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及相关要求

疼痛管理及相关要求一、疼痛管理范围(一)门诊就诊及住院诊疗的疼痛患者(二)重点管理的疼痛种类及科室1.主要种类:慢性疼痛(疼痛发生>3月)、癌痛、术后镇痛以及诊断明确创伤病人的急性疼痛、无痛诊疗等。
2.疼痛科、肿瘤科分别负责建立慢性疼痛、癌痛的治疗范围、管理规范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置预案。
3.麻醉科、手术科室、急诊科分别负责建立术后镇痛、创伤病人急性疼痛的管理制度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置预案。
4.麻醉科、妇产科负责建立无痛诊疗、分娩镇痛的管理制度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置预案。
(三)资质:1.本院注册护士和具备本院处方权的执业医师负责患者疼痛的评估。
2.具备本院处方权并通过“麻醉药品临床使用”培训考核的执业医师负责疼痛患者的治疗与处理。
二、疼痛评估(一)分类评估:1.量化评估: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附件1)。
2.全面评估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附件2)。
(二)疼痛评估记录与再评估1.护理疼痛评估结果应记录在护理记录和体温单中,经治医师应将首次疼痛评估结果、治疗方案记录在首次疼痛诊疗记录单中。
2.经治医师负责疼痛患者的再评估,再次评估的时间或频率由经治医师依据疼痛治疗的方法确定,并根据再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病程中记录。
3.疼痛强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附件1)进行记录。
4.在治疗过程中,未在给予药物止痛治疗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VAS评分<4分)时,疼痛动态评估记录医护每周不少于1次。
5.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肌内注射30 min、口服用药后1h应评估治疗效果。
6.使用PCA(镇痛泵)患者应评估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了解是否需要增加使用其他镇痛药物。
三、疼痛管理及处理流程(一)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涉及有创或特殊药物治疗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疼痛管理的规定和程序

术后疼痛管理的规定和程序引言术后疼痛管理是手术后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本文将介绍术后疼痛管理的规定和程序,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疼痛管理。
规定1. 疼痛评估:在手术后的早期,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
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频率、特点、影响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 多学科合作:术后疼痛管理需要医务人员、护士、药剂师等多学科的合作。
医务人员应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疼痛管理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全面的疼痛控制和护理。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使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4.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术后疼痛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在调整治疗方案时,应注重疼痛的控制效果和患者的反馈意见。
5. 安全管理:在术后疼痛管理中,医务人员应注重患者的安全。
应合理使用药物,防止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同时,医务人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程序1. 疼痛评估:在患者手术后的早期,医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行为,并使用疼痛评分工具进行客观评估。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病情特点,医务人员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方案应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个方面,以综合控制患者的疼痛。
3. 实施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应按照治疗方案的要求,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口服药物、静脉注射药物或贴敷药物等方式。
非药物治疗可以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按摩、理疗和针灸等。
4.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疼痛管理制度及措施

疼痛管理制度及措施一、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疼痛是人类身体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使我们意识到身体受到了伤害或其他不适,进而寻求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疼痛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疼痛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病痛。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 疼痛评估:在医疗机构内,建立疼痛评估机制是实施疼痛管理的基础。
医务人员应当通过询问患者疼痛程度、性质、位置、持续时间等情况,以及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而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2. 疼痛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当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疗法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3. 药物管理:药物是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疼痛时,医务人员应当谨慎选择药品种类和剂量,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
同时,医务人员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 专业培训:建立一个专业的疼痛管理团队,并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治疗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疼痛管理服务。
5. 宣传教育: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疼痛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向患者和家属宣传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疼痛管理的知识,提高疼痛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6. 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疼痛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疼痛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三、疼痛管理措施的具体内容1. 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因此应当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疼痛管理团队,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
2. 综合治疗:在疼痛管理中,应当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全面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护士的建议与方法

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护士的建议与方法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护士的建议与方法一、引言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疼痛管理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
