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发展观的选择题主观题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1〕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

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理论指导+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题要素: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答题模板2〕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的命题(1)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答题要素:真理特点+认识过程+材料①真理特点:真理含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②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探索实践过程。

答题要素:实践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过程①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③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题模板3〕有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命题(1)体现了联系观的哪些知识?答题要素: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材料)。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届高考政治三轮冲刺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届高考政治三轮冲刺人教版必修四

每个问题都给大家标注了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二者的答法是不同的,大问题要想办法压缩点子,小问题要想办法拆分点子,保证每道题的点子在四五个的样子。

可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看到一些可以答的点子,就归纳写过来。

备注:宋体字为原理,楷体字为方法论。

另外,再次强调,记一下单元标题和课标题,因为有的时候会直接问课标题或单元标题,例如请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回答问题?大家要知道这是第六课的标题,考察的是“认识论”的知识。

二单元主观题(唯物论(或者说辩证唯物论)+认识论)1.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二单元单元标题)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特大问题)整个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都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结合材料进行筛选。

2.用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标题)和“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五课标题)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大问题)(第(2)点内容较多,可以适当地拆分开,但内容尽量不要少。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根据材料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4)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3.用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第六课标题)回答问题(大问题)(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根据材料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高考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训练(2)

高考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训练(2)

高考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训练(2)“发展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一)【读一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或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发展的实质【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想一想】例:(2010年广东卷,37)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

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

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6分)【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

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全国新课标高考政治(哲学生活)历年主观题1.(2011·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12分)2.(2012·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

”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3.(2013·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政治四《生活与哲学》-3.1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课时训练

高中政治四《生活与哲学》-3.1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课时训练

3.1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

这段话说明( )A.哲学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B.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C.哲学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D.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判断真正哲学的关键就在于看( )A.它是否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B.它是否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C.它是否是马克思等伟大哲学家的论述或观点D.它是否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3。

马克思说:“哲学家不是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这说明()A.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真正的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C。

真正的哲学都是具体科学 D.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这表明真正的哲学()A.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B.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C.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物质力量D.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

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

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②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

生活与哲学第三次月考主观题检测

生活与哲学第三次月考主观题检测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2013春第三次月考 高2015级 政治 答题纸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36.(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某市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来抓,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经济,形成了东部高新技术、北部传统优势工业、南部加工出口工业的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政府发挥科技、资金等资源的优势,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几年的努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

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广东省某市如何开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37.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不少薄弱环节,民生领域欠账很多,人均财政收入少,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财政部门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断加大对中西部薄弱地区的支出,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观点,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合理安排财政支出。

(9分)密 封 线号考 名姓 级 班38.材料一:一年轻人执着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但许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可是他却不以为然。

人们惊诧于他那天真般的决定,他却说;“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眼中,与白昼何异!”没有人知道他眼前的黑暗是否真的会变为白昼,但是,有一点却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他的眼中其实早已没有了黑暗。

一个人,已经看到了“光明”,此时,再来讨论他眼前的黑暗,反而成为某种“无稽之谈”。

材料二:小张是一名2013届高三学生。

最近他感到很烦闷:上月的模拟试成绩退步了,自感压力很大,甚至对高考、人生前途感到迷茫;另外,在即将毕业各奔前程之前,小张很珍惜与女同学小李的友情,甚至想把它进一步发展为爱情,以给人生中的中学生阶段留下美好的回忆。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1-3单元测试题(段考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1-3单元测试题(段考试题)

高二政治1-3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①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②存在即被感知③气者,理之依也④自然界的规律性是人们思维总结出来的⑤尽信书,不如无书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⑤2.“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统一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3.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4.“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这说明A.意识和物质密不可分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C.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5.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B.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C.支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股市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水”?哪儿来的原来 是这 样!汇 报 6.下面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实事求是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 .树立全局观念7.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

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③④8.“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话题:教育学习一帆风顺和文化黑板报事物观点《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

第七课、第八课的联系是: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状态,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一、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 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的观点内容丰富,其中联系的客观性在学习中略有难度,特作分析说明。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联系的客观性。

因为这种联系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

一方面,它并没有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相反,它是基于事物的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

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07年6月25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任意割断事物的联系,也不能主观创造事物的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例如买手机“吉祥号”、买房忌讳4楼等,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2. 用联系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每天上午九 点就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研究 文件,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 1 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来回蹭地,日久天长, 竞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留下了很深 的痕迹,人们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马克 2 思孜孜不倦40年才成就了这部鸿篇巨著。
2、下列观点体现事物是变化发展观点的(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

