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
心理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如何实施护理措施? 定期随访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 者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2. 谁是护理团队的主要成员? 3.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4. 如何实施护理措施? 5. 为何护理至关重要?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 增生症?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课件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课件
针对该病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探讨可能的病因、诊断、 治疗等方面的考虑。
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针对该病例的治疗建议和其他 注意事项。
总结提炼病例讨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对朗格罕斯细胞 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06
相关研究与展望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研究
LC的研究已经深入探讨了LCH的 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免疫、炎
病理学检查
肺组织活检发现朗格罕斯细胞 组织细胞增生。
鉴别诊断
结核病
两者都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 结核病患者常常有结核病史,肺 部X线检查有典型结核结节影像学 表现。
肺部淋巴瘤
两者都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但肺部淋巴瘤患者肺部X线检查 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学检 查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
病情评估
病理学检查
进行活组织检查,通过病理学 检查确诊。
随访观察
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病例二:成人LCH的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初步诊 断为成人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 症。
01
02
详细病史
收集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 状、既往治疗等。
03
病理学检查
进行活组织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确 诊。
个性化治疗
基于基因组学和免疫学的研究,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加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试验与药物研发
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伦理问题探讨
患者隐私保护
01
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严格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临床试验伦理
02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必须遵循伦理原则,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科普讲座PPT课件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科普讲座PPT课件
流行病学
该病在儿童中较为罕见,发病率约为每百万儿童 中有3-5例。
通常在幼儿期被诊断,男孩和女孩的发病率相似 。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 生症的症状与体征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症状与体征
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骨痛、发热和淋巴结肿大 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有些患者可能仅有 轻微症状。
定义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 疾病,主要影响儿童,涉及组织细胞的异常增生 。
该疾病可能影响多种器官,包括皮肤、骨骼和内 脏。
什么是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病因
目前尚不明确其确切病因,但认为与免疫系统异 常有关。
有些研究涉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什么是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了解病症有助于早期 识别。
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预防与展望
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 研究逐渐增多,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新兴疗法有望改善治疗效 果。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预防与展望
支持治疗包括疼痛管理和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帮助患者及家庭应对心理 压力。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 随访与监测
治疗后需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和防止复发 。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评估是必要的。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 生症的预防与展望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预防与展望 预防措施
小儿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 症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健康宣教PPT课件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健康宣教PPT课件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健 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治疗与管理? 5. 未来的研究方向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 增生症?
什么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定义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涉及朗格汉斯细胞的异常增生。
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未来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 病因研究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寻找疾病的具体病因和发病 机制上。
这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方向
新疗法探索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和 免疫疗法。
这些新疗法可能会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未来的研究方向 患者注册与数据收集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年龄
该疾病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尤其是年轻儿童和 青少年。
在成年人中也有出现,特别是在中年人。
谁会受到影响? 性别
研究显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性别相关的免疫反应差异有关。
谁会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
家族史可能会增加发病的风险。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家族病史。
何时需要就医?
建立患者注册系统以收集更多临床数据,帮助研 究。
这将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谢谢观看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皮疹、骨痛、发热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需通过专业评估 。
何时需要就医? 诊断方法
通常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进行 确诊。
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
何时需要就医? 定期复查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简称LCH)是一组少见的瘤样病变,其年发病率约为4/1000 000。

过去因其病因不明而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近年通过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认为,肿瘤组织细胞中可发现朗格汉斯细胞的表面标记和典型的Birbeck颗粒,其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变异的郎格汉斯细胞(LC),故现称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发生在骨组织的反应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5~1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男性略多于女性。

LCH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引起的骨病变为主,按照发病年龄和临床特点,一般分为3型,即:①勒-雪病(Abt-Letterer-Siwe disease,LS),②韩-薛-柯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HSC),③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或称单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韩-薛-柯病多见于2~4岁儿童,又称为多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勒-雪病以婴儿多发,青少年发病较少,可很快致死。

该2型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详见儿童口腔颌面部肿瘤章节。

本节重点阐述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由Finzi于1929年首次报告,后由Jaffe(1940)命名为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本病临床少见,在国内5所口腔医学院校病理科统计的20122例颌面部肿瘤中仅61例,约占各类肿瘤的3%。