针对患者的疼痛,护士在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建议与方法,以帮助护士们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疼痛。
二、患者疼痛评估1. 听取患者的描述: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关于疼痛的描述,关注其发生的频率、程度、性质以及与动作或姿势的关系等信息。
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痛感程度与特点。
2. 采用疼痛量表:使用合适的疼痛量表,通过让患者选择数字或图形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这样可以客观地记录患者的痛感变化,并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三、非药物疼痛管理方法1. 体位调整: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调整其体位,减轻压力和疼痛。
例如,将患者从仰卧位调整为半坐位,以减少呼吸困难或缓解腹部疼痛。
2. 冷热敷:热敷可帮助放松肌肉、增加血液循环,减轻关节和肌肉疼痛;而冷敷则可以减少炎症和肿胀,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3. 活动和伸展: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士可以进行适度的活动和伸展,帮助患者恢复肌肉灵活性,减轻身体僵硬和不适。
四、药物疼痛管理方法1. 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合理选择镇痛药物。
根据患者的需求,可以选择非处方药或处方药,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麻醉药和镇痛剂等,以达到疼痛缓解的最佳效果。
2. 控制药物给药时间和剂量:护士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掌握药物给药的时间和剂量,确保药物在适当的时机发挥最佳效果。
同时,护士还应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五、心理支持与干预1. 提供情感支持:护士可以通过关心患者、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其缓解疼痛带来的情绪压力,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疼痛。
2. 应用心理治疗技巧:在适当的情况下,护士可以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改变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以减轻疼痛的感知。
患者疼痛评估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评估管理制度1.制度目的为了有效管理医院内患者的疼痛评估和掌控工作,提高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满意度,订立本规章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科室、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管理工作。
3.术语定义•疼痛评估: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含评估疼痛类型、程度、频次、影响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内容。
•疼痛管理: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形订立和执行合适的疼痛治疗方案,包含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
4.疼痛评估和管理流程4.1 患者疼痛评估•全部入院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疼痛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史、现病史等相关信息。
•对于术前患者和疑似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疼痛评估,包含伤口区域、手术方式等相关信息。
•全部科室医生和护士应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如疼痛评分等。
4.2 疼痛评估工具和方法•依据患者的年龄、理解本领和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神色评分法、可视模拟评分法等。
•准确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包含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和时间等。
•注意察看患者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如痛苦的面部神色、身体姿势等,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3 疼痛管理•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病情,科室医生和护士应订立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常规疼痛管理措施包含:非药物治疗(如冷热敷、推拿、理疗等)、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等)、心理支持等。
•对于需要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要准确计算剂量,依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疼痛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并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适应性,及时调整和优化疼痛管理方案。
4.4 疼痛管理记录和评估•患者疼痛的评估和管理应进行记录,包含疼痛评估结果、疼痛管理方案、药物使用和效果等内容,并进行时间次序的记录。
•患者的疼痛管理记录应与患者的病历同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回访和评估,以评估疼痛管理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全院疼痛管理水平,规范疼痛管理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和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涉及全院范围内的疼痛治疗及管理。
第三条疼痛综合管理包括疼痛的评估、治疗、护理和教育等内容,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共同遵守。
第二章疼痛的评估第四条患者疼痛的评估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疼痛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必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第五条疼痛评估应当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确保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症状来确定,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疼痛的治疗第七条疼痛的治疗应当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遵循“个体化、综合化、规范化”原则。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第九条疼痛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第四章疼痛的护理第十条疼痛患者应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包括卧床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护理等,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一条疼痛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床边护理,包括疏通气道、保持清洁、定期翻身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二条疼痛护理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