D、眉毛胡子一把抓
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 诗体现的哲理( ) D A、自然界是客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 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义乌人 从当年的小买卖,到如今依托小商品市场,创立 了自己的产业,走进了世界大市场,体现了坚持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 •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 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做 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义乌 人“薄利多销”的成功经验体现了这一点。
B
合作探究
HEZUO TANJIU
课堂小测
KETANGXIAOCE
1.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规律可以被人认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合作探究
HEZUO TANJIU
课堂小测
KETANGXIAOCE
简答题:


3、2010年3月14日上午9时12分,十一届全国人大三 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其中一项 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 表。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1953年制定第一部选举 法时规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位代 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即农村8000人可以选一 名人大代表,而城市1000人选一名人大代表),此后 1995年将其改为4:1,并沿用至今,这次将其改为1: 1。①修改选举法,符合民主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人民 的要求,顺应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标志着我国民主政 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显牛羊”。 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是如此葱郁茂 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 梁”,这表明 (B)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运动的 ,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 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在日新月异地变 化,今年是全国第一,明年可能就不是了。 (B) 这一现象蕴涵哲理是
试分析“马克思的足迹”中所蕴涵的哲学 道理及对青年人成才的启示。
合作探究
HEZUO
课堂小测
KETANGXIAOCE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20 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不懂 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 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可见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 D.事物是瞬息万变的
合作探究
HEZUO TANJIU
课堂小测
KETANGXIAOCE
3、有人把西藏近年来的巨大变化浓缩成5句话: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 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过程是( ) ①一种连续且不间断的过程 ②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④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D、否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 ( ) 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②士别三日,当刮目 相看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 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列不属于发展的是 (A )
A、用计算机算命 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 会制度
D、航天技术进一步完善
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 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下列说法中能 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C ) ( )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 事物代替旧事物 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运用所学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 了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
1.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
题。由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选举法进行了多次 修改,体现了事物是普遍发展的。 2.选举法的多次修改,每次相对于上一次都说 明了我国民主的进步,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 进的、上升的, 过程是曲折的,迂回的。 3.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国情的变化,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使得在选举人大代表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体现 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引起变化,变化推 动发展。
①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不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很 少的 ② 只要努力,就必然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 ④一切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变化属于量变的是( ) A.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温从0°C升 至80°C B.社会制度的更替 C.新物种代替旧物种 D.某官员从违纪走上犯罪道路
D
1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与联 系之间的关系( )
A.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因是发展
D.联系是发展的结果和表现
A
B.由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才构成联系
课堂练习
C )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减增、位置的变更
A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在于 A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是和旧事物相比较而言的 C物质是客观实在,是永不消亡的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因而发展也是无条件的
A
3、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 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 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 说明 A.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B.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 而变化发展 C.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合作探究
HEZUO TANJIU
课堂小测
KETANGXIAOCE
4、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双11”促销抛 出了“狮羊论”。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商业生态系 统对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将会开展一次革命性的颠覆, “就像狮子吃掉森林里的羊,这是生态的规律„„新 经济模式已经有点狮子的味道”。下列诗句与 “狮羊 论”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①冬霜茅枯无情去,春风青草百花开 ②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③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④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C
• 8、荀子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这一观点( ) A、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B、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否定了事物与运动不可分 D、否定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
9.下列说法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 是( ) A.闭门造车 B.杞人忧天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2、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连续两年被 调低为7%,经济工作总基调继续确定为稳中求进。 “稳”是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增长、物价双稳; “进”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我国从片面追求经济 发展速度,到现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 种认识的变化说明( )
A .自然界是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D.人的认识可以跨越式发展
A
明确: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 向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 误。”列宁的话告诉我们(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对事物进行量的研究
A
提醒: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需 要坚持适度原则。
《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随着政府对非法 传销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非法传销机构开始 频频“变脸”,他们打着诸如“人际网络”、 “入户网中卡”之类的新旗号使人上当受骗。 “变脸”后的传销( ) A.是新事物,因为它的形式是新的 B.是新事物,因为它打着新旗号 C.是旧事物,因为它违背了客观规律和人民 群众的利益 D.是旧事物,因为它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打 击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 草原曾经是如此葱郁茂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 沙梁”,这表明( ) B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静止不变的事物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 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后来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出现打破了 这一神话。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②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④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都是不正确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6、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 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