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EBG是LCH中最常见的一型,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进展较慢,病程长。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偶见于老年人,有报道4岁以下的儿童占34%。

男女之比为2∶1。

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主要侵犯长骨、颅骨(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肋骨、盆骨等。

可单发,也可多发。

发生于颌骨的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以单发者常见,多发者约占25%。

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全文

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全文

小朋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全文)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是小朋友最常见的组织细胞疾病,发病率为(4~5)/100 万[1]。

LCH 临床体现含有高度异质性,轻者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甚至可自发缓和,重型可出现多系统受累和器官功效损害。

近年来,国际上在 LCH 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获得较大进展,认为 LCH(最少相称部分病例)是由于RAS-RAF-MEK-ERK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驱动的髓系肿瘤[2,3]。

LCH-Ⅲ临床研究根据有无危险器官受累及治疗反映对小朋友多系统 LCH 进行分层化疗,成果显示小朋友多系统LCH 的 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 84%,其中,低危组 5 年 OS 靠近 100%,但疾病再活化率高达 27%[4]。

克拉屈滨联合阿糖胞苷化疗使难治性 LCH 的 5 年 OS 提高至 85%,但几乎全部病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映[5]。

近年研究显示,针对 RAS-RAF-MEK -ERK 信号途径的靶向治疗可改善小朋友 LCH 疗效和预后。

现就近年 LCH 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LCH 的发病机制1.细胞来源:尽管 LCH 细胞内存在特异性 Birbeck 颗粒,但近期研究表明 LCH 来源于髓样树突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而非表皮层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s, LCs)。

Allen 等[6]对 LCH 病灶中 CD207+细胞进行全基因体现谱分析,并以正常人皮肤CD207+细胞作对照研究,成果显示两类细胞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促炎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体现无明显差别,但骨髓来源的不成熟 MDCs 有关因子(CEACAM6、JAK3)在LCH 的 CD207+细胞中过分体现,初次提出 LCH 细胞可能源自 MDCs 前体细胞。

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疾病,以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LCH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被认为是一种有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失常性疾病。

本文通过对8例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LCH患者的临床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探讨LCH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提供对该疾病的更深入理解。

这8例患者均为儿童,年龄在2个月至14岁之间。

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其中包括斑丘疹、结节、溃疡等不同形态的皮损。

一些患者还可出现泛发性红斑状皮疹、淋巴结肿大、骨质疏松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反应,但特异性指标如S-100蛋白、CD1a标记细胞等检测结果却存在差异。

对于LCH的诊断,病理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皮损的组织活检通常可见大量的朗格汉斯细胞及其围绕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常显示CD1a、CD207(Langerin)等标记阳性。

此外,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对于LCH的治疗,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多样。

轻型病例可采用局部治疗,如局部激素外用或光动力疗法。

对于中重型病例,系统性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免疫调节治疗等。

对于骨髓受累的病例,骨髓移植可作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针对LCH的预后,由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性,预后较难预测。

一般情况下,单一皮损病变的预后较好,全身性病变预后较差。

骨髓受累、发热等症状可提示疾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LCH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应当注意遵循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此外,由于LCH是一种罕见病,多中心合作研究和多学科团队协作,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该疾病。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概述】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组原因未明的以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特定树突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为共同特点的疾病,以往曾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

这类疾病较少见,但在儿童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

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3种类型:①孤立性嗜酸性肉芽肿;② Hand-Schuller-Christian病;③ Letterer-Siwe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一定数量的但分布局限的朗格汉斯细胞,其主要出现在表皮和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基底层内,也可见于胃肠黏膜上皮、真皮、淋巴结、脾脏等。

但当朗格汉斯细胞出现克隆性增生时,就表现出本病。

【流行病学】本病发病率估计为(0.5--5)/100万,儿童发病率每年约为1/250万。

LCH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发生在婴儿和儿童,诊断的高峰年龄在1--3岁,也可见于成人,甚至老人。

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7:1。

孤立性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大龄儿童和青年(常近30岁),发病高峰出现在5--10岁;Hand-Schuller-Christian 病多见于2--6岁的儿童;Letterer-Siwe病一般见于3个月--3岁的男童。