第五章疼痛的教育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疼痛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疼痛教育应当包括疼痛的认知、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处理技巧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十五条疼痛教育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制定,确保患者能够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全院设立疼痛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的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七条全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疼痛管理规范化及技能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疼痛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是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快速康复。
1. 评估和监测疼痛程度:首要目标是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征。
通过使用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如疼痛评分量表,医护人员可以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持续监测疼痛的变化。
2. 提供疼痛缓解措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征,医护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缓解计划。
这可能包括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放松技巧和心理支持等。
3. 建立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疼痛类型,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调整。
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教育患者和家属:为了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参与度和合作度,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和信息。
这包括疼痛评估的目的和方法、各种疼痛缓解措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医护人员沟通等。
5. 改善患者的舒适度:除了药物治疗外,医护人员还应尽可能提供其他的舒适措施,如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环境的安静和温暖,提供舒适的床垫和枕头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其在住院期间的舒适感。
6. 监测和管理潜在的疼痛并发症:疼痛管理目标还包括监测和管理潜在的疼痛并发症,如药物不良反应和依赖问题。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的反应和不良事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7. 持续的疼痛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疼痛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疼痛程度和特征可能随着时间和治疗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因此,医护人员应持续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持续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是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快速康复。
通过评估和监测疼痛程度、提供疼痛缓解措施、建立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教育患者和家属、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监测和管理潜在的疼痛并发症以及持续的疼痛评估和治疗方案调整,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的治疗
疼痛治疗原则
• 1986年,WHO提出了镇痛阶梯疗法,弥补了疼痛管理尤其是癌痛管理的缺陷
第三阶段 重度疼痛
VAS:7-10
第二阶段 中度疼痛
VAS:4-6
第一阶段 轻度疼痛
VAS:0-3
强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 (如NSAIDs )+/-辅助药物
3
弱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 物(如NSAIDs)+/-辅助药物
无痛
剧痛
• 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 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 标定相应的位置。
疼痛评估
1 当班完成评估,每日至少评估1次直至0分 2 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采取处理措施 3 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护士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后,随时评
估一次,直至<3分。特殊情况时遵医嘱进行疼痛评估 4 术后即刻进行评估,6小时后再评估一次
• 术后第1日 • 1. 瞳孔:□改变 □无改变 • 2. 意识:□清醒 □嗜睡 □昏迷 □其他 • 3. 引流管:□无 □有 □通畅 □异常 □处理 • 4. 尿管:□无 □有 □通畅 □异常 □会阴护理5. 观察刀口敷料:
□清洁干燥 □有少量渗血 □有大量渗血
• 6. 疼痛:□无 □轻度 □中度 □重度;护理:□ 心理护理 □通知医生 □用药
肺不张 肺炎
促血栓形成
恶心、呕吐 麻痹性肠梗阻
水钠潴留
心肌氧耗 增加
深静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
慢性疼痛
术后疼痛对患者带来的远期危害
尿潴留
肺部并发症
肢体僵硬、 萎缩
术后疼痛对病人 带来的远期危害
深静脉 血栓
胃肠蠕动的减少 和胃肠功能恢复
的延迟
失眠、焦虑、恐惧、 无助、忧郁、不满、 过度敏感、挫折、
沮丧
疼痛处理
各种治疗的利益风险。 (2)������ 疼痛治疗计划的制定原则:及早开始镇痛、个体化镇痛、
多模式镇痛
围手术期镇痛:评估手术风险,可 选择硬膜外或内服阿片类镇痛、患 者自控镇痛或区域阻滞镇痛。
术前准备:
(1) 药物调整,避免突然撤药; (2) 降低术前疼痛和焦虑的 治疗;(3) 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之一,术前镇痛; (4) 患者及家属教育(包括行为疼痛控制技巧等)
慢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是临床最常见和 最需紧急处理的 急性伤害性疼痛
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 被控制,急性疼痛可能发展
为慢性疼痛
疼痛不容忽视
疼痛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疼痛控制指标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文关怀程度,是 一个国家文明素质的体现 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国外疼痛研究先后发生了两大转变
• 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
疼痛为第五生命体征
疼痛
血压
呼吸
体温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脉搏
疼痛
疼痛的分类
• 按疼痛程度分类 轻,中,重,严重
• 按疼痛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慢性
• 按病理学特点分类 伤害(感受)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混合型
疼痛的分类
• 疼痛按时程分类
≤3个月
急性疼痛
3个月
>3个月
• 疼痛处理原则
– 选择合理评估 – 重视健康宣教
–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 提高生活质量
–尽早治疗疼痛 –提倡多模式镇痛 –注重个体化镇痛
疼痛处理的目标
1 患者疼痛评分≤3分 22 24小时疼痛频率≤3次
目标
3 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物≤3次 4 消除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情绪
5 术后患者尽早进行无痛功能锻炼 6 降低术后并发症
• 7. 皮肤护理,按时翻身: □已做 □未做 □协助 • 8. 按医嘱给药,告知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 □已完成 □未完成 • 9. 指导饮食种类及注意事项:□已做 □未做 • 10. 功能锻炼:□已做 □未做 • 11. 按分级护理巡视:□有 □无
疼痛处理
• 疼痛处理目的
– 解除或缓解疼痛 – 痛的因素有哪些?
对镇痛治疗的评价如何?
