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下册《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三大改造》初二历史教案范例4篇

《三大改造》初二历史教案范例4篇

《三大改造》初二历史教案范例4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大改造》初二历史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三大改造》初二历史教案1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致使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二、课程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1、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历史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走进三大改造的历史,通过整合明确答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初二历史教案2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本单元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其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以建立,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因此,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2. 本课课标为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共两个子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结合课标与课本子目以及课题,主要通过讲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背景、过程、形式(政策)以及意义,得出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结论。

3. 本课教学内容主题明确,主要是围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子目一主讲农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重点;子目二集中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同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通过分析其实质与意义从而得出了教材最后的结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以及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备注:主要体现“唯物史观”)2. 知道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和基本过程。

(备注:主要体现“时空观念”)3. 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三大改造的含义、实质、原因、结果、不足等内容,提升史论结合的能力。

(备注:主要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4. 通过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例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

(备注: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以广东地区的“王老吉”为例,讲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入新课。

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原则和结果;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形式和实质教学难点: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

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产能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

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动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还是原来的设备,产能超过设计能力的40%。

社会主义改造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二)、讲授新课: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背景:“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三大改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改革。

2.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

2.对于三大改造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引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改革•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提醒学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多方位呈现孙中山思想。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遵循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3. 经济改革•介绍新文化运动,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引进、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海关税制等。

4. 文化改革•介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

•分析中国文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总结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思考这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考虑以下评估方式:1.课后完成一篇总结性文章,对本次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

2.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品评,让学生从相互的观点中发现新的认知。

3.在考试或者考核中,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扩展在学生掌握本次历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扩展环节: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一、课时分配本课时量较大,请分为两节课进行教学,每节课45分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土地改革、合作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内容;3. 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农村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发展的热爱;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三大改造背后的精神和动力,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件展示、演讲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情境导入(5分钟)老师打开课件,播放一段片段,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几大困难和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和发展,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Step 2 案例分析(10分钟)让学生分为小组,观看一段小片段,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出农民们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

Step 3 课件展示(10分钟)让学生观看课件,介绍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和目的,并讲解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Step 4 小组探讨(10分钟)让学生就三大改造的实施过程展开小组讨论,探究具体的实践案例,思考三大改造的意义和影响。

Step 5 原创汇报(10分钟)让学生就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原创报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出三大改造的积极含义和发展趋势。

Step 6 总结回顾(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大改造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

第二课时:Step 1 小组合作(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采用问答方式,回答三大改造对中国时代背景、经济政策、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大屏幕展示同仁堂图片,介绍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于海内外。

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三大改造》。

第一篇章顺势而行的抉择1.结合教材P23第1段,思考: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是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呢?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合教材P24第1段,说一说农业合作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阅读教材P23、P24的图片及“相关史事”,说说对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思考: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篇章和平过渡的创举1.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有独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

第2单元第5课主备人:审核人:
第1课时课型新课
课题三大改造课时
总 1课时授课人
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

2、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并标注出:
1、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

2、农业改造的形式、道路、原则、推广方法。

3、手工业改造的背景、方式。

4、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间、方式、创举。

自学质疑: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
3. 这一变化有何重大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调整了生产关系,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三、深度构建
依据课本中的单元知识结构,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课堂拓学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
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但几年后国家就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B.为了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D.为了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生纱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由贫穷实现国家富强
D. 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课题三大改造单元第二单元主备人时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

知识目标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掌握三大改造的形式和结果、实质和意义。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讲解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出三大改造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学生欣赏。

教师:歌词中提到社会主义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社会主义有这么高的优越性,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二、思考问题阅读教材23—26页,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后检测,看谁回答的准确。

1.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对此进行改造?3.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4.三大改造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存在什么缺点?三、学习新课(一)农业合作化情景设置一:多媒体展示《王老汉的困惑一》1952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718公顷农民刚获得的土地被出卖;山西2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师问:什么事情让王老汉困惑?学生答:农民把刚分到的土地卖掉,又去借高利贷和租种别人的土地。

师:为什么农民要卖掉土地?(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23页第一自然段)师补充:王老汉在旧社会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借高利贷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王老汉在1952年春天的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针对初二学生对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所有制的转变缺乏知识储备,理解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认识来说明“三大改造”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历史意义,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师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实已有知识说明历史疑难概念,化难为简,转变学生认识,启发历史思维,实行小组互助合作。

加深学生对生产关系变革知识的理解,前后联系对比,记忆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填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

农业、手工业是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

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讲授时重点突破。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小品中有一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搜狐视频/u/vw/14331573
师:现在的中国同学们都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那么中国是怎样步入社会主义行列,实现公有制的转变呢?
师:我来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向公有制转变的。

师: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吗?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回答很好。

那么谁又知道国家是如何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呢?
(教师通过小品内容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启发点拨。


(教师出示多媒体,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内容,小组合作解决学案上的内容,提出心中的疑惑。

(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提得好。

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我们必须详细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首先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了有关土地方面的一些问题。

(回顾土地改革的知识,让学生加深记忆)
优酷视频/v_show/id_XMjY4NDUxNzE2.html
师:的确,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国情。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师:真棒!毛主席下达了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后,各地农民纷纷报名参加合作社,脸上露出了喜悦,劳动积极性提高了。

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百度百科/view/371902.htm
同学们通过课本上的两幅图片来看一下农民们对国家实行这一政策的支持。

国家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全民共同富裕。

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师:对农业的改造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对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呢?
生: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师:真聪明,一点不错。

手工业的改造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令人欣慰啊!
拓展延伸(新中国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
①土改中农民埋界桩
②农业社农民在分粮
③人民群众高举标语牌
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百度文库/view/e812d493daef5ef7ba0d3ce4.html
师:好!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国家也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改造。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次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不仅表现在态度上,
也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有独创。

下面请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出疑惑。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激烈,预习也很到位。

下面老师重点讲解一下。

师:三大改造中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我举用毛泽东曾打过的比喻:怎样让一只猫去主动吃辣椒?
(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思考,勇跃参与。


师:思考很到位。

对,前者过于强暴,容易激化矛盾;后者带有欺骗性。

毛主席把辣椒涂到猫的屁股上,刺激猫主动去吃辣椒。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以赎买的方式进行,以和平手段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

百度百科/view/431132.htm
到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拓展延伸)百度百科/view/373004.htm
师:北京同仁堂,百年老字号,总经理乐松生,在实现了公私合营后生产、销售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效益大增。

国家发展了公有制,资本家也从中获取了足额利息,可谓是两受益。

师:同学们,联系现实,加深理解,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允许并鼓励个人开办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私营企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

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三大改造的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如何对三大改造进行评价呢?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学生发表意见)
生: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百度百科/view/838152.htm
生: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师:同学们说得好,的确,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成绩辉煌。

回顾历史历史在不断进步。

你们设想一下,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会有什么变化呢?改造中存在着哪些弊端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调整。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

(八)课堂小结: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记忆巩固。

(九)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十)教学反思: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难度,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在教给学生一定的历史史实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是非观念。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其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