【病因】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与接触石棉、儿童期未接种牛痘有关;偶见婴儿出生时已有本病,又很早死亡,故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与宫内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发病可能与感染有关,其理由是抗生素治疗有时能使病情好转或延长缓解时间,甚至“治愈”。

但在病变组织中一般均未能证实有细菌、真菌或病毒存在。

成人肺LCH几乎均与吸烟有关,因为部分患者戒烟后症状即可缓解。

关于LCH属于良性增生性疾病还是恶性肿瘤,鉴于多数病例病程急剧,常致死亡,大量增生的组织细胞形态又像是恶性细胞,少数病例最后可演变成单核细胞白血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2001)及骨和软组织分类(2002)把LCH明确定位为肿瘤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患。

传统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即莱特勒西韦综合征,(Litterer-Siwe病,简称L-S病),汉-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简称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肿(eosinphilic granuloma of bone ,EGB)。

病因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与体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一、临床表现本症起病情况不一,症状表现多样,轻者为孤立的无痛性骨病变,重者为广泛的脏器浸润伴发热和体重减轻。

(1)皮疹皮肤病变常为变诊的首要症状,皮疹呈各种开头婴儿急性患者,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头皮发际、耳后,开始为斑丘疹,很快发生渗出(类似于湿疹可脂溢性皮炎),可伴有出血,而后结痂、脱悄,最后留有色素白斑,白斑长时不易消散。

各期皮疹可同时存在或一批消退一批又起,在出疹时常有发热。

慢性者皮疹可散见于身体各处,初为淡经色斑丘疹或疣状结节,消退时中央下陷变平,有的呈暗棕色,极似结痂水痘,最后局部皮肤变薄稍凹下,略具光泽或少许脱屑。

皮疹既可与其他器管损害同时出现,也可作为唯一的受累表现存在,常见于1岁以的男婴。

(2)骨病变骨病变几乎见于所有的LCH患者,单个的骨病变较多发性骨病变为多,主要表现为溶骨性损害。

以头颅骨病变最多见,下肢骨、肋骨、骨盆和脊柱次之,颌骨病变亦相当多见。

在X线平片上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骨溶解,颅骨破坏从虫蚀样改变直至巨大缺损或呈穿凿样改变,形状不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缺损,边缘锯齿状。

初发或进展病灶边界模糊,且常见颅压增高,骨缝裂开或交通性脑积水,可伴有头痛。

但于恢复期,骨质在于边缘逐渐清晰,出现硬化带,骨质密度不均,骨缺损逐渐变小,最后完全修复不留痕迹。

其他扁骨的X线改变:可见肋骨肿胀、变粗、骨质稀巯或囊状改变,而后骨质吸收、萎缩、变细。

椎体破坏可变成扁平椎,但椎间隙不变窄,很少发生角度畸形。

椎弓破坏者易发生脊神经压迫,少数有椎旁软组织肿胀。

颌骨病变可表现为牙槽突型和颌骨体形两种。

(3)淋巴结 LCH的淋巴结病变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①单纯的淋巴结病变,即称为淋巴结原发性嗜酸细胞肉芽肿;②为局限性或局灶性LCH的伴随病变,常牵涉到溶骨性损害或皮肤病变;③作为全身弥散性LCH的一部分。

常累及颈部或腹股沟部位的孤立淋巴结,多数患者无发热,少数仅有肿大淋巴结部位疼痛。

单纯淋巴结受累,预后多良好。

(4)耳和乳突 LCH的外耳炎症常为耳道软组织或骨组织郎格罕细胞增殖和浸润的结果。

有时很难与弥漫性细菌性耳部感染相区别。

主要症状有外耳道溢脓,耳后肿胀和传导性耳聋,CT检查可显示骨与软组织二者病变。

乳突病变可包扩乳突炎,慢性耳炎,胆脂瘤形成和听力丧失。

(5)骨髓正常情况下骨髓一般没有LC,甚至侵犯多部位的LCH 也难看到骨髓有LC,而LC一旦侵犯骨髓,病人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低和血小板减低,但骨髓功能异常的程度与骨髓LC浸润的数量不成正比。