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进食、活动、情绪、睡眠)
客观体格检查
疼痛评估注意事项
以评估流程为准则,不仅要评估患者 静息状态,而且还应综合评估深呼吸时、 咳嗽时、下地行走时的疼痛强度,以及 康复训练时的疼痛强度和对睡眠的影响 程度等
疼痛控制的现状
有效地控制
•
95%以上的急性疼痛
• 理论上 80%-85%的癌痛
50%-60%以上的慢性疼痛。
• 国外文献报道仍有50% ~70%的病人术后 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
为何进行疼痛管理
疼痛的生物学意义
有利的一面 —警报作用: 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保护
性反应方式
• 根据疼痛避免危险、做出防御性保护反射
测和记录 •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 根据治疗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 出院后随访沟通 • 全面认识术后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 是医院评审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 4.7.6.1 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 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按医嘱执行。
• C1:有术后、慢性疼痛镇痛治疗规范; • C2:对参与疼痛评估与治疗的相关医务人员
患者疼痛管理
2014.07.26
主要内容
• 疼痛的概念 • 我国目前疼痛管理现状 • 为何进行疼痛管理 • 疼痛处理
疼痛的定义
• 2001年国际疼痛组织定义: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和伴有实
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 疼痛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个体正
经受的伤害。
• 疼痛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 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 汇。
• 疼痛评估是疼痛治疗的第一步
• 准确的评估是困难的! • 主观感受,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测量 • 影响因素繁多:生理、心理因素
个体感受及表达各异 护士主观影响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的原则
相信患者主诉 全面 动态 及时 量化 准确
评估内容
疼痛原因 部位 性质 强度
评估方法
数字分级法 面部表情评估 量表法 主诉疼痛程度 分级法 视觉模拟法
中度疼痛: 静卧时痛, 翻身咳嗽时 加剧,不能 忍受,睡眠 受干扰,要 求用镇痛药
重度疼痛: 严重疼痛:
静卧时疼痛 持续性剧烈
剧烈,不能 疼痛,不能
忍受,睡眠 忍受,伴有
严重受干扰, 血压、脉搏
需要用镇静 等变化,需
药
要用镇静药
描述疼痛量表(VRS-5)
01 2 3 4 5
无痛
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 剧烈疼痛: 无法忍受:
能忍受, 能正常生 活睡眠
适当影响 睡眠,需 止痛药
影响睡眠, 影响睡眠 需用麻醉 较重,伴 止痛药 有其他症
严重影响 睡眠,伴 有其他症
状
状
数字疼痛量表(NRS-10)
01 2 无痛
3 4 5 6 7 8 9 10 剧痛
长海痛尺
面部表情评分Wong-Baker脸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划线法)
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 C3:对镇痛治疗效果正确评价、有记录; • C4:合理使用相关器材与药物。
外科常见疼痛类型
围手术期疼痛
急性创伤/组织损伤 慢性疼痛急性发作
外科常见 疼痛类型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
内分泌反应 心功能影响 肺功能影响 术后高凝状态 胃肠道影响
水电解质 代谢异常
交感神经兴 奋性增强
疼痛评估要点
部位
性质
程度 发作及持续时间
胀痛
钝痛(隐痛) 刀割样(刺痛) 绞痛
抽搐痛 烧灼痛 麻痛 撕裂痛\闷痛或压榨性疼痛
……
疼痛评估要点
部位 性质
程度 发作及持续时间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疼痛。 对疼痛程度的评估采用评估工具
疼痛评估要点
部位
性质
程度 发作及时间
疼痛发作: 急缓 时间: 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有无规律性等
疼痛评估要点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影响因素 体格检查
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 有无肢体的功能障碍; 腹痛是否伴腹肌紧张、发热、胃肠道功能紊乱; 有无生命体征变化等。
疼痛评估要点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影响因素 体格检查
激动、咳嗽、大便、憋气时……
疼痛评估要点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影响因素 体格检查
方法 • 减少患者反复注射的痛苦
疼痛的护理措施
• 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 缓解和解除疼痛 • 心理护理 • 健康教育 • 促进舒适
重视疼痛宣教
重视疼痛宣教
谢谢聆听!
再次评估疼痛、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调整镇痛方案。
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
PCA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 PCA由患者自己控制,通过患者自控给药,克 服了不同患者对同一镇痛药物药用剂量上的差 异
• PCA依靠患者主动参与他们的自身护理 • PCA是用药及时、方便快捷、反应迅速的镇痛
2
非阿片类药物(如NSAIDs)+/-辅助药物
1
围手术期镇痛的五要素
疼痛宣教
合理评估疼痛
超前镇痛
《外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建议》
多模式镇痛
个体化镇痛
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评估疼痛
包括诊断、病史、药物史、体格检 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疼痛评分
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原则: (1)������ 参考因素:手术类型及预期术后疼痛强度,并综合考虑
• 患者→看医生 • 医生→诊断疾病 • 无痛儿 因缺乏疼痛的警报系统,多因外伤夭亡