仅凭骨髓出现LC,不足以做为LCH的诊断依据。

(6)胸腺胸腺是LCH常常累及的器官之一。

(7)肺LCH的肺部病变可做为全身病变的一部分,也可能单独存在,即所谓原发性肺LCH。

任何年龄都可出现肺部病变,但儿童期多见于婴儿,表现为轻重不等的呼吸困难,缺氧和肺的顺应性变化。

重者可出现气胸、皮下气肿,极易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肺功能检查常表现限制性损害。

(8)肝脏全身弥散性LCH常常侵犯肝脏,肝脏受累部位多在肝脏三角区,受累的程度可从轻度的胆洒淤积到肝门严重的组织浸润,出现肝细胞损伤和胆管受累,表现肝功能异常、黄疸、低蛋白血症、腹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进而可发展为硬化性胆管炎、肝纤维化和肝功能衰竭。

(9)脾脏弥散性LCH常有脾肘肿大,伴有外周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其原因可能为脾脏的容积扩大,造成血小板和粒细胞的阻滞而并非破坏增多,受阴滞的血细胞与外周血细胞仍可达到动态平衡,故出血症状并非常见。

(10)胃肠道病变常见于全身弥散性LCH,症状多与受侵的部位有关,以小肠和回肠最常受累,表现呕吐、腹泻和吸收不良,长时间可造成小儿生长停滞。

(11)中枢神经系统 LCH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并非少见,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丘脑-垂体后叶区。

弥散性LCH可有脑实质性病变。

大多数患者的神经症状出现在其他部位LCH的若干年后,常见有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震颤,反射亢进,轮替运动障碍,吞咽困难,视物模糊等。

由丘脑和/或垂体娄肉芽肿引起的尿崩症可先于脑症状或与脑症状同时或其后发生,也可为CNS唯一的表现。

二、诊断方法是以临床、X线和病理检查结果为主依据,即经普通病理检查发现病灶有组织细胞浸润即可确诊。

此症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发现郎格罕细胞的组织浸润。

因此应尽可能作活组织检查。

三、辅助检查(1)血象全身弥散型LCH常有中度到重度以上的贫血、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可轻度升高,血小板减低,少数病例可有白细胞减低。

(2)骨髓检查 LCH患者大多数骨髓增生正常,少数可呈增生活跃或减低。

少数LCH有骨髓的侵犯,表现贫血和血小板减低,故此项检查仅在发现有外周血象异常时再做。

(3)血沉部分病例可见血沉增快。

(4)肝肾功能部分病例有肝功能异常并提示预后不良。

容包括SGOT、SGPT、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增高、血浆蛋白减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和部分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减低等。

肾功能包括尿渗透压,有尿崩症者应测尿比重和做限水试验。

(5)X线检查肺部X线检查多为肺纹理呈网状或网点状阴影,颗粒边缘模糊,不按气管分支排列。

有的肺野呈毛玻璃状,但多数病例肺透光度增加,常见小囊状气肿,重者呈峰窝肺样。

可伴间质气肿、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或气胸,不少患者可合并肺炎,此时更易发生肺囊性改变,肺炎消退后,囊性变可消失,但网粒状改变更为明显,久病者可出现肺纤维化。

骨骼X线改变见前述。

(6)血气分析如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提示有肺功能受损。

(7)肺功能检查肺部病变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不全,多提示预后不良。

(8)免疫学检查鉴于此症常牵涉到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如表现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异常和T辅助与T抑制细胞的比率失常,故有条件单位应进行T亚群的表型分析,淋巴母细胞转换试验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等。

(9)有新出现的皮疹者应做皮疹压片,如能做皮疹部位的皮肤活检则更为可靠;有淋巴结肿大者,可做淋巴结活检,有骨质破坏者,可做肿物刮除,同时将刮除物送病理,或在骨质破坏处用粗针作穿刺抽液,涂片送检。

(1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如前所述,近年发现郎格罕细胞具有CDla的免疫表型,以抗CDla单抗作免疫组化染色呈特异性阳性反应。

此外对以下四种酶也可呈阳性反应,即S-100神经蛋白、α-D-甘露糖酶、ATP酶和花生凝集素。

四、治疗近年来由于化疗的进步使本症的预后大为改观。

具体的治疗对策取决于疾病的分级,局灶性抑或全身多系统疾病、有无主要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和年龄因素等。

1.骨和皮肤病变的治疗 LCH表现为局部骨损害者多为良性,活检同时将病灶刮除可达治疗目的,部分患者也可经经数月至数年自愈。

骨愈合的过程为10周左右,从骨小梁消失处出现新骨小梁,13周左右出现硬化性改变,24周左右缺损的边缘消失,36~40周可能完全愈合,约半数病人骨完全愈合的时间需一年以上。

近期报道,病灶注射皮质激素作为局部治疗形式或全身辅助治疗已收到良好效果。

根据病灶的大小和病人年龄,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的剂量可从75~150mg不等。

2.全身疾病的治疗对全身弥散性LCH患者,虽有报道不经化疗而自愈但仍应优先考虑全身化。

如单用碱(VCR)、花碱(VBL)和环磷酰胺(CTX)的治疗效果,即VCR1.5~2mg/(m2·W),VBL5~6.5mg/(m2·W),CTX 2.5~5mg/(kg·d),有效率分别为50%、55%、65%。

如用VCR+强的松(Pred)40~60mg/(m2·d)和6巯基嘌呤(6MP)+Pred或用瘤可宁加Pred,则缓解率为45%~65%。

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s),也译作郎格汉斯细胞、朗罕氏细胞、郎格罕氏细胞、兰格罕细胞等)是一种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胞浆中包含大量柱状或球拍状的,被称作伯贝克颗粒(Birbeck granules)的颗粒。

当一块皮肤的感染时, 本地郎格罕细胞将识别、捕捉和处理微生物抗原,然后迁移到引流淋巴结的皮质的T细胞区域,并成熟成为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

通常, 在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如郎格罕细胞)具有捕捉和处理抗原的活性。

但当树突状细胞到达次级淋巴组织,他们失去这些特性,同时获得活化naive(成熟且未分化)T细胞的能力。

在罕见疾病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中, 由于生产出了过多的这种细胞,可以导致皮肤,骨骼和其他器官的损伤。

郎格罕细胞是来自带有“Gr-1”(也称作“Ly-6c/G”)标志的真核细胞的细胞分化,这种分化需要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的刺激(PMID 16444257)。

在胚胎期的骨髓中产生,后迁移到皮肤,分布在棘细胞下层。

包皮的表面, 特别是下部, 包含些带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受体的郎格罕细胞; 这些细胞很可能是病毒侵入的主要点。

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 LC)是起源于骨髓和脾脏的一种树枝状细胞。

LC主要存在于表皮和毛囊上皮,通常位于表皮基底层上方。

但真皮,口腔、扁桃体、咽部、食管和阴道的粘膜中以及淋巴结、脾脏和胸腺等部位也可见LC。

表皮LC可以游走、穿越其基底膜。

皮肤移植时,移植物部分原有的LC可迅速被宿主LC所替换,只有一小部分LC能存在很久。

LC在超微结构上的特征性表现为Birbeck颗粒,亦称郎格罕颗粒。

其断面呈网球拍状。

LC无力细丝及黑色素小体。

LC也无桥粒,其树枝状突起与黑素细胞、神经及其它LC也未见直接的联接。

LC在体表的分布密度因部位、性别与年龄而有一定差异。

正常成人中,面颈最多,躯干、四肢及头顶为次,骶尾及掌跖较少。

口腔粘膜的LC也较少。

根据LC的表面标记可识别LC,并进一步研究其功能特性。

人LC 的主要表面标记有FC-IgG受体、LKT6(Leu6,DAKo -6)抗原,S-100蛋白、M241抗原、T200抗原、Hle-1抗原、ATP酶、Vimentin、非特异性酯酶、Leu3(OKT4)抗原(微弱)。

上述许多表面标记除LC有外,还可见于其它一些组织和细胞中。

但人LC是正常皮肤唯一能与OKT6结合的细胞,这为皮肤LC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标记。

由上述表记可看出,LC的表面标记与巨噬细胞颇为相似。

此外小鼠也是研究LC的一种常用实验动物,其LC的许多表面标记与人